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之華
(云南省迪慶州維西縣文化館,云南 維西 674600)
淺談維西縣傈僳族民間歌舞樂的藝術特色及其傳承發(fā)展
艾之華
(云南省迪慶州維西縣文化館,云南 維西 674600)
維西是全國唯一的傈僳族自治縣,傈僳文化的發(fā)祥地,傈僳族音節(jié)文字的創(chuàng)造的誕生之地,有豐富多彩的傈僳族民間歌舞樂文化,極具開發(fā)價值。本文就傈僳族民間歌舞樂的藝術特色,打造傈僳文化品牌,建立傈僳族特色文化縣的問題作初步探討。
維西;傈僳族;歌舞樂;傳承;發(fā)展
傈僳族是跨境而居的民族??側丝?20多萬,我國的云南省和四川省有70多萬外,其余的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日本、美國等諸多國家。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下多民族和諧融合,推進了本民族的整體發(fā)展進步,也為發(fā)展豐富多彩的本民族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歷史上傈僳族沒有文字(直到上世紀初哇忍波創(chuàng)造出傈僳族音節(jié)文字),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傈僳人民用自己的勤勞與智慧,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并以“目刮”(意為唱歌)的方式傳承下來。維西是“三江并流”的腹心地,傈僳族三次大遷徙的最大中轉站,傈僳族創(chuàng)造文字的地方,也是傈僳族反對歷代反動統(tǒng)治,舉行起義次數最多、規(guī)模最大、影響力最大的地方,這里傈僳族人口較多,是全國唯一的傈僳族自治縣。由于各種因素,使這塊土地上沉淀了深厚的傈僳文化,加上資源豐富、山高谷深、風光神奇美麗,自古以來就是傈僳族同胞及各兄弟民族向往的地方—“王巴明”。
(一)木刮的故鄉(xiāng)
千百年來,這里的傈僳族同胞,“會說話就會唱木刮”、“鹽巴不吃不行,‘目刮’不唱不得”,他們的生活離不開目刮,以“木刮”宣泄自己的情感,撫慰彼此的心靈。野外放牧、山中砍柴、田間勞作有目刮,勸導別人,調解糾紛也用目刮。目刮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傈僳族人智慧的結晶。歷史上傈僳族沒有文字,以目刮的形式,口傳身授傳播傳承著自己的歷史文化。上世紀初傈僳族音節(jié)文字誕生,才得以改變。哇忍波用傈僳音節(jié)文字寫下了歌曲集《祭天古歌》,其內容豐富,是傈僳族用自己的文字保存下來的唯一的文化遺產。維西傈僳族的目刮說不完,唱不完,有以下幾個類型:
1、阿尺目刮——山羊之歌,模仿山羊而歌的歌曲,唱詞豐富,包羅萬象,稱為傈僳族的百科全書。
2、尼尚尼故目刮——祭祀歌。
3、阿尼目你目刮——古歌,關于神話、歷史的歌曲。
4、習俗歌——反映生活習俗的歌曲。
5、明以倮以木刮——反映生產勞動技能的歌曲。
6、灑迪木刮——山歌,男女求愛,朋友相會時唱的歌。
7、器樂曲——有十多種吹拉彈唱自制樂器,這些樂器合起來可以奏成多聲部和旋律,分開也可以演奏出很多單體的曲目,代表性曲目有:瓦器器,舞蹈18段“阿菩比”,瓦器舞曲8段,起本曲、積資曲等。
(二)舞的海洋
舞蹈分為五種自娛性舞蹈,男女老幼都可參加。需要樂器伴奏的有:“瓦器器”、“阿菩比瓦器”、“欠俄”三種。不用樂器伴奏,踏歌而舞的有:“阿尺目刮”、“夕標”兩種。最負盛名的要數“阿尺目刮”和“瓦器器”,稱為維西傈僳族民間舞蹈的“雙翼”。
