羅儀奎
(普洱學(xué)院中文系,云南普洱 665000)
質(zhì)素與情真
——朱自清《背影》的審美評析
羅儀奎
(普洱學(xué)院中文系,云南普洱 665000)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自1925年問世以來,在中國現(xiàn)代散文領(lǐng)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經(jīng)典之作的代表,多年以來一直被列為中學(xué)語文課文。從藝術(shù)審美角度看,《背影》的魅力在于“質(zhì)素與情真”?!百|(zhì)素”,即內(nèi)容、表達方式以及語言素樸而不加文飾;“情真”,即情感真摯,不做作、不矯情。
背影;父親;質(zhì)素;情真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作為現(xiàn)當(dāng)代散文中的經(jīng)典篇目,是中學(xué)語文教材中必讀必講的課文。諸多大家、學(xué)者對《背影》的解讀非常多,但經(jīng)典的藝術(shù)作品,是說不盡的,時讀時新。誠如我國美學(xué)大師朱光潛先生所說:“同是一首詩,同是一個人去讀,今天所領(lǐng)略到的和明天所領(lǐng)略到的也不會完全相同,因為性格和經(jīng)驗是生生不息的。欣賞一首詩就是再造一首詩,每次所再造的都是一首新鮮的詩。創(chuàng)造和欣賞永遠不會是復(fù)演,真正的藝術(shù)境界永遠是個別的,新鮮的,永遠是每個人憑著自己當(dāng)時當(dāng)?shù)氐男愿窈徒?jīng)驗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1]149《背影》從1925年10月問世到今天,已將近90年。在這近90年的時光中,物是人非,風(fēng)云變幻,但每當(dāng)我們手捧《背影》,心里總是那么沉甸甸的,或許還會情不自已,滿眼淚水。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以其獨特的魅力,時常沖擊著我們每一位讀者的靈魂,好似一汪永不干涸的甘洌清泉滋潤我們的心靈。
《背影》的影響力如此深廣,魅力何在?從藝術(shù)審美角度分析,在于《背影》的“質(zhì)素”與“情真”?!百|(zhì)素”,即內(nèi)容、表達方式、語言素樸而不加文飾;“情真”,即情感真摯,不做作、不矯情。
《背影》被選入語文教材,也曾受到一些人的非議。他們提出的理由是:“父親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父親形象不夠瀟灑”,有“無病呻吟,境界不高”[2]47的嫌疑等。其實,這些理由從另外一個角度都說明了《背影》的“質(zhì)素”與“情真”。朱自清先生不是為寫文章而寫文章,所以他沒有去精心設(shè)計一個崇高的“背影”,他將父親當(dāng)時確實沒有遵守交通規(guī)則、去為自己買橘子的事情寫入,是真人真事;也沒有為寫一個傳統(tǒng)審美意義上的父親形象,而設(shè)計“父親背影”的瀟灑、偉岸:他的《背影》是寫給自己的,也是寫給他父親的。
《背影》全文不足1500個字,是一篇寫人敘事的散文。散文的特點,即“形散而神不散”。文章緊緊圍繞“背影”展開、敘述、結(jié)束。文章的標(biāo)題即為“背影”,在文章的內(nèi)容中,4次寫到父親的“背影”。《背影》“這篇散文被選為中學(xué)國文教材,在中學(xué)生心目中‘朱自清’三個字已經(jīng)和《背影》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體了”[3]?!爸熳郧灞救藢Α侗秤啊芬彩制珢?,作品最早發(fā)表于《文學(xué)周刊》,三年后,他把《背影》連同其他14篇散文放在一起結(jié)集出版,就以‘背影’為書名,而且把《背影》放在第一篇的位置?!保?]提到朱自清先生,就會立刻想到他的《背影》;說到“背影”,也即刻想到朱自清先生。作者朱自清當(dāng)時為何想到的、并且難忘的是父親的“背影”?這在學(xué)術(shù)界時有爭議。如“朱自清為何以‘背影’為題?”“《背影》的著力點自然是父親,但作者不正面寫他的肖像,也不描摹他面部五官的表情,而是別開生面地寫背影”[5]等等。這些問題,就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的創(chuàng)作來說,是作者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所經(jīng)歷、所思考后,經(jīng)過其審美意識創(chuàng)造系統(tǒng)將“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凝定為“手中之竹”的過程——“背影”一詞恰好統(tǒng)攝了朱自清先生的思考、創(chuàng)意、表現(xiàn)與父親的一些瑣事的主題。朱自清先生創(chuàng)作《背影》時,“已與父親不相見已二余年了”,父子之間的聚散離分、情感的變化,給了他一個時空和心理的距離,給了他重新審視與父親關(guān)系的可能。“背影”,是離別的背影、思念的背影和樸素情真的背影,而這“背影”里飽含的是一對為生活四處奔波的、平凡父子的真實情感。
