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琳
(安徽冶金科技職業(yè)學院 安徽馬鞍山 243003)
中外青年道德價值觀之比較
余 琳
(安徽冶金科技職業(yè)學院 安徽馬鞍山 243003)
由于形成和發(fā)展軌跡不同,不同的社會,形成的道德規(guī)范以及由此構建的道德體系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對不同社會環(huán)境和歷史環(huán)境中的道德教育客體進行透徹、深入分析基礎上的比較,能夠在借鑒國外道德教育經驗的基礎上加快我國道德教育建設步伐。
中外;道德教育客體;比較
馬克思說:“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會生存條件上,聳立著由各種不同的,表現(xiàn)獨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觀構成的整個上層建筑,整個階級在她的物質條件和相應的社會關系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和構成這一切”[1]。由于形成和發(fā)展軌跡不同,不同的社會,形成的道德規(guī)范以及由此構建的道德體系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對不同社會環(huán)境和歷史環(huán)境中的道德教育客體進行透徹、深入分析基礎上的比較,能夠在借鑒國外道德教育經驗的基礎上加快我國道德教育建設步伐。
客體是與主體相對應的存在,哲學上是指主體以外的客觀事物,是主體認識和實踐的對象。道德教育客體是指:道德教育活動所指向的對象。人既是教育的對象,又是教育的主體。馬克思對人給予高度關注,他的有關人的論述散見于他的各種著述中:“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存在”——人的自然性;“人的本質在其現(xiàn)實性上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社會性;“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人的類本質;“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是一切人發(fā)展的條件”——人的全面發(fā)展。[2]道德教育的歷史與實踐表明:任何道德教育活動要想真正卓有成效,就必須建立在對人的充分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由于道德教育面向社會各階層,具有廣泛性,因此,本文選擇青年這一具有代表性的道德教育客體作為研究對象。青年的特殊地位——代表著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決定了這一群體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1改革大潮中的中國青年道德價值觀
我國青年一代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大潮沖擊下,面對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在中西文明特別是中西青年道德觀的沖突與交融中,道德觀念深刻體現(xiàn)著時代變遷的痕跡。當代中國青年的道德價值觀既反映了中國社會從傳統(tǒng)農業(yè)國向現(xiàn)代工業(yè)國轉變的過程,同時也是改革開放30年來人們道德觀念發(fā)生深刻變化的反映。
從當代中國青年的道德價值觀的整體發(fā)展狀況來看,主要呈現(xiàn)以下幾種趨勢和特點:
(1)由社會本位向個人本位傾斜。這主要表現(xiàn)在當代青年如何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的關系問題上。在個人與國家的關系上,愛國主義情懷仍是沉淀在每一個中國人血液深處的情感。當代青年依然能像他們的父輩一樣,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大多數(shù)青年人認為“個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國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表現(xiàn)了青年人先國家后個人、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的道德價值取向;在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上,中國青年的道德價值取向呈現(xiàn)多元化趨勢。在對待“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這一命題的態(tài)度上,雖然有70%的左右的青年表示“贊成”或“有點贊成”,但也有16.8%的青年表示“反對”或“不太贊成”,認為大河是涓涓小河匯集而成的,沒有小河就沒有大河,有人甚至提出了“小河無水大河干”的相反命題。其實這一命題本身并沒有錯,但問題在于它帶有片面性,過分強調個人;從個人與他人的關系看,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利己與利他的問題。在這一問題上,當代中國青年則更傾向于互動式的人際交往模式[3]。他們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行為是建立在互動的基礎上的,只有當“先人后己,大公無私”真正成為道德共識,才具有意義和價值,否則,僅部分的人認同便會助長個別人的貪念。青年人認為,這類問題的最好解決辦法是引入補償機制,使吃虧的人得到相應的補償,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由此可見,今天的中國青年在人際關系上已經沖破了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他們大多數(shù)人主張真正建立起一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平等互利的和諧人際關系。
