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利,林美卿
(山東農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東 泰安 271018)
我國女性政治參與的現狀、問題與對策
張曉利,林美卿
(山東農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東 泰安 271018)
建國以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女性參與政治的積極性提高,女性干部隊伍不斷壯大,女性政治參與的法律環(huán)境日益改善。但是,我國女性政治參與仍存在任職崗位邊緣化、執(zhí)政層次成“橄欖形”、政策環(huán)境缺乏活力、民主參與意識弱等問題。要進一步夯實女性政治參與的經濟基礎,完善保障女性政治參與的法規(guī)和政策,增強女性政治參與的主體性意識,提升我國女性政治參與的水平。
女性政治參與;現狀;問題;對策
女性政治參與已經成為全球性的現象。發(fā)揮女性政治參與的作用,對加快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發(fā)展和和諧社會的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女性政治參與是指女性通過各種方式、渠道等參與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的政治行為。狹義的女性政治參與僅指女性執(zhí)政,廣義的女性政治參與則包括女性知政、議政、參政和執(zhí)政等四個方面。
從政治參與內容看,這種政治行為既包含女性政治參與的具體活動,又包括女性政治參與的意識和能力。其中,女性政治參與的具體活動可以從政治參與主體、政治參與形式等多個角度進行探討,而女性的政治參與意識和政治參與能力更是女性政治參與得以實現的關鍵因素。
從政治參與主體看,女性的政治參與包括精英女性和普通女性兩部分。精英女性作為女性中政治參與機會較多、能力較強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廣大女性的政治要求和愿望。普通女性的政治參與程度更能揭示女性的政治權利狀況。
從政治參與的形式看,女性的政治參與有直接參與和間接參與兩種方式。直接參與是指女性進入各級領導機構直接行使權力,參與對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管理與決策。間接參與指女性通過媒體、會議、民主協商等各種渠道對國家和社會事務的管理和決策提出建議和意見,享有政治參與的發(fā)言權、建議權和監(jiān)督權[1]。
新中國成立后,女性整體的權利意識開始覺醒,政治參與的能力不斷增強,60多年來,越來越多的巾幗活躍在當今政壇。
(一)女性政治參與的結構
建國以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女性參與政治的積極性提高,女性干部隊伍不斷壯大。來自中組部的數據顯示,近10年來女性干部在各級領導干部中比例逐步上升。2009年,全國省部級及以上干部中,女性比例占11%;地廳級干部中,女性比例占13.7%;縣處級干部中,女性比例占16.6%。這三個層級的比例在2000年時,分別為8%、10.8%、15.1%。來自中組部的數據還顯示,從2000年至2009年,女性中共黨員的比例由17.4%上升到21.7%。
目前,黨和國家領導人中有9位女性,27個國務院組成部門中有3位女部長,31個省包括區(qū)市,共有7位女性省級“一把手”,有230多位女性任省部級領導,其中包含副職,中國女市長總數超670人;有數據顯示,在2009年,省部及以上、地市級和縣處級領導干部中女性正職所占的比重分別為7.3%、10.4%和14.8%。
此外,各級人大、政協中女代表、女委員的人數也不斷增長。經過全國各地選舉產生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全部的2987名代表中,婦女代表699名,占代表總數的23.4%,比十一屆全國人大時期提高了2.07個百分點。全國政協委員中女委員399人,占總數的17.8%,比第十屆提高了0.1個百分點,女性人數保持穩(wěn)速增加[2]。
這些數字說明,我國女性的政治參與比例越來越高,這既是女干部選拔培養(yǎng)工作的成績,也是女性政治參與滲透力增強的表現,同時也體現出女性有越來越多的話語權。但是,在決策層中,女性被邊緣化,男女比例不協調,女性領導進入核心決策層的人數較少,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女性在制定、執(zhí)行、監(jiān)測、評估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影響力,難以實現自身價值。我國女性政治參與的結構呈現出兩個顯著的特征:一是高層短缺,參與層次不高。越到高層人數越少,越是高層越呈現“單棵獨株”現象。二是副職多,正職少。女性正職在執(zhí)政層次中所占的比例極少,失衡現象突出。
(二)女性政治參與的環(huán)境
女性政治參與的環(huán)境主要包括輿論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法律環(huán)境和政策環(huán)境等,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女性參與政治的深度和廣度。
輿論環(huán)境對女性政治參與的影響有積極與消極兩個方面。著名的女權主義理論家西蒙娜·德·波伏娃曾經說過:“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痹谒茉炫说母鞣N力量中,社會環(huán)境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一方面,社會輿論尤其是大眾傳媒,對女性的政治參與形象既有正面的宣傳,也有負面的報道。有的媒體塑造了“事業(yè)成功的女強人”、“兢兢業(yè)業(yè)”的女干部形象,彰顯了女性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和魅力,讓公眾敬佩。而有的媒體則對女性形象尤其是對女性領導形象的塑造刻板化,丑化了女性領導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減弱了女性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習俗觀念束縛了女性的政治參與。在我國的傳統觀念中,政治往往是男權的斗爭,與女性無緣。而社會公眾對女性領導也存在偏見,認為女性不適合從政,不能承擔從政的風險,對參與政治的女性缺乏信任和信心。