1、阿尺目刮流傳在維西康普、巴迪、葉枝一帶。傈語“阿尺木刮”意為“山羊的歌舞”,是模仿山羊的聲音、動作、習性而踏歌起舞。歌聲如高山牧場羊群的悠悠長鳴,音調曲折多變,包蘊豐富的感情。動作有腳步的跳擺和蹉跺,上身左右晃擺和臀部送收,前俯身、抬頭、回望等。舞蹈有十余種跳法,每種跳法自成一個獨立的舞段。隊形有多種樣式,男子服飾富有武士氣概、女子服飾古樸典雅,廣場、院壩、街頭、牧場、草坪都可以跳。參舞者分男女兩隊,每隊有一領唱,音樂由領唱合唱交替而成。龐大的表演隊伍,大場面、大動作,其隊形變化更加豐富、別具一格,能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在其中我們還能找到傈僳族長期遷徒游牧的影子,“舞龍環(huán)”舞段中,舞者手拉著手,腳步緊跟腳步,隨領舞者蜿蜒前行,時而踏著碎步彎著腰低著頭,小心翼翼,跌跌撞撞蹣跚前行,時而昂首闊步、引吭高歌、飛速前進,如同在崎嶇的山路上艱難進發(fā),九彎十八拐后才高昂著頭走下舞場。把傈僳人民歷史上遷徒的艱辛、困苦及傈僳人民團結奮進、不畏艱辛,與自然勇敢抗爭的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阿尺目刮因其音樂、隊形變化、服飾都可以用“古、奇、異”來形容,推上舞臺就備受關注,在各類歌舞賽場上屢屢獲獎。如今阿尺已成為維西的一張“黃金名片”、維西的代名詞。
2、“瓦器器”傈語“踏腳起舞”之意,是傈僳族的一種傳統(tǒng)舞蹈。舞蹈從一腳跳到十二腳,又稱“跳十二腳”,有二十四個舞段,每個舞段有各自名稱及寓意。其形成流傳著一個關于傈僳族起源的神話傳說。舞蹈表現了傈僳族發(fā)展的歷程,喻為傈僳族音樂舞蹈史詩。舞蹈從傈僳族的起源,探尋道路,歷盡艱辛不畏困難向前邁進,到最后傈僳兒女得到安居樂業(yè),其樂融融。到后面氣氛更加熱烈,情緒愈加激昂,最后高潮結束。其音樂與舞蹈和諧一致,舞蹈節(jié)律鮮明,剛柔兼濟,張弛疾徐錯落有致,舞步的踏、抬、跳、踢、跺,層次變化分明;以“提托瓦”為基本動作,在此基礎上反復派生其他動作,動作變化主要在腳上,于粗狂中現細膩,精微奧妙盡在其中。初學者只要掌握基本動作,在別人的帶動下,邊跳邊學,由淺入深。感召力很強,不僅傈僳群眾喜歡,其他民族也樂于參與。主要流傳于永春、攀天閣、白濟汛、維登等鄉(xiāng)鎮(zhèn)。瓦器器已列為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欲將其申報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三)眾多的樂器
傈僳族舞蹈伴奏的樂器有7件,歸納為以下兩類:
1、弦樂類:“起本”(四弦琵琶)、“積資”(二弦胡)
2、吹奏類:“菊律”(竹笛)、渦釘菊律(豎笛)、“叮哩突”(短笛竹節(jié))、“斯全”(木葉)、“除除”(口弦,又分三片組、單片組)、“馬果”(形似單片大口弦)、“布魯”(鎖吶)、“阿樸比”(葫蘆笙)、“奔遲”(牛角)。
這些樂器各具獨特的發(fā)音功能。起本、積資、菊律稱為傈僳族樂器中的三大件。給“瓦器器”伴奏時,一般用三大件,也可配上口弦。配置是一支“菊律”,兩把“積資”,三把“起本”。演奏時各樂器按自己固定的旋律進行,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傈僳人擅于利用樂器來宣泄自己的感情,除目刮外,樂器也是傈僳人溝通心靈的工具,用它表達思念,談情說愛。傈僳族是一個富有靈性的民族,山上放牧的半大孩子,找片樹葉,就能吹奏起優(yōu)美的旋律,傈僳藝人們把養(yǎng)蜂的木桶搬上舞臺,也能敲起鼓動人心的旋律……
傈僳族民間歌舞樂大多與吉慶歡樂聯系在一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較強的感召力,在節(jié)日、婚慶中,傈僳群眾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民族載歌載舞,通宵達旦。
1、有人說,民間歌舞樂最好的傳承方式就是民族節(jié)日。像我們云南傣族的《潑水節(jié)》、佤族的《狂歡節(jié)》、白族的《劍川石寶山歌會》等,就是唱民歌、跳民族舞蹈。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人們在自娛自樂中傳承并弘揚了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又增添商品貿易、旅游觀光的成分,搞活了經濟。我縣也借鑒這樣的方式。幾年來,以“香格里拉”、“三江并流”、“阿尺目刮”等品牌為突破口,努力打造傈僳族特色文化品牌,成功舉辦了“阿尺目刮藝術節(jié)”、“蘭花節(jié)”、“闊時節(jié)”,開展以傈僳族民間歌舞樂為主的文化系列活動,千人萬人同跳“阿尺目刮”、“瓦器器”,場面熱鬧非凡,既跳出了民族特色,又跳出了團結、積極向上的時代精神?!伴煏r”傈語“過年”之意。是傈僳族最盛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冬至前后,期間有許多民俗活動,歌舞活動。老人們聚集在火塘邊吟唱古老的歌謠及神話傳說,年輕人圍著篝火盡情歌舞,一連三天通宵達旦狂歡。這些節(jié)慶活動加上媒體、電視的宣傳,更形象、生動地得到展示和傳承。
