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物質(zhì)·情欲·時尚:90年代以來消費主義文學的特征

        2014-03-21 00:03:45吳春平
        關(guān)鍵詞:消費主義消費文學

        吳春平,張 俊

        (安慶師范學院文學院, 安徽 安慶 246133)

        物質(zhì)·情欲·時尚:90年代以來消費主義文學的特征

        吳春平,張 俊

        (安慶師范學院文學院, 安徽 安慶 246133)

        消費主義文學是消費文化的產(chǎn)物。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消費主義文學具有如下顯著特征:一、迷戀于物質(zhì),醉心于商品,體現(xiàn)出強烈的物質(zhì)化特征;二、突出“下半身”,強化性本能,表現(xiàn)出高調(diào)的欲望化特征;三、渲染小資情調(diào)、熱心追逐時尚,呈現(xiàn)出奢靡的時尚化特征。消費主義文學是文學市場化的產(chǎn)物,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其負面影響也應當引起我們足夠的警惕。

        消費主義文學;消費文化;物質(zhì)化;欲望化;時尚化

        消費主義文學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關(guān)于它的確切內(nèi)涵目前學界尚無權(quán)威界定。較為常見的理解是將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那些在明確的政治功利、社會責任和理性精神支配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正統(tǒng)典雅、深邃精致的高雅文學或曰嚴肅文學相區(qū)別的,為適應市場需求而生產(chǎn)出來的通俗淺近、獵艷好奇、娛樂消遣類的文學統(tǒng)統(tǒng)劃入消費主義文學的范圍。這種將帶有濃厚的商業(yè)色彩的武俠、言情、警匪、刑偵、官場、玄幻、青春等五花八門的文學一網(wǎng)打盡的觀點,一來顯得過于寬泛,似乎使消費主義文學變成了通俗文學、大眾文學的同義詞或代名詞;二來并不能突出這一概念的核心要義,所以,在這里我們?nèi)∫环N狹義的理解,即認為消費主義文學特指那種在中國開始步入消費社會后出現(xiàn)的,集中體現(xiàn)了消費文化特征的文學。這種文學聚焦于發(fā)達城市,主要以白領(lǐng)“小資”、都市“另類”或中產(chǎn)階層的時尚生活為書寫對象,多用一種夸張的手法去炫耀人物富足、奢靡甚至是放縱的生活,從而吸引讀者,贏得市場。

        消費主義文學是消費文化的產(chǎn)物。消費文化先在西方發(fā)達國家出現(xiàn),并逐漸波及和影響到經(jīng)濟快速崛起的發(fā)展中國家。二戰(zhàn)結(jié)束后,西方社會科技日新月異,生產(chǎn)迅猛發(fā)展,產(chǎn)品相對過剩。于是,傳統(tǒng)的生產(chǎn)型社會開始步入消費型社會。消費社會的消費具有以下特點:首先,通過符號建立差異。即物只是消費的前提,而并非消費本身,物要成為“消費對象”,必須成為符號,符號的意義在于建立差異,以此將符號所代表的物品區(qū)分開來。其次,通過消費建構(gòu)身份。此時,消費的目的并非以商品為對象,而是消費商品中所蘊涵的符號價值,對商品符號價值的消費成為人們身份構(gòu)建的方式。最后,消費永無止境。由于對商品符號意義的消費是對欲望本身的消費,是借對物的擁有來確證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的,因而消費是虛幻的、永無止境的。與消費社會相適應的消費文化倡導這樣的觀念:追求體面的、奢侈的、無節(jié)制的消費,在物質(zhì)享受和消遣的最大化中實現(xiàn)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價值。正如后現(xiàn)代主義研究者邁克·費瑟斯通所概括的那樣:“遵循享樂主義,追逐眼前的快感,培養(yǎng)自我表現(xiàn)的生活方式,發(fā)展自戀和自私的人格類型,這一切,都是消費文化所強調(diào)的內(nèi)容。”[1]在消費文化的引導下,消費主義文學應運而生。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提速,社會財富急劇增加,發(fā)達地區(qū)尤其是開放都市呈現(xiàn)出明顯的消費社會的特征。社會轉(zhuǎn)型使原先貧窮時代所形成的道德文化觀念日漸衰微,“一切向錢看”驅(qū)使人們開始尋找一種與商品社會相符合的自我認同方式。于是,消費主義文化乘虛而入,成為時代的文化新寵。在消費主義文化潮流的裹挾下,消費主義文學迅速生長、蔓延,并以異樣的面孔吸引了一批追逐時尚的文學讀者。縱觀90年代以來在中國都市流行的消費主義文學,不難發(fā)現(xiàn)這樣一些明顯有別于過去文學的特征。

