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龑
歌仔戲又名薌劇,亦稱子弟戲,是福建五大劇種之一,2006年入選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廣泛流傳于漳州、廈門、泉州、臺灣、東南亞一帶。歌仔戲起源于漳州,成型于臺灣宜蘭,與臺灣歌仔一脈相承,是唯一誕生于臺灣,由兩岸共同哺育的劇種,也是兩岸戲曲同根同源、反復交融的最好見證。歌仔戲在東南亞各國流行區(qū)域有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文萊和菲律賓等,當?shù)厝A裔閩南人又稱歌仔戲為“福建戲”,亦指傳自福建省,用閩南語演唱的地方戲,是閩南地區(qū)富有地方特色又具有國際影響的寶貴文化資源。
歌仔戲的唱腔屬民歌聯(lián)曲體,曲調柔和抒情,有“七字調”與“雜碎調”兩大聲腔曲調,以及“哭調”、“雜念調”、“民歌小調”等。場景音樂既有來自漳州民間音樂錦歌、十音、八音,也吸收竹馬戲、潮劇、京劇、南曲的音樂。唱白用漳州、廈門語言混合的臺灣腔,并吸收梨園戲、四平戲、亂彈等劇目表演和化妝。所使用的樂器合稱“五大件”,分別是殼仔弦、大廣弦、月琴、臺灣笛、六角弦。歌仔戲在閩南語方言區(qū)人民的社會生活中不僅起著重要作用,而且也具有實際存在的藝術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是福建民族文化生態(tài)圈中的重要物種之一,對傳承閩南方言這一古漢語的“活化石”有著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
歌仔戲的傳統(tǒng)劇目約有五百多個,最初多用歌仔戲的唱本,進入城市后,增加了歷史題材和反應現(xiàn)實生活的劇目,多是從其他劇本或小說改編而來的連臺本戲。歷年來,閩南歌仔戲作品《水仙花》、《加令記》、《三家福》、《逐荷志》、《琴劍恨》、《易婚記》、《月蝕》《保嬰記》等一批優(yōu)秀劇目的上演廣受好評,在華東區(qū)、省、市乃至全國各類戲劇會演中均獲佳獎。其中,1990年創(chuàng)作上演的現(xiàn)代戲《戲魂》在參加福建省第十八屆戲劇會演之后,又被文化部選調參加全國戲曲現(xiàn)代戲會演,獲得了新劇目演出獎、優(yōu)秀編劇獎、優(yōu)秀音樂設計獎、優(yōu)秀舞美設計獎、優(yōu)秀演員獎。1992年,該劇目又榮獲文化部第二屆文華新劇目獎、文華劇作獎、文華表演獎(文華獎是中國政府文化最高獎);2006年,現(xiàn)代戲《邵江?!帆@全國第十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yōu)秀戲劇獎,并在2007年第八屆中國藝術節(jié)、第十二屆文華獎評獎中榮獲“文華大獎”及文華劇作獎、文華導演獎、文華音樂創(chuàng)作獎、文華舞美設計獎、文華表演獎,2008年,該劇又獲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2006—2007年度)“精品提名劇目”;2012年,漳州薌劇團錦歌隊錦歌彈唱表演《漳州美》,赴廣東東莞參加“第七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曲藝大賽”,榮獲“節(jié)目提名獎”;2013年,歌仔戲經典劇目《保嬰記》參加第十三屆中國戲劇節(jié),榮獲優(yōu)秀劇目獎、優(yōu)秀導演獎、優(yōu)秀演員獎。
歌仔戲擁有一批海內外知名的藝術人才,已有上百人次在省級以上藝術活動中獲獎,如鄭秀琴(中國國家1級演員)、吳茲明(中國國家1級導演)、陳彬(歌仔戲)(中國國家1級作曲)等多位獲評正高級藝術系列職稱。著名歌仔戲表演藝術家鄭秀琴是史上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獲評中國國家1級演員職稱的歌仔戲演員,同時她還是全國八屆人大代表、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目前,一批卓有成就的中、青年藝術家正承前啟后活躍在舞臺上,其中較突出的有當家花旦楊月霞、小生郭婭玲、武生蘭海濱等。他們因扮相俊俏,表演細膩、唱腔優(yōu)美而多次獲獎,并得到觀眾一致贊評。
