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震
(西南大學音樂學院,重慶 400715)
歐洲早期的聲樂發(fā)展概述
譚震
(西南大學音樂學院,重慶 400715)
縱觀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進程,歌唱一直貫穿始終,它源遠流長,是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筆者分別按照音樂起源、中世紀單音音樂時期、13—16世紀這三個時間節(jié)點介紹歐洲早期的聲樂發(fā)展情況。
歐洲早期;聲樂發(fā)展;音樂起源、單音音樂;復調音樂
歌唱是音樂發(fā)展的最早形態(tài)。關于音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誕生。目前音樂史上,有多種關于音樂起源的學說,其中,比較主要的、被更多人認同的有兩種。
(一)勞動節(jié)奏說
歐洲社會學家布黑爾(Bücher)在其書《勞力與節(jié)奏》中認為,在勞動中,人類會通過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聲響,配合以相對應的規(guī)律性、周期性的體態(tài)律動,從而獲得更高的工作效率。人類為了將這一節(jié)奏固定下來,便開始了歌唱。
(二)模仿動物說
古希臘哲學家德莫科里特(Demokritos)認為,人類通過天鵝和黃鶯等歌唱的鳥學會了歌唱。我國古代《呂氏春秋》中也記載了“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以及“聽鳳凰之鳴以制十二律”。
歐洲自古希臘開始,直至13世紀為單音音樂時期。
(一)古希臘時期的歌唱藝術
古希臘人認為音樂具有陶冶心靈、潤澤生命的神奇力量,他們將所有美德都歸因于音樂的存在。古希臘的歌唱藝術呈現出以下特點:
1、歌曲與詩歌緊密結合??梢哉f,古希臘既沒有離開詩歌而獨立的音樂,同樣也沒有離開了音樂而獨立的詩歌。
2、歌手多是詩人兼作曲家,并能自彈自唱。公元前9世紀的盲人詩人兼歌手荷馬(Homeros),以說唱形式創(chuàng)作并留傳下了史詩《伊利亞特》(Iliad)和《奧德塞》(Odyssey)。
3、聲樂體裁多為以單音音樂為主的獨唱、齊唱。通常由男聲演唱,偶爾加入童聲。
(二)古羅馬時期的聲樂藝術
古羅馬統(tǒng)治者的侵略足跡遍布歐洲、非洲和亞洲的大部分地區(qū),古希臘時代的哲學、宗教、音樂等被一起“輸往”羅馬。這一時期的聲樂藝術有以下特點:
1、音樂更多地起到了娛樂作用,而不像古希臘賦予音樂感召心靈的神圣使命。大批以奴隸身份出現在羅馬城的希臘樂師、歌手變成了為羅馬帝王和奴隸主們服務的專業(yè)音樂家。
2、音樂與詩歌開始分離,成為一門獨立的表演藝術。
3、歌手已有了較高的演唱技巧和知名度,這些歌手成為了音樂在社會化分工之后產生的第一批“歌唱家”。
(三)公元5—14世紀的宗教歌唱與世俗音樂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崩潰,奴隸制社會結束,歐洲進入了中世紀的宗教統(tǒng)治時期。公元4世紀,羅馬教皇西爾維斯特一世(StSylvesterⅠ)在羅馬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所歌唱學校,用于培養(yǎng)宗教儀式中唱圣詩的專業(yè)歌唱人才。公元6世紀,羅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StGregoryⅠ)組織收集、修訂了作為教堂使用的歌唱范本,被稱為“格里高利圣詠”(Gregorian Chant)。格里高利圣詠對后世的莫扎特、柏遼茲、李斯特等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11世紀后,城市逐漸成為新的文化中心,與宗教文化相對峙。城市中,各種音樂、戲劇行會組織發(fā)展迅速,民間藝人隨處可見。
1、行吟歌手。行吟歌手出現在11—13世紀末的法國,其中不乏擅長吟詩和即興演唱的貴族和騎士,他們訪遍各地的王公和貴族府邸,借助簡單的樂器伴奏歌唱。演唱主題大多是歌頌美景、表達愛情,也會有一些生活化的滑稽歌曲。
2、戀詩歌手。德國的戀詩歌手的出現比法國的行吟歌手晚了一個世紀。他們受到行吟歌手以及德國民間藝人的影響,歌頌大自然、歌唱英雄主義、吟唱愛情。瓦格納的歌劇《湯豪塞》“Tannh?user”就取材于戀詩歌手的真實故事。
3、名歌手。名歌手的成員已經不再是貴族或騎士,而是中產階級市民、商人和工人。其創(chuàng)作的歌曲曲調簡單、節(jié)奏緩慢,大多采用圣經主題。瓦格納的歌劇《紐倫堡的名歌手》“Die Meisters?nger von Nürnberg”就是以著名的名歌手鞋匠薩赫斯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
(一)復調音樂與無伴奏合唱
13世紀出現的奧爾加農(Organum)是最早的復調音樂,共兩個聲部。16世紀的無伴奏合唱進入了黃金時代,以帕萊斯特利那(Palestrina)和拉索(Lasso)為代表。前者臨危受命寫作的《馬塞爾教皇之彌撒曲》,保住了復調音樂的地位;拉索的《回聲》,至今仍是合唱舞臺上的經典。
(二)民間音樂
1、法國香頌。香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2世紀的法國游吟詩人,到16世紀達到了頂峰。香頌題材廣泛、形象鮮明,內容涉及社會、生活與自然的各個領域;曲調優(yōu)美、節(jié)奏鮮明、歌詞生動,改變以往抽象的音樂語言。
2、意大利牧歌。牧歌是主要根據著名詩人的愛情詩、田園詩創(chuàng)作而成,格調高雅、旋律優(yōu)美,抒情性強。牧歌的歌詞與音樂交相輝映,成為19世紀“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源泉。
[1]管謹義.西方聲樂藝術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
[2]劉新叢、劉正夫.歐洲聲樂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
J609
A
1005-5312(2014)05-0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