文中第一次寫到“背影”是文章的第一句?!拔遗c父親不相見已二余年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遍_篇點題,毫無掩飾和懸念,寫自己對父親背影的難以忘懷。第二次寫到“背影”,是文章敘述的主要事件,采用了細節(jié)描寫的部分——父親在火車站送別兒子,為兒子買橘子?!白叩侥沁叺脑屡_,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些事。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旁,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現(xiàn)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痹谶@件買橘子的小事中,作者感受到了父親的艱辛和父親對自己的愛。第三次寫到“背影”,父親買回橘子,送兒子上火車,然后離開。“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面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边@是父親與兒子離別的背影:父親的外形實在是平凡、普通,不偉岸、不瀟灑,扎進人堆,混入來來往往、匆匆忙忙的人群中,無從辨認和找尋。第四次寫到“背影”,文章的末尾?!拔冶眮砗?,他寫了一封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唯膀子疼痛利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再次點題,首尾呼應(yīng)。作者由于父親的來信,感懷“近幾年來”與父親的關(guān)系不好,感嘆父親所說的“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觸動了他對父親的思念和擔(dān)憂——“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見者,親也”,因此尤憶父親的背影,進而有了《背影》一文的創(chuàng)作動機。正如蘇東坡在《文說》中所述:“吾文如萬斛泉涌,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dāng)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敝熳郧逑壬跁r隔8年之后,還能記得當(dāng)時的小事——父親為自己買橘子送別,清晰再現(xiàn)父親的“背影”,足以見出他對父親無盡的思念和對父親情感的真摯。
《背影》所敘述和表達的,是朱自清先生與父親之間的、極為平常的一些瑣事。1917年冬,朱自清先生回徐州,為祖母奔喪。父親失業(yè),祖母去世,家中光景慘淡,對于少不更事的他來說,實在是“悲不自勝”,然而父親卻說,“事已至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父親借錢辦畢喪事,到南京謀事,作者也一同往南京乘火車去北京念書?!案赣H因為事務(wù)繁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然終究還是不放心,“終于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父親與腳夫講好所收小費的價錢,送我上車;又突然想到去月臺的柵欄外為兒子買些橘子。幾年后(即1925年),父親的來信,引發(fā)作者在剎那間思念父親、感激父親的情感噴發(fā)。這些平常的瑣事經(jīng)作者朱自清先生的梳理、串聯(lián)、重組,融合在一起,成了父親的“背影”。敘事的方式簡單,從倒敘開始,然后按時間先后順序展開,脈絡(luò)清晰自然,如行云流水,絕無拖沓。
全文沒有渲染父親如何偉岸,也沒有說什么堅強的言語,有的只是平實、樸素的敘述性語句。“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這與朱自清先生的其他散文是有很大不同的?!啊侗秤啊返恼Z言,和朱自清同時期的許多作品相比,有一個顯著的不同,不像《春》、《梅雨潭的綠》和《荷塘月色》那樣采用華彩的語言、排比的句式,不作大幅度的渲染,直接抒情的語句都被壓縮到文章的結(jié)尾去了。在作者情感發(fā)生震撼的地方,用的是比較樸素的語言,幾乎全是敘述,這是很見功力的?!煜壬奈娘L(fēng),一洗鉛華,回歸樸素?!保?]樸素的表達與敘述,樸素的言語,一切都那么樸實無華,這本身就是一種李白所說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美,也是莊子所謂的“大美”。
在“質(zhì)素”的語言和表達之下,所蘊含的是情感的真摯:父親對兒子無盡的關(guān)愛,兒子對父親深深的感激。對此也有一些學(xué)者提出過異議,其一就是“眼淚”太多。余光中先生曾嚴(yán)厲地指出,“《背影》一文素有散文佳作之譽,其實不無瑕疵,其一便是失之傷感。短短千把字的小品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淚,也未免太多了一點?!保?]散文的寫景、敘事,總是為了抒情。情感是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的靈魂。散文要求的是真情實感,如果作者所寫的內(nèi)容是沒有感動過自己的,又何嘗能打動讀者?或許,眼淚從來就是軟弱、女性的代名詞,所以對于一個七尺男兒,就顯得如此“矯情”了?
