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敏 林 琳
(1.鞍山師范學院文學院,遼寧鞍山114007;2.鞍山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遼寧 鞍山114007)
傳授知識,乃高等學校教學之重要任務,而一個學校授予學生知識量的多寡,將直接決定其質量與品位的高低。而與此同時,學生的知識儲備是高校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型人才之根基,也就是說,沒有大量而廣泛的知識儲備,就很難談到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這猶如建房,如果根基沒有打好,底座不穩(wěn)固,即使上面建起來的樓房再炫人耳目,也猶如空中樓閣,難以落到實處。因此,學生的知識儲備不僅關涉到一所大學的名譽度,更直接決定其能否立足于未來。
可是如今諸多大學的現(xiàn)狀是:學生知識儲備嚴重匱乏,他們不僅不能建構自身完備與健全的知識體系,更缺乏廣闊的知識勾連與應用的能力。而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筆者認為首先就在于高校所授課程的單一化。很多高校所開設的課程都被囿于專業(yè)課程框架之內,不僅文科與理科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界限,就是文科與文科、理科與理科本體內部也存在著清晰的劃界。以文科為例,所謂文科不僅包括文學系、政治系、歷史系等具體系別,而且每種系別的內部還有著非常具體的劃分,比如文學系還要被肢解為漢語言文學、新聞、漢語國際教育、文秘等不同的專業(yè)。這樣詳盡的學科劃分無疑造成了學生知識視域的逼仄與窄化,把學生限定和束縛在學科和專業(yè)的內部打轉,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壓抑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因為我們知道,有很多學生的特長、興趣與愛好未必在所報考的系別與專業(yè),甚至是有很多學生就業(yè)的方向根本就與他從事的專業(yè)毫不相干,如果出現(xiàn)了這樣的悖反現(xiàn)象,那么我們大學四年的教育就將是徒勞的,是毫無意義的!
那么,怎樣打破這樣的“僵局”呢?筆者認為,高校的課程種類應該多樣化、多元化,甚至是打破文、理之間的界限,進行多學科之間的交叉與交流。比如高??梢蚤_設一些通識課程,讓學生們在完成專業(yè)課學習之余,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科門類和專業(yè)進行學習,以豐富學生自身的知識視野。而古往今來大量的事實證明這種多學科的交叉學習確實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甚至會醞釀出偉大而驚世駭俗的奇跡。試想,如果馬克思不是系統(tǒng)學習了大量的歷史、政治、經濟、哲學等方方面面的知識,就不可能有影響深遠的《資本論》問世;如果魯迅不是具有廣泛的醫(yī)學、數(shù)學、物理、化學、政治、地理、文學、宗教等方方面面的知識,也就不可能寫就思想深邃、影響久遠而又具有百科全書性質的《魯迅全集》。同樣,這樣的良好效果也反映在科學領域,愛因斯坦曾說:我的科學成就有很多是從音樂啟發(fā)而來的。而2005年7月29日錢學森向前來看望他的溫家寶總理誠懇地提出了將藝術與科學相結合的主張,他說:“我覺得藝術上的修養(yǎng)對我后來的科學工作很重要,它開拓創(chuàng)新科學思維[1]?!边@些都在警示高校:一味地強調專業(yè)性知識的學習而不及其他,對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是極其不利的,因此知識學習的多元化勢在必行。但必須強調的是:這種多元化,絕對不應該是學校的硬性規(guī)約,而應該是學生的自主選擇,否則很可能得到適得其反的結果。
其次,高校缺乏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原因還在于教師授課方式的傳統(tǒng)化、知識陳舊化,缺乏創(chuàng)新性。許多高校仍然延續(xù)的是傳統(tǒng)的所謂“一言堂”的教學模式,課堂完全由教師一人掌控,教師只是把知識強硬地灌輸給學生,根本不考慮學生能否接受、接受多少的問題。這樣的授課方式致使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甚至是對老師所教授的知識都未能完全消化,更遑論知識的擴展和創(chuàng)新了。