        一、強烈的物質(zhì)化

        90年代以前的新時期文學,雖然因政治氣候、社會環(huán)境、文化背景以及作家主觀因素的差異而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色彩,但有一點還是大致相同的,即致力于表現(xiàn)人的豐富復雜的精神世界。作家講述的故事要么與道德、理想、信仰、事業(yè)、愛情等崇高的事物有關(guān),要么表現(xiàn)在動蕩紛亂的社會現(xiàn)實面前人的困惑、迷惘、無奈和悲哀,要么去揭示人性的軟弱、陰暗、貪婪和丑惡??傊?,是“人的文學”。然而,在新崛起的消費主義文學中,我們卻看到了一種另類景觀:“物的文學”。在部分“生在紅旗下,長在物欲中”的70年代后出生的作家眼中,物不再是可有可無的,也不再是人物形象塑造的必要的陪襯和背景,而是顯赫地居于文學表現(xiàn)的中心位置,而作為精神存在物的人則開始退隱和“物化”,并淪為物的奴隸和商品的忠實信仰者。也許是女性對物有著天然的敏感和興趣,一些女作家喜歡將目光對準有形的物品,尤其是有著知名品牌的高檔物品,并細致入微地加以描述,幾近癡迷。她們流連忘返于華美的家居、時尚的服裝、昂貴的珠寶、精美的首飾、名貴的化妝品和可口的美食之中,她們關(guān)在“一間自己的屋子里”尋求的不是精神的自由和解放,而是靈魂的退隱和情感的“物化”。比如,炫耀出場的“美女作家”衛(wèi)慧在《上海寶貝》中刻意對自己居室里的“三德利”牌汽水、“媽媽之選”牌色拉乳、“德芙”巧克力、“七星”牌香煙,以及空調(diào)、唱片等物品進行展示,以顯示“我”之物質(zhì)生活之富有。再比如,頗具人氣的網(wǎng)絡寫作高手安妮寶貝的代表作《告別薇安》,其中男女雙方的網(wǎng)戀主要不是在情感和思想的交流中進行,而是在對物質(zhì)的討論中展開。她對他說她知道他喜歡穿什么樣的襯衣、皮鞋、襪子,喜歡用什么樣的手絹、香水,不喜歡用什么樣的剃須刀,她還知道他“會把咖啡當水一樣”,“她有很好的情趣和他談論kenzo的新款香水”,而他則告訴她cappuciono的制作方法,可謂不厭其煩。女作家們不僅關(guān)注物和物的品牌,而且還關(guān)注物的出生地。陳丹燕在《慢船去中國》中以一種十分虔誠和驚羨的目光打量著物的天堂——紐約的街道:“全世界最奢侈、最時髦、最新式、牌子最好的商品,都云集在那些一塵不染的櫥窗里,都在追光燈下閃著不可一世的光芒。意大利的珠寶,捷克的玻璃,西班牙的鉆石,意大利的皮包,德國的皮鞋,德國的刀,法國的香水,法國的晚禮服,西班牙的酒,即使是一件百分之一百棉布的藍色短裙,也散發(fā)著那種驕傲的光芒,即使,它們并不傲慢,它們在炫耀中默默釋放吸鐵石般的吸引力?!盵2]272這些奢華的商品不僅品質(zhì)高,更重要的是它們無一例外都來自發(fā)達的歐美國家,即使它們并不“傲慢”,其吸引力仍無可抵擋。有道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如果說《慢船去中國》中的女主人公簡妮當年對紐約的高貴的物品只有艷羨的份兒,那么,今天中國的富豪甚至大媽們在國際奢侈品市場上的闊綽消費則使一向有著優(yōu)越感的傲慢的西方人驚羨不已了。

