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銀平
自從2011 年第一屆“打工者春晚”在北京市朝陽區(qū)金盞鄉(xiāng)皮村首次亮相,到如今,已是第三屆了。與往年不同,今年的節(jié)目單上出現(xiàn)了不少小品,還有啞劇、歌舞劇?!案枨鷤鬟f的信息少一些,而小品有劇情,更能真實立體地反映工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打工春晚”負責人、工友之家總干事孫恒說。
“打工者春晚”的聲音雖然有點粗糙,達不到專業(yè)從業(yè)者的字正腔圓,他們的“文化動作”、舞臺節(jié)奏還有點局促忸怩。但這種敘述來自機床轟鳴的車間、鋼筋水泥腳手架,是汗水、泥水、淚水、社會滄桑的濃縮提純,與大地默契合拍,與打工者訴求心心相通,同樣是一種藝術精粹。因為藝術本來就是來自生活、源自胸腔。
中國外出打工群體已達到了一個較高的人口總量,各級各類文化發(fā)展,就應該給這些以體力為職業(yè)、在漂泊中追夢的生存者,預留充分的空間,傾聽他們的酸甜苦辣,接納和理解他們的合理的文化訴求,比如思鄉(xiāng)、維權、打破城市歧視、有尊嚴的勞動等。
遺憾的是,當下反映打工者的作品,無論質量和數(shù)量,還不夠多、精。其一,不少作家和藝術家“關門創(chuàng)作”“閉門寫作”,缺乏對基層生活的體驗和擁抱。其二,諸多文化評價標準,過分追求專家化、技能化,技巧派,炫技派,比如“飚高音才是美”等,而忽視了藝術的內核:真誠,基層的溫度等。其三,各種表演和演出,貴族化傾向嚴重,動輒幾百元甚至是上千元的“藝術高消費”,阻礙了民間和草根的文化消費和發(fā)展熱情,影響了基層藝術的拔節(jié)生長。所以,“打工者春晚”才不得不自己搭建表演舞臺,推廣這種藝術觀念和文化消費主張?!按蚬ふ叽和怼庇跽埖牟粌H是表演的舞臺,更是一種積極健康、開闊的文化理念,一種文化饑渴感。
因此,整個社會要努力解決這種“文化饑渴”,多發(fā)展這種“工人階級的標準”,多弘揚這種“來自胸腔”的藝術。更多名家、專家、大師,要多汲取一線和車間的火熱氣息、藝術營養(yǎng)、草根氣息、社會味道,讓社會文化得到更為均衡、健康和澎湃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