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晴
(渭南師范學院 教育與公共管理學院, 陜西 渭南 714099)
約翰·洛克(1632—1704)是英國17世紀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其主要著作有《人類理解論》《政府論》等,他關于教育的著作有《教育漫話》《理解能力指導散論》《漫談紳士的閱讀和學習》等,他的德育教育思想則主要體現(xiàn)在《教育漫話》中,有人甚至認為洛克的《教育漫話》主要是一部論述道德教育的著作。[1]21本文擬以《教育漫話》為主簡要分析一下洛克德育的思想。
紳士教育是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新興資產階級利益的一種教育觀。由于其最終系統(tǒng)化于17世紀的英國,它被認為是具有英國特色的一種教育觀。在文藝復興后期,由于學問變得日益迂腐,并陷入脫離實際生活的危險之中,人們希望創(chuàng)造或發(fā)現(xiàn)更能貼近現(xiàn)實普通生活的教育和教育方法,這種教育所追求的目標既非教士,亦非未來的學者,而是經驗豐富的實干家和優(yōu)秀公民。這就是紳士教育。在洛克之前,卡斯蒂格朗、蒙田、培根等人就表述過紳士教育的思想。蒙田就明確提出:“我們要培養(yǎng)的恰恰不是語法學家或邏輯學家,而是一位紳士?!盵2]189蒙田認為,培養(yǎng)一名年青的紳士,不能僅僅通過書本,必須要通過生活、通過行動、通過了解世界來學習。
受蒙田等人的影響,洛克也把培養(yǎng)青年紳士作為教育的主要目標。洛克認為,教育所要培養(yǎng)的是紳士,不是學究。紳士不是百科全書式的人,因而沒有必要熟悉一切科學的對象。洛克重視對兒童理解世事的教育。他說:“正確地判斷人,使自己與別人聰敏地相處的用處,較之把子弟的腦袋充滿物理學與玄學的深奧理論,要有用的多。”洛克所要培養(yǎng)的紳士,除要有健康的體魄外,還必須具備德行、智慧、禮儀和學問。而在紳士所具有的這幾種品質中,洛克最重視的是德行,“我認為在一個人或者一個紳士的各種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绻麤]有德行,我覺得他在今生來世都得不到幸?!?,而且他認為應該把子弟的幸福奠定在良好德行的基礎上,才是可靠和保險的。就德行的起源來說,洛克反對天賦道德觀念論,他從功利主義出發(fā),認為道德源于人的利益的滿足和快樂;道德評價的標準就在于人們的行為或事物能否給人帶來快樂和幸福。 “權力與財富,甚至德行的本身,其所以被看重,也都因為他們能夠增進我們的幸福之故。所以凡是幫助別人,而幫助時的態(tài)度不好,使得別人感到不安的人,從別人的幸??磥恚遣粫艿綒g迎的?!盵3]122人是如何獲得德行的?答案是通過教育,洛克非常重視教育的功能,他認為人們之所以或好或壞,或有用或無用,極大程度上都是由他們所受的教育決定的。由于每個人都有足夠的經驗和智慧來內化道德規(guī)范,所以教育者可以制定、說明規(guī)范,把這些規(guī)范灌輸給個人,使個人的頭腦日益充滿規(guī)范,從而達到德育乃至整個紳士教育的目的。
在《教育漫話》中,洛克并沒有給德行給出一個“蘇格拉底之問”式的答案,即對于德行并沒有規(guī)定一個定義,而是從多方面分析考察了德行。洛克所討論的值得稱頌的品性有:彬彬有禮;仁愛之心;慷慨大方;優(yōu)雅的聲音和舉止;榮譽;謙遜;勤奮;仁慈;愛上帝;愛學習;謙虛;有禮貌;謹慎;敬畏之心;自我控制;自我克制;自我抑制。這些良好的品性“有時并不代表同樣的事項,有時又是相互包含的”[3]114。但是概括起來,洛克對于德育內容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堅忍的性格;優(yōu)良的品德以及良好的禮儀。
洛克認為,人原有的各種脾性是“很難把它們完全改成相反的樣子”,但這并不意味著那些脾性絲毫不能改正,只是要改變人的天生脾氣品性,不必要用強制規(guī)定或面對面抗辯的方式,“運用技巧也可以把它們大大地加以扭轉,使其變得有用?!盵3]95洛克主張通過教育使得兒童形成自我克制以及勇敢果斷的性格。
