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婁美娜,孫麗卿,黃偉劍
心電圖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猝死中的價值研究
張萍,婁美娜,孫麗卿,黃偉劍
目的探討心電圖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猝死中的價值。方法將174例CHF患者按隨訪期間是否發(fā)生心源性猝死分為猝死組(=60)和非猝死組(=114)。將心率、QRS時限、Tp-Te間期、J波、fQRS波及是否發(fā)生非持續(xù)性室速作為心電圖研究指標,結合其他可能的影響因素,篩選CHF患者心源性猝死的預測因子。結果兩組心率、QRS時限、Tp-Te間期、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值、J波、fQRS波、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及非持續(xù)性室速的發(fā)生率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0.05)。回歸分析顯示,Tp-Te間期、LVEF、QRS時限是CHF心源性猝死的預測因子,其中Tp-Te間期的風險最高。隨著LVEF值的降低,猝死發(fā)生率逐漸增高,但與室性心動過速(VT)/心室顫動(VF)發(fā)生率不成比例。結論Tp-Te間期、LVEF、QRS時限是CHF患者猝死的預測因子。LVEF水平與猝死發(fā)生率成反比,但與VT/VF不成比例。
心力衰竭,充血性;心電描記術;左室射血分數(shù);猝死,心臟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多種心臟疾病自然發(fā)展的終末階段,盡管對于治療CHF已經(jīng)取得了重大的進展,但是CHF的病死率仍然很高。心力衰竭患者5年病死率高達75%,心臟性猝死(SCD)占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的50%~60%[1]。由于SCD具有起病急、病程短、不可預料及病死率高等特點,如果能用簡便、無創(chuàng)的檢測方法對高?;颊哌M行危險分層和評估,可有效降低SCD。本研究評估心電指標在CHF患者中SCD易發(fā)人群的識別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溫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CHF患者174例,入選的CHF患者按隨訪期間是否發(fā)生心源性猝死,分為猝死組(=60)和非猝死組(=114)。隨訪(10.6±2.8)個月。隨訪期內發(fā)生心源性猝死60例,其中院內死亡16例,發(fā)病起6個月內死亡20例,24例發(fā)生于起病6~12個月內。發(fā)病時以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為主,其中室性心動過速或心室顫動29例、緩慢心律失常包括交界性逸搏及心臟停搏20例、電-機械分離11例。猝死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51~89歲,平均(67.54±15.62)歲;體質量指數(shù)(25.67±7.21)kg/m2。非猝死組男46例,女68例;年齡45~78歲,平均(62.52±13.84)歲;體質量指數(shù)(24.83± 4.76)kg/m2。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
1.2 方法
1.2.1 心電圖采用日本光電9130P心電圖機,測定T波頂峰、T波終點、QRS時限、J波及碎裂QRS波(fQRS)。
1.2.2 動態(tài)心電圖采用Philips3通道動態(tài)心電分析記錄系統(tǒng),記錄時間22~24 h。非持續(xù)性室性心動過速的診斷標準:連續(xù)出現(xiàn)≥3個起源于房室結以下的心搏,頻率>100次/min,持續(xù)時間<30s。
1.2.3 心臟超聲采用HP5500型彩色超聲多普勒診斷儀,探頭頻率為5 Hz,測量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改良Simpson法測定,并計算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
1.3 統(tǒng)計方法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2檢驗;回歸分析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Logistic回歸。<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猝死的單因素分析兩組患者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脂血癥的發(fā)病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0.05)。猝死組心率、QRS時限、T波峰末(Tp-Te)間期及LVEDD均大于非猝死組(均<0.05);J波、fQRS波及LVEF的發(fā)生率高于非猝死組(均<0.05);而LVEF低于非猝死組(<0.05)。見表1。
2.2 猝死危險因素的回歸分析Tp-Te間期、LVEF、QRS時限與CHF患者心源性猝死的發(fā)生密切相關。且Tp-Te間期風險比最大,LVEF其次。見表2。
2.3 LVEF與室性心動過速(VT)/心室顫動(VF)及SCD的關系隨著LVEF降低,SCD發(fā)生率有增高趨勢,以LVEF<30%組SCD發(fā)生率最高,而VT/VF發(fā)生率最高在30%≤LVEF<35%組。見表3。
研究表明,CHF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發(fā)生率極高,而室性心律失常又可誘發(fā)或加重心力衰竭,兩者相互影響。本文中VT/VF發(fā)生率占CHF患者SCD原因的48.3%,緩慢心律失常占CHF患者SCD原因的33.3%,VT/VF是CHF患者發(fā)生SCD最主要的原因。
Tp-Te被認為是可以反映心室肌跨壁復極離散(TDR)的心電圖指標,且與室性心律失常和預后相關。本研究發(fā)現(xiàn),猝死組Tp-Te間期較非猝死組長(<0.01),回歸分析顯示Tp-Te間期與心源性猝死密切相關,且Tp-Te間期風險比最大(=4.37,<0.01),預測價值最高。
LVEF是最為常用的無創(chuàng)評估方法,也是SCD和全因死亡的最強預測因子之一。本研究中,猝死組較非猝死組LVEF值明顯下降,多因素回歸也發(fā)現(xiàn)LVEF下降是SCD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Smilde等[2]對心力衰竭患者隨訪13年發(fā)生室性心律失常導致猝死的研究表明,LVEF<30%是SCD的獨立危險因素。本文中隨著LVEF值降低,CHF患者SCD發(fā)生率有增高趨勢,以LVEF<30%組SCD發(fā)生率最高,而VT/VF的發(fā)生率在30%≤LVEF<35%組最高,LVEF<30%組,VT/VF的發(fā)生率僅3例,其原因在于LVEF<30%組患者發(fā)生猝死更多的是由于嚴重緩慢性心律失常(如高度房室傳導阻滯和心臟停搏)及電-機械分離。
表1 兩組CHF患者各猝死影響因素的比較
表2 CHF患者猝死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表3 CHF患者不同LVEF的VT/VF和SCD發(fā)生率例(%)
已發(fā)現(xiàn)CHF患者隨著病情的進展,心肌收縮功能減退,心臟的整體收縮活動可能出現(xiàn)不協(xié)調,在心電圖上往往存在QRS時限延長,易導致心臟猝死和惡性心律失常[3]。本文顯示猝死組QRS時限較非猝死組延長(<0.05),回歸分析顯示QRS時限是CHF患者心源性死亡的獨立預測因子。
[1]Antzelevitch C,Yan GX.J wave syndromes[J].Heart Rhythm,2010,7(3):549-558.
[2]Smilde TD,van Veldhuisen DJ,van den Berg MP,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d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during 13 year follow up in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heart failure[J]. Clin Res Cardiol,2009,98(4):233-239.
[3]戴錦杰.心力衰竭患者QRS波增寬的臨床意義及循證[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7,15(6):470-473.
10.3969/j.issn.1671-0800.2014.04.021
R541.6+1
A
1671-0800(2014)04-0410-02
2013-09-15
(本文編輯:孫海兒)
325000浙江省溫州,溫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黃偉劍,Email:weijianhuang 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