朱自清先生對自己在《背影》中所敘述的眼淚有過明確的說明:“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父親的來信里的那句話。當(dāng)時,讀了父親的來信,真是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種種好處,特別是《背影》中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章只是實寫?!保?]在《背影》中,眼淚的涵義是十分豐富的,既有作者因年少不更事,對苦難、不幸的恐懼,“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有對父親安危的擔(dān)憂和感激,“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現(xiàn)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有對父親的不舍,“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還有對父親的思念和自我的悔恨,對無數(shù)個平凡生命的贊譽,“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圍城效應(yīng)”對我們每個人的影響不小,許多人、許多事,往往是在與我們時過境遷后,我們才會感動、心疼,甚至懊悔。同時,人,人性,本來就是多方面的,“科學(xué)的、倫理的和美感的種種活動在理論上雖可分辨,在事實上卻不可分割開來,使彼此互相絕緣?!保?]2人不可能永遠都是斗志昂揚、信心滿滿,現(xiàn)實是多變的,“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世說新語·傷逝》里記述,王戎的兒子死后,王戎“悲不自勝”,不顧山簡的勸說,而說:“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敝熳郧逶凇侗秤啊分械难蹨I,完全是他真性情的流露,“當(dāng)時覺得要怎樣寫,便怎樣寫了。我意在表現(xiàn)自己。”[9]我們從《背影》中不但感受到了朱自清先生內(nèi)心的傷感、軟弱,同時更讀出他的有血有肉,內(nèi)心的柔軟、完整和人性的健全?!侗秤啊分械难蹨I引起的是更多內(nèi)心柔軟的讀者的共鳴?!皳?jù)報道,2007年9月29日至30日在澳門舉行‘兩岸四地同文異教’活動,《背影》就是其中共教、共研的教材之一;臺南科技大學(xué)50多歲的教授何三本在點評這篇課例時,竟然當(dāng)場泣不成聲,他說每次讀到朱自清的《背影》,總?cè)滩蛔×飨卵蹨I。”[2]50
一提到愛情,我們會想到“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甜美;一提到親情,我們會想到“慈母嚴(yán)父”的無私與自我犧牲。然而,愛情也好,親情也好,都是“生長”在平常的瑣事之中,這些情感的“偉大”之處也不會時時綻放光芒。或許由于時光的流逝、生活的艱辛,使我們在某些時候幾近麻木,這些情感隨之隱秘?zé)o蹤,甚至成為我們心中的疼痛。在《背影》中,朱自清沒有掩飾自己與父親關(guān)系的不和諧,甚至緊張。年老的父親,本應(yīng)是在家頤養(yǎng)天年、安享晚年生活的,然而,迫于生計,還得不停地奔波?!敖鼛啄陙?,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發(fā)之于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弊髡卟捎昧艘环N“無遮蔽”的態(tài)度來對待父子之間的真切感情。正如我們常引用的托爾斯泰的話,“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朱自清也好,他的父親也好,都是平凡普通的人,各有優(yōu)缺點,彼此有矛盾、有摩擦都是正常的。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這是不變的真理。然而,面對自己的、已是一個20歲男子漢的兒子的遠行,父親是那么的不舍?!八偃龂诟啦璺?,甚是仔細。但他終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么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于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兩三回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nèi)ゲ缓谩!薄八阌置χ退麄冎v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于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薄八麌谖衣飞闲⌒模估镆研?,不要受涼。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yīng)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托他們直是白托!