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
摘 要:畫家通過視覺和觸覺來研究世界,再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描繪出了和自己內心相關的思想,并通過作品向受眾傳遞了他們的領悟,然而,有多少人能讀懂作品的內涵?但是作為畫家,當自己的作品展示在受眾面前的時候,或許這已經是他們的成功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受眾對于作品的理解也不盡相同。
關鍵詞:畫家;繪畫創(chuàng)作;心理;受眾;自由
畫家在現如今的社會已成為人人都可以熟知甚至可以評頭論足的對象。隨著媒體、互聯網等等技術的發(fā)展,人們對于畫家及其藝術作品的認知耳熟能詳。然而,繪畫真的是人人都可以品評的么?繪畫對于人們來說是小眾的還是大眾的?
一、畫家的創(chuàng)作過程是自我與自然的剖析
畫家是出于什么樣的心理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的?“畫家的角色就在于勾畫并投射那些在他身上的自我觀看者?!碑嫾彝ㄟ^自己的視覺和觸覺觀察這世界,通過自己的理解和行動來闡述了這個世界,他們運用了點、線、面、色塊等等因素來描繪了一個他們理解的世界,甚至這些形狀和色塊里蘊藏了某些他們內心尊崇的信仰和生活的感悟。他們的繪畫中,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照抄照搬,不是單純的復制周遭的環(huán)境面貌。藝術絕對不是單純的視覺延續(xù),這是一種世界的質的飛躍,也可以說是一種相似性的反思。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造是藝術家通過個人人生經歷產生的不同作品,尼采認為這種理論是“因果顛倒”,他更強調藝術作品的“生”,強調藝術作品的唯一性——無法復制的創(chuàng)造。藝術家之所以可以把世界解體為一個平面色塊的拼接物,就是因為這是一種錯覺,這與一種追求簡單的心理有關,錯覺控制了局面。繪畫的種類有很多,有的畫家在客觀的描繪自然事物,有的畫家在嘗試讓受眾放棄左右的聯想與記憶,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是基于自己的知識和記憶,不論是與受眾的認知相同或矛盾,都是利用這一點,當然,他們也不能全面的詮釋一件事物,只能選擇這個事物的一個方面來表現它,或因為個人趣味,或視覺沖擊,或一個恍惚,都可以成為他們的創(chuàng)作理由?!拔业闹行恼擖c是,一件藝術作品通過與內心狀態(tài)相關或者相一致的方式,表現了新的狀態(tài)。而且,憑借此種方式獲得的可感知屬性,是由意識形成的,這一屬性產生于藝術家的意愿。藝術家通過創(chuàng)作作品來獲得這種屬性,因此作品能夠表現藝術家思想的內部狀態(tài)?!?/p>
二、受眾對作品的理解是視覺懷疑與自我反省
1.視覺懷疑——尋找相似與差異
除了藝術家本身的問題,我們還要解決一些關于受眾的問題,即受眾對繪畫作品的要求是什么?當受眾站在一幅藝術作品面前是,首先受眾會從它對其眼睛的沖擊進行品評,這就考慮到作品的表現手法和技術層次,視覺沖擊力越大,受眾對它的印象越深。再者,受眾會本能的把畫面中出現的形象拿來和現實事物相對比,從大小比例到顏色變化,只要曾經看過某物的圖像或者對于類似的事物過于熟悉,人就擺脫不了已有圖像的影響,就會潛意識的認為該事物應該如此,并且會把兩者在心中反復對比,尋找差別。人們往往認為繪畫是把平時被我們忽略的、隱蔽的現實的真相共識出來……會不時地出現那種藝術和現實假意比較,而且是以現實為尺度的比較,所以,我們要認真仔細的確認世界實際是怎樣的才能被具體地體驗到,人們會去猜測該物與自己的距離、真實大小、形狀,即便這個物是抽象的,人們也會將其類似的事物影像投射在上面,判斷他們之間的關系,最后總結出我們看到的事物到底代表些什么意義。
2.自我反思——情感上的共鳴與感悟