在洛克看來,人類在各種不同的年齡階段有各種不同的欲望,兒童差不多在出生之后就都具有占有欲和支配欲以及各種其他欲望,如果不能夠使他們的欲望得到滿足,他們就會哭泣、使性、不高興,為的不是別的,只是要如自己的意愿而已。而這兩種欲望“差不多是一切擾亂人類生活的不公正與競爭的根源”。在小時候不慣于服從他人的理智的人,一旦長大成人,到了自己能夠運用理智的時候,他也是很少會去服從自己的理智的。教育子女必須及早而充分地注意到這一點,必須要求兒童“克制自己的嗜欲”,因為這是一種精神的強健。洛克還把自我克制上升為德行和價值的基礎和原則。他認為,一切德行與價值的重要原則及基礎在于:一個人能抗拒自己的欲望,能夠不顧自己的自然傾向而純粹服從理性,盡管與欲望背道而馳。因此,必須使得兒童的欲望接受理智的規(guī)范與約束,即要培養(yǎng)自我克制的能力,而且應當及早培養(yǎng)。
另外,洛克還特別重視對于勇敢性格的培養(yǎng)。在洛克看來,勇敢是其他德行的保障與支柱。一個人沒有勇氣是難以恪盡職守的,從而具有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的各種品性。真正的勇敢不是愚勇,愚勇和不知危險魯莽行事是同義語?!凹偃缥覀円娏藶碾y不知道害怕,對于危險不能作出正確的估計,卻漫不經心,不管它是一種什么危險,不管有什么用處或結果,甘冒危險,這不是一個理性動物的果斷的表現(xiàn),只是一種獸性的狂暴而已?!盵3]93而勇敢則是,有了危險便應感到危險,要有“充分的恐怖心去保持我們的清醒”,不可讓恐懼心擾亂我們鎮(zhèn)靜地運用理智,或者妨礙理智。勇敢并不只是在戰(zhàn)場上不怕犧牲,在戰(zhàn)場以外還有其他方面的危險。雖然死亡是一切可怕事物中最恐怖的,但是痛苦、羞辱與貧困也使得大多數(shù)感受者困頓不堪。因此,一個人真正的堅忍是無論遇到什么災禍或危險他都能處之泰然,盡責不輟。洛克認為,人生的磨難是很多的,我們不能對于每一件輕微的傷害都過于敏感,只要勇敢地面對磨難,它就只能產生輕微的印象,對我們危害很小。心理脆弱的人,遭遇一點點輕微的傷害就支持不住,更容易沉浸于受傷的部分,就把傷害更擴大了。勇氣能夠使我們抵抗住我們所怕的危險和所感到的災禍,對于我們這種四面受敵的人生是很有用的,所以我們最好及早使得兒童具備這種武裝,愈早愈好。精神方面的這種堅強與無動于衷的心情是我們抵抗一般罪惡與人生意外的最好武器。
洛克在德育教育中還特別重視對兒童良善品質的培養(yǎng),如仁慈之心、慷慨大量、處事公正、誠實等。
洛克認為,孩子以作惡為樂,是一種后天習得的性情,是一種從習俗與交往中得來的習慣。以往歷史上談的戰(zhàn)爭與殺戮,賦予征服者(殺戮者)榮譽是非常錯誤的,而保存整個人類本是人人應盡的責任,也是調節(jié)我們的宗教、政治、道德的真正原則。所以,洛克強調要培養(yǎng)兒童的人道主義精神,主張應從最初就要使兒童把殺戮或虐待任何動物看成是一件令人深惡痛疾的行為,因為凡是以虐待和摧殘弱小動物為樂的人,他們對于同類也不會十分仁慈。因此必須從小就培養(yǎng)兒童的仁愛與同情,要“使得他們對于下級的人,卑賤的人,尤其是仆人,言談舉止都要習于以禮相待。”
洛克認為,慷慨大量是人的美德,“凡是最大量的人總是最富裕的人,而且還可以得到別人的尊重與稱譽”,這種樂于贈與別人的美德,需要加以培植。而貪婪是與慷慨正相反的品質,它是“在我們需要的事物以外還想多去占有,多去支配,這是一切罪惡的根源”,應及早小心地加以鏟除??犊罅靠梢允剐值芙忝媚酥僚匀酥g更能夠和睦相處。因而家長應該利用各種方式去培養(yǎng)和鼓勵,“應該時刻留心,不使因他慷慨而受到任何損失,他無論做了什么慷慨的事情,每次都應得到加重的報酬;你要使他知道,他對人表示慷慨,對他自己也不是一件吃虧的事,它可以使受到好處的人,以及旁觀的人也對他好”[3]88。這類由家長安排的、富有教化意義的經驗,“兒童經過不斷的練習,他們便能把自己所有的東西給別人,不覺為難,他們便會養(yǎng)成溫厚的習慣,而且會以自己能夠對人和善、慷慨與有禮貌視為一種快樂,視為一種值得自負的事情”。值得注意的是,慷慨大量的前提是兒童要對贈與別人的東西具有所屬權,幼兒可能會把不屬于他的東西給予別人。所以不但有必要教導幼兒大方地把東西給予別人,同時必須教他切莫把不屬于自己的東西送給別人。
