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英艷,宮 娜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工程圖學部,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隨著國際化進程的發(fā)展,對工程技術人員的專業(yè)外語水平要求越來越高,雙語教學已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早在十年前就明確要求高等院校積極開展雙語教學。在中外高等教育合作辦學不斷深化的今天,很多高校采用“2+2”或“2+3”進行中外聯(lián)合辦學,互認學分等培養(yǎng)模式,這種培養(yǎng)模式已經成為我國高校中外聯(lián)合辦學的主要途徑,經過若干年的試驗探索,也已經逐漸被國外高校接受。在這一背景下,學生一般在國內進行兩年基礎課環(huán)節(jié)的學習,然后去國外高校進行專業(yè)培養(yǎng)。工程圖學作為工學專業(yè)重要的技術基礎課程,對學生在圖示、圖解以及建立空間概念起著極為重要作用。但由于目前各國沒有采用統(tǒng)一的制圖標準,世界各國都在使用各自國家的標準進行工程圖繪制,投影角度、零件的表達方法、甚至相關的技術術語等都存在巨大差異,這就使聯(lián)合培養(yǎng)模式下的工程圖學教學不僅要突破語言教學的關口,還要探討課程結構的調整,課程內容的融合等問題,存在著很大的探討空間。如何將中外工程制圖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掌握制圖基本理論的基礎上對我國與歐美制圖標準能做出正確的比較和區(qū)分,達到兩者的靈活運用,以便學生能在進入國外后很快地適應歐美等國的教學需要,成為當前必須研究的課題。
所謂的雙語教學即是使用母語的同時用非母語進行部分非語言學科的教學方式,針對不同的對象使用的語言有所不同。目前,在國際交流中,英語是通用語言,為各種信息的主要載體,故大部分院校采用“中英文”雙語,即漢語和英語。
針對技術課程的雙語教學主要是運用外語進行課程教學,但并不排斥母語。重點強調將專業(yè)學科領域的技術術語滲透到課程當中,在掌握課程的基本知識技能的基礎上,提高學生對科技英語的認知和運用能力[1]。雙語教學目標是雙重性的,其一是獲取學科知識,其二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運用外語的能力。教學中應注意正確處理好外語教學與專業(yè)課教學的關系。必須明確雙語教學不是單純地學外語,而是用外語學,學生應重點掌握專業(yè)知識,而不是普通英語課的翻版[2]。根據教師與學生外語水平的不同,從教學模式上看,大致分為如下兩種形式。
首先是課內時間全英文授課,課外以中文進行答疑輔導方式,這種方式對教師和學生的外語水平要求都很高,采用此方式授課的教師大部分具有海外學習經歷,有專業(yè)方向,能熟練運用技術術語,具有很強的語言表述能力[3]。同時,授課對象的外語水平也要達到一定程度,對聽、讀能力要求很高。一般情況下,師生都是經過篩選后才能進行此類授課,否則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對于“2+2”聯(lián)合培養(yǎng)模式下的學生而言,普通外語教學環(huán)節(jié)能夠提供良好的教學保障,學生外語水平相對較高,并且能夠在短時期內得到較大的提升,很適合運用此類授課方式。
其次是課內時間運用中英文并舉的授課方式,這種授課方式比較普遍,教師講解學科內容時根據學生當前掌握第二語言的程度適時進行調整,相對比較靈活。首先,用母語為學生提供相關的背景知識,通過母語的配合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學內容,由淺入深不斷地將第二語言的信息進行輸入,最終保證學生掌握學科的技術術語,能使用英文在學科領域進行技術交流[4]。
工程圖學課程有別于其他課程,語言描述不是第一位的,圖形表達為首要任務,課程的重點是講解如何運用工程圖來解決實際問題,表述設計思想。技術術語具有很強的專業(yè)性,對學生而言較為生僻,故此,學習的難度相對較大。
工程圖學課程是一門工科大學生必須掌握的專業(yè)技術基礎課,它是研究和解決空間幾何問題以及繪制和閱讀工程圖樣的理論和方法,是一門既有理論,又有很強實踐性的課程,工程圖是運用投影理論將空間三維實體進行的二維描述,主要由投影理論和工程描述兩部分組成。課程不僅僅要講解投影理論,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工程圖形的表達能力,即用圖樣表示機械的結構形狀大小、工作原理和技術要求,圖樣由圖形、符號、文字和數字等組成。工程圖是表達設計意圖和制造要求以及交流經驗的技術文件,是產品信息的主要載體,是技術交流的主要手段,被稱為工程界共同的技術語言。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一方面使學生能夠運用圖學理論解決工程問題,運用工程圖樣來表達設計思想,另一方面要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將實體轉化為圖形的能力,將圖形還原為實體的能力,即繪制和閱讀圖形的能力。
