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龍
(中國社會科學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一場社會變革最深刻的影響,往往集中于人的價值觀和精神層面。在改革開放剛開始的20世紀80年代,當時最興盛的行業(yè)是國有企業(yè),大學畢業(yè)生以能進入此類企業(yè)為榮;隨著時間的推移,下海經商成了時髦的代名詞,倒爺等時代角色應運而生;21世紀的頭十年,公務員的福利待遇和社會地位備受矚目,公務員也就順其自然地成了熱門行業(yè);如今,十八大的各項規(guī)定使得公務員熱有所降溫,就業(yè)的趨勢和行業(yè)發(fā)展也更加多元化。這一熱門行業(yè)變遷的過程,正是人們價值觀變化和多元的反映。
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明確提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作用”。在市場洪流中,人們接受著各種價值理念的洗禮,“拜金女”、“土豪男”等帶有價值判斷標簽的帽子,被扣在了擁有相應行為的人的身上。開放的市場帶來開放的思想,一時之間,外來的和自我新生的各種思潮,充斥于這片古老的土地。無論是陽春白雪般的學術領域,還是下里巴人的民風習俗,日益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生機氣象,人們的選擇也更加多元。這種多元化的價值觀,建立在物質資源豐富的基礎之上,同時,也受到視野開闊和思維活躍的影響。人們可以選擇更適合自己的東西,而不僅僅是湊合。價值的多元化與人格獨立密不可分。
最近十年,人格權是否應該獨立成編,成了法學界的熱議話題。盡管如今我國在人格權方面的法律保護依舊不足,但在社會發(fā)展中,個體人格的日漸獨立,已經成了不可否認的事實。2013年年末,賀歲電影《私人訂制》處在口碑極差與票房極高的冰火兩重天中,制片方的宣傳策略和導演、演員名氣之類的影響因素除外,如今觀眾更多關注個人的觀影感受,希望通過電影獲得身心愉悅和放松。《私人訂制》的兩級結果,可能預示著三人成虎社會現象的日趨式微,人們將更關注自己所看所聽的,而別人的觀點僅做參考或直接被忽視。
現在的大學教育多以培養(yǎng)大學生具有健全的人格為目標。1990年,中國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數為206.3萬人,2000年為556.1萬人,2011年這一數字達到2308.5萬人,2014年高校畢業(yè)生預計將達到727萬人。自我意識的覺醒和人格獨立,建立在積累大量信息以幫助個人做出正確判斷和邏輯思維方式的養(yǎng)成這兩大基礎之上,各類院校所培養(yǎng)出的一大批高素質人才,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自我意識覺醒的先鋒。[1]
人格獨立的直接后果是對人云亦云的規(guī)避,能夠經過客觀理性的思考,做出符合自己內心想法的選擇。有學者根據近代中國思想家對獨立人格的論述,總結出獨立人格包含以下內容:要有做人的價值;應對自我持肯定態(tài)度;個人的自主,勿屈服于外在勢力(外在勢力的來源包括權威、強權和社會)的自立。人格的獨立與社會工作倫理所追求的案主自決原則不謀而合。
從鳳凰涅槃般的重生到“摸著石頭過河”的本土化探索,再到新時期對過往的反思和突破,中國社會工作倫理、理論和實務的發(fā)展軌跡,與改革開放的路徑基本一致。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改革開放在帶來經濟復蘇的同時,也為人們的思想打開了一扇天窗。當前中國城鎮(zhèn)化正進入快速發(fā)展階段,這是一個社會價值觀多元化的時代。這樣的時代背景,很難再讓絕大多數人對某一觀點或某一事物的認識保持高度一致。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思想活躍程度的提升,使得由于信息匱乏和思維的束縛等時代局限而產生的人云亦云現象一去不復返。30年前,全國人民圍著為數不多的電視收看屈指可數的電視節(jié)目,如今,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個性化選擇,飲水機效應也逐漸消失。由此帶來的個性解放和對人格獨立的追求,深深地影響著社會的發(fā)展,也對社會工作案主自決原則的實踐,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社會工作是一個以價值為本的專業(yè),在助人自助理念的指導下開展各項實務活動,在助人活動中穿插著各種價值判斷和選擇。案主自決是社會工作倫理守則的一項核心要求和原則,即社會工作者應尊重并增進案主的權利,幫助他們自我決斷,以自我努力厘清自身的目標。案主自決的意義在于,案主作為人的最基本權利——人格權得到了應有的尊重。社會工作者無權代替他人行使其生活和選擇的權利,案主可以根據自己的真實想法進行決定??档抡J為,每個人都具有自主選擇和自由行動的能力,任何外界以所謂理性理由為借口的試圖干預或改變一個人思想或決定的行為,都是不道德的。[2](P87~88)因此,對案主自決原則的堅守,也是對道德和道義的尊崇。
