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霞?梁靜
摘 要:《呼嘯山莊》作為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的一部小說,無論是在主題結構上,還是在藝術構思上,作品都表現(xiàn)出了女作家超乎尋常的獨創(chuàng)性,本文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了男女主人公的自我與本我沖突。
關鍵詞:呼嘯山莊;心理學;自我與本我;沖突
1847年,布朗特姐妹夏洛蒂和艾米莉出版了兩本著名的小說《簡愛》和《呼嘯山莊》(Wuthering Heights)。但后者卻遭到了很大的非議,一些評論家甚至說“這本可怕的、令人厭惡的小說應該被更名為《枯萎的山莊》(Wihtering Heights)”[1]直到20世紀,人們才正確審視這部作品,對這部小說進行全方位的解讀。無論在主題結構上,還是在藝術構思上,作品都表現(xiàn)出女作家超乎尋常的獨創(chuàng)性。不可否認的是,到今天對這部小說的評論仍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觀點,這也是這部作品的偉大之處。本文借助弗洛伊德的心理研究成果,討論小說主人公性格中的本我與自我之間的斗爭,揭示人物的復雜人性。
1 小說男女主人公的性格
在《呼嘯山莊》中,一條主線中的主人是希斯克利夫,他奔騰呼嘯的性格和轟轟烈烈的愛恨意識,再加上他變態(tài)的報復使每一個讀者的內心都受到了震憾,提心吊膽地跟隨著他的喜恕衰樂。希斯克利夫的名字是由兩個英文單詞“heath”(荒原)和“cliff”(懸崖)組成,而就這個名字便給讀者一種陰森和恐怖的感覺,另一條主線的主人是凱瑟琳“Catherine”(意思是純潔的),兩者名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也就揭示著兩人之間的愛情是多么的跌宕起伏,耐人尋味。
小說中的人物盡管各自都有各自痛苦的命運,盡管人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扭曲,但就像是“房屋的邊上有稀疏的幾棵大樹, 伴著傾向一邊的樅樹叢,雜亂的樹枝伸向有陽光的地方,像是乞求一絲溫暖。(the angle of a few poorly grown trees at the end of the house,and a row of thorn bushes all stretching their branches one way,as if begging the warmth of the sun)” [2]暗示著各主人公心中依然向往美麗,和諧。
2 希斯克利夫自我與本我的平衡
在小說中,一條主線是希斯克利夫的刻畫上。在作者生活的那個時代,一個棄兒本身就沒有得到父母的溫暖,本身受到收養(yǎng)他自身或多或少就有敏感性,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不會體會或分清成年人對于孩子的愛與憎,亨得利的皮鞭促使他的自我產生走向報復的一面,使他對人生的理解發(fā)生了改變,人泯滅了性,學會了待人要殘酷,也教會他懂得忍氣吞聲的屈服無法改變自己受辱的命運。而他倔強不屈的性格又養(yǎng)成了不服管束的、桀驁不馴。他看起來是悲慘的、遭受折磨的孩子,但他又是邪惡的,一旦機會成熟,就會實施他的計劃。在這里,希斯克里夫把自我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讓自己有現(xiàn)實、符合社會需要、按照常識和邏輯行事是自我的表現(xiàn)。它的作用是既堅持本我的目的,以利其沖動之實現(xiàn),不讓本我和這些外界規(guī)范發(fā)生沖突,于是便遵照現(xiàn)實原則,壓抑本我的種種沖動和欲望以進行自我保存,另外也盡量使本我得以升華,將其盲目沖動、情欲引入社會認可的渠道。因此,控制和統(tǒng)轄著本我與超我,并且為了整個人格的禮儀,與外部世界進行“調解”,以滿足人格的長遠需要。本我由各種生物本能的能量所構成,完全處于無意識水平中。它是人出生時就有的固著于體內的一切心理積淀物,是被壓抑、擯斥于一時之外的人的非理性的、無意識的生命力、內驅力、本能、沖動、欲望等心理能力。