家庭環(huán)境對女性政治參與的束縛逐漸減少,為女性政治參與提供了良好環(huán)境。隨著男女平等觀念的普及,政策的不斷落實,多數男性能夠主動承擔家務勞動,支持女性從政,成為女性政治參與的堅強后盾。此外,女性生育保障制度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不僅減輕了女性的家庭負擔,也使得女性能在政治參與領域獲得足夠的熱情和動力,可以更好地在政治參與中實現自身的價值。
女性政治參與的法律環(huán)境日益改善,為女性政治參與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護。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制定了各種保障女性政治參與的法律。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guī)定:廢除束縛女性的封建制度,女性在經濟、政治、文化教育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均享有與男子平等的權利[4]。1953 年 2 月11 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賦予了女性與男子平等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5]133。此后,在 1954、1975、1978、1982 年頒布的憲法中,男女平等都作為一項重要的原則被保存下來。1992年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女性權益保障法》,明確規(guī)定女性與男子享有平等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這是我國第一部全面的、綜合的專門保障女性基本權益的法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制訂的保障女性權益的專門大法[5]159。2005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女性權益保障法》的修訂稿,目的是為進一步促進男女平等,充分發(fā)揮婦女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充分表明我國政府對女性政治參與的重視。
我國女性政治參與缺乏良好的政策環(huán)境。我國選拔干部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委任制、自下而上的競爭制和上下結合的聘任制等三種方式,其中傳統的委任制仍然發(fā)揮著主導作用。一些組織部門的領導對女性政治參與的價值認識不足,認為對女性參與政治的選拔純粹是“湊比例”、“填指標”,沒有從真正意義上把培養(yǎng)、選拔女干部看成是民主法治建設和保障女性政治權利的需要,因此,在選拔女干部時往往流于形式[3]。實際工作中,一些組織部門的干部往往不敢把女干部安排在重要崗位,由此導致了女性在干部體系中的弱勢地位,最終造成各級政治權力機構中男女比例的不平衡。
(三)女性政治參與的態(tài)度
政治參與態(tài)度指政治主體對政治參與的情感、動機和評價等,是一種比較穩(wěn)定的政治參與心理。女性政治參與態(tài)度包括政治關心、政治效能感、政治信任和政治義務感等要素[6]。
首先,女性政治關心度偏低。政治關心通常用一個人是否經常關注政治新聞、是否經常與家人或朋友討論政治問題等標準來衡量。在我國,與男性相比,女性缺少政治敏銳性,不會過多地關注政治新聞,了解國內外大事要事。
其次,女性政治效能感弱。政治效能感指個人的參與行為影響政治體系和政府決策的能力。一般來說,政治效能感強的人比政治效能感弱的人會更多地參與政治。大多數女性政治效能感弱,缺乏應有的自信心。參政后的女性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或者阻力時,就感到壓力重重,懷疑自己的參政能力。
再次,女性政治信任不足。我國部分女性表面上也參加各種政治活動,甚至非常積極,但在主觀上卻是迫于某種壓力而敷衍應付。有的女性因不了解政治,對政治理解片面化,對政治參與更是不屑一顧。
最后,女性的政治義務感較弱。政治義務感是公民對其職責的認識,是一種公民的角色感。我國女性政治義務感不強,通常將政治參與作為一種額外的負擔,只有當政治與個人利益發(fā)生直接關系時,才會對政治參與產生興趣。
雖然女性在政治參與領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與男性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任職崗位邊緣化。在政治參與領域,職務的性別化傾向十分明顯。職務性別化是指在權力結構中,職位被打上了性別的烙印。一些職位被認為是屬于男性的,一些職位則被認為是屬于女性的,女性在核心部門的任職機會較少,導致女性在決策中的影響力減小,縮小了女性可從事的崗位和可擔當職務的范圍,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女性政治參與的積極性,阻礙女性政治參與的進一步發(fā)展。
執(zhí)政層次成“橄欖形”。從對女性政治參與的基本狀況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國女性在高級和低級執(zhí)政層次中所占的比例都較少,中間層次女性的參政數量明顯較多,形成兩端略窄、中間較寬的“橄欖形”。在“橄欖形”的狀態(tài)下,人們同女性參政者接觸較少,不能全面了解女性參與政治的狀況,認識不到女性在政治參與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造成女性參與政治在人們視野中的缺失,人們誤認為政治都是由男權控制的,進一步加深男女的不平等。
政策環(huán)境缺乏活力。首先,提高女性政治參與水平的政策少、不具體、缺乏可操作性。我國對于女性權益和政治參與的權利的保護僅僅停留在宏觀的制度層面,在實際中缺乏合理有效的政策保障。其次,對女性參政的比例規(guī)定過低,不夠量化,缺乏剛性。我國的《選舉法》、《中國婦女發(fā)展綱要》、《婦女權益保障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等法律中,只是作出了相關機構中應當有適當數量的婦女代表、要進一步提高婦女代表的比例、多配置一定數量的女性等比較模糊的規(guī)定,而這些規(guī)定在執(zhí)行過程中極易被消極解讀甚至扭曲變形。最后,婦女政治參與比例的規(guī)定面過于狹窄,層級低,缺乏法律效力。婦女參政量化比例的規(guī)定只是在部分地方法規(guī)和政策中才出現,憲法中則沒有相關規(guī)定。地方法規(guī)僅僅在一定區(qū)域內發(fā)生法律效力,層級和效力遠低于憲法,影響力不大。