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在考試的過程中獲得高分,因為只要課堂上好好聽講,然后在考試中照本宣科就萬事大吉了,這無疑嚴重壓抑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造個性。另外,許多教師講授的知識過于陳舊化,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甚至是使用的教案還是很多年前的版本,講授的知識也是好多年前的陳舊觀點,這勢必會妨礙學生的創(chuàng)新視域,使其只能被束縛在過時的知識領域內駐足不前。針對諸上,筆者認為,首先應該打破傳統(tǒng)的“一言堂”教學模式,實行“啟發(fā)式”教學,即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輔助學生完成課業(yè),盡可能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使他們真正地成為課堂的主人。其次教師應該時刻關注學科前沿,力求把全新的知識理念帶入課堂,和學生們一起分享、討論、探究,從而開拓學生的理論視野,培養(yǎng)學生辯證思維的能力。
另外學生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是高校創(chuàng)新型人才匱乏的重要原因。12年的寒窗苦讀,父母的嚴厲管教,使許多學生早已對學習厭倦至極,甚至已是疲憊不堪。好不容易躋身于大學,在他們的意識中,這似乎就已是求學的終點了。因此只要在考試中不“掛科”,能夠順順利利地畢業(yè),就是他們唯一的祈愿。所以,這些學生無論是在課堂教學中,還是在課外的具體實踐中,都表現(xiàn)出明顯的消極性和倦怠性,如在課堂上,他們睡覺、溜號、交頭接耳,在課下他們對老師所留的課業(yè)根本置之不理,偶爾勉強完成,也是東抄西湊。這樣的學生很難在自己的學業(yè)生涯中有所建樹,甚至是四年下來學生自身的知識水平反而不及高中的水平。這不僅是學生自身的失敗,也同樣是高校教育的失敗!如何力挽于傾頹?我想最重要的是教師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讓他們知道為什么要學習,是為誰而學習,應該怎樣學習等等,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與此同時,如果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有困惑要及時與之溝通,教授其正確的學習方法,從而使學生能夠真正意識到,其實學習也是一種快樂!
當今社會無疑需要的是既有知識廣度,又有知識深度的知識淵博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因此學生的知識儲備不僅是高校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之根基,更是社會發(fā)展與進步之源頭。
早已有“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著名論斷[2],而事實上,所有知識的學習,最終也確實都要付諸于實踐,并在實踐中求知與創(chuàng)新。所以,如果說知識儲備是創(chuàng)新的前提與根基,那么實踐能力便是創(chuàng)新之關鍵。
但是目前的許多高校更為重視的是知識的傳授,而不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很多學生空有滿腹的知識與學問,卻不能將這些知識應用于實踐,更無法把知識轉化成生產力,為社會的發(fā)展做出應有的貢獻。所以這些人難以被用人單位所接受,更難以在社會上立足,悲哀地被殘酷的社會競爭法則所淘汰,被激烈的社會競爭潮流所淹沒。
前不久有一則報道指出,一個大學生四年拿了12個具有法律效力的國家級證書,但是卻被諸多用人單位拒之門外,原因是缺乏人際交往的溝通能力和將知識應用于實踐的應用能力。這樣的事件不得不令我們深思: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樣的后果?其實歸根到底,最大的原因是我們的教育體制出了問題。多少年來,我國的教育體制一直把“應試”教育放在首位,一切都為考試服務,一切都以考試為中心,只要考出好成績,就會得到家長、老師的褒獎,就能考上理想的大學,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因此,“考試”這個名詞早已在學生的心目中成為了令人敬畏的神圣字眼。而我們說考試本身并沒有錯,但是如果把考試教條化、絕對化,甚至是把它作為評定學生是否優(yōu)秀的唯一標準,從而忽視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個性,那就大錯而特錯了!
