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建英, 江光亮, 劉順祥, 朱 青
(東華理工大學,江西南昌330013)
學校,詞典中給出的解釋是,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系統(tǒng)的教育的組織機構?!按髮W之道,育人為本”。作為培養(yǎng)高層次人才的教育組織,“教書育人、創(chuàng)新科技、服務社會、文化傳承”被視為高校的四大主要功能。育人是高校功能之本。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大步推進,高校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如何充分利用資源,實現(xiàn)高校育人功能愈發(fā)顯得重要。這不僅豐富高校育人的理論研究,對于高校發(fā)展也是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
在一個學校的發(fā)展進程中,無論是正面經驗或是反面教訓,都是寶貴財富。作為學校發(fā)展的寶貴資源,校史凝聚了學校發(fā)展軌跡和時代發(fā)展縮影,不僅是學校持續(xù)發(fā)展的精神財富,也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更是助推育人功能的重要因素。高校校史既是高校發(fā)展歷程的記錄,也是一種文化,是大學精神、大學傳統(tǒng)、大學文化的積淀延續(xù)[1],極具育人功能。校史既包括以物質形態(tài)存在的如校園歷史建筑和文物古跡,也包括以精神現(xiàn)象或精神成果的形式存在的如學校的歷史沿革、優(yōu)良傳統(tǒng)、大學精神、辦學理念、專業(yè)特色、優(yōu)秀師資、杰出校友等。其中,學校精神是校史中的重要育人資源。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關于學校精神的研究在國外已經掀起了一股熱潮。然而,國內關于學校精神的專門研究卻甚少。將學校精神納入校史范疇進行育人功能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何為“學校精神”,學界并未有統(tǒng)一定義。眾多學者在討論學校精神時,都將其視為能潛移默化影響人、塑造群體形象的一種精神、辦學理念和價值追求,是導引學校發(fā)展的精神性力量。如“所謂學校精神,就是指一所學校在一定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通過辦學宗旨、辦學成就、校園面貌、師生群體諸因素體現(xiàn)出來的一種學校理念”[2]。
“精神建構是教育的絕對使命。”本文認為學校精神是學校在不斷發(fā)展過程中的一種文化積淀,屬于校史的重要內涵,具有凝心聚力,優(yōu)育人才的作用,既包括對個體自我完善的追求,也包括為社會發(fā)展服務的追求,對師生具有規(guī)范和導向作用,體現(xiàn)在辦學的指導思想、規(guī)章制度、培養(yǎng)質量、管理模式、保證體系的構建等方面,在學校發(fā)展中具有精神引領作用[3]。學校能否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校精神的傳承與弘揚。在文明多樣化的時代背景下,高校發(fā)揮學校精神的育人功能,不僅有助于高?;竟δ艿膶崿F(xiàn),對于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及國際影響力也有積極作用。
東華理工精神孕育于學校創(chuàng)辦之初,是學校在辦學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獨特個性的學校精神,是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集中體現(xiàn)。隨著學校四易校址,八易校名,東華理工精神也在不斷發(fā)展壯大。2004年,學校迎接教育部本科評估時正式提出“東華理工精神”,即“艱苦奮斗,為國奉獻”。學校前組織部長王光世在解讀“東華理工精神”時指出,“艱苦奮斗是過程,是手段;為國奉獻是目的,是追求。它是東華理工人奮斗的坐標和最高理想,也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在東華理工人身上的具體體現(xiàn)?!?/p>
“艱苦奮斗,為國奉獻”是隨著學校的不斷發(fā)展凝練而成。學校精神也是校史,故在分析學校精神的孕育與形成時,離不開對學校發(fā)展歷程的梳理。根據學校前組織部長王光世撰寫的相關文稿及老校長王祥的回憶文章,本文將東華理工精神的孕育與形成分為以下階段:平地起家時的“抗大”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撫州時期——學校停辦至1978年艱難復校時期——1978年至2004年本科評估時期——評估以后跨越式發(fā)展時期。
