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30811
作者簡介:聞新國(1966-),男,湖北省武漢市人,中共鄂州市委黨校講師,湖北省經(jīng)濟學會理事,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xiāng)村治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碩士,主要從事“三農(nóng)”問題和制度變遷研究。摘要:中國改革走過三十余年,當改革直指關鍵性的自我革命時,改革顯得困難重重,這既有利益之爭,亦有觀念之爭,民眾觀念的傳統(tǒng)誤導始終是一個原因,從個人理性角度進行國民改革意識啟發(fā)應該有利于改革的深入推進。結合我國社會發(fā)生的大轉型,我們有必要進行啟蒙性反思。其中,如果我們對利他的本義有一個清晰的理解,就能為市場化轉型掃除積壓的思想障礙,就不至于把需要改革的積弊根源奉為圭臬,更不至于以對西方的成見,又將世界文明成果棄如敝屣。因此,對利他本義展開了必要的邏輯推理,分析了利他與市場經(jīng)濟的相容性。
關鍵詞:利他;邏輯推理 ;市場經(jīng)濟 ;相容性
中圖分類號:F01;F045.5文獻標識碼: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4.04.009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7卷第4期聞新國:利他的本義與市場經(jīng)濟
人是性善還是性惡,是利己或是利他,這是人類對自身思考的一個永恒主題,從古代先哲到當今思想者都對此提出了見仁見智的看法。中國古代就有人之初性,本善與性本惡之爭,這方面連綿不斷的文獻浩如煙海。在西方,曼德維爾的《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 公眾的利益》將人性自利論推向了極致,他認為人類的道德行為雖應該以理性和利他為重,但所有一切行為和美德皆起源于利己之心\[1\]。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試圖從生物進化科學的角度闡明自利的機器在于基因。亞當·密斯在《國富論》中透徹分析了人類利己行為結果的正當性\[2\],同時他也在《道德情操論》中強調(diào)人們自愛的本性與同情心相伴隨\[3\]。阿馬蒂亞·森從“一個人應該怎樣活著”的生活意義的思考出發(fā),認為單一性人性利己假設存在不足\[4\]?,F(xiàn)代經(jīng)濟學仍然以經(jīng)濟人“自利性”為基本假設,就連馬克思也認為“人類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5\]。足見人類存在基本的利己之需。將人性假設為惡,以小人之心度小人之腹,有利于防患于萬一。將人性假設為善,有利于人們趨利避害。其實善與惡、利己與利他,同時存在于人性之中,可謂一陰一陽謂之道。在現(xiàn)實世界中善與惡、利己與利他既有一定的自然性基礎,又更多體現(xiàn)的是社會關系,過度宣揚任何一方都沒什么好處。所以,當我們從人類的思想庫中搜尋到關于人性的不同觀點時,我們在面對現(xiàn)實時也有必要記住尼采的一句話:每一個人都是世界的一扇窗戶?;氐阶匀恢泵娆F(xiàn)實時,我們需要回歸自我,給這扇窗戶留下暢通出入的自在的空間,以擺脫讀書的陷阱與知識的負擔,在讀生活這本大書時更應如此。結合我國社會發(fā)生的大轉型,我們也有必要進行啟蒙性反思。如果我們對利他的本義有一個清晰的理解,就能為市場化轉型掃除積壓的思想障礙。
一、利他的邏輯推理
隨著社會的深刻變革,人們的觀念也在發(fā)生深刻的改變。我國進行的市場化改革對于重塑觀念、對于理解人性等問題具有一種自我教育的意義,但由于歷史的原因,某些不合時宜的觀念仍會根深蒂固地以一種不真實的方式影響人們。觀念變革與社會變革互為影響,不徹底的觀念變革反映了社會變革的不徹底性。良好社會結構的形成需要人們將一些社會基本觀念還原為更加真實的程度,基于此,本文將通過分析,摒棄虛幻的教化,還原利他主義的真實性。
人們一般將利己與利他作為兩種對立的觀念看待,人們常常對利己持有偏見,對利他的理解也是膚淺的。然而對利他主義的觀點進行必要的邏輯推理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何為真正的利他,在把握利他的真實含義和利他存在價值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理解利他與利己的相容性關系。
所謂利他就是要求從我者的角度出發(fā),作出一些有利于他者的行為。或者說,我者的行為動機就是為了滿足他者的利益并且表現(xiàn)出相應的行為。利他有不同的層次,既是心理上的,也是行為上的,最后更表現(xiàn)在結果之上。根據(jù)利他的不同層次和利他結果的不同判斷標準,可以分離出截然不同的利他觀。