洛克極力譴責撒謊,認為撒謊不僅是一種極壞的品質,是許許多多惡德的根源和庇護者,而且還是遮掩任何不良行為的一種極方便的方法。由于撒謊“在形形色色的人群里面,都很流行”,兒童很容易就能學會,所以應使兒童從小至大都要極端地畏懼它,要把撒謊看作是一個最可恥的標記,說謊可以使人落到最可羞辱的下賤境地,和那些極可鄙的人類,極可怖的流氓列入到一類。所以假如兒童真的撒謊了,家長要把它當作是一件極古怪的事情,表現(xiàn)出非常驚愕,決不可看作是一種普通的過失去責備。如果兒童不肯改過而再犯,就應該重重地斥責他,甚至可以借助鞭笞。對于兒童主動坦白自己的過失,洛克主張要鼓勵人坦率老實,應該表揚他的坦白,原諒他的過失,不管他的過失怎樣,甚至要徹底原諒乃至以后不再提起。
洛克明確指出良好的禮儀是一個紳士的美德。洛克發(fā)現(xiàn)兒童在一起的時候總愛爭長論短,喜歡以自己的意志去支配別人,因而除了對于發(fā)動這種競爭的人制裁以外,還要教他們彼此盡量學會一切謙遜和禮貌,如果他們知道謙遜有禮可以使他自己得到別人的尊敬與重視,同時自己的地位又不會因此蒙受絲毫損失,他們就不會無禮地控制別人了。沒有良好的禮儀,其余一切成就就會被看成驕夸、自負、無用甚至愚蠢。值得注意的是,洛克雖然重視禮儀教育,但是反對過度拘泥于禮儀。過分執(zhí)著禮儀會導致兩種情形,一是忸怩羞怯,二是行為不檢點和輕慢。所以良好的禮儀的規(guī)則的核心問題是正確認識自己以及他人。不要看不起自己以避免忸怩羞怯;也不要目中無人,以避免行為不檢點和輕慢。[4]331
1.及早教育原則
洛克在德育各個方面,都強調及早教育原則。他認為對兒童及早進行教育,使他們服從父母的意志,這是培養(yǎng)兒童理智和意志力首先應注意的方法。他說:“凡是有心管教兒童的人,便應該在兒童極小的時候早早加以管教,應該使子女絕對服從父母的意志?!盵3]25洛克反對從小溺愛孩子,放任自由,而待孩子長大成人,又對之聲色俱厲的教育方式。因為孩子在幼小的時候,他們缺乏判斷的能力,非得有人管束不可。另外兒童的精神最纖弱、最容易支配,較易于養(yǎng)成服從的心理;而成人則不同,他們一般都有自己的理智,專制與嚴厲對待他們不是一種好辦法。
2.培養(yǎng)習慣原則
洛克在德育教育中貫徹的另一個重要原則是培養(yǎng)習慣。洛克認為,兒童幼小時候的行為受自愛的支配多,受理智與反省的支配少。所以兒童經常容易離開是非的正當標準而行事。而家庭教育中的一個常見錯誤就是家長“叫兒童時時記住許多規(guī)則和教訓,他們對于那些規(guī)則和教訓,常常并不能明白它們的意義,總是隨時學到就隨時忘卻了”。因此僅靠死記規(guī)則和教訓灌輸理智的辦法來教育兒童,是難以奏效的。相較于理智,習慣所起的作用更加恒定和便利。所以要克制兒童不合理的欲望和行為,必須培養(yǎng)兒童的各種良好習慣。洛克幾乎在德育的各個方面都強調了培養(yǎng)習慣的作用。而培養(yǎng)習慣的途徑就是要及早地經常地練習。洛克特別指出在培養(yǎng)習慣的過程中必須注意兩點:一是要態(tài)度和藹,不要聲色俱厲地責備兒童,好像他們是有意犯錯;二是不可同時培養(yǎng)的習慣過多,否則兒童難以兼顧,反而一種習慣都培養(yǎng)不成。
3.因材施教原則
洛克認為,人的天性是有所不同的,有些人是強悍的,有些人是懦弱的,有些人自信,有些人很謙虛,有些人溫馴,有些人頑強,有些人遲鈍??傊?,人類的心理構造與氣質彼此不同。所以,不同的兒童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導。因此進行教育時,必須及早而仔細地去觀察兒童的行為氣質,而且要在約束最少、不為其所知的時候去觀察了解,仔細研究兒童的天性,看看他最適合哪種德育方式,才能使得德育目的得以實現(xiàn)。
1.確立榜樣
洛克認為,兒童對于禮貌往往弄不清楚,因而學習的方法應該根據(jù)榜樣,而不是依從規(guī)則。人類是一種模仿性很強的動物,兒童的舉止大半都是模仿得來的,染于青則青,染于黃則黃。最能影響他們舉止的還是那些與他們相處的人的言行。因此父母和導師都應該以身作則,為兒童樹立良好的榜樣。同時還應該留意經常與兒童相處的玩伴,把兒童應該做的或是應該避免的事情的榜樣放在他們的眼前,同時說明這些榜樣為何美麗與丑惡,這種教育是非常有效的。
