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玉凡 , 程孝良
(1.成都理工大學 文法學院,成都 610051;2.西南交通大學 政治學院,成都 610031)
隨著招生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研究生教育大眾化進程加快,其教育質量呈現(xiàn)出多樣性[1]。如何保證和提高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成為研究生教育工作長期的重要戰(zhàn)略任務。學術水平被認為是反映研究生科研能力和體現(xiàn)其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研究生培養(yǎng)是個系統(tǒng)工程,究竟哪些因素對研究生學術水平產生重要影響?已有研究從不同行為主體進行了探討,“導師的指導勞動供給實質性不足、指導勞動供給低效或者無效,指導行為存在缺陷”[2],“課程參與程度、導師學術指導和生活就業(yè)關懷”影響力較大[3]。也有學者認為,除了研究生自身因素之外,政府機制和學校內部制度、教育支撐環(huán)境和投入對研究生教育影響也很大[4]。已有研究結合實地調查和訪談的不多。筆者以C校在讀碩士研究生為調查對象,從非正式制度的角度,開展了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探究其對研究生學術水平的影響和作用機制。
諾斯將制度劃分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是人們在長期交往中無意識形成的,是漸進演化的文化的一部分”[5]。一般而言,非正式制度是指在組織中長期演化并被人們無意識接受的行為規(guī)范,主要包括文化習俗和習慣、價值道德規(guī)范和思想信仰等未成文的規(guī)則體系和傳統(tǒng)。隨著高校辦學過程的深入發(fā)展,非正式制度經過多年漸進演化并積淀下來。筆者認為,研究生培養(yǎng)不僅受國家和學校等各級組織的成文法規(guī)條例等正式制度約束,也受校園文化、價值道德規(guī)范和指導模式等非正式制度的影響(1)。它們對導師和研究生的行為具有指導、規(guī)范和約束作用。關于學校的管理,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說法:一流管理靠文化,二流管理靠制度,三流管理靠權力。筆者認為,這里的文化就是指學校的非正式制度。那么,非正式制度在研究生學術行為方面有著怎樣的約束呢?對研究生學術水平的影響如何呢?
諾斯(1990)認為文化是規(guī)范人們進行日常交往的非正式制度的源頭?!叭藗冃袨檫x擇的大部分行為空間是由非正式制度來約束的”[6]。這些非正式約束能夠從相同的正式規(guī)則或約束在不同社會中會產生結果的不同這一事實中得以觀察。研究生學術行為受學校非正式制度的約束。事實上,很多高校為了切實保障和提高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都在努力推行相關管理辦法和措施等正式制度。但是,相同或相近的管理辦法和措施在不同高校卻有著不同效用。各高校的校園文化存在差異是其主要原因之一。校園文化是規(guī)范師生日常行為的非正式制度的源頭之一,體現(xiàn)著學校的價值追求,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校成員的行為和思維方式。校風、教風和學風是校園文化的最直接體現(xiàn),學科建設氛圍是校園文化的本質背景底色。受訪談的大部分研究生表示,他們的學術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受校風、教風和學風影響,同時也受到學科建設氛圍的約束,其學術水平當然也受到校園文化的影響。
在研究生培養(yǎng)過程中,學術道德規(guī)范是“價值道德規(guī)范”的核心組成部分。提高研究生學術水平,遵守學術道德規(guī)范是根本前提。不遵守學術道德規(guī)范的學術行為,是失范的學術行為。無論他取得什么樣的學術成果,都不能以此作為評價其學術水平的依據。導師和研究生認可什么樣的學術道德規(guī)范,或者他們對于科學共同體成員的學術道德規(guī)范的認可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學術行為。各高校出臺了相關措施,要求導師和研究生要遵守學術道德規(guī)范,并對學術失范行為進行懲處。然而,遵守學術道德規(guī)范更多地積淀在導師和研究生思想觀念和習慣中,正式制度對其學術行為的約束,不可能面面俱到,并不足以改變其思想觀念,改變其習慣。因此,學術道德規(guī)范更大程度上屬于非正式制度的范疇。