而且我這樣大年紀(jì)的人,難倒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現(xiàn)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薄拔亿s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薄赣H的猶豫不決與啰嗦,作者對父親的不理解和自以為是,覺得父親說話不漂亮、做事拖拖拉拉,給自己丟臉,而后又怕自己的眼淚被父親和別人看見……這種種的沖突、不和諧、代溝或是隔膜,卻拉近了《背影》與廣大讀者的心理距離。這不正是我們平凡人的真實寫照么?傳統(tǒng)的國人,直到今天,我們對于親情,往往是不善于正面表達的,任對父母的愛和感激之情沉淀于心間。父母對于子女,關(guān)愛是永無止境的,不論孩子多大了,在父母的眼里和心里,孩子就是孩子,永遠都需要他們的關(guān)愛,而他們的不求回報,即使孩子不理解也無怨無悔?!八臀易叩杰嚿?,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過了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父親的“啰嗦”與“說話不漂亮”,不正是一種對兒子無限的關(guān)愛么?“兒行千里”,擔(dān)憂的不僅是母親,還有父親。但是,兒女對于父母的愛,相對于父母對于兒女的愛,總是慢上幾拍。
《背影》中父親的形象,樸素且真實、親切,父親的“背影”,看似遠去和模糊,實則緊緊圍繞兒子,并逐漸清晰可見;父親的“背影”是虛,但是對兒子的愛卻很實在。當(dāng)我們欣賞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時,在頭腦中的“背影”不僅是朱自清父親的背影,還融合著自己父親的形象;也會在閱讀和欣賞中,思索自己和父母的關(guān)系,不斷自我反思,或肯定自我,或否定自我,激發(fā)我們對父母的感激和愛;在《背影》所創(chuàng)設(shè)的情境中,我們獲得了一種情感上的重生,對自己過往生活的重新體驗和警醒。親情,是一種我們難以割舍的情感,而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讓我們產(chǎn)生了“背影情結(jié)”:因為“血濃于水”?;蛟S,拋得下的是“背影”,舍不去的是牽掛。
[1]朱光潛.文藝心理學(xué)[M].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9.
[2]林道立,張王飛,吳周文.《背影》的美學(xué)價值及其文學(xué)史意義[J].天津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1(1).
[3]蘇雙碧,陳梧桐.吳晗文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212.
[4]呂高超.《背影》的文化意蘊解讀[J].語文建設(shè),2011(2):49.
[5]蔣濟永.《背影》里的“背影”解讀[J].名作欣賞,2001(2):39.
[6]孫紹振.《背影》的美學(xué)問題[J].語文建設(shè),2010(6):42.
[7]余光中.余光中散文選集:第3輯青青邊愁[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7:152.
[8]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四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483.
[9]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34.
責(zé)任編輯:柳克
Quality and True Feelings—Aesthetic Analysis on Zhu Zi-qing's Figure Viewed from Behind
LUO Yi-kui
(Chinese Department,Puer University,Puer 665000,China)
The prose Figure Viewed from Behind by Zhu Zi-qing,published in 1925,has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in Chinesemodern prose field,being a representative of classic pieces,which is classified in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xtbook formany years.From the aesthetic point of view,the charm of Figure Viewed from Behind lies in“quality and true feelings”.“Quality”—content,expression and simple language withoutmodifications;”True feels“—sincere emotion,neither artificiality nor affectation.
Figure Viewed from Behind;father;quality;true feelings
I207.6
A
1009-3907(2014)01-0073-04
2013-08-16
羅儀奎(1981-),女,四川成都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文藝美學(xué)、美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