        物可以簡化和抽象為一種高級形式——金錢,對物的迷戀自然也可以簡化為對金錢的迷戀。于是在另一些作品中我們看到了人物對金錢毫無掩飾的贊美和崇拜。晚生代作家朱文于90年代中期發(fā)表的一篇引起軒然大波的小說名字就叫《我愛美元》。作品主人公對長期以來被視為罪惡淵藪的金錢,而且是來自異己力量的世界頭號強國的金錢表達了這樣的渴望:“那種叫做美元的東西,有著一張多么可親的臉,滿是讓人神往的異國情調(diào)。一張美元支票在半空中又化為更多的人民幣支票,就像魔術(shù)一般,往下飄呀飄呀,我雙手張開眼望藍天,滿懷感激地領(lǐng)受著這繽紛的幸福之雨?!盵3]如此赤裸裸地贊美美元,既有悖于傳統(tǒng)的價值觀,又有喪失民族尊嚴之弊,因而,它遭到人們的強烈質(zhì)疑和批判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相似的情景在陳丹燕的《慢船去中國》中也可以見到:“曼哈頓帶著挑逗的空氣撲面而來,不由得讓簡妮想到錢。簡妮在曼哈頓處處都能聞出美元的氣味。錢在這里不光意味著消費,它更是一桿秤,可以衡量一個人的智力、勇氣、耐力和運氣,衡量一個人是豐富還是蒼白、是自由還是局限、是刺激還是平庸,對簡妮來說,能不能在曼哈頓感到理直氣壯,自由自在,就是人生價值是否得到實現(xiàn)的標志?!盵2]382可見,女主人公不僅在物質(zhì)生存意義上對金錢加以認可,而且還將金錢提升到關(guān)乎人生價值能否實現(xiàn)的高度去加以神化和頂禮膜拜。此外,還有一些作家絮絮叨叨地講述的底層小人物成長歷史的故事也讓人十分沮喪,因為其結(jié)果往往是單純懵懂的主人公在平庸的世俗生活中被不斷增長的物欲所打敗,是超脫的精神對實在的物質(zhì)的俯首稱臣。比如,朱文穎在《高跟鞋》中通過一個出身貧窮的女孩安弟對艱辛生活的體驗和感悟得出這樣一個真理:金錢是這個時代最強大的東西,“她的目標也是明確的:她要有錢,強大,具有力量”。這不僅與十七年文學中以《青春之歌》和《紅色娘子軍》為代表的女性成長題材小說的主題——在男性英雄人物的指引下走向革命之路有著天壤之別,而且也與新時期以來同樣是關(guān)注少女成長問題的王安憶的《叔叔的故事》和鐵凝的《大浴女》熱衷于對父權(quán)神話的顛覆和拆解,以及陳染的《私人生活》和林白的《一個人的戰(zhàn)爭》對隱秘的女性生命體驗的驚世駭俗的揭示有著極大的差異。此類寫作使女性既遠離了國家、民族、歷史等“宏大敘事”,與“大我”無緣,又告別了性別、女權(quán)、閨密等“女性敘事”,與“小我”無關(guān),最后剩下的只是一個物化人,一個只關(guān)心物質(zhì)和金錢的人。

        縱觀中國文學史,雖然也為“物”留有一片天地,但所寫之物一般都是自然之物,如山川河流、松竹梅蘭,等等。人們之所以取物,是取其蘊含的超越現(xiàn)實,超越功利的客觀精神,以抒發(fā)情感,寄托情思,即所謂“托物言志”。但在消費社會,這一寫作傳統(tǒng)被打破。此時作家雖仍“取物”,但“物”已被置換為商品,是需要用金錢來購買的,而且這些商品與人格、情操無關(guān),也不具有寄托情感和提升精神的意義,充其量只能給人帶來物欲滿足的快感。奉行物質(zhì)至上、金錢至上的原則,人的物化和寫作的物化同時推進,這表明文學已開始悄然由精神向物質(zhì)滑落。這種滑落,既有進入消費社會的某種必然性,又與中國當下特定的國情和某種社會心理有關(guān)。社會轉(zhuǎn)型時期,往往伴隨著價值迷失、理想混亂和道德失范等精神亂象,以致人的精神無以寄托,于是物質(zhì)便取代精神,成了人們頂禮膜拜的對象,物化文學的招搖過市不過是這一時代情緒的如實記錄而已。