(1)“抗大”精神下的建校時期。據老校長王祥的回憶文章介紹,學校在山西太谷創(chuàng)建時,硬軟條件近乎為零。沒有校舍,將孔祥熙在太谷的宅院替代。沒有桌椅板凳,師生自己動手打造,桌椅板凳未一一到位時,學生把筆記本放在膝蓋上記筆記。沒有教材,借用別人的。上課沒有實驗巖礦標本,老師利用周末帶學生上山收集。師資方面沒有一位講師,更別提教授,就靠著這樣“土法上馬”一個一個臺階上的“抗大”式辦學精神,在全校師生的艱苦努力下,完成了當時的各種教學任務。
(2)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撫州探索發(fā)展時期。1959年,為響應教學與生產結合的需要,學校搬遷至江西撫州。其辦學困難不亞于重新建校。挖地基、搬磚瓦、擔泥土、修道路等重體力活全由師生承擔。僅在一年多的時間內,教工食堂、學生食堂(兼大禮堂),教學大樓、教工宿舍、學生宿舍等約4萬平方米校舍拔地而起,成為一所精干的抗大式學校。由于體制的問題,學校沒有花國家的正式基本建設資金(體制改革后銀行貸款辦校,每年地質局給100萬基建費也就給了一年)。學?,F(xiàn)在的綠化,也是師生自己修路、栽樹、挖人工湖的結果。值得一提的是,撫州辦學時,恰逢國家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在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下,硬是把一個學校給重新創(chuàng)建起來了,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這不得不歸于精神的力量。正是靠著師生的艱苦奮斗,1961年,學校在校生人數已達到1 000多人,教職工隊伍也達到470人,其中專職教師230人。
(3)學校停辦至1978年艱難復校時期。1962年,地質隊精簡人員,學校因此也未招生,而且下放100名學生。1964年學校招生時因錯過時間沒有招生指標,也沒有學生志愿,臨時確定用衡陽工學院的指標和志愿,并改為專科臨時征求學生志愿,招生117名。1965年又正式恢復學校名義并按??普猩舱?65名,為歷屆最多的一次,自此成為真正的地質??茖W校(1965年至1969年被稱為四年??茖嵺`)。
受“文革”影響,1969年學校正式停辦,所有人員與二機部脫離一切關系交由地方,大批人員下放農村勞動。1973年又恢復辦校,不到四萬平方米的校舍,從鄉(xiāng)下調回96名教工,其中教學人員49人,管理人員和工人47人。校舍需重新改修,一切依舊是從頭再來。為創(chuàng)造復校條件,部分干部、教師睡走廊,睡帳篷,索要被占用的原校舍。在上級領導的支持下,1978年,終于把校舍全部要回,為恢復大學創(chuàng)造了基礎設施條件。王部長在描述這段校史時,借用首任校長王濤所言,“‘中國要在世界上立足,不能沒有核工業(yè),發(fā)展核工業(yè)不能沒有鈾原料,搞鈾靠什么,靠人才。所以,培養(yǎng)鈾礦地質人才的學校一定會復辦的?!@就是信念的力量在支撐著他們?!?/p>
(4)1978年至2004年本科評估時期。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制度,學校被國務院納入恢復大學本科招生的首批高校名單。從1978年復辦到1998年轉制前,是學校崛起的黃金時期。1978年復辦初期,沒有專業(yè)教材,教師自己編寫。經過幾年努力,各基礎課與專業(yè)課都有了自己的特色教材,如國防科工委規(guī)劃教材《核科學概論》、《水文地球化學》等。為提高教學質量,學校進行了兩批33門重點課程建設,到90年代,有12門主要基礎課和6門專業(yè)課達到了省、部級優(yōu)質課程標準,19門達二級課程。本科專業(yè)從復校初期的6個增加到19個。1986年,學校開始招收研究生。1999年,隨著國家高等教育布局調整,學校從部屬劃歸省部共建、以省管為主的體制。學??朔Y金和人才師資不足等困難,在校園基礎設施建設、專業(yè)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辦學層次和規(guī)模、實驗室和圖書資料建設等各方面加速發(fā)展,學校性質也從單科性地質院校發(fā)展為以理工為主,經、管、文、法、教兼?zhèn)涞亩嗫菩岳砉ぴ盒!?004年,學校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學校發(fā)展所取得的這些成果,都是靠艱苦奮斗而來的。
(5)跨越式發(fā)展時期。自2004年學校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教育質量、師資隊伍等綜合實力全面提升。2003年底撫州師專并入,2005年學校納入國防大教育系統(tǒng),開始招收國防生,2007年學校更名為東華理工大學。2012年,隨著全省高校首個“國防科技工業(yè)軍工文化教育基地”的獲得,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yǎng)項目的獲批,學校在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同時,拓寬人才培養(yǎng)層次。2013年,為順應教育布局調整,學校斥資擴充教育用地,成為擁有五校區(qū)的高校,進一步滿足教育教學需求。東華理工正一步一步朝著“省內一流、全國知名、特色鮮明、部分優(yōu)勢學科進入國際先進行列”的教學研究型大學目標前進。這些成就的取得,依舊離不開“艱苦奮斗、為國奉獻”的東華理工精神。