公開發(fā)表研究成果是體現(xiàn)研究生學術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研究生取得和發(fā)表研究成果的過程,就是學習和遵守學術道德規(guī)范的過程。研究生作為非正式或正式的科學共同體成員,默頓提出的科學精神氣質適用于研究生學術行為。要通過發(fā)表的研究成果對其學術水平作出評價,必定受“普遍主義”規(guī)范的約束[7]。有的研究生并沒有取得創(chuàng)新性成果,只是為“完成任務”發(fā)文章。這種現(xiàn)象有違科學精神的“普遍主義”規(guī)范,為研究生學術失范行為的發(fā)生埋下誘因。這既不利于研究生學術水平的提高,也有礙對研究生學術水平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研究生中存在的大量學術失范現(xiàn)象, 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以數(shù)量和結果對其進行學術水平評價的制度。學術成果評價很難反映碩士研究生的真實學術水平, 更甚者會產生嚴重的學術失范和學術腐敗[8]??梢姡芯可鷮W術失范行為是研究生學術評價機制與研究生學術認同錯位的必然反映。研究生學術水平評價應以研究生建立學術認同和遵守學術道德規(guī)范為前提。
由于學科和學校發(fā)展歷史的不同,各高校積淀下來的非正式制度有所區(qū)別。其中,導師對研究生的指導方式就有很大區(qū)別。盡管是同一專業(yè),甚至同一方向,每一位導師的指導風格和指導習慣也不盡相同,對研究生學術水平的影響也不一樣。盡管各高校出臺的正式制度對導師指導行為、研究生學習行為做出了相關規(guī)定,但導師的指導勞動是否有效?研究生的學術行為是否足夠努力?導學關系是否融洽,是否有利于研究生學術水平的提高?這些容易被感知,卻無法被正式制度量化或標準化。因此,導師的指導行為和習慣更大程度上屬于非正式制度范疇,筆者將其稱為“指導模式”。
導師的指導主要受指導意愿和指導能力兩個因素的影響。根據這兩個因素的高低組合不同,本文將導師指導概括為四種指導模式(見圖1)。第一種,“高高”模式。即導師具備較高的指導能力,指導研究生的意愿也高。這樣的導師將指導工作落實到具體行為中,形成最佳的指導模式,對研究生的學術水平提高有很大的幫助。第二種,“低高”模式。有的導師雖然指導能力高,但由于忙于其他事務,指導研究生的意愿較低。這一模式下,假定其他因素為不變量,研究生學術水平較大程度上與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相關。第三種,“高低”模式。由于導師遴選、培訓或考核環(huán)節(jié)的不夠嚴格等原因,造成導師隊伍中指導能力有高低之分。雖然有的導師指導能力有限,但他們中不乏有責任心者,指導研究生意愿較高。這種模式下,要提高研究生學術水平,導師和研究生都要付出很大努力,但成效不一定明顯。第四種, “低低”模式。即導師不僅指導能力有限,指導意愿也弱,非常不利于研究生學術水平的提高。在其他影響因素不變的情況下,研究生學術水平的提高絕大部分有賴于研究生自身的努力??傊?,在良好指導模式中,導師的指導行為能促進研究生的學術努力行為,能被感知和認可,有利于研究生學術水平的提高。
圖1 導師指導模式
非正式制度通過什么樣的機制影響著研究生的學術水平呢?針對這一問題,筆者開展了相關調查。該調查由課題組成員到研究生宿舍和工作室完成,共發(fā)放問卷600份,回收有效問卷486份,有效回收率為81%,調查樣本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問卷共20題,涉及被調查者的基本情況、學術努力行為、學術認同和學術水平評價等,以多項選擇和單項選擇題為主,以開放式問題為輔。實地訪談主要包括研究生對校園文化、指導模式以及對學校正式制度的認知理解。
表1 調查樣本基本情況
調查顯示,C校地質類專業(yè)學科發(fā)展已有五十多年的歷史積淀,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等。地質類研究生參加在校內舉辦的各種國際和國內重大學術活動的機會很多,也有相當部分研究生有機會隨導師參加校外各種重要學術交流活動。他們從這些學術活動中獲益匪淺,了解學科領域的研究現(xiàn)狀和前沿熱點問題等,有利于提高其學術認同度,促進學術理想的建立和強化學術努力行為。相對而言,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在該校獲得這樣的機會要少一些。他們從校園文化中感受到的學科建設氛圍相對要淡一些,選擇繼續(xù)讀博的比例明顯少于地質類研究生。
校風、教風和學風對研究生學習認知產生重要影響。研究生學術認同度的高低和學術行為能力主要來自導師的教導和要求,也受同學學術行為的影響。如果導師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有著強烈的學術認同感,對學生明確提出了要求,研究生建立學術認同度的意識和能力會得到加強。研究生群體內部的學習交流和學習行為效仿,也影響著研究生學術認同度的建立。在研究生學術認同度和學術理想建立過程中,校園文化對其學術行為產生著間接而深遠的影響。