每一個人作為具有獨立自由選擇權利的個體,既是我者,又是他者的他者,這是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中建立個人關系的基本點。只有把我者和他者都看作獨立的個體時,我者和他者才有意義,利他與利己的分析才有著眼點。如果不把每一個人當作自由選擇的個體看待,利他的要求就會成為虛無飄緲、至高無上的自然法則,這樣我們對利他的討論就毫無意義。從我者來看,利他首先是驅動我者行為的規(guī)范要求,但利他的作用對象是他者。我們把利他作為行為動機考察時,不便再進一步追問利他的動機又從何而來,所以本文將利他作為既存的原初動機對待,而且這種動機對每一個我者來說是自律性且自娛性的,是相當自愿的,而不具有他律性,否則它違背了個體自由選擇的假設,所以利他并不是教化者倡導的利他。自然界和社會也確實存在此類直接發(fā)自我者的利他現(xiàn)象,比如母雞奮不顧身的呵護小雞,人類也有很多利他的個體行為,而且這種利他是能從行為上觀察到的利他。
因為利他首先作為心理動機而存在,并且是個體自由判斷的一個部分,所以從動機到結果來分析利他,存在很多看似悖論性的問題。僅就心理傾向來說,利他和利己并沒有什么區(qū)別,它們都是人們的一種心理動機。這種動機都是從本體發(fā)出的,都是滿足于本體心理的,也就是說心理上都是利己的,否則一個理性的人不會發(fā)出不利于自身心理的一種傾向。但是如果僅僅把利他停留在個體動機的心理層面上,利他可能會囿于完全的利己狀態(tài),因為利他的行為結果最終要由利他對象自身來判斷,利他主義者應該以尊重他者為基礎,如果不是這樣,利他主義者就會把每個人當作一種工具,當作利他者實現(xiàn)所謂利他目標的工具,這就無異于狹隘的利己了。
真正的利他,就是要首先承認他者的利益。僅僅把“認為自己的行為有利于他者的利益”當作利他是不夠的,而且在這樣的認識上作出相應的行為也常常是有害的。僅僅有利他的動機,不一定會有他利的結果,這樣的例子現(xiàn)實中有很多,如很多家長式作風的利他動機和相應行為常常帶來害他的結果。當然以利他為作野心的幌子更是會帶來極端的害他結果。對于社會中不乏利他的理想主義者來說,個人的利他動機更不應該向公共制度的選擇中強制擴展,因為所謂利他動機的逐步制度化形成了與市場經(jīng)濟相反的發(fā)展路徑,帶來的害他結果難以糾正,這在歷史中也不乏深刻的教訓值得記取。
所以利他要求以我者的身份滿足他者的利己之心,從這種邏輯看,我者的利他行為應該不排除他者的自利行為。所以真正的利他與利己并不矛盾,利他與利己只是從不能的角度看問題罷了,唯一的區(qū)別就是利他者承認他者的自利,而且不過多考慮我者的自利罷了,或者至少是要有利于我者的同時也要有利于他者,而利己則傾向于從我者自身利益考慮問題,也有可能實現(xiàn)正面性質(zhì)的以己及人的反思。
在利他分析中,我們用整體觀的功利主義來評判利他結果同樣是有害的,如果沒有每一個人的自由選擇這一基礎,利他既失去了作用對象,也失去了判斷標準。而歷史上曾經(jīng)實施的包辦計劃經(jīng)濟的思想淵源與這種利他觀同出一轍,這也正是市場化轉型的阻礙。在基于個體抉擇假設基礎之上進行翻來復去的推理時,利他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也體現(xiàn)出了內(nèi)在復雜的沖突性質(zhì)。因為我者與他者均是平等自由的個體,我者的利他是我者的一種自由權利,這種權利的限度又必須止于與客體相關的他者的類似權利的接受程度。所以利他的主客體關系,以及利他與利己的關系其實關涉的就是平等個體間利益協(xié)調(diào)均衡的問題,這是每一個人在市場自由化的條件下能夠學會自我解決的。
從利他的界定來看,這里所說的利他不是主觀利己而致客觀利他的利他,也不是只強調(diào)主觀上的利他,而是主觀與客觀利他的統(tǒng)一。除舍己救人等一次性主客觀統(tǒng)一的利他外,利他的結果需要以利他主體的持續(xù)存在為基礎,所以無論作為利他主體的我者其利他的主觀性是多么真實強烈,客觀上我者也是互利的受益者,這種互利是不同客觀性利他的復雜結果。其實利己也好,利他也罷,只要每一個人作為社會的存在物,物質(zhì)和心理的自我需要總是自身存在變化的客觀而原始的基礎,也是持續(xù)利他的基礎。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類有別于一般事物。人類的心理動機將這種客觀淵源擴展到交互需要的利他理性的程度時,利他與利己就著實成為人類心靈的真實鏡像。
因此,利他與利己并非完全對立,兩者是人類從自然狀態(tài)到社會狀態(tài)的過程中自然發(fā)展的于己于人的兩種心理傾向,只是兩種心理傾向對同一主體來說,在同一時間不完全對稱,也就是說不同的個體不同時間會持不同的傾向,雖然利他與利己存在某種本質(zhì)上的認同和一致性。