        二、高調(diào)的欲望化

        性、欲望,自古以來就是文學表現(xiàn)的重要對象,無論在民間文學,還是在文人創(chuàng)作中,涉及性話題的作品都普遍存在。但受長期占統(tǒng)治地位的儒家文化道德觀念的影響,人們強調(diào)的是“天理”,對“人欲”則基本持否定態(tài)度,所以,表現(xiàn)“人欲”的作品難登大雅之堂。久而久之,文學的慣例便形成了:正面人物,尤其是英雄豪杰一般都清心寡欲、坐懷不亂,而品行不端或罪大惡極之人往往是好色之徒。也就是說,欲望與人品成反比,欲望是墮落的代名詞。盡管在某些特定的歷史時期,文學表現(xiàn)“人欲”也會形成一種風氣,但就中國文學的主流而言,仍然是重“情”不重“欲”,重“靈”不重“肉”,到了“文革”時期,甚至發(fā)展到連“情”都忌諱的地步。進入“新時期”以后,“人的文學”開始回歸。在經(jīng)過了一段時間為愛情正名,呼喚愛情,歌頌愛情之后,文學開始關(guān)注欲望,一些大膽涉及性描寫的作品陸續(xù)出現(xiàn)。比如,張賢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王安憶的“三戀”(《荒山之戀》、《小城之戀》、《錦繡谷之戀》),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和賈平凹的《廢都》等。盡管這些作品曾招致過非議和責難,但應該看到它們并非為欲望而欲望,而是要借表現(xiàn)欲望來達到反抗政治專制,反省歷史文化,開掘人性,揭示時代的精神亂象等目的。90年代初,“女性主義文學”異軍突起。以陳染、林白等為代表的女作家們以極其叛逆的姿態(tài)坦然揭示以往秘而不宣的女性復雜微妙的深層心理,尤其是性心理。比如,“戀父/弒父情結(jié)”、“戀母/仇母意緒”、同性之戀、自戀等,在文壇掀起軒然大波,這種對男性抱有明顯敵意的女性情欲的表達同樣也因挑戰(zhàn)了讀者的閱讀神經(jīng)而引起極大的爭議和批判。但就創(chuàng)作意圖而言,這些作者是想通過對女性個體生命欲望的表達來反抗宏大敘事,顛覆傳統(tǒng)的男性中心話語,可以算是一種女權(quán)主義的訴求,而且,女性主義文學在描寫欲望時,多少還有一些顧忌,難免遮遮掩掩、欲言又止。然而,世紀之交,隨著衛(wèi)慧、棉棉等70年代出生的“美女作家”們的炫耀出場,原先半遮半掩的欲望表達終于褪去了最后一層外衣,直奔性主題而去,公開高調(diào)唱出了尖利的“性的顫音”。