如果說2004年之前還未正式提出“東華理工精神”,學校精神的作用還未凸顯,那自2004年之后,學校在教學、科研、學科建設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可以說與“艱苦奮斗,為國奉獻”的東華理工精神密不可分。根據高校的基本功能,東華理工精神的育人功能突出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激勵學生成才,涌現(xiàn)東華理工群星方陣??v觀中外著名的大學,哈佛、牛津、清華、北大,無不具有自己特色的學校精神,它們都在各自學校精神指引下,培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具有鮮明個性的青年才俊。學校的首要功能是培養(yǎng)人才,學校精神育人功效首先體現(xiàn)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
東華理工大學有著50多年的辦學歷史,我國一些著名學者和教授先后任教于此,如被譽為電子界權威的奚大順,放射性物理界頗有影響的盧存恒,著名水文地球化學專家李學禮等。在辦學歷程中形成的“艱苦奮斗,為國奉獻”鑄就了東華理工人,激勵著東華理工人奮發(fā)向上,涌現(xiàn)了一批批優(yōu)秀人才:中國科學院院士、“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龔健雅,國際原子能機構赴伊拉克核查專家唯一中方代表郭冬發(fā),曾任秦山第三核電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森,榮獲1997年全國青年地質獎——銀錘獎的賴紹聰,美國勞雷工業(yè)集團(世界最大測繪儀器巨頭)總裁兼制片人方勵,“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瞿詩濤[4]……在學校的發(fā)展進程中,東華理工人在這一學校精神的激勵下,始終保持高昂的熱情,貢獻個人的才智,積極拼搏,奮發(fā)向上,既將東華理工精神發(fā)揚光大,也為東華理工精神在新的時期增添新光彩。
(2)滲入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學校精神育人氛圍。校園文化是學校精神的載體,校園文化建設既是學校精神的生動詮釋,也是學校精神實現(xiàn)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徑[5]。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文化與學校精神有著天然關聯(lián)。東華理工精神的育人功能,也融合在校園文化的建設過程中。
物質層面,東華理工大學將學校精神具象化呈現(xiàn),如制作具有辨識度的?;?、譜寫展現(xiàn)艱苦奮斗的校歌、將校訓印刻于學校園林、校友栽種而成的校友林、彰顯核軍工傳統(tǒng)的國防科技大樓、海軍樓、核資源與環(huán)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核工樓、“核地學教育科技文化園”軍工文化教育基地等,以形象塑造的形式將學校精神呈現(xiàn)給師生,達到身處其境、耳濡目染的教育作用。
制度層面,作為激勵師生的價值和理念,學校精神本身難以具備強制性,為了充分發(fā)揮學校精神的功能,學校還制定一系列規(guī)章制度來對其鞏固與強化。如制定《學校十二五發(fā)展規(guī)劃》、《校內結構工資發(fā)放方案》、《學校教職工常規(guī)考核工資發(fā)放辦法》、教學科研獎勵實施方案等,促進學校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優(yōu)化資源配置,充分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
行為層面,學校通過一系列活動使師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學校精神的熏陶與教育。學生方面,圍繞東華理工精神,定期開展具有學校特色的主題活動,如海軍文化節(jié)、核科技競賽、核文化節(jié)、“獻身核工業(yè)”主題教育、“感受核工業(yè)”夏令營活動等。
教師層面,每周二召開教學例會,增進教師間溝通交流?!皩W術沙龍”活動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在學術交流中呈現(xiàn)東華理工人的精神風貌。
(3)榜樣示范,強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學校的輝煌歷史,抓住學校大發(fā)展所形成的新的教育資源和機遇,讓學生知校愛校,努力做到“今天我以東理為榮”。東華理工自1956年成立以來,為江西乃至全國的建設事業(yè)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所培養(yǎng)的學生無論在政界、商界、教育界、科技界還是文化界,都為母校爭得榮譽。自東華理工精神明確提出之后,學校將東華理工精神教育寓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從新生入學到畢業(yè)生離校,始終貫穿學校精神的教育。而教育的手段也豐富多彩,如請老教授講校史、請知名校友作成才創(chuàng)業(yè)報告,引導學生努力成才,做到“東理明天為我自豪”。組織學生參觀校史館、核地學教育科技文化園、學校校園人文景點和重點實驗室等,讓學生了解學校歷史和當前的發(fā)展態(tài)勢。“艱苦奮斗,為國奉獻”的東華理工精神激勵著學生努力向上的雄心斗志和為母校爭光的決心。