通過對部分國家的工程圖學教材進行分析,工程圖學在課程結構設置上基本相同,即投影理論和工程描述兩部分內容。但在理論的應用和描述的手段上卻存在區(qū)別,下面以兩個實例進行討論。
世界各國研究空間幾何問題和繪制工程圖樣的理論基礎均為投影理論,但所運用的投影體系有所差別,在我國使用第一分角,而歐美國家均使用第三分角[5]。這就使得圖形的配置和投影角度產生很大的差別,如圖1所示。
圖1 投影圖
在工程描述方面,圖樣作為表達設計意圖和制造要求以及交流經驗的技術文件必須具有通用性特征,以保證技術人員之間、設計者與操作者之間進行技術層面的溝通,而這種特征完全依靠制圖標準的權威性來保證,制圖標準為圖樣設定了表述規(guī)則,如此圖樣才能成為工程界共同的技術語言。由此可見,制圖標準是課程中研究圖樣的根本依據,貫徹技術標準,培養(yǎng)學生的標準化意識和運用標準繪圖、讀圖的能力是課程的一個重要內容。但遺憾的是,目前各國還沒有統(tǒng)一的技術標準,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家標準”,就設計中常見的齒輪而言,美國、日本、歐洲和中國就各有不同,如圖2所示。
圖2 齒輪按不同國家標準的畫法
“2+2”聯(lián)合培養(yǎng)模式一般都是具有針對性的,從語言角度分析,學生的外語水平相對較高,普通外語教學為基礎交流提供了保證,這就給課程教學帶來了便利條件。只要掌握了一定量的技術術語,課堂教學可以采用高比例運用第二語言的方式進行,如果條件允許甚至可以使用全外語教學模式[6]。如何快速掌握,準確運用技術術語就成為教學法研究的內容之一。在技術交流上,詞匯量的積累必不可少,詞匯有簡單專業(yè)名詞、特殊用語和習慣用語,不同的詞匯采用不同的處理形式,由淺入深,逐步遞進。對于簡單的專業(yè)名詞,以單詞表的形式,附帶中外文解釋以及必要的圖形描述制成附表,便于學生隨時參閱,記憶,在由課堂上的多次使用,達到盡快掌握及使用的目的[7]。習慣用語課堂上反復使用,特殊用語重點強調。
從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角度上看,目前,聯(lián)合培養(yǎng)的對象基本是在大學三年級進行分流,大部分去國外大學進行專業(yè)學習;但還有部分學生要留在國內學習,最終完成學業(yè)。由于不同國家的技術標準不同,這就給工程圖學的課程結構設置,教學內容的安排帶來了不得不分析研究的問題。而對于同一個專業(yè)而言出國學生的去向往往是一致的。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去向只討論對應國家的標準和中國的標準即可?,F差異較大的是美國標準和中國標準,而當前恰恰美國標準被大多數國家所采用。針對這一現狀,作者做了簡單的探索研究。
在課程安排上,建議學生大學二年級修讀本課程,第三學期進行投影理論的學習,在投影理論方面,基礎理論是相同的,只是投影角度不同,這樣將第一分角和第三分角同時研究,反復進行投影角度變化,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另一方面為今后的國際交流做好了儲備,更重要的是為后續(xù)課程奠定基礎。第四學期進行工程描述的學習,這一時期,學生的去向清晰,可根據具體情況有的放矢。去國外學習的學生以美標為主,輔以國標進行學習;留在國內的學生以國標為主,輔以美標進行學習。
雙語教學盡管已經開展多年,有許多經驗和成果可以借鑒,但針對工程圖學課程而言,還有很大的探索空間,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工程圖學雙語教材的匱乏,使得可參閱資料有限,有針對性的教程很難尋找,編寫合適的教材需要教師總結教學經驗,假以時日才能完成。
[1]李濱城, 顧金鳳.工程圖學雙語教學探索與實踐[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 2010, (12): 163.
[2]莊紅權.工程圖學雙語教材建設實踐[J].圖學學報,2012, 33(3): 107-109.
[3]舒 宏, 胡青泥, 高 菲.機械制圖日語雙語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工程圖學學報, 2011, 32(5): 51-55.
[4]宋洪俠.工程圖學雙語教學中關鍵問題的解析[J].工程圖學學報, 2009, 30(1): 175-179.
[5]鐘嘉琪.工程圖學(中英雙語)[M].2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157-160.
[6]孫冰心, 龐永俊, 王月亭, 柏永清.工程圖學雙語教學研究與實踐[J].學周刊, 2011, (6): 195.
[7]陳西府, 慧學芹, 黃傳錦, 周 海.CDIO教育理念對工程圖學教學改革的啟示[J].科技信息, 2011, (26): 39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