        1999年,衛(wèi)慧的《上海寶貝》橫空出世。作為當時欲望敘事的代表作品,它向人們講述了一個都市“寶貝”欲望沖動和性放縱的故事。小說有意設計了一個極端的三角關(guān)系:一個畢業(yè)于名牌大學中文系的才華四溢、風姿綽約的都市美女倪可,一個“小蝴蝶般純潔”的陽痿癥患者天天,一個“玩意兒奇大”的德國佬馬克。這個一女二男的搭配看似要表現(xiàn)一個傳統(tǒng)的文學主題:愛與欲的沖突,但實際上作者的目的只是為了展覽和炫耀性行為。也許是過于放縱的文字突破了社會的道德底線,也許是將孱弱的性無能的國產(chǎn)小男友與“性趣”盎然威猛無比的洋人的對比大大傷害了國人的自尊心,《上海寶貝》曾一度遭禁,但結(jié)果適得其反,竟造成了作品進一步的瘋傳。更加始料未及的是這本粗糙的小書居然在海外也有相當?shù)陌l(fā)行量,合理的解釋只能是該書滿足了西方讀者對當代中國無所禁忌的非主流人群頹廢生活的好奇心。與衛(wèi)慧齊名的棉棉在表現(xiàn)繁華都市“新新人類”群體病態(tài)墮落的生活方面也頗為搶眼,她的寫作誠如她所坦言的那樣:“用身體檢閱男人,用皮膚思考?!痹谄渥髌分?,都市邊緣人酗酒、吸毒、自慰、濫交、賣淫、同性戀等行為隨處可見。此外,還有“烏鴉”九丹和木子美。前者因出版了一本描寫留學新加坡的中國女人自愿淪為卑賤的“小龍女”(來自“龍”的國度的妓女)的小說《烏鴉》,一夜之間暴得大名,后者因秀下限無底線而驚爆網(wǎng)絡。木子美把與男人做愛當作“個人愛好”,每隔兩周,就要換一個或幾個男人上床,然后將床上的細節(jié)寫在日記里,并在其網(wǎng)上的私人日志中同步登出,取名《遺情書》。衛(wèi)慧、棉棉、九丹等人的寫作雖然尺度很大,但畢竟還穿著文學的外衣,其殺傷力似乎還可以用“想象”、“虛構(gòu)”和“夸張”等詞語去加以緩沖和消解,而木子美的日記寫下的卻是不折不扣的親身體驗,當不時更新的不堪入目的文字跳動在千千萬萬的網(wǎng)民面前時,公眾因集體窺私而產(chǎn)生的驚愕、刺激、尷尬乃至憤怒的情緒反應也就可想而知了。

        除了這些領(lǐng)軍人物之外,還有大量知名和不知名的作家也參與到“性的顫音”的大合唱中來。不僅小說樂此不疲,就連詩歌也不甘落后。90年代后期,新詩創(chuàng)作的欲望化傾向也愈演愈烈。一些詩人公然亮出了“下半身寫作”的創(chuàng)作宣言。代表人物沈浩波認為:“所謂下半身寫作,指的是一種詩歌寫作的貼肉狀態(tài)?!N近肉體,呈現(xiàn)的將是一種帶有原始、野蠻的本質(zhì)力量的生命狀態(tài)?!辈P言:“我們亮出了自己的下半身,男的亮出了自己的把柄,女的亮出了自己的漏洞。我們都這樣了,我們還怕什么?”[4]其他一些詩人,如朵漁、伊沙等也積極附和這種主張,強調(diào)寫作要回歸“下半身”肉體快感。

        從對純真愛情的呼喚到對本能欲望的關(guān)注,從對隱秘的性心理的揭示到對露骨的性行為的渲染,從為愛而交歡到為欲望和金錢而濫交,中國新時期文學在短短的二十余年間完成了一次驚天大逆轉(zhuǎn)。這次逆轉(zhuǎn)不僅聲勢浩大,而且理直氣壯,尤其匪夷所思的是竟然由受過體面的高等教育且自我感覺良好的女作家們領(lǐng)銜主演,并且,這種表演還博得了為數(shù)可觀的“新新人類”,也包括一些接受過傳統(tǒng)教育的中年讀者的喝彩和追捧。這一方面顯示了商業(yè)社會的市場法則對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的巨大的難以抵御的影響力和支配力,另一方面也表明由于時代的變遷,作家和讀者的道德觀和審美觀的確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以原始生命的激情去反抗理性和現(xiàn)實秩序的“反文化”行為貌似對“自由”的追求和對“本真生命”的回歸,然而,純粹的“肉體法則”只能將社會人、文化人降低到生物人、動物人的層次,這非但不能帶來人的解放和對現(xiàn)實的超越,相反,卻鬼使神差地走向了與消費主義意識形態(tài)同謀的結(jié)局。其實,文學創(chuàng)作在性話語上的一再“突破”和“超越”與其說是一種文學行為,倒不如說是一種市場行為,一種營銷策略。從形而上到形而下,從精神到肉體,從美感到快感,這種寫作原則恰好迎合了當下洶涌而來消費主義文化浪潮,對奉行享樂主義、縱欲主義的消費原則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滿足了人們對消費市場的最大消費熱點——性的想象性消費。誠如鮑德里亞所言:“性欲是消費社會的‘頭等大事’,它從多個方面不可思議地決定著大眾傳媒的整個意義領(lǐng)域。一切給人看給人聽的東西,都公然譜上了性的顫音,一切給人消費的東西都染上了性暴露癖?!盵5]