但是,希斯克利夫的本我沒有進入社會認可的渠道,而是他把它放大了,使之扭曲。我們來看他的話:“我沒有同情心,沒有善良心,就像是看見地上的小蟲子,雖遭受了不幸,但還是要踩死它,毫不留情。(I have no pity!I have no pity!The more the worms suffer,the more I desire to crush them.)” 對于不幸的孩子,希斯克利夫的表現(xiàn)是把他舉起放在桌子上,特別高興地喃喃道:“哈,可讓你落在我的手上了,你就等著我收拾吧!讓我看看同樣的環(huán)境下,你是會變好還是變壞。(Now,my pretty boy,you are mine!We'll see if one tree will grow as twisted as another,if it is at the mercy of the same wind!)”。當凱瑟琳嫁給畫眉山莊的主人林頓時,希斯克里夫瘋了,這為他以后內心本我的膨張,進行瘋狂的報復作了注腳?!案嬖V我你是多么的殘忍———殘忍而虛偽?!蓿√炷?!那會是什么樣的生活呀!當你的靈魂在墳墓中時你還愿意活著嗎?”[3]
希斯克里夫的復仇破壞了兩個家庭,在他生命的最后時刻,他意識到自己有一個“悲慘的下場(a poor ending)”,他的“意志力消失了(I find that the will to act has disappeared?。保鞘且驗樗澳壳盎\罩在陰影里(I am in the shadow at present.)”——那就是他人性中最真摯的愛的體現(xiàn)。這時的他有了一種頓悟之意、悔恨之意,而這種感覺的出現(xiàn)是他自身的本我與自我的平衡。
3 凱瑟琳自我與本我的失衡
凱瑟琳處在這樣的斗爭中,其自我超過了本我。凱瑟琳本身是喜歡希斯克利夫,也打算嫁給他??墒窃诋敃r的環(huán)境下,沒有物質與金錢的基礎,他們的結合也會是個悲劇。當她經過一番痛苦掙扎終于在社會的雙重壓迫下妥協(xié)了,她還天真地以為通過嫁給林頓,通過林頓家的財產可以幫助希斯克里夫擺脫她哥哥亨得利的奴役,擺脫屈辱的地位。她的這種自以為是,拯救世界的想法,使她的婚姻就是一場交易,她不但沒有實現(xiàn)單純美好的愿望,而且自己也被吞噬、被葬送了。在當時19世紀英國,的維多利亞時代,她想通過婚姻改變自己命運的愿望是極其平常的,這時的愛情是經不住物質的考驗的。從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出她不是不知道自己靈魂的需求。她曾說:“不管我的靈魂是什么做的,我和他的靈魂是一模一樣的。而林頓的靈魂不同于我們,就像月光異于閃電,冰霜異于烈火?!盵3]
希斯克里夫對凱瑟琳一往情深的愛是常人所不及的,而他又高估了凱瑟琳對于自己命運的掌握或者說對于自我的超越,走向本我,進而與其結合。文中凱瑟琳的自我體現(xiàn)在她內心默默的掛念之中,而對外則表現(xiàn)出對本我的退讓,使其更符合世俗的,社會的規(guī)范。
所以,在本我與自我的處置當中,對于一位女性,凱瑟琳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世俗門第觀念的污染,成為自己階級和教養(yǎng)的囚徒,不敢逾越本我半步,屈服于自我。她認為嫁給希斯克利夫會降低自己的身份,從而理智的選擇了溫順、文雅而漂亮的林頓少爺。凱瑟琳屈從了世俗,也就違背了自己的天性,背叛了自己的情感,從而陷入自己織就的網羅中,一直掙扎到死!
4 自我與本我的沖突:小說的悲劇結尾
“上帝欲使其毀滅,必先使其瘋狂”這句話用在希斯克利夫身上恰當不過。希斯克利夫的自我超越本我,是在他出走以后,但他的本我也沒有完全脫俗,他復仇時采用的仍然是世俗的價值尺度:地位和金錢。是具有非常的諷刺意味。
這部作品中,人物始終沒有跳出這一怪圈,作者圍繞著探索人的本我與自我這一主題展開的??ㄉ杖绻幢疚业陌l(fā)展,勇敢地與希斯克利夫相愛,也許事情不會這樣糟;卡茜在希斯克利夫的淫威下,失去了自我與本我的平衡,表現(xiàn)出不可理喻的蠻橫;哈里頓更在開始的二十多少年里,是一個十足的無賴,對任何人都仇視、怨恨,只有對希斯克利夫這個惡魔唯命是從;而希斯克利夫內心對凱瑟琳強烈的愛,也在他精心實施的報復計劃中變得不再可愛。這是《呼嘯山莊》中的人物在本我與自我的斗爭中所作的種種表現(xiàn)。隨著斗爭的結束,自我與本我終于達到了平衡。透過兩個家庭,兩代人,三十年的苦難歷程,揭示了人性惡的一面,同時也頌揚了人類控制心魔,要樂觀看待不幸,平衡自我與本我的偉大人性。艾米莉·勃朗特帶著西方傳統(tǒng)的宗教理念,在《呼嘯山莊》的寫作中,以她特有的手法,對人的心理進行了透徹的剖析,對人生的價值進行了認真的探索。她的這部不朽之作在問世了一百六十多后,仍然具有鮮活的生命力。艾米莉·勃朗特得到了世人的認同,《呼嘯山莊》也奠定了她在世界文學史上不可動搖的地位。[4]
參考文獻
[1]袁翠珍.一個扭曲的靈魂—簡評《呼嘯山莊》的主人公希刺克利夫[J].外國文學研究,1992,(1)
[2] http://www.kb120.com/content/354363814.html
[3]艾米莉·勃朗特著,陸揚譯.呼嘯山莊[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6
[4] http://baike.baidu.com/view/293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