誕生于1951年8月的漳州市歌仔戲(薌?。﹫F,是國家專業(yè)戲劇表演團體,也是全省十大重點劇團之一,被列為閩南文化保護示范點。漳州薌劇團因深厚的歷史積淀,優(yōu)良的專業(yè)素質,以“薌劇之幟”的美稱享譽中外。它作為聯(lián)系兩岸親情的紐帶,對于加強閩臺聯(lián)系、推進兩岸走向和平統(tǒng)一的美好未來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012年6月漳州市薌劇團正式更名為“漳州市歌仔戲(薌劇)傳承保護中心”。六十幾年里雖幾經聚散離合,但“立足本土,服務大眾”的目標始終不變,更名后的劇團更加注重對歌仔戲這一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該劇團自1983年以來多次應邀赴新加坡、臺灣演出,是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省第一個應邀赴新演出的劇團。2008年3月,新加坡舉辦了與中國大陸和臺灣三地薌?。ǜ枳袘颍┙涣餮莩?,均獲得極高的好評和贊譽;2009年4月,漳州市薌劇團在新加坡城隍廟歷經21場的演出,全團演職員齊心協(xié)作,演出取得巨大的成功,深得廣大新加坡戲迷朋友的贊譽。1995年,它又成了第一個赴臺灣演出的大陸薌?。ǜ枳袘颍﹦F;2001年及2004年,大陸與臺灣連續(xù)兩次聯(lián)合舉辦了海峽兩岸歌仔發(fā)展交流研討會,劇團組織了一批藝術骨干赴臺參加交流演出;2008年5月,劇團赴臺參加“鄭成功文化藝術節(jié)”,取得了巨大成功。2011年9月,受臺灣宜蘭葛瑪蘭基金會邀請,劇團一行20人赴臺灣宜蘭進行文化交流演出,受到臺灣同行及民眾的一致好評。2013年4—5月,劇團一行23人到臺灣高雄、臺南地區(qū)開展為期11天的“2013福建文化寶島校園行”演出活動,此巡演活動由福建省文化廳、福建省閩臺文化交流中心主辦,是一個面向臺灣各類院校及青少年群體拓展的系列文化交流活動,對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進兩岸同胞的溝通與了解起到重要作用。
閩南歌仔戲對傳承歷史,聯(lián)系海外親情,加深與廣大海外僑胞、臺灣同胞的感情和相互了解,弘揚閩南地區(qū)本土文化,有著不可低估的社會功能。
隨著經濟文化的發(fā)展,閩南歌仔戲在取得豐碩藝術成果和不斷擴大對外影響力的同時,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地方傳統(tǒng)劇目,其保護傳承和發(fā)展正面臨著困境和挑戰(zhàn)。
近年來,隨著各種藝術文化主體的滲透,歌仔戲觀眾逐漸流失,具有老齡化的趨勢,青少年對歌仔戲的了解甚少,喜歡歌仔戲的青少年寥寥無幾,并且尚未樹立對歌仔戲的保護意識和傳承責任,成為歌仔戲傳承所面臨的令人擔憂的突出問題。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時代的進步,電視、網(wǎng)絡等現(xiàn)代媒體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主要部分,但薌劇的傳播途徑仍是以傳統(tǒng)的劇團現(xiàn)場表演為主,其中以農村民俗節(jié)日活動、民間祭拜神靈的場合居多。盡管票價已降至最低點,在城市劇場的演出上座率仍十分慘淡,票房只賠不賺,偶爾在春節(jié)期間的公演,亦少人問津。如何讓薌劇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引人深思。
據(jù)統(tǒng)計,福建省現(xiàn)有8個歌仔戲專業(yè)劇團和100多個民間職業(yè)劇團。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生存問題是擺在歌仔戲劇團面前的嚴峻現(xiàn)實與考驗。
1.國營劇團
目前福建省擁有廈門市歌仔戲劇團、漳州市薌劇團、龍海市薌劇團等8個國有歌仔劇團,其生存狀況主要面臨以下幾方面問題:
(1)演職人員收入普遍較低
國營劇團屬國家全民事業(yè)差額撥款單位,其收入來源主要有政府撥發(fā)的固定工資和演出的收入兩部分。
第一部分:固定工資
筆者通過對漳州市薌劇團團長訪談了解到劇團人員收入的大致情況:演職人員平均月工資加上績效小于2 000元。高級職稱(國家1級演員),工齡30~40年:每月3 000元左右;中級職稱,每月2 300元,其中工齡短的不到2 000元;新團員每月1 000多元??梢哉f,劇團人均工資普遍較低。
廈門市歌仔戲劇團人均收入狀況同樣不容樂觀。政府撥款只占全年的80%,且是按員工數(shù)計算,員工的“三金”(醫(yī)保、社保、公積金)需劇團承擔,沒有辦公費用,此外還需貼補20%的款項,一年大概需要凈賺八九十萬元才能支撐這筆開銷。
第二部分:演出收入