研究成果體現(xiàn)研究生學術水平。一般而言,學校要求研究生發(fā)表文章,主要目的是想讓研究生學習如何寫作科研論文,提高學術水平。事實上卻出現(xiàn)了研究生發(fā)表文章數(shù)量與質量的矛盾,有限的期刊資源供給與日益增大的發(fā)表文章需求的矛盾。近三分之二的被調查研究生表示,只求發(fā)表一篇一般刊物完成任務,文章質量不是他們關注的重點。除了研究生學術水平評價方式倚重于公開發(fā)表文章,還有各行業(yè)領域職稱評定等對文章發(fā)表的巨大需求,有限的期刊資源供給與之出現(xiàn)了較尖銳的矛盾。如果合理調整研究生學術水平評價方式,采用多元化評價標準,讓真正有創(chuàng)新性成果的研究生主動公開發(fā)表成果,予以獎勵。對于沒有創(chuàng)新性成果發(fā)表的研究生,可以用其他方式進行評價(如表2列出的方式)。這將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研究生僥幸采取抄襲、編造數(shù)據或者一稿多投等違反學術道德規(guī)范的方式來“完成任務”??梢?,過多注重研究成果是否發(fā)表,忽視成果質量,容易導致學術失范行為的發(fā)生,學術水平的提高便無從談起。
表2 研究生認為的學術水平體現(xiàn)方式
如果改變研究生學術水平評價方式單一化的狀況,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既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學術水平,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完成任務”而出現(xiàn)的學術失范行為。大部分研究生表示,如果學校調整學術水平評價方式,比如加大對獲得高級別成果的獎勵,他們會積極努力獲得創(chuàng)新性成果,并在高級刊物發(fā)表。其中,36.63%的研究生表示一定會,52.88%的研究生表示可以考慮;7.61%的研究生表示無所謂;2.88%的研究生表示不會。關于校級、省級和國家優(yōu)秀學位論文評選的相關工作,38.48%的被調查研究生表示了解。其中,“準備努力試一下”的占18.72%,19.75%研究生認為“離優(yōu)秀論文的要求太遠”。51.03%的研究生并不了解各級優(yōu)秀論文評選工作,但是很想了解;10.49%的研究生表示不了解,也不想了解。這說明研究生管理部門關于評價體系等正式制度方面的宣傳教育工作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另一方面,研究生了解學校正式制度的主動性不夠。
導師被公認為研究生教育質量的“第一責任人”。問卷調查分別從導師課題與研究生參與度、導師要求和導師見面指導頻率等方面考察指導模式與研究生學術水平的關系。被調查研究生認為,提升學術水平的第一途徑是 “導師對研究生的悉心深入指導”( 占69.75%)和“參與導師課題研究”(占18.52%)。提升學術水平的其它途徑,還包括被派相關單位實習工作、撰寫學術論文、文獻閱讀、參加國內或國際學術會議、課程學習、參加學術講座、參加班組或同學之間的討論等(具體數(shù)據如表3所示)??傮w而言,指導模式對研究生的學術努力行為和學術水平提高產生直接而重要的影響,圖1中的“高高”模式是最佳指導模式,“低低”模式是最差模式。
1.參加課題研究對提高學術水平有很大幫助
59.88%的研究生認為參加導師課題研究對于學術水平提高有很大幫助,36.83%認為有一定幫助,1.65%認為研究生認為沒有幫助,還有1.65%認為參與課題研究影響課程學習。47.53%的研究生參與過或正在參與導師的課題研究,偶爾參與導師課題的占20.16%,沒有參與過導師課題的占31.89%。沒有參與導師課題的研究生中,22.22%是因為導師沒有安排參與,3.29%是因為導師無課題, 0.82%是對課題不感興趣而沒有參與,僅有0.20%認為參加導師課題影響學習,拒絕參與導師課題。其中,“高高”模式下,研究生通過參與導師課題,能極大提高學術水平?!暗透摺蹦J较?,導師業(yè)務能力強,課題充足。研究生要主動參與到導師課題中,通過導師課題團隊,提升自己的學術能力?!案叩汀焙汀暗偷汀蹦J较拢瑢熌芰τ邢?,承擔課題較少,甚至沒有在研課題。研究生想要通過課題研究提升學術水平,就顯得較為困難,這種情況在理工科研究生培養(yǎng)中較為明顯。
表3 提高學術水平的主要途徑
2.導師要求和見面指導頻率影響學術水平的提高
研究生與導師見面頻率對其培養(yǎng)質量有著重要影響[9]。 60.90%的研究生認為“導師做到了因材施教,對學生嚴格要求”,此種情況一般屬于“高高”模式或“高低”模式。25.93%的研究生表示“導師對學生學術水平無特殊要求,達到學校要求即可”,18.72%的研究生認為“自己不太了解導師對學生的要求或者導師沒有明確提出過對學生的要求”,這兩種情況一般屬于“低高”模式和“低低”模式。
調查中,大部分研究生至少每月都能接受導師1次見面指導或參與導師組織的同門研究生交流學習。其中,接受導師見面指導“每月1次”的占29.84%,“每周1次”的占27.98%,“每周2次及以上”的占15.64%。這樣的指導頻率一般屬于“高高”、“高低”和部分“低高”模式。有10.08%的研究生每學期接受導師見面指導不超過1次,16.46%的研究生幾乎沒有接受過導師指導,這樣的指導頻率一般屬于“低低”和部分“低高”模式。研究生表示,導師指導過少或者沒有指導,非常不利于他們學術忠誠度的建立和學術水平的提高,也不能有效學習如何遵守學術道德規(guī)范。接受導師見面指導的研究生中80.05% 能夠在固定地點接受導師指導或參與交流學習,包括在導師辦公室(38.07%),工作室(31.48%),實驗室(8.44%)和家里(2.06%)。