        三、奢靡的時尚化

        時尚是在特定時段內(nèi)先由少數(shù)人實驗,而后為社會大眾所崇尚和仿效的生活樣式。時尚涉及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衣著打扮、飲食、行為、居住、甚至情感表達與思考方式等等。追求時尚能給人帶來輕松愉悅的心情和高貴優(yōu)雅的感受,并使人體現(xiàn)出不凡的生活品味和張揚的個性氣質(zhì)。在消費主義時代時尚更多的是與物質(zhì)消費聯(lián)系在一起的,由于中國特殊的國情使這一特征顯得尤為明顯。與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尤其是“新新人類”渴望做富人,過時尚、奢侈生活的理想相呼應,消費主義文學用想象的方式構(gòu)造了一種奢侈化的生存行為和生存感覺來滿足人們匱乏的情感需要。

        女性是都市的精靈,與時尚有著不解之緣。女作家們在表現(xiàn)時尚方面也顯得得天獨厚、游刃有余。在衛(wèi)慧、安妮寶貝、朱文穎、林播等人筆下,“小資”的形象光鮮照人。她們雖然處境不同、身份各異,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迷戀于各種國際知名品牌的商品并醉心于富于情調(diào)的生活方式。這些風姿綽約的“時尚達人”被喬治·阿曼尼、香奈兒、夢特嬌、圣·洛朗等名貴服飾裝扮著,且渾身散發(fā)著迷人的法國香水的味道。她們不時出入于名牌云集的商廈、奢華氣派的酒店、富麗堂皇的豪宅和溫馨浪漫的咖啡店,日常生活總是離不了購物、喝酒、蹦迪、上網(wǎng)和聽西洋音樂。她們的故事不外乎談情說愛、做愛、爭吵和分手。自戀、寂寞和感傷是她們精神面貌的主要特征。當然,聚焦時尚也并非女性的專利,以城市書寫而聞名的男作家邱華棟在小說中就喜歡大篇幅、高頻率地描寫時尚生活的發(fā)源地——城市的外觀:豪華的賓館,高聳入云的寫字樓,光怪陸離的卡拉OK歌舞廳、酒吧、夜總會和按摩院,等等。他的人物大多活動在酒吧、舞廳之類的場所,因為這些場所是最能體現(xiàn)現(xiàn)代城市氣氛和情調(diào)的地方,是時尚一族和都市“另類”的聚集地。這些地方并非簡單的空間意義上的物質(zhì)消費場所,而且也是文化消費的場所,是最適合表達人類的潛在欲望的文學意象,其中包含著誘惑與曖昧,幻想與欲望,陶醉與麻痹,張狂與放縱等多重意蘊。

        “小資”們對時尚追逐的實質(zhì)與核心往往是對發(fā)達的西方的崇拜,這種崇拜包括物質(zhì)和精神的雙重內(nèi)容。衛(wèi)慧曾借人物之口說:“當然我也承認我從骨子里崇尚西方人的某些生活方式?!盵6]所以,她的作品中到處堆砌著五花八門的西方符號。這些符號除了涉及物質(zhì)之外,還大量涉及西方現(xiàn)代文化,光是文化名人就有長長的一大串。比如尼采、弗洛伊德、弗吉尼亞·沃爾夫、博爾赫斯、塞林格、納博科夫、米蘭·昆德拉、艾倫·金斯堡,等等。多數(shù)情況下作者是以開列清單的方式羅列這些符號的,而非真正出于具體內(nèi)容表現(xiàn)的需要。對西方的崇拜勢必會落實到對西方人的追逐上,于是,尋找洋人伴侶,尋求異域戀情便成為女作家們熱心編制的美夢?!渡虾氊悺分械哪呖芍悦詰儆凇榜R克”,不僅因為對方有著超強的性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來自柏林,就職于德資跨國公司。而且“馬克”就是德國的貨幣單位,所以這一符號就包含了物質(zhì)的堅硬和異國情調(diào)的雙重誘人色彩。在旅英作家虹影的小說里,人們也時常看到一個到處晃動的國際情人的影子。虹影的長篇小說《英國情人》講述了已婚女子閔與英國男子裘利安纏綿糾結(jié)的情愛故事。同樣是一個中國女人與兩個男人的故事,同樣是一個疲軟無能的中國男人敗績于一個魅力十足的洋人的過程,衛(wèi)慧和虹影的寫作均以一種較為極端的方式毫不掩飾地表達了對西方文化的特殊載體——西方男人的仰慕和神往,從而迎合了現(xiàn)實生活中部分渴望依傍強健的西方男人而一舉融入西方社會的中國女性的心理需要。毋庸諱言,改革開放以來,最為開放的中國都市的較為持久的時尚之一就是擁有姿色、身份、知識等諸多優(yōu)勢的中國女子對跨國婚姻的熱情追逐。