民主參與意識弱。同男性相比,我國女性的政治參與意識較弱。受傳統角色分工的影響,整個社會對女性家庭角色的期望值要大于女性社會角色的期望值,相當多的女性甘愿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家庭生活中,對政治參與缺乏興趣。2001年,第二次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顯示,在向政府有關部門反映情況的性別構成中,女性占被調查總數的7.7%;在給單位、社區(qū)或村委會提意見的性別構成中,女性占被調查總數的15.1%[7]。2011年,第三次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的資料顯示,有11.2%的女性參與過各級管理和決策,有18.3%的女性主動給所在單位、社區(qū)和村提過建議[8]。整體上看,當代我國女性政治參與的主動性不強,仍處于“要我參政”的階段。
提高女性參政水平,是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具體體現,也是我國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和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內在要求。女性在政治參與的過程中,能更好地實現女性的自我價值、社會價值和政治價值。
(一)內在價值
女性參與政治是女性發(fā)展的關鍵,是提高女性地位,實現男女平等的重要手段。政治參與是女性社會參與的最高層次,也是女性解放的最高形式。
首先,女性參與政治,有利于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女性的政治參與同女性的綜合素質成正相關的關系。女性政治參與水平提高了,女性自身的綜合素質也會相應提高。
其次,女性參與政治,有利于實現其自身價值。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實現自我是人類的最高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女性參與政治,不僅能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還能充分發(fā)揮自身的能力,體現自身價值。
最后,女性參與政治,有利于維護女性的利益。通過參與政治,影響公共決策,女性的需求與利益受到了重視,也為維護女性利益爭取了更多話語權。
(二)社會價值
女性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和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力量,女性參與政治對整個社會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提升了社會對女性的重視程度。女性參與政治是社會民主發(fā)展的重要力量,客觀上會幫助全社會重新評價和定位女性,用女性的視角和精神來審視、推動社會的發(fā)展。女性參與政治,可以打破傳統的男權統治的格局,增加公民對政治以及參政女性的關注,提升全社會對女性和文化的認同度。
推進了男女平等的進程。女性參與政治,是男女平等的重要體現。通過參政議政,女性在社會民主政治生活中不斷擴大自己的影響,倡導社會主義新風尚,在社會發(fā)展中真正發(fā)揮“半邊天”的作用,使得性別平等不再僅僅停留在法律層面,而是從制度層面向現實轉變,從而加快男女平等的進程。
(三)政治價值
女性參與政治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需要,占人口半數的女性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是我國民主政治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國女性正確行使自己的政治權利,積極參與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提高了政治管理的整體水平。女性政治參與不僅有利于提升管理水平,也有利于彌補男性在參政過程中的缺陷。一方面,女性具有細膩、反應靈敏、直覺客觀、判斷問題準確等特點。女性在處理問題時能審時度勢,把握微觀,能更好地調節(jié)氣氛和協調關系;另一方面,女性專制思想少,善于聽取各方的意見,真正以柔克剛,提升整體管理水平。
加快了政治文明建設的步伐。從女性視角反思政治文明,并且從這一角度去研究女性參政,不僅為政治文明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也豐富了政治文明的研究成果。在政治參與的過程中,女性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彰顯平等觀念,對以父權為核心的政治制度進行變革,促進政治制度向更加文明的階段發(fā)展。
推動了國家軟實力的提升。女性是一種軟實力,并且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世界衛(wèi)生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著名乒乓球運動員鄧亞萍和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委員會副主席楊佳……越來越多的杰出女性證明了她們在公共外交領域獨特的作用。近期,新任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夫人彭麗媛在陪同出訪的過程中,成為中國的新名片。作為“第一夫人”,彭麗媛將真實、善良、雍容、睿智、賢淑等一切代表中國女性的美好詞匯,通過其舉手投足直觀地展現在全世界面前,贏得了世人的尊重和愛戴,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軟實力”,推動了國家整體軟實力的提升。彭麗媛獨特的個人魅力,必將影響新一代婦女對參政議政角色的追求。
目前,我國女性政治參與對整個社會具有重要的價值,探尋提升我國女性政治參與水平的對策具有重要意義。
(一)夯實女性政治參與的經濟基礎
越是經濟發(fā)達的國家,其政治文明程度就越高,女性的文化水平就越高,參政意識也就越強,進入領導管理階層的婦女就越多。這一現象說明女性政治參與意識的強弱、水平的高低及現實效果的好壞都是與國家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程度緊密相關的。
從人類歷史的整個發(fā)展過程來看,對女性的歧視與偏見,男女地位的不平等,恰恰是文化教育不夠發(fā)達的結果。要改變現狀就要大力發(fā)展文化教育,提升整個社會的物質條件,夯實女性政治參與的經濟基礎,保證女性經濟方面的獨立性。此外,政府應制定相應的政策,保證女性的高程度、高水平的就業(yè),為女性獲得自身的獨立提供保障。
(二)完善保障女性政治參與的法規(guī)和政策
保障女性參政的政策與體制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完善,更有效地推進女性參政的發(fā)展。
一是要從制度建設入手,形成培養(yǎng)選拔女干部的工作管理機制。各級組織部門與婦聯可建立相關制度,逐步實現培養(yǎng)選拔女干部工作的程序化、制度化,建立健全監(jiān)督機制。