漳州市薌劇團年演出場次在200至300之間。除了承擔政治任務的演出,如接待旅行團、外賓來訪等,一般的業(yè)務演出平均每月6~7場,每場演出戲金約一萬元,每場演出需有50多人出場,包括樂隊15~16人、演員30~40人以及后勤2~3人,平均每人僅獲得80元補貼,剩余用于劇團經費,購置劇團所需的服裝、道具、設備等。
廈門市歌仔戲劇團年演出量在150場以上,其中,在廈門的公演基本不對外售票,劇團無法從中盈利。一些客戶的“請戲”,戲金最多1萬元,但真正的利潤卻很少。例如漳浦縣的一場演出,演職人員至少需50人,租用道具車需3 000多元,再加上工作餐以及每個演員五六十元的補貼等費用,利潤所剩無幾。團長稱:“劇團每年在漳州、漳浦、龍海、晉江、海滄等地演出100多場,所到之處反響熱烈,但用演出盈利給員工交‘三金’都相當吃力?!?/p>
(2)排練、演出場所受限
排練、演出既是劇團的主要職能,更是劇團生存的保障,劇團的一切工作均須緊緊圍繞這一中心。國營劇團擁有強大的演員陣容,如廈門市歌仔戲劇團副團長、國家2級演員莊海蓉;藝術委員會主任、國家2級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歌仔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陳志明等等,以確保較高的演出質量。國營劇團還擁有實力雄厚的幕后工作者,如擔任音樂設計的國家一級作曲陳彬、朱偉捷、國家一級編劇方朝暉等。歌仔戲不僅有豐富的傳統(tǒng)劇目,也涌現(xiàn)出一大批反應現(xiàn)實生活和時代精神的現(xiàn)代劇,如 《碧水贊》、《情海歌魂》、《雨夜倩影》等都是改革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劇目。然而,劇團有限的排練場所卻使排演出品質精良的劇目受到限制。國營歌仔戲劇團均無固定的排演場所,現(xiàn)有的場地較小且無正規(guī)舞臺及設備,只能應付小型的內部排練。當遇到大型劇目的彩排和對外演出時,只能租借其他劇場。這不僅給想要觀看歌仔戲排練、演出的觀眾們帶來不便,亦對提升藝術水平和劇團知名度造成一定影響。
2.民營劇團
劇調查統(tǒng)計,福建省現(xiàn)有歌仔戲民間職業(yè)劇團共一百多個,如廈門市閩南文化歌仔戲劇團、廈門同安區(qū)呂厝薌劇團、漳州芳苑歌仔戲劇團、漳州市新順興歌仔戲團等等。
民營劇團普遍存在出演人員少、服裝道具粗糙、專業(yè)性較弱等問題。演職人員約30~40人,每團年平均演出場次約為250場,每場戲的戲金約為2 100元。民間職業(yè)劇團平均每場僅十多人出演,包括演員和樂隊,常有一人飾演多個角色,配樂包括鑼鼓、吹管、拉弦樂,少至三個人完成。國營劇團的演出服裝、道具精美,多在上海定做,由手工縫制而成,相比而言,民間職業(yè)劇團的服裝、道具均較簡單、粗糙。此外,民營劇團還存在管理制度薄弱、演員隨意跳班、劇團惡性競爭、相互壓價的問題。
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建設文化強國”被首次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是當今國家、政府、群眾越發(fā)重視保護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舉措?!?007年9月6日,我國首個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閩南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宣告成立,引起了海內外廣泛關注。而薌劇作為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fā)展現(xiàn)狀是否良好,直接影響著閩南文化保護傳承問題?!盵2]縱觀歌仔戲發(fā)展成長的歷史變遷,如何傳承與創(chuàng)新成為我輩在新時期肩負的重任。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歌仔戲,不能只打著保護的口號,而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給予保護和支持。這就要求在觀念上的突破,認識到文化也是一種生產力,其也可以成為社會發(fā)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李易文先生在他所著的《我的團政設想》一文中,提出:“改革中走產業(yè)經營之路是漳州市薌劇團生存和發(fā)展的必然選擇”。因此,要千方百計爭取政府部門和當?shù)刎斦块T對劇團藝術生產的扶持,爭取得到有關領導的重視,進一步弘揚民族文化、振興薌劇事業(yè)。
