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富泉
(山東省廣饒縣稻莊鎮(zhèn)衛(wèi)生院,257336)
充填式無張力和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臨床療效觀察
成富泉
(山東省廣饒縣稻莊鎮(zhèn)衛(wèi)生院,257336)
目的 比較充填式無張力和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2012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腹股溝疝患者120例,隨機分為充填式無張力組和平片無張力組各60例,分別采取相應的術式進行治療。術后半年隨訪,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及術后并發(fā)癥。結果 充填式無張力組和平片無張力組手術時間及術后并發(fā)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充填式無張力和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臨床效果相當,要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來選擇修補材料以及手術方式。
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腹股溝疝
腹股溝疝是目前臨床上一種常見的外科疾病,手術是首選治療方式。與傳統(tǒng)的手術相比,無張力疝修補術具有更多的優(yōu)勢,如疼痛輕、操作簡單、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以及復發(fā)率較低等。無張力疝修補術包括充填式無張力修補術、平片無張力修補術以及巨大補片加強內囊手術等。為了觀察充填式無張力和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效果,選取我院收治的腹股溝疝患者120例,分別采用疝修補術治療?,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4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腹股溝疝患者120例,包括單側斜疝23例、單側直疝34例、單側復發(fā)疝21例、雙側斜疝19例、雙側直疝19例、股疝4例。本組患者隨機分為充填式無張力組和平片無張力組各60例。平片無張力組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25~63歲,平均(42.5±1.5)歲。充填式無張力組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22~65歲,平均(41.4±2.3)歲。全部患者均知情同意。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基礎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隨后切開肌膚(一般沿著腹外斜肌纖維方向),在腹內斜肌淺面將精索分離,并沿著精索上端至腹膜外脂肪處,沿下端游離至恥骨結節(jié),最后按照各自的方式治療。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高位結扎,平片放入精索,將補片的上端開口并通過精索,同時縫合補片下端圓角,并將其固定在腱膜組織,縫合2針以上,接著將補片上側葉緣以及腹內斜肌腱膜進行間斷縫合,同時縫合補片上端開口處,最后一步將皮膚縫合。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縫扎并且將疝囊離斷,隨后將傘狀填充物尖端與成型后的疝囊用針縫合,將填充物從環(huán)扣處塞入(該過程中要保持內環(huán)口的邊緣與底部平齊),用針縫合固定后,再用與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相同的方法將平片放入。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分析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充填式無張力組和平片無張力組手術時間及術后并發(fā)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也在不斷完善,臨床治療腹股溝疝的手術方式也由原先的張力疝修補術轉為無張力疝修補術。傳統(tǒng)的張力疝修補術患者術后會有劇烈的疼痛,且并發(fā)癥較多,而無張力疝修補術將上述情況的發(fā)生幾率降到了最低。無張力疝修補術已成為腹股溝疝首選治療方法,一般包括充填式無張力修補術、平片無張力修補術以及巨大補片加強內囊手術等。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情況比較
本研究中,我們收集腹股溝疝患者120例,分別采用充填式無張力和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旨在比較兩種手術方式的療效差異。結果顯示,充填式無張力組和平片無張力組手術時間及術后并發(fā)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充填式無張力和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臨床效果相當。但值得注意的是,對于修補材料以及手術方式的選擇要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來決定。同時,要加強圍手術期護理,這樣才能夠進一步避免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提高手術治療效果。
[1] 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會疝和腹壁外科學組.成人腹股溝疝、股疝手術治療方案(修訂稿)[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4,19(2):126-127.
[2] 黃美近.局部麻醉施行無張力疝修補術(附357例報告)[J].中國現(xiàn)代手術學雜志,2005,9(3):202-203.
[3] 朱小林,王存川,何家駒,等.腹腔鏡腹膜前補片修補術治療復發(fā)性腹股溝疝24例經驗[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05,5(9):726-727.
1672-7185(2014)24-0038-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4.24.017
2014-07-21)
R6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