事實上,生硬而古板的應試教育讓我們的學生吃了許多的苦頭,更造成了嚴重的知識與實踐相分離、相脫節(jié)的現(xiàn)象。舉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們絕大多數(shù)人自小就開始學習外語,所以我們對外語并不陌生,但是有些人到了大學還是連一個完整的句子也說不出來!但是這并不妨礙他們考出好的成績,進入理想的學府!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悖逆現(xiàn)象?這無疑與我們應試教育體制有著直接的關聯(lián),在應試教育體制的規(guī)約和束縛下,應試便成為了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唯一目的,因此在教師一方,往往只注重知識的灌輸,“以傳授已有的知識為目的,強調對知識的記憶、模仿和重復訓練”,而在學生一方,則“習慣于記憶老師講過的、書本上現(xiàn)成的知識和答案[3]。”這樣的教學模式,根本不注重學生的口語技能訓練和具體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所以雖然學生在考試中能夠取得較高的分數(shù),但是他們一旦離開學校而踏入了社會,就會變得軟弱無力。因為社會需要的是應用型的人才,需要的是具有外語交流與溝通方面的專業(yè)化人才,而很少需要那些只會應試的“啞巴”式的外語“天才”。
面對這樣的僵化局面,我們應該如何突破呢?筆者認為,首先我們應該打破教師強硬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觀能動性,強化學生動手與動腦的實踐能力。在這方面,中國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與西方的教學模式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以學習“蚯蚓”這一名詞為例,在中國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常常會以課本為中心,向學生詳盡地講解“蚯蚓”的具體含義、體貌特征和功用等等,然后就會讓學生生硬地去記憶這些概念和原理,因而學生的頭腦里只是形成一個抽象而虛幻的“蚯蚓”原型。但在西方的教學過程中,如果要解釋“蚯蚓”這一名詞,教師就會充分注重學生動手與動腦的實踐能力,他們會給學生們拿來一盒活生生的蚯蚓,然后給每個學生發(fā)一條,讓學生分別去觀察與研究,之后分組討論,最終讓學生自己歸納、得出結論。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起到輔助性和總結性的作用。相比之下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的教育方式只是讓學生掌握了空洞而抽象的理念,而西方的教育卻給予學生更多生動而具體可感的東西,并且極其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更好地為學生步入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高校應該適度改變一下原有的考試機制。不得不強調的是,現(xiàn)在許多高校的考試機制確實出現(xiàn)了一定的問題,不管所學的知識是否有用,動輒就以考試作為考核的方式,甚至是作為結業(yè)的硬性標準。比如說國家的計算機等級考試,沒有這個考試證書許多高校就不允許學生畢業(yè)。學好計算機這本無可非議,可是為什么一定要以是否拿到證書來限定呢?我們知道在國家計算機考試中有許多繁瑣的程序編碼的試題,這些試題不僅讓學生們望而生畏、倍感頭疼,而且對于那些非從事計算機專業(yè)的學生來說幾乎毫無用處,那我們拿這個證書的意義又何在呢?有這些時間還不如讓學生們多學一些實用性的辦公軟件,以適應工作的需求!所以筆者認為,國家與高校應該適度地調整一下考試策略,把一些考試變?yōu)榭己耍瑥亩o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在實踐中去開發(fā)自己的潛能。
第三,高校應給予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拿出一到兩年的時間讓學生到專業(yè)對口的部門去實踐與學習,以使學生積累豐富的工作經驗,讓學生能夠真正深入社會、適應社會,為他們將來順利融入社會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其實,在這方面許多高校已經有所關注,大部分高校也確實讓學生去各個單位實習與見習,但絕大多數(shù)高校都是敷衍了事,沒有真正將工作落到實處,更缺乏對學生的應有的引導與監(jiān)督。因此,對于學生是否實習了,實習的效果怎么樣,學校并不知情,而是白白浪費了許多時間,卻沒有收到好的效果。基于此,高校必須要對學生的實習與實踐問題高度重視,并且一定要認真做好對學生的監(jiān)督與考核工作。
道德素養(yǎng)的含義指涉很廣泛,它既指人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人的道德素質和修養(yǎng),也指人的精神品質、精神品位與精神風貌。而對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早已成為了我們重要的教育理念,“德、智、體、美、勞”的教育方針,把“德育”放在了教育的首位,充分說明我國教育體制對學生道德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視。而事實上,對學生良好道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確實意義重大,它不僅關涉到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健康程度,更是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之重要保障。
