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內(nèi)共有四排實心房。如坤寧宮的配房,其中的一排從外面看是房子,可是進到里面看,卻發(fā)現(xiàn)它全是石頭砌成的墩子。房子的梁柱、斗拱、椽子等表面全都繪以彩華、仿木“以假亂真”。實際上它全部是用石頭制造的。其實這是一道工匠們精心設(shè)計的古代防火墻。
想要了解實心房,就不得不說一說皇史宬和天一門,因為它們都是實心房中的建筑精品。
在北京南池子大街路東,有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式建筑叫皇史宬,是中國最早的皇家檔案館。它始建于明代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是專門用來貯藏帝王“實錄”和“寶訓”的。中國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永樂大典》也曾在這里珍藏過。
這座建筑是座無梁殿,全部用磚石、琉璃建成,不用一點木料,檐下的柱頭、額枋、斗拱、門、窗等都是用石頭鑿制而成的。珍藏檔案的金柜下面是漢白玉石的臺階須彌座。這一切都是為了防火。
嘉靖皇帝當政期間皇宮火災(zāi)甚多,乾清宮、萬壽宮曾接連失火,皇后被火燒死,有一次皇帝也險些喪命。有鑒于此,皇帝下令在紫禁城的南內(nèi)(今南池子大街)建了這座防火性能極好的無梁殿。
《永樂大典》是明永樂皇帝下令編修的巨著,共22877卷,11095萬冊,37000萬字,是珍貴古籍。正本藏于紫禁城文淵閣,副本藏于皇史宬。文淵閣在明末時失火,正本的《永樂大典》被毀,副本的《永樂大典》卻保存了下來。中華書局1960年出版的《永樂大典》就是根據(jù)皇史宬收藏的版本影印的。
為了保護文化古跡,周恩來于1958年曾下令由國務(wù)院撥款維修皇史宬。此后,為了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國務(wù)院又撥款維修,院墻抹灰涂朱,殿宇油漆彩畫,殿內(nèi)安裝電燈,并陳列辛亥革命文物,對外開放。
在故宮御花園的正中央,有一座門叫做天一門。是與天安門處于同一條軸線上的古建筑之一。天安門位于皇城正南部,而天一門則位于紫禁城的北部?!豆蕦m考》說“天一門,嘉靖十四年四月額為天一之門,取天一生水之意,可謂防火。清時改為天一門?!碧煲辉臼枪判敲稘h書》稱:“前列直斗口三星,隨北端銳,若見若不見,曰陰德,或曰天一?!?/p>
昔日皇宮多火災(zāi)。其起因,常被說成天意所為。天安門原名為承天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遭受雷擊起火,城樓被毀。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修復(fù)。爾后,皇帝賜名為天安門。
明嘉靖年間,是北京皇宮火災(zāi)最多的時候,朱厚熜為帝四十五年,皇宮失火十余次,燒毀宮殿三十余幢。據(jù)《典故紀聞》載:“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大內(nèi)東偏火,延燒東西連房俱盡?!贝髢?nèi)東偏,當時是供皇子皇孫居住的地方。這場火災(zāi)驚動了皇帝,他當即把大學士張聰喚來,諭曰:“宮中地隘而屋眾,且貫以棟連楹,所以每有火患。聞南京宮中諸門,皆磚砌不用木,今為毀者量為規(guī)劃,備使道途疏闊,堂舍簡陋,門俱南京制,斯免驚擾?!庇谑菍ψ辖墙ㄖ阑馉顩r進行了一翻改造。許多殿宇上加了封火檐,開辟了防火道,修筑了防火墻,如今游覽故宮的人們還可以看到紫禁城內(nèi)尚有重疊高大而堅厚的墻。
天一門北面的殿宇叫做欽安殿,供奉玄武神,傳說這是北京皇宮的鎮(zhèn)物。欽安殿的大理石臺階上有兩塊風化了的痕跡,巧成足形,相傳這兩足跡,是嘉靖時皇宮發(fā)生火災(zāi),玄武神立于此處救火留下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