二、市場經(jīng)濟與利他本義的相容性
市場經(jīng)濟的特征之一是分散決策,市場經(jīng)濟理論的假設基礎和市場經(jīng)濟實際運作基礎均是個人理性利己,這是當今社會發(fā)展的客觀存在。理性經(jīng)濟人假設是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具有分析力的重要標志,沒有這個假設,就不可能具有分析力\[6\]。當然任何利己理性在復雜多變環(huán)境下都是有限理性的,理性利己只是說明普遍正常人會在特定環(huán)境下利用特定條件作出認為對自己有利的決策,同時在經(jīng)濟生活的其他方面也不乏利他考慮。
因此,市場經(jīng)濟與利他本義的相容性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利他本義所反映的與利己相容性的一面決定了其與市場經(jīng)濟的相容性。二是市場在諸多方面帶來的客觀利他結果,事實上強化印證了利他本義中關照利己的必要意義和互利性的良好結果。三是市場經(jīng)濟在以理性利己為基礎的同時,更以自由權利為基礎,而自由權利是真正利他的著眼點;同時自由權利并非僅僅局限于市場交換時的物權方面,還包括人們思想等方面的自由權利,在各種自由權利的作用下市場經(jīng)濟社會整體中還會誘發(fā)諸如慈善事業(yè)等比較完備的利他機制,甚至在單純的市場環(huán)境之外人們同樣會回歸到自然而然的慈善狀態(tài),這些都說明市場經(jīng)濟與利他本義是真正相容的,而非沖突的。
當然市場經(jīng)濟中出現(xiàn)的害他行為在其他任何社會形態(tài)中都會有不同的替代表現(xiàn),也就是說人性中損人利己的行為不為市場經(jīng)濟所特有,這同樣反襯了市場經(jīng)濟與利他本義的一種相容而非本質(zhì)沖突的性質(zhì)。
市場經(jīng)濟是一種更加合乎人本性的制度,它尊重個體自由的權利特征,市場經(jīng)濟相反的制度則從表面上和整體上去實現(xiàn)人的權利,其實在權利的劃分上很難結清,最終導致權力壟斷,最后將人性扭曲,導致虛偽流行,某種利他行為也只能在短期內(nèi)存在,而沒有持續(xù)性。在“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7\]得已實現(xiàn)的市場經(jīng)濟下,回歸到本尊自我意識才能從“己所欲施于人”的所謂思想境界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實意義的利他境界轉變\[8\],可以說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才能帶來真正的利他行為。
利他本義與人性和市場經(jīng)濟存在一種本源的東西,原初狀態(tài)下的共有價值是普適的,盡管百人百樣,而且時常會有利害沖突。人類共同交流的理解方式是存在的,不能因為現(xiàn)實社會中制度的不同就否認普適性的東西,不同的制度都是規(guī)范行為分配資源的一種方式,不同時間序列的制度有優(yōu)有劣,當競爭仍然是社會發(fā)展的動力并無法消除時,制度的優(yōu)劣就會明顯表現(xiàn)出來,普適性的東西首先存在于人性之中,進而表現(xiàn)在人們的觀念和一定的行為方式上,同時當制度適應普適性時,優(yōu)勢更加明顯,人類試驗的制度在競爭性比較中足以說明了這一點。
三、利他及市場經(jīng)濟人性基礎的擴展
在當前的社會發(fā)展階段,市場經(jīng)濟是一種不斷優(yōu)化的制度體系,但正如任何事物的存在一樣,市場經(jīng)濟只有放在一個互補的組合體系中才能顯示其開放性、關聯(lián)性和完備性,因此市場經(jīng)濟同樣存在各種合作的利他機制,這是基于合乎人性的自然而又自由的擴展。哈耶克強調(diào)處于“本能與理性之間”的能力,乃是因為他認為對文明的發(fā)展至關重要的“擴展秩序”。人們在不斷交往中養(yǎng)成某些得到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而這種模式又為一個群體帶來范圍不斷擴大的有益影響,它可以使完全素不相識的人為了各自的目標而形成相互合作\[9\]。
市場經(jīng)濟及與之相容的人性基礎也如硬幣有正反兩面一樣,一方面要堅守好每一個個體意愿的安頓,并保護好必要的自由擴展,另一方面也要克服人性中的不足,避免在自由擴展的潮流中被迫異化,這需要人們在喧嘩的環(huán)境中爭取時空來靜思各種行為于己于人的意義,即是融合利己與利他的反思。建立擴展秩序的原則需要確立詞典式的優(yōu)選序列,以己及人及物再回歸到自我的心理狀態(tài)和良好的社會連接關系是克服微觀理性與宏觀理性某種沖突性“囚徒困境”的社會合作的總體性基礎,當然長期理性的擴展需要以短期理性為基準,同時長期理性可以將短期理性的有限性擴展并加以優(yōu)化。
