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乒乓球機器人
近日在日本千葉舉行的科技博覽會上,日本電子制造公司展出了一款新型機器人,這個機器人具備強大的擊打乒乓球功能,可與人熟練對戰(zhàn)。據(jù)悉,這個機器人是固定在乒乓球桌一端,擁有強大的運動能力,能與對手進行熟練的對打擊球,每次擊球都能準確辨別方向和位置。
美國科學家研發(fā)出超細超堅固的納米線,能夠讓打造太空電梯的夢想成為現(xiàn)實,進而讓實現(xiàn)飛天夢想就像坐電梯一樣簡單。此項研究由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化學教授約翰·巴丁領導進行,研究成果刊登在《自然-材料》雜志上。巴丁的研究小組研發(fā)的納米線由長而細的碳原子鏈構成,碳原子的排列方式與鉆石結構相同。鉆石結構的主要特征為6個碳原子構成的Z字形環(huán)己烷,每個原子被其他原子環(huán)繞,形成堅固的四面體三棱錐形。
據(jù)國外媒體報道,起點位于美國芝加哥附近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世界最長中微子實驗探測器近日開始探測任務,以期揭開自然界最怪異、最捉摸不透的亞原子粒子之一“中微子”的神秘面紗??茖W家們希望,探測結果將有助于發(fā)現(xiàn)宇宙存在的奧秘,理解生命存在的意義。據(jù)研究人員介紹,這臺名為“Nova”的實驗設備,由兩個距離800公里的巨型探測器組成,用于探測和研究自然界最神秘的亞原子粒子之一——中微子。
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一種利用廉價且現(xiàn)成的透鏡隱藏大型物體的方法。所謂羅切斯特斗篷(Rochester Cloak)并不是一個真正的斗篷,它看起來很像是驗光師所用的設備。當物體被放置在層狀透鏡后面時,看起來就像是消失了一般。
一位曾在羅切斯特大學幫助研發(fā)的研究生約瑟夫?崔(Joseph Choi)說:“據(jù)我們所知,這是第一個可實現(xiàn)三維隱形的裝置?!痹谒麄兊臏y試中,研究人員已經(jīng)使手、臉和一把尺子隱形,與此同時背景圖像保持在視野之中。他們認為,此項研究必將影響深遠。
新型的豪華列車將采用無人駕駛技術,這些新型列車將具有更高承載量、更先進的溫度調節(jié)系統(tǒng)。倫敦的古德公司(London's Priestman Goode)設計了這些列車,在剛開始時仍先讓司機操縱列車,計劃最終實現(xiàn)完全無人駕駛。這些富有創(chuàng)新、引人注目、整潔嶄新的列車將對倫敦地鐵現(xiàn)代化進程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將比以往更加舒適、更加可靠、更加時尚,將運載數(shù)百萬人穿梭于倫敦之中。
美國波音公司研制的一款功率10千瓦的激光武器,可在一個高科技傳感器陣列的幫助下?lián)袈錈o人機。這款激光武器安裝在卡車上,被稱為“高能激光移動驗證器”,能夠克服霧風雨等不利天氣條件,追蹤和擊落無人機,也被形象地稱為“輪子上的死亡光線”。HELMD讓人們一瞥未來武器的面貌。這款先進武器借助不可見的激光束鎖定目標,除了能夠擊落無人機外,甚至也能將導彈從空中斬落。HELMD配備一臺10千瓦固態(tài)激光器和一個雷達系統(tǒng),安裝在佛羅里達州埃格林空軍基地的一輛重型卡車頂部。
這種名為Ambio的燈并非最實用的照明方式,但是它卻當屬最酷的燈具之一。這種燈具是由填滿人造海水的玻璃燈管和從章魚身上采集到的細菌群落組成。這些生物體能夠借助一種名為細菌熒光素酶的生物酶產生光線。熒光素酶是一種氧化酶,因此它需要氧氣才能工作。玻璃燈管懸掛在一個鋼構架上,一端安裝了一個巨大的重物。使用者只要輕推重物,燈管就會前后擺動,這會使水中的細菌與氧氣混合發(fā)生氧化作用,因此發(fā)出光。當燈管中的細菌停止搖晃時,這種怪異的藍色光線就會消失。
研究人員說,這種蛇形機器人并非以車輪驅動的機器人,它擁有處理復雜任務的能力,例如在坍塌結構中進行搜索和救援,或者在核電廠中檢查設備等。該機器蛇由17段鋁質材料與16個鋁合金關節(jié)鏈接而成,長度約為37英寸(約94厘米),直徑為2英寸(約5厘米),其中包含了電動機、電子芯片和傳感器。蛇型機器人可以通過狹窄空間到達指定區(qū)域,而人和傳統(tǒng)機器無法做到這一點。機器蛇已經(jīng)能夠用側滑的運動方式在起伏地帶行走,但還無法像蛇一樣輕松自如地攀爬沙丘。
外媒:西方模式喪失塑造世界力量
“迄今為止,21世紀對西方模式來說是極為不幸的一個世紀。”這是約翰?米克爾思韋特和阿德里安?伍爾德里奇合著新書《第四次革命》的斷言。這句話出自英國《經(jīng)濟學人》周刊的兩位主編之口顯得非同尋常,因為該刊是英國自由主義的旗手,一貫堅稱西方以外國家只有通過西式妙方才能實現(xiàn)繁榮穩(wěn)定。它幾乎掩蓋了這樣一個事實:如今讓西方模式顯得行不通并讓其狂熱擁護者有點迷茫的病狀也曾在20世紀肆虐。那是人類歷史上最暴烈的一個世紀,幾乎算不上是“西方文明溫和的狂熱追捧者”的最好廣告,美國神學家萊因霍爾德?尼布爾在冷戰(zhàn)巔峰時期概述的這類人“把我國文化極為偶然的成就視為人類存在的最終形式和規(guī)范”。
近年全球政治經(jīng)濟動蕩不安,纏繞不去的經(jīng)濟困境,都使西方國家疲于奔命。英國《衛(wèi)報》10月15日刊登政治評論家米什拉的文章,文章表示,1991年蘇聯(lián)解體仿佛標志西方價值觀的勝利,西方把民主體制、自由市場等強推至所有國家,漠視差異。20多年來世界沖突從未止息,如今地緣緊張局勢加劇,反映西方失去重塑世界的力量,其發(fā)展模式已非絕對。
西方模式于19世紀歐洲工業(yè)革命、科技進步及坐擁大量殖民地的背景下逐漸建立,有其獨特的歷史因素,因此不宜當為金科玉律。西方模式并非完美,它強調單一民族的同構型,20世紀多個殖民地獨立后轉化為民族國家,過程往往無視國內民族多樣性,導致少數(shù)民族受迫害,文化及地區(qū)認同慘遭瓦解。
西方引以為榮的民主政治,近年也越來越淪為黨爭不斷的議會糾紛,阻礙政府施政。西方要改變目前的困境,需要掀起第四次革命,才能與中國和新加坡引領的“另類”發(fā)展模式抗衡。
(資料來源:參考消息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