案主自決原則起源于西方,是對人權、自由、平等理念的實踐化。但在具體操作中,存在權利與義務是否對等,個人是否具備自我選擇和決斷的能力,施助者對案主可能產生潛在的影響,以及這一原則能否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契合而導致并進而影響社會對案主自決原則的認可度等問題。[3]這些問題形成的困境,時刻挑戰(zhàn)著社會工作的理論和實踐。由于案主自決的主體是案主本身,故提高其自決能力也應成為突破點,以使案主的自決行為既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相一致,又能憑借自己或在他人有限的幫助下,實現個人的積極自由。
隨著我國義務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受益人群的擴大化,我國國民教育水平明顯提高。蔡元培先生認為,人格首先表現為對個人價值的肯定,“人格之價值,即所以為人之價值也”。他把人格獨立概括為:“一曰自存;二曰自信;三曰自決?!保?]只有具備了獨立人格,人們才知道尊重自己和他人;只有具備了獨立人格的人民,國家獨立才可以得到鞏固;只有具備了獨立人格,人們才能做出既契合自身利益,又與人與社會無害的決定。如此一來,人格獨立既是對他人權利的尊重,也是對自己權利的合理使用。從人格獨立與提高案主自決能力的因果關系來看,人格獨立與案主自決呈正相關性。
由于高校擴招,20年來,高校在校人數增長了將近13倍(從1990年的206.3萬人到2011年的2308.5萬人),但1990年我國普通高等院校專職教師人數為39.5萬,2000年為46.3萬,2011年為139.3萬人,20年來,教師人數只增長了3.5倍。也就是說,雖然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有了質的飛越,但相比教師人數的增長,教學質量無法保證同步提升。由此,對于如今部分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來說,能否在內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獨立人格還是未知數,或者說當其身處困境時,所具備的人格可能無法成為案主進行自決的支撐。此外,在社會工作所針對的受助人群中,弱勢群體占據了很大比重,諸如農民工、老弱病殘人群等,由于學歷和信息獲取等方面的限制,他們雖然擁有自己的人格,但可能無法形成獨立性,即可能無法幫助自己進行利害分析,并做出合適的選擇。因此,人格獨立雖然對案主自決有積極影響,但也不應一味強調所有人的人格獨立。在現階段的中國,由于發(fā)展水平的限制,廣泛的人格獨立和大范圍的個人完全自決是難以做到的,但其最終的實現應是我們的努力方向。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性,也就是事物具有自身的內在規(guī)律性,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尊重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這是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我國的發(fā)展具有階段性、特殊性。社會工作專業(yè)盡管自20世紀80年代末重建以來,距今已經將近30年,但依然處在學習外國理論并不斷探索本土化經驗的階段。根據我國公民人格獨立性和案主自決原則的一致性和沖突現狀,社會工作專業(yè)理應進行相應的調適,以便更有針對性地在堅守案主自決原則的基礎上,開展助人自助活動。