首先,要加強歌仔戲藝術人才、藝術尖子的培養(yǎng),特別是要加強隊伍年輕化的培養(yǎng)。推動藝術梯隊建設的良性發(fā)展,確保舞臺上“接班人連貫,新面孔不斷”。
其次,要爭取更多更好的劇本排演,特別是能反映現(xiàn)實生活,具有時代精神的劇本?,F(xiàn)代戲《戲魂》、《月蝕》、《邵江海》的成功演出,證明了新的表演手段既增強了舞臺藝術的美感,又體現(xiàn)了時代的特征,拉近了演員與觀眾的距離。要使歌仔戲的發(fā)展蒸蒸日上,必須在傳統(tǒng)藝術的基礎上繼承和創(chuàng)新,尋找傳統(tǒng)藝術形式與現(xiàn)代戲內容的契合點,找尋新穎的敘述角度來營構獨特的戲劇語境。
建立、拓寬四個演出市場,即:農村市場、城市劇場、海外市場、音像與網(wǎng)絡市場。可利用電視節(jié)目、音像制品、廣播節(jié)目等現(xiàn)代媒體擴大它的宣傳面,打響閩南歌仔戲的品牌和文化特色。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便捷、成本低、互動性強等優(yōu)勢進行宣傳,用現(xiàn)代化手段全面擴大歌仔戲的影響。此外,還應爭取更多比賽機會以提高競爭力,策劃形式多樣的文化交流活動,積極拓展對臺、對外文化交流,對演出質量的提高和藝術水平的深化可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地方文化教育部門可嘗試在中小學音樂課程中逐步開展簡單的歌仔戲欣賞教學,培養(yǎng)年輕觀眾對歌仔戲的興趣,同時組織青少年觀看劇團的演出、排練、講座等。把國營劇團建設成為歌仔戲講學、演出、展覽的普及基地,讓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寶貴的文化遺產,樹立對歌仔戲的保護意識和傳承責任,使更多的年輕人自覺投身于保護和推廣歌仔戲藝術的行列中。
與旅游部門聯(lián)合,設計出具有歌仔戲特色的旅游文化產品。如縮小版薌劇人物玩偶、道具或圖冊等,在旅游景點進行贈送,制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旅游者是不斷流動和更新的消費群體,歌仔戲作為獨具閩南文化特征的藝術,應充分依托旅游行業(yè),努力打響品牌、不斷擴大知名度,實現(xiàn)自己的品牌戰(zhàn)略,獲得良性發(fā)展。
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閩南語更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語言,以閩南語為表演語言的歌仔戲是我們保護中華文化與傳承歷史的重要載體,其表演內容與形式充分體現(xiàn)著閩南地區(qū)人民生活與文化內涵。歌仔戲的發(fā)展歷程,也是一個閩南文化的發(fā)展傳承,其潛在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在保護、傳承、發(fā)掘歷史財富的社會環(huán)境下,相信閩南歌仔戲所面臨的困難會得以解決,未來的發(fā)展會愈發(fā)順利,相信眾多歌仔戲劇團在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更好的作品的同時,也給閩南文化留下寶貴的財富。
[1]昉譚.不倒的“薌劇之幟”[J].福建藝術,2004(3).
[2]張永欽.試論薌劇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其保護傳承[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2012(4).
[3]李易文.我的政團設想.福建藝術[J].2004(3).
[4]中國戲曲音樂集成福建卷:下冊[M].2003.
[5]吳秋紅.早期臺語流行歌中閩南原生態(tài)音樂文化衍進探析[J].人民音樂,2013(10).
[6]鄭政.閩南歌仔戲民間職業(yè)劇團生存現(xiàn)狀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8.
[7]肖淑琴.試談歌仔戲(薌劇)現(xiàn)代戲的創(chuàng)新之路[J].藝苑,2009(7).
[8]王偉.表征閩南:歌仔戲研究的現(xiàn)代性尋繹[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