作為校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精神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師生的思想和行為以及大學發(fā)展方向。事實證明,高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實現(xiàn)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必須重視校史尤其是學校精神的作用。
系統(tǒng)建設
借用企業(yè)形象識別系統(tǒng)CIS的理論框架,根據學校精神,創(chuàng)建由MI理念識別系統(tǒng)、BI行為識別系統(tǒng)和視覺識別系統(tǒng)構成的學校形象識別系統(tǒng)。將學校精神通過教風、學風、校風等感染和激勵師生,體現(xiàn)學校精神的魅力與熏陶,建立學校形象的理念識別系統(tǒng);通過一系列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科研、教學和管理行為活動及對外的一切社會服務、傳播活動及師生員工在一定制度規(guī)范下的行為方式,建立學校形象的行為識別系統(tǒng);加強校園景觀建設,包括彰顯學校精神的校史館、珍貴遺存等,固化校訓、校旗、校徽、校歌等形象標識,建立具有學校特色的視覺形象識別系統(tǒng),使蘊含學校精神的物化形態(tài)成為學生成長的沃土。
學校精神歸根結底即為“人”的精神,脫離了“人”,學校精神也就無從談起。因此,發(fā)揮學校精神的育人作用,必須在“人”這個問題上做好文章[6]。學校精神的弘揚必須重視學校領導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講,學校精神首先體現(xiàn)在學校領導的精神風貌。“校長是學校的靈魂”[7],學校的領導者尤其是校長,應是學校精神的率先示范者,學校領導率先踐行學校精神,能使教職工的行為和態(tài)度趨同于學校精神所體現(xiàn)出的價值規(guī)范,提升學校精神的育人功效。其次,培養(yǎng)和弘揚學校精神,應充分發(fā)揮杰出校友,先進人物的榜樣力量,他們既是學校精神的傳承者,也是學校精神的傳播者、實踐者,榜樣對學校精神的代言,既能使學校精神的理念形象而又具體,又能激勵師生員工奮發(fā)向上,形成自我前進的動力。當然,實現(xiàn)學校精神的育人功能不是一蹴而就的,學校精神育人功能的實現(xiàn),還需要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從教育教學到后勤服務,從學校領導到每一位師生,都是學校精神的宣傳與傳承者。
學校精神要在師生心底扎根,實現(xiàn)育人功能,很重要的途徑是加強宣傳教育,進而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之滲透、內化到師生的思想和行動之中[8,9]。學校精神的宣傳,不僅要做好學校精神本身的宣傳,如校史的重溫,學校精神的宣傳與教育,還可以發(fā)揮杰出校友,優(yōu)秀教師的作用,他們是學校的寶貴財富,也是學校精神的代表。如邀請校友回校暢談成長歷程,召開先進人物事跡報告會等,對內可激發(fā)全體師生的學校意識,促使他們奮發(fā)進取,使學校精神進一步滲透于師生思想,對外也能提升學校的知名度,對于實現(xiàn)學校精神的育人作用具有積極作用。
[1]金雁.以高校校史文化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09.
[2]余惠斌.學校精神和現(xiàn)代人格教育[J].上海教育,2003(12B):28.
[3]陳雅芳.關于轉型院?!皩W校精神”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J].泉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4):1-6.
[4]詹建英,江光亮.東華理工大學:建設核工業(yè)大學 培育核特色英才[N].中國教育報,2013-6-21.
[5]沈黎明.塑造學校精神是推動學校文化建設的關鍵[J].教學與管理,2010(7):8-9.
[6]潘杏平.論學校精神的涵義及培育煤炭高等教育[J].1996(3):91-92.
[7]閻德明.論學校精神的培育與弘揚[J].教育探索,2000(10):67-68.
[8]王月林.論學校精神的構建[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5(4):124-125.
[9]詹建英,江光亮.構建特色校園文化探討——以東華理工大學為例[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