(2)自我價值取向攀升。從當代青年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關系中,自我價值取向攀升的趨勢已經顯現(xiàn),但這一趨勢的顯現(xiàn)不僅限于此。在改革開放以前,青年的道德價值觀念始終與社會和國家的總體價值觀念保持高度一致,而如今,中國青年已經從盲從的狀態(tài)中走出來,道德主體意識已經覺醒,他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自身在社會價值體系中的主體作用,并開始有自己的道德價值評價標準和價值取向。他們崇尚自我,在主張張揚個性的同時,要求人與人的相互尊重,追求個人發(fā)展,注重個人奮斗,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
(3)進取精神與實用觀念并存。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現(xiàn)代人,特別是年輕人,他們的道德意識中,更多是諸如競爭、效率、公平、公正、創(chuàng)新、務實等新觀念,體現(xiàn)了當代青年積極進取的一面,反映在道德價值觀上,則主要表現(xiàn)為競爭意識的增強。但受制于道德的繼承性,當代青年身上還有幾千年來奉行的“無為”、“不爭”、“知足者常樂”等中庸思想??梢?,雖然在道德認知和態(tài)度上,青年人對競爭顯示出極高的認同與渴望,但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他們又會在行為上表現(xiàn)出對競爭的恐懼。這一點,可以從大學生擇業(yè)中看出來。在職業(yè)的選擇上,相對那些風險大、挑戰(zhàn)性強的工作,多數(shù)大學生更愿意從事那些高收入、既穩(wěn)定又有保障的工作?!斑@種渴望競爭又逃避競爭的困惑和沖突使當代青年選擇了更加務實的生活方式,以求得內心的平衡”。于是,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把求真務實作為生活的信條,體現(xiàn)為更加關注與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密切相關的諸如健康、個人事業(yè)的成功、婚姻家庭美滿幸福等具體價值目標。在他們看來,對自己負責是對他人、集體、國家負責的必要條件,否則就是虛偽的、不道德的。這表明當代青年的道德價值觀念正朝著現(xiàn)實化取向延伸。有時,這種現(xiàn)實化取向甚至還表現(xiàn)為一些青年過分看重物質利益,貪圖享受,講求實惠。在他們的意識里,道德理想被看作是虛無縹緲的東西,高不可攀,太不實際,而最實用的,就是金錢的多少和物質的享受。
(4)傳統(tǒng)的延續(xù)性與道德的寬容性并存。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盡管這些傳統(tǒng)倫理道德思想產生于久遠的過去,在其發(fā)展中又帶有鮮明的封建烙印,但作為社會意識形態(tài)范疇的存在,在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它們又具有歷史繼承性和延續(xù)性,不可否認的也包含對人類發(fā)展有著積極意義的某些社會道德規(guī)范和價值的合理因素。[4]因此,盡管當代中國青年的道德價值觀隨著時代的變遷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作為炎黃子孫,在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下,在他們的道德意識中,傳統(tǒng)道德仍然占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一些被傳統(tǒng)倫理道德視為“大逆不道”的行為,他們似乎更能夠以寬容的心態(tài)來對待。
2.2個人本位的西方青年道德價值觀
從當代西方青年道德價值觀的總體發(fā)展狀況來看,可以說“人本主義”是它最顯著的特征。這種道德價值觀念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以個人主義為基礎??v觀整個西方價值觀念,都離不開個人主義這個基礎和立足點。在西方青年看來,每個人都有決定自己前途和命運的自由,都有追求個人幸福的權利。在對待個人與社會整體的關系上,他們認為可以在不反對社會道德總體目標的實現(xiàn)(即社會和諧有序的發(fā)展)的前提下,以個人為本位,主張社會和國家應保障公民個人的幸福權利。同時強調這種社會道德總體目標要以個人的道德價值判斷為基礎,并且要以有助于滿足個人利益為歸宿,因為個人利益比社會利益更真實、更具體,是社會利益的基礎和核心。在對待個人和他人的關系問題上,大多數(shù)西方青年奉行合理利己主義,即認為每個人都有追求個人利益的權利,這是合理的,但是在追求個人利益時,不能損害他人利益,反而應做到推己及人,時刻想到他人也像自己一樣有追求個人自由與幸福的權利,并尊重他人的這種權利。在對待道德價值評價的問題上,西方青年認同邊沁創(chuàng)立的功利主義原則。功利主義認為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因此,判斷事物或行為善惡的標準就應該是看他能否使人感到快樂和幸福,即以行為的功效或幸福程度作為最高的道德價值準則,只有符合這一原則,人的行為才具有道德價值。
(2)以實用主義價值觀為道德價值準則。實用主義是現(xiàn)代西方最有影響的哲學流派之一,是美國的“本土哲學”。它有強烈的實用性,強調把確定信念當作出發(fā)點,把采取行動當作主要手段,把獲得效果當作最高目的,主張人們具有應該開拓進取、積極行動、注重實效、樂觀向上的精神。正是受這種實用主義價值觀的影響,當代西方青年在道德價值觀方面也呈現(xiàn)出積極進取、注重實際、講究實效等特點。這就決定了當代西方青年對于社會的復雜性和生活中將遇到的困難有較充分的心理準備,他們能夠認識到世界上的事物并不是每件都隨人愿的,人應該勇敢的面對生活?!皠e光站在那兒,干點什么!”是他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同時,他們非常講究實效,他們認為“事物、觀念是否具有價值和意義,關鍵在于他能否引起人們行動的實際有利的效果。”所以在做某種行為時,他們考慮的并不是道德本身的價值何在,而是首先考慮“這樣做會有效和回報嗎?我能從中得到什么?”所以,他們不會將時間和金錢浪費在那些他們認為毫無意義的事情上,他們認為浪費時間和金錢都是不道德的,是可恥的。