2.獎勵與懲罰
獎勵與懲罰是教育中常用的方法。洛克也不例外,但是他不主張物質獎勵與體罰。洛克認為雖然人類有貪圖享受與避免痛苦的本性,但是采取物質獎勵或體罰來教育兒童是具有弊病的。因為采取物質獎勵去討得兒童的歡心,等于縱容了孩子在物質享受上的嗜欲,因而難以培養(yǎng)孩子自我克制的優(yōu)良品格;同樣隨意用體罰來懲罰兒童也是不可取的。洛克認為體罰是一種奴隸式的管教,所造就的也是奴隸式的脾氣。因為在教鞭的威迫下,兒童是會佯作服從的,一旦放下教鞭,兒童知道不會受到處罰的時候,他便愈會放任他本來的傾向,而且即使是能夠解決目前的任性毛病,可能又換來的是兒童心情沮喪的問題。所以洛克不主張物質獎勵與體罰,只是在萬不得已或極端的情形之下,才能偶爾采用。洛克重視的是名譽上獎勵與懲罰。他認為,兒童對于名譽是極敏感的,兒童一旦具備一定的名譽感之后,尊重與羞辱對于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種刺激。如果能使兒童養(yǎng)成愛好名譽,懼怕羞辱的心理,就會使他們走上正軌。在使用獎勵或懲罰時,要注意“隱惡揚善”,即斥責要在私下進行,不要當眾斥責兒童使其無地自容。反之,贊揚則宜公開進行,使其獎勵意義更大。
3.說理
盡管洛克認為幼童的理性水平較低,但是兒童到了能聽懂話的時候,就懂得道理了,所以說理也是教育兒童的一種方式。洛克認為,兒童希望被人看作具有理性,比人們想像得到的年歲還要早。因而可以在可能的范圍內利用兒童的這種心理,把它當作教育兒童的工具。任何應守的德行或應戒的過失,都可以用說理來進行教導。需要注意的是,所說的理應與他們的年歲相適合。不可對兒童進行長篇大論的說教和富有哲學意味的辯難。說理要想取得好的效果,說理必須明白通暢,要考慮兒童年齡、性情和好尚,并且家長或導師的舉止應溫和,即使懲罰他們,態(tài)度還是要鎮(zhèn)定,要使他們覺得你的作為是合理的,對于他們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
洛克的德育思想是建基于他的經驗主義基礎之上的,其立足點是把人的本質看作是一種自然本性,既不是神給予的,也非人造的,而是天性的且如同一塊“白板”,所以通過深入研究兒童的本性,就可以因勢利導、因材施教使其成為理想的紳士。這種對于人的本質的看法本身就是抽象的,而且這種思想還具有教育萬能論的傾向,因為一個人的發(fā)展是由多種因素所共同決定的,而不僅僅是教育。正是由于洛克的抽象人性論,所以他在闡發(fā)德育思想時,也找不到正確的依據(jù),只能從新興資產階級的需要出發(fā)從而陷入功利主義。他認為人類天性的基本傾向就是趨利避害,道德源于人的利益的滿足和快樂;道德評價的標準就在于人們的行為或事物能否給人帶來快樂和幸福。人們之所以普遍地贊同德性,并不是因為它是天賦的,而是因為他是有利的。[4]327所以說,洛克不了解決定道德觀念和道德原則產生和發(fā)展是一定時代的經濟基礎所決定的,當然這也不是他那個時代可以解決的。同時洛克所論述的紳士教育是屬于資產階級事業(yè)家的教育,只占教育對象的3%~4%,個人主義的色彩極為濃厚,與我們現(xiàn)在所談的兒童教育,社會主義新人當然不可同日而言。[5]盡管洛克的德育思想有其局限性,洛克關于德育的內容、方法、原則等思想還是值得我們借鑒與思考的。
[1] 熊春文.編者導言[M]//[英]約翰·洛克.教育片論.熊春文,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
[2] [法]蒙田.蒙田隨筆全集[M].潘麗珍,王論躍,于步洲,譯.上海:譯林出版社,1996.
[3] [英]約翰·洛克.教育漫話[M].傅任敢,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4] 吳式穎,任鐘印.外國教育思想通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5] 楊漢麟.譯者前言[M]//[英]約翰·洛克·教育漫話.楊漢麟,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