        時尚的面孔千姿百態(tài),不一定總要花樣翻新,有時懷舊也可以成為一種時尚。90年代,開發(fā)浦東與振興上海的國家戰(zhàn)略使上海又一次被卷入一種關(guān)于世界主義的“世界化”和“全球化”進程中。于是,人們突然懷念起昔日的國際化大都市——舊上海,這個曾經(jīng)的“東方巴黎”因為有著漫長的“租借”的特殊歷史而染上了濃厚的異國情調(diào)。在眾多關(guān)于舊上海的追憶和想象的文字中,陳丹燕的作品,如散文《上海的風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葉》和小說《慢船去中國》等無疑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當然,她尋覓和追憶的不是舊上海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不是陰暗、灰色、混亂甚至罪惡的一面,而是那些與繁華的景象、顯赫的家族、輝煌的事業(yè)以及充滿異域風情的生活場景密切相關(guān)的人、事、物。陳丹燕像一個出色的導游向人們介紹過去的租界,歐式風格的老房子,文化名人的舊居,別具風情的老報刊、跑車、酒吧、公寓等等,還有那些上層社會浮華生活的流風余韻,使人心馳神往。懷舊使舊上海被不可思議地重新賦予了現(xiàn)代性發(fā)達的、充分“全球化”的想象,在回憶中,“舊上海借助于新上海的身體而獲得重生,新上海借助于舊上海的靈魂而獲得歷史”[7]。類似的描寫還有王安憶筆下的“平安里”、“上海小姐”,程乃珊記憶中的“藍屋”,王曉玉記憶中的“永安里”以及“教會學校女生”、“留法的少爺”等等。在這些集體記憶中,沒有沖突,沒有對立,只有一個浮華四溢的富人的歷史。這樣的記憶溫馨、優(yōu)雅,且?guī)е┰S感慨和憂傷,看起來似乎遠離現(xiàn)實,與媚俗無關(guān),但實質(zhì)上骨子里潛藏的仍舊是對榮華富貴的神往與渴望。

        結(jié) 語

        消費主義文學是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產(chǎn)生的,有著復雜的政治經(jīng)濟、歷史文化以及社會心理的基礎。在目標上,它與當下社會發(fā)展的總體戰(zhàn)略——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相一致,追求的是物質(zhì)的富裕和滿足;在觀念上,它與現(xiàn)實生活中極為盛行的社會價值觀——尊重利益原則和注重個人享樂相吻合;在功能上,它以虛擬的快感滿足了眾多被物質(zhì)和肉體的雙重欲望所困擾的讀者對幸福生活的奢望與想象;在藝術(shù)上,它不折不扣地奉行“快樂原則”,使長期以來飽受社會文明和主流意識形態(tài)壓抑的人的本能和欲望得以充分的宣泄和滿足。消費主義文學是中國社會步入消費社會后合乎邏輯的必然產(chǎn)物,是一種典型的時代情緒的反映,且有著為數(shù)可觀的追隨者和贊賞者。盡管在總體上我們不能認同其價值取向和藝術(shù)趣味,但不可否認它的存在畢竟有著某種合理性。在人們艱難地告別了將人予以神化和圣徒化的空洞的理想主義時代之后,我們終于承認人首先是人,是有著諸多本能欲求的人。所以,才有了大張旗鼓的經(jīng)濟改革,才有了為合理地追求物質(zhì)財富和身體欲望的行為的正名。消費主義文學以對得到社會普遍認同的人的欲望的書寫而使部分讀者多少感到了一些生活的意義和精神的滿足,哪怕這種意義和滿足帶有相當?shù)目鋸?、夢幻和虛假的成分。然而,凡事過猶不及。消費主義文學的宗旨就是炫耀生活享樂,而享樂就是欲望的滿足,就是對“物”和“性”的無盡的占有與揮霍。在這樣的文學中,生活的苦難與艱辛不見了,人生的努力與奮斗消失了,超越現(xiàn)實功利目的的形而上的精神追求和人類在文明進程中所形成的較為穩(wěn)定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丟失了,剩下的只有極端自戀、自私,被本能和欲望所驅(qū)使的人,一群在尋求刺激中走向饜足、虛空和墮落的人。沉溺于這樣的文本不僅不能給人帶來真正的自由、超越和解放,相反,只能造成人的精神的頹敗和迷失。因此,對勢頭強勁的消費主義文學浪潮,我們必須保持足夠的戒備和有效的抵御,乃至必要的約束。