2、云南省文化廳實施的“民族文化工程”中的“三個一”工程,就是要使云南省26個民族每一個民族都要有一首代表性歌曲,一個代表性舞蹈和一支代表性樂曲?!按硇宰髌贰北仨毤磦鹘y(tǒng)又現代,特色濃、藝術品味高,能成為本民族、本地區(qū)的一種文化標志、文化品牌。精品,是要有一流水平,能流傳千古,是文藝工作者的奮斗目標。我縣傈僳族傈僳族民間歌舞樂種類繁多,但經過挖掘創(chuàng)編搬上舞臺成為精品的不多。2003年啟動的兩年一次的新歌新舞大賽,為我縣優(yōu)秀的民間傳統(tǒng)歌舞提供了展示的平臺,一些優(yōu)秀的文藝工作者開始嶄露頭角,在省、州舉行的各種大賽中屢屢獲獎中。2012年5月,我縣80人的阿尺目刮農民表演隊代表云南赴北京,參加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民間文藝匯演開幕式,標志著我縣民族民間傳統(tǒng)歌舞得到很好的傳承和發(fā)展。
3、2006 年開始,以普及我縣傈僳族、蔵族、納西族傳統(tǒng)民間歌舞為主要內容的“大家樂”民族健身舞,遍及全縣。不但豐富了全縣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推動了我縣精神文明建設的同時,也推動了我縣民族民間歌舞的傳承和發(fā)展。
4、2006年5 月阿尺目刮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2011年11月,葉枝鎮(zhèn)被譽為“國家級阿尺木刮藝術之鄉(xiāng)”。我縣現有1個國家級傳承人和13個省級傳承人。出版發(fā)行了《迪慶民族文化概覽—維西卷》、《維西傈僳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維西傈僳族民間歌舞集》①、②、③集,其中《維西傈僳族民間歌舞集》收錄了大量流傳于維西的傳統(tǒng)民歌、樂曲、創(chuàng)編歌曲。為我縣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發(fā)展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傈僳族民間歌舞樂是傈僳文化研究的核心內容,也是文化產業(yè)中最具有潛力和價值的項目,打造傈僳文化品牌的金鑰匙。舉辦節(jié)慶活動時展示我們民族文化的風采,使我們的民族文化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創(chuàng)新,起到了動態(tài)的保護,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我們的民間歌、舞、樂才會有希望,并永葆生命力。如何打造好傈僳族文化品牌,以造福維西人民,造福社會,是一個大的工程,政府部門要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做好對外的宣傳與推介,并多方面爭取智力支持、資金支持。
[1]中共迪慶州委宣傳部等編.迪慶民族文化概覽.維西卷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10.
[2]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文化體育局編著.維西傈僳族自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第一卷.
J605
A
1005-5312(2014)02-01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