從表面上看,道德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之間似乎沒有多大關聯(lián),但是深入內里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是高校能否培養(yǎng)出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重要內部決定因素。從群體合作的角度來講,我們知道要想完成一項創(chuàng)新,很多時候一個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常常需要大家精誠團結、齊心協(xié)力來完成,這就需要每個人都能熱愛集體、甘于奉獻、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發(fā)出自己的光和熱,并把這份光和熱較好地融入到集體的大氛圍之中,只有這樣才能使創(chuàng)新真正落到實處。而從個人研究的角度來看,一個人如果沒有吃苦耐勞、堅韌不拔、永不言敗的高貴精神品質,創(chuàng)新的幾率幾乎就是零。愛迪生曾說:“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边@無疑是至理名言。所以,我們不要因為崇拜牛頓而盲目地坐到蘋果樹下,因為如果你沒有牛頓似的前期的理論預設與刻苦鉆研,就是蘋果砸到你的腦袋上,你也會毫不猶豫地把它吃掉,根本不會發(fā)現(xiàn)什么“牛頓定律”。所以,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和精神品質對于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但事實證明,我國許多高校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并不是很高,而且有些學生還存在身心發(fā)展不健康的狀況。這樣的事例可謂很多,如清華大學學生朱令鉈中毒事件、云南大學學生馬加爵殺人事件、復旦大學黃洋中毒事件、南昌大學中外學生打架斗毆事件等,這些事件充分說明我國高校在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而這些問題無疑是我們應該高度重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此筆者認為,要想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和精神品質,高校應該重點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有針對性地開設一些有關道德素養(yǎng)、行為準則等方面的課程,使學生自省、自查,認真而客觀地評價自己,最終認識到作為一個大學生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大學生究竟應該具備哪些必須的優(yōu)良品質等。高校也可以請一些勞模、先進個人講述他們的先進事跡和行為規(guī)范等,以激發(fā)和調動學生向他們心目中的榜樣學習,并以此來建構自身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另外,應該更多地讓學生深入生活,深入社會,可以讓他們到農村、敬老院、兒童福利院等處所感受生活,并定期讓他們寫出體驗報告,從而在實踐中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
第二,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具體的專業(yè)知識,而且還應該多向他們講述人生的道理、行為的規(guī)范,并以身作則,在學生中樹立威信。在課堂之外,要多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了解其家庭背景,遇到有困難的同學要給予相應的幫助。而更為重要的是,一定要認真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是否健康,如果發(fā)現(xiàn)學生的心理有問題,一定要適時地加以幫助和引導。如果專任教師力所不能及,一定要及時尋求心理醫(yī)生的幫助,從而使學生恢復身心和諧發(fā)展的健康狀態(tài)。總之,學生良好道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它不僅是高校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保障,而且直接關乎到高校的未來!
綜上所述,可以明晰的是,學生的知識儲備、實踐能力與道德素養(yǎng)無疑是高校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的極其重要的三個維度,但要重點強調的是:這三個維度之間并不是互相沖突、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交融的,也就是說,只有三者在學生身上得到完美的融合,才最有可能成就一個卓越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
[1]趙暢.從錢學森的“建言”說起[N].光明日報,2005-8-23.
[2]《光明日報》特約評論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N].光明日報,1978-5-11.
[3]李婭娜,王東升.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00(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