(3)在積極進取中謀求個性的自由發(fā)展和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受實用主義價值觀的的影響,崇尚進取、積極開拓、追求個性發(fā)展、實現(xiàn)自我價值已成為當代西方青年價值的主流。在競爭方法上,他們強調個人奮斗、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奉行“我的一切由我個人負責”的價值觀念。在西方,孩子們在12歲以后就開始利用課余時間為自家或鄰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來賺些零花錢。到了18歲以后,他們基本上就不愿意再依靠父母,而是自己想辦法去掙一些生活費,鍛煉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因此,他們十分珍惜勞動成果,在競爭的問題上,當代西方青年提倡憑借個人實力參與競爭。因此,他們非常推崇理性,重視個人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反對不道德的競爭手段。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社會分工的深度發(fā)展,世界各國人們之間的交往日益緊密,中西方青年在許多方面也因此出現(xiàn)相互融合的趨勢,但由于雙方所處的經濟、地理、歷史、文化背景以及民族傳統(tǒng)的不同,他們在道德價值觀念上必然存在著差異和沖突。主要表現(xiàn)在:
(1)義利觀不同。在道德價值取向上,當代中國青年雖然呈現(xiàn)出由社會本位向個人本位的傾斜,但以社會、國家和集體利益為重仍是其道德價值觀的主流,這緣于中國社會的傳統(tǒng)義利觀的延續(xù)和繼承。[5]中國傳統(tǒng)的義利觀是以義取利,義重于利,把義看作人的立身之本。但實際上,中國傳統(tǒng)義利觀也并非單純的排斥“利”,而是強調個人利益的獲取必須合乎道義,不能為謀求個人利益而損害道義。從一方面看,這反映了一種為社會、為國家的集體主義、愛國主義道德情操,但從另一方面看,只重道義而否認個人利益的合理性,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的個性的自由發(fā)展和人們對物質利益的正當追求,不利于社會發(fā)展。
(2)道德行為方式上存在差異。盡管中國青年在道德行為上已呈現(xiàn)出對競爭和創(chuàng)新等進取性道德準則的認同與渴望,但從總體上還是無法擺脫傳統(tǒng)的中庸之道的束縛,在行動上不免依然是循規(guī)蹈矩、頗多顧慮。他們渴望競爭,但又恐懼競爭;渴望開拓創(chuàng)新,但又尋求四平八穩(wěn);渴望在事業(yè)上獲得成功,又因缺乏行動的勇氣而安于現(xiàn)狀。而西方青年在道德行為方式上則表現(xiàn)為個人奮斗和求實創(chuàng)新。因為在西方人看來,社會是以個人為本位,人們追求的價值目標就要靠個人的奮斗,強調“自我設計”、“自我實現(xiàn)”。因此,西方青年更加看重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具有勇于競爭、開拓進取的精神,并將這種精神落實在個人奮斗的實際行動中,以求實效,獲得成功。
(3)寬容對待現(xiàn)代青年的道德價值觀。物質決定意識。各歷史發(fā)展階段人們的道德價值觀都是由當時當?shù)氐纳a力決定的。在中國,封建時代落后的生產力決定了人們的道德價值觀念必然有落后的方面,當代中國的生產力飛速發(fā)展,對于現(xiàn)代中國青年多元的價值觀甚至是價值觀困境,我們都應該持寬容的態(tài)度,因為,從宏觀的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來看,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進步,社會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道德價值觀念也會不斷發(fā)展進步。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1頁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倉來道,徐聞.中西方青年價值觀的沖撞與交融[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4] 毛瑞芹.淺析當代青年道德人格[J].文教資料, 2009.3
[5] 天雨.評《青年道德建設論》[J].學海, 1999.3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Youth Moral Values
YU Lin
Due to the dissimilarity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in the different social, the ethic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 system are existing a big difference.Based on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social environment and historical environment moral education object, we can reference the foreign experience of moral education to promote our constru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chinese and foreign; moral education object;comparison
2014-07-20
余琳(1963-),女,安徽冶金科技職業(yè)學院,辦公室。
G412
A
1672-9994(2014)04-004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