社會工作專業(yè)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在社會工作領域從事研究、教學、實踐等工作的專業(yè)人才。社會分工日益精細化,社會工作開展的領域也日趨多樣。當國家基礎建設逐漸完善時,社會治理將被傾注更多的心血。這都需要更多的社會工作人才來支撐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的實現。出于對受助者人格的尊重和對案主自決原則的堅守,社會工作者首先要盡量做到自身人格的獨立,并通過適當的實踐,將所學的理論方法,對癥下藥地適用于不同的案主,做到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同時,專業(yè)教育更重要的責任是授人以漁,除了要開設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專業(yè)理論實務等課程以豐富學生知識外,還應教授學生如何去獲得知識、檢索信息,這樣才能保證及時有效地為案主提供協(xié)助其進行判斷、選擇的有效信息,同時促進案主人格獨立。
社會工作的基本價值之一是“每一個人生來都是有尊嚴的”。社會工作者務必對受助者保持應有的尊敬,并對其人格獨立性持贊美心態(tài),主動放下權威架子。這也是對案主人格的尊重。對于個體而言,人格可視為做一個有價值的社會人的資格。一個行業(yè)的價值觀,就是該行業(yè)的根本大法,凡是從事本行業(yè)工作的人都需要遵守。這也是一種契約精神。案主自決的倫理原則來源于人道主義的哲學基礎和基本信念。對這一信念的貫徹,也體現了對案主進行自我決定的信任,但案主自決原則對于社會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案主為中心,可能會使社會工作者產生對案主的過度認同甚至盲從,特別是那些閱歷較為豐富的案主,從而使社會工作者逐漸失去自我,無法看清案主的真正問題。在價值觀層面,社會工作者除了要對案主表示尊敬,在不違背價值序列原則的基礎上,給予其充分自覺的權利,同時還要保持自己的人格獨立,理性地處理與案主的關系,并隨時反思自身的處境。
案主自決原則產生于西方平等、民主、自由的社會氛圍中,雖然我們一直在對其進行本土化,同時,人們的人格獨立性不斷增強,社會風氣也在朝著民主、自由的方向發(fā)展,但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實踐來看,案主自決原則與中國現實仍然有很多不相適應之處。在中國封建社會,整個社會被分成了有序的等級,即君臣父子,統(tǒng)治者對臣民施行仁政,是對人民的恩惠。這種注重集體主義的理念,更強調個人的服從,這也是對個人人格的否定。因此,在此理念指導下的助人活動,也多是半專業(yè)的政治行為,受助者處于被動的地位。如今專業(yè)的社會工作要求助人者要把受助者當成一個具有人格的人,為其提供適當的幫助,促使其獨立地做出發(fā)自內心的,并能解決其自身困境的決定。[5]在實踐中,受助者需要時刻反省自己的行為,要通過學習和實踐,爭取自身的人格獨立。由于中西文化的差異性,在實踐中,社會工作者要辯證思考和應用案主自決原則,既汲取中國文化中有益的部分,如誠信、友善等,又要秉承現代社會民主自由的精神,尊重案主自決,以促進社會工作倫理、理念和實踐的新發(fā)展。
受時代、社會和個人的局限性影響,就個體而言,真正實現人格獨立也許是一個長久的過程。在實務中,當案主可能處于較深的困擾之中時,要求其做出自決較為困難,可能需要社會工作者幫助其指出方向,甚至代為其做出決定。此時,社會工作者必須始終秉承助人自助的理念,堅信每一個人都是有自決能力的,只是這種能力由于各種因素而未能充分展現出來,社會工作者要做的就是為案主提供各種幫助,諸如精神鼓勵、信息提供、物質幫扶等。當社會工作者為案主提供了這些有限而又必須的幫助后,依舊無法協(xié)助案主形成獨立的自我人格以實現自決時,社會工作者則應根據價值順序原則,做出對案主最為有利的決定,并始終不能放棄案主自決的權利,繼續(xù)通過各種努力,使案主自主決定自己未來的生活。
[1]劉保剛.中國近代公民教育中的人格教育[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1).
[2]李迎生.社會工作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戴香智,侯國鳳.“案主自決”的局限及其實踐選擇[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4]王秉翰.自主與人格——青年學生自我意識教育的核心和主旨[J].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1(2).
[5]皮湘林.“案主自決”的道德性質及道德責任[J].文史博覽(理論),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