除去繪畫作品表面上這兩點對于受眾的影響,還有一點就是繪畫作品中蘊含的意義或者情緒,一件繪畫作品在受過不同教育或者不同環(huán)境下生存的人們,對于藝術品的評價甚至評價方向都是不同的。“美術反映著藝術家和觀看美術作品的人的心理結構和知覺”。畫家有著自己的故事,受眾也有。受眾的個人生活經歷深刻影響了他們對于繪畫作品的要求,他們對于和他們相關的故事或者事物會表現出更多一點的關注,當這種相關性關注成立的時候,他們對于繪畫作品的評價就不僅僅是視覺欣賞的層次,他們會覺得這件繪畫作品觸動到了他們的內心深處,是一種靈魂的共鳴,是自己的寫照。
三、受眾對作品的影響
“我們從藝術的內容里……能夠拿出為了解決人類共同問題的價值,并把它展示給人類,對于這個想法,我么必須放棄,相反,我們要歡迎這樣一種想法:藝術把人類精神從協同發(fā)揮作用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藝術是我們自覺意識到自己永遠不變的純粹課題的活動之一”——費德勒《藝術活動的根源》。這就是另一個重要的問題,繪畫藝術影響了人類還是人類影響了繪畫,或者說,繪畫藝術是否自由?當畫家對受眾的想法關注過多,那么他的作品將不會屬于他個人,而是一種迎合的結果,如果沒有真實的個人情感的流露那么作品將會永遠沒有思想和情感的沖擊。貢布里希在《視覺與錯覺》中曾指出,檢驗一幅圖像是否逼真,不是外型上有多相似,技術有多發(fā)達,而是在這幅畫中所有元素組合綜合后,所達到的效應(即對其他任務的刺激)一致甚至更加強烈,那么這幅圖像就非常成功。
四、藝術永遠是自由的
如開篇所述,畫家創(chuàng)作的理由各種各樣,畫家的思想沒有完全相同的,那他們的作品呢?也許表現的方式不同,也許題材內容不同,也許顏色筆觸不同,但是,他們都是在作出一種闡述,闡述一種情緒或一個思想,他們沒有要求受眾的學歷、生活、資產或者容貌,甚至也許他們不在乎有沒有觀看者。費德勒《根源》中,“藝術中沒有那么一個應該(我們是否應該),藝術永遠是自由的?!崩L畫作品給人的大部分都是一種模棱兩可的立場,畫家對于其本身的評價不做任何回應,既不贊成也不反對。就像是一個外圍人員,冷不丁的提出了一個類似疑問的話題,最終卻遠離這種話題的熱烈探討。繪畫作品總是與觀看者產生一定的距離,讓受眾進行著對他人的批評或者對自己的發(fā)問。
五、總結
費德勒提出,“能理解藝術家的只有藝術家”,也許費德勒所說的是正確的,但是這不妨礙沒有真正理解這作品的人來欣賞它,也許會將一件繪畫作品的初衷完全扭曲,但是這又有什么關系。繪畫作品的欣賞,在于受眾對繪畫品的要求,普通的民眾也許只需要視覺上的唯美和舒適的享受,同行之間可能需要的是技術上的對比與學習,而評論家需要的可能是內涵及過程分析……需要不同,要求不同,欣賞的角度不同造成的影響就不同。
繪畫是一種心靈的寄托,一種自我反思的手段,它沒有限制、沒有要求,他需要僅僅是用一種或隱晦或直接的方式來闡述出來,也許沒人理解,也許有人產生共鳴,也許無人理會,也許會有人嗤之以鼻,但又有什么關系,那最本質的目的在最初畫面形成的時候不已經達到了么。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已經提前成功了的繪畫作品,無需受眾是什么特定的身份,無論受眾是屬于大眾的一部分,還是屬于小眾的一部分,繪畫作品仿若一塊磁石,當它作為獨立體的時候,它是純粹的,漸漸的,它就會吸引周圍的關注從而慢慢同化他們,正如康德所說,卓越表現的產物就是作為“范例”,在不知不覺中吸引人類對于事物的看法,通過這一方式,它周圍才會產生共同體。(作者單位:西安美術學院)
參考文獻:
[1] (日)巖城見一 著.王琢 譯.感性論 ——為了被開放的經驗理論.商務印書館,2008
[2] (俄)康定斯基 著.李政文,魏大海 譯.藝術中的精神.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 (英)貢布里希 著.楊程凱,李本正,范景中 譯.邵宏 校.藝術與錯覺.廣西美術出版社,2012
[4] (英)薩林.柯馬爾,(英)伊萬.卡斯克爾 著.王春辰,李笑男,楊揚 譯.藝術史的語言.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
[5] (美)W.J.T.米歇爾 著.陳永國 譯.圖像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