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研究生學術水平的提高不僅受正式制度約束,也受非正式制度的影響。其中,以校風、教風和學風以及學科建設氛圍體現(xiàn)的校園文化影響研究生學術認同度和學術理想的建立。第二,研究生學術水平評價應以建立學術認同和遵守學術道德規(guī)范為前提,否則將會導致研究生學術行為的異化。研究生學術失范行為是研究生學術水平評價機制與學術認同錯位的必然反映。第三,導師指導模式既直接影響研究生學術行為,又是研究生學術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徑。其中,“高高”模式是最佳指導模式,“低低”模式是最差指導模式。
針對以上結論,提出建議如下:第一,學校應重視校園文化的宣傳和建設,鼓勵教師和學生積極投身到校園文化建設中,營造良好的校風、教風和學風,夯實學科發(fā)展基礎,為教師和學生創(chuàng)造濃厚學術氛圍。第二、從正式制度修訂著手,加強導師責任制的評估和考核,切實推廣良好的指導模式,讓其固化于導師對研究生的指導實踐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教風和學風,轉化為不斷演進的非正式制度,對研究生培養(yǎng)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第三,采用多元化學術水平評價方式和標準,建立更加科學客觀的研究生學術水平評價機制,以建立研究生學術認同為前提,讓研究生自覺將學術行為約束在學術道德規(guī)范之內。
非正式制度的演進既是遵循著一定內在邏輯的連續(xù)演變過程,又可以借助不同的外在力量,通過適應性調整來應付環(huán)境的變化,忽視非正式制度建設的發(fā)展戰(zhàn)略是無效的[10]。因此,提高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不僅需要正式制度的創(chuàng)新改革,也需要非正式制度的培育改造。當非正式制度與提高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相一致時,它可以提高培養(yǎng)質量,強化激勵機制;當它與提高培養(yǎng)質量的客觀要求不一致時,將干擾或者阻礙培養(yǎng)質量的提高,降低效用。非正式制度對研究生培養(yǎng)的影響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注釋:
(1)學校的非正式制度構成比較復雜,限于篇幅和主題,本文僅討論研究生培養(yǎng)過程中的主要非正式制度構成。其中,校園文化也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構成,在此僅將其視為一個整體,討論其對研究生學術水平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張玥.論我國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的多樣性與彈性學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9):40-43.
[2]范建剛.碩士生“指導低效困境”的形成機制探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2,(11):67-71.
[3]朱紅,李文麗.我國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現(xiàn)狀及影響機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74-82.
[4]袁本濤,延建林.我國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9,(4):12-20.
[5]DOUGLASS.C.NORTH Institutions,Ideolog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J].CATO Journal,1992,11,(3):11.
[6]道格拉斯·C·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4:140.
[7]王緒本,向玉凡.科學研究視域下的研究生學術道德規(guī)范探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4):37-40.
[8]李亞芳,楚旋.碩士研究生學術成果評價的理性思考[J].中國研究生,2007,(4):60-62.
[9]TREVOR H.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hD students’view of supervision[J].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2002,21,(1):41-53.
[10]李峰,王新霞.非正式制度對正式制度的替代功能研究[J].軟科學,2011,(4):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