二是確保婦女政治參與的比例。進一步制定并采取相應措施,保障進入決策核心機構的婦女比例。各級黨政部門尤其是政策執(zhí)行機構和領導班子的干部配備,對女干部的職位數要有明確、硬性的比例規(guī)定,堅持設立“女性??貚徫弧?從政策和法律上對其進行有效保證。
(三)增強女性政治參與的主體性意識
首先,在性別文化上要根除男權意識。女性政治參與既是女性的權利也是女性的義務,但“男尊女卑”、“男主女從”、“女子參政是禍根”等傳統思想仍深深地扎根于當代中國,要從思想上根除男權意識,更新觀念,將女性由家庭引向社會。
其次,在個體素養(yǎng)上多渠道提升女性政治參與意識。女性的文化水平高低是衡量女性綜合素質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與女性政治參與程度有著很大關系。在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環(huán)境下,女性應樹立強烈的政治參與意識,主動、積極、有意識地參加關于公民意識、競爭意識、公共政策的培訓,以增強自己對國家政治生活的理解,提高參政意識。
最后,我國女性還應該努力克服依賴社會、依賴他人的心理,抑制傳統文化的消極影響,注重培養(yǎng)自強自立的精神,樹立自尊自信的觀念,不斷增強競爭意識,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我國女性的政治參與之路并不平坦,既會遇到來自外部的各種阻礙和困難,也受來自女性自身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的影響。只有認清存在的問題,積極探尋解決問題的路徑,才能更有效地推進我國女性的政治參與,促進女性自身的全面發(fā)展。
[1] 王宇.女性新概念[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26-127.
[2] 李龍.女代表委員要有“好聲音”[N]. 廣州日報,2013-03-09(A2).
[3] 張繼宏.中國女性政治參與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9.
[4] 紀建文,鐘麗娟.婦女參政權的法律保護[J].理論學刊,2002,19(3):76.
[5] 仝華,康沛竹.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發(fā)展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6] 祝平燕.受教育程度對婦女政治態(tài)度和政治參與行為的影響[EB/OL].(2007-07-02)[2013-04-20].http://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XBSH200707001023.htm
[7] 第二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課題組.第二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主要數據報告[J].北京:婦女研究論叢,2001,10(5):6.
[8] 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課題組.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主要數據報告[J].北京:婦女研究論叢,2011,20(6):8.
責任編校:汪沛
ThePresentSituation,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ofWomen’sPoliticalParticipationinChina
ZHANG Xiao-li,LIN Mei-qing
(College of Marxism,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8, Shandong, China)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especiall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has improved greatly, and women cadres continue to grow. The number of women in people’s congresses and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mmittees at different levels has continued to grow. The legal environment of woma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improving.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of 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such as the marginalization of positions, the “olive” shape of ruling hierarchy, lack of energy in policy environment, and a weak sense of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the economic base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women, improving laws and policies to protect 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enhancing women’s consciousness of subjectivity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2013-05-09
張曉利,女,山東濰坊人,山東農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林美卿,女,山東棲霞人,山東農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時間:2014-4-18 17:23 網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4.02.024.html
D442.6
A
1003-4730(2014)02-01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