        [1]邁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和后現(xiàn)代主義[M].北京:譯林出版社,2000:165.

        [2]陳丹燕.慢船去中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3]朱文.我愛美元[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380.

        [4]沈浩波.下半身寫作及反對上半身 [M]//楊克.2000中國新詩年鑒.廣州:廣州出版社,2001.

        [5]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159.

        [6]衛(wèi)慧.蝴蝶的尖叫[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9:115.

        [7]張鴻生.“上海懷舊”與新的全球化想象[J].文藝爭鳴,2007(10).

        責任編校:汪孔豐

        Material,LustandFashion:FeaturesofConsumerismLiteraturesincethe1990s

        WU Chun-ping, ZHANG Ju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nqing Teachers College, Anqing 246133, Anhui, China)

        Consumerism literature is induced by consumerism culture. Consumerism literature since the 1990s has the following features: it is lost in materials and commodities, reflecting a strong trend of materialization; it focuses on “the lower part of the body” and stresses the sexual instinct, reflecting a urgent desire for sex; it dramatizes the petty-bourgeois sentiment and craves for fashion, presenting a luxurious fad. Consumerism literature is the product of market-oriented literature. It is valid in existence but its negative influence should be on our guard.

        consumerism literature; consumer culture; materialization; desire; fashion

        2014-01-26

        吳春平,男,安徽舒城人,安慶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張 俊,女,安徽樅陽人,安慶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

        時間:2014-4-18 17:23 網(wǎng)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4.02.002.html

        I206.7

        A

        1003-4730(2014)02-0007-06

        猜你喜歡
        消費主義消費文學
        Film review:WALL·E
        我們需要文學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國內(nèi)消費
        新的一年,準備消費!
        小康(2021年1期)2021-01-13 04:56:24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紅樓夢學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40年消費流變
        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 01:22:20
        消費主義視角下傳統(tǒng)集市貿(mào)易的現(xiàn)代化解讀
        新聞傳播(2016年4期)2016-07-18 10:59:23
        新消費ABC
        大社會(2016年6期)2016-05-04 03:42:21
        新媒體時代消費主義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及應對
        我與文學三十年
        小說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
        人人摸人人搞人人透|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v无| 亚洲精品视频1区2区| 亚洲av日韩aⅴ无码色老头| 富婆如狼似虎找黑人老外| 亚洲综合网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性色| 国产又粗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 国产美女胸大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视频在线观看二区| 又大又紧又粉嫩18p少妇| 日本欧美国产精品| 日韩人妻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无套中出学生姝|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精品亚洲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级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欧美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无线乱码在线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看| 色婷婷精品久久二区二区蜜臀av| 欧美性猛交xxxx富婆| 亚洲欧洲精品国产二码 | a级毛片免费观看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地址| 四虎影视成人永久免费观看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毛片 | 亚洲精品一区二在线观看| 亚洲av综合色区| 久久精品国产9久久综合| 亚洲一区二区女优av| 国产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mp4| 日韩av中出在线免费播放网站 | 亚洲精选自偷拍一区二| 国产二级一片内射视频插放| 人妻中出精品久久久一区二| 国产亚洲一本二本三道|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霸乳|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yy6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