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出一種重要的他律機制維系社會正常的秩序,他律與自律的結合共同構成社會約束合作的條件,正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他律機制,才將人類從人與人的斗爭中解脫出來以共同認可的機制加以規(guī)范,在尊重個體利益基礎上的利他才有了比較完善的制度基礎。
另外從我者與他者的關系看,他者的范圍又是一個更為有趣的推理視角。作為人類個體的我者,他者是指區(qū)別于我者的同類個體,還是異類個體,還是區(qū)別于人類的其他生物,甚或是其他客觀存在的自然之物?當他者以利己的目的與我者發(fā)生沖突時,我者是否還會利他?這些問題一方面會引發(fā)更深層次的哲學思考及推理,同時也會促進“泛物權觀”的形成,從個人出發(fā)發(fā)展成不僅囿于個人的物權觀,以便形成新的人物關系,有利于環(huán)境保護的自覺發(fā)展,這也體現(xiàn)了一種廣義的利他機制,更反映了人力與自然之力的博弈在制度演化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回到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的現(xiàn)實層面看,利他與利己終將歸于個體存在意義上的利益沖突而又合作的本源,而且只有在此基礎上的社會契約結構才能反過來闡明利他與利己有意義的內(nèi)涵,這也正是構筑市場經(jīng)濟與和諧世界應該承認的人性之本與智識基礎??傮w來說,從自我與他者的互利到敬重他人的慈悲之懷,從“以人為本”到“以自然為根”崇敬自然的利他之心的油然生發(fā)既是基于個人修煉的較高境界,也是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反饋要求,即是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中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以確保經(jīng)濟社會持續(xù)發(fā)展的一種必需的社會心理基礎。
\[參考文獻\]
\[1\]伯納德·曼德維爾.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 公眾的利益\[M\].肖津,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4.
\[2\]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zhì)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亞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515.
\[3\]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M\].蔣自強,欽白愚,朱忠棣,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5.
\[4\]阿馬蒂亞·森.倫理學與經(jīng)濟學\[M\] . 王宇,王文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8.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6\]方栓喜.不應誤讀理性經(jīng)濟人假設\[EB/OL\].(20040325)\[20130301\].http:∥www.china.cn/chinese/zhuanti/xxsb/1180505htm.
\[7\]呂培成,徐衛(wèi)民,程世和.司馬遷與史記論集\[M\] .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302.
\[8\]茅于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與“己所欲,施于人”\[EB/OL\].(20010318)\[20130330\].http:∥www.chinareview.com/sao.asp?id=3767.
\[9\]弗里德里?!W古斯特·哈耶克.致命的自負\[M\] .馮克利,胡晉華,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6.
(責任編輯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