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納粹德國時期的軍中反抗運動
自納粹黨通過合法手段獲得政權后各種抵抗運動此起彼伏,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軍中形成及進行的反抗運動。軍中反抗陣營的反抗運動并不是為了奪權而發(fā)動政變,而是為了國家的命運和前線將士的生死而進行道義和良心上的抗爭。本文將對軍中形成反抗陣營的原因以及從事反抗活動面臨的困難,以及政變計劃為什么會屢次失敗等做深入探討。
納粹政權;一體化運動;反抗陣營政變計劃;暗殺領袖
希特勒在政權鞏固以后對內肅整國防軍完成軍隊一體化,對外則進行侵略擴張政策。這些內外政策給以國防軍軍官為主的傳統(tǒng)精英階層帶來了擔憂和恐懼,部分軍官漸漸形成了新政權的反對派,甚至還有軍官主導的暗殺活動。
(一)對國防軍的一體化政策
為了得到國防軍的支持以及控制國防軍,希特勒利用國防軍要求擺脫《凡爾賽條約》的束縛,承諾引入征兵制及建立新軍種以及擴大國防軍以實現(xiàn)復仇主義和恢復德意志民族的尊嚴。不少渴求晉升的軍官也加入了納粹黨,這使得國防軍投入了納粹黨的懷抱,實現(xiàn)了對軍隊的一體化。
(二)國防軍對納粹政權態(tài)度的轉變
1936年3月7日,德國軍隊開進萊茵非軍事區(qū)其結果是英法默認,1938年3月12日,德軍又吞并奧地利,西方國家依舊保持沉默,這令希特勒的征服欲望更加堅定。因此希特勒的對內對外政策是令傳統(tǒng)精英階層所無法接受的。
特別是1938年4月蘇臺德危機的爆發(fā)成為了軍中傳統(tǒng)精英與納粹政權在關系上的轉折點。軍官集團認為如果在打仗,德國將會受到比凡爾賽條約更苛刻的限制,同時也會發(fā)生社會主義革命。1于是從1938年起軍中的反納粹人士陸續(xù)展開了直至戰(zhàn)爭結束的一系列政變計劃,甚至不惜走上暗殺希特勒以結束納粹統(tǒng)治的道路。
納粹政府掌握黨政大權后為積極推行侵略擴張計劃,并肅整和清除了一大批與希特勒政見不合的高級軍官,與此同時一股反戰(zhàn)勢力也試圖通過各種途徑來阻止德國發(fā)動戰(zhàn)爭。
(一)國家權力機構的改組與希特勒掌握軍中權力
在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在總理府召集三軍總司令開會,對國防軍領導人和高級將領們宣布他將領導德國走上戰(zhàn)爭之路,并借機展開他關于外交和軍事方面的構想。在這次會議上,國防部長馮·勃洛姆貝格和陸軍總司令弗立契都反對希特勒的意見。因此希特勒充分了解到了國防部長和陸軍總司令是阻礙其發(fā)動戰(zhàn)爭的關鍵人物。于是兩人于1938年底分別以婚姻和同性戀問題而遭到罷免。
(二)傳統(tǒng)精英階層為避免戰(zhàn)爭所做的努力
希特勒奪取三軍最高統(tǒng)帥權之后,不僅在軍中引起了巨大的恐慌,而且積極推行的對外政策也令反戰(zhàn)人士擔憂。從這時起,一股來自軍中的反對勢力開始形成。這個反抗勢力的核心人物在軍方有總參謀長貝克將軍、副總參謀長哈德爾將軍、國防軍軍事情報局局長前海軍上將威廉·卡納里斯等一批中高級軍官。他們都認為德國如果開戰(zhàn)其結果將會引發(fā)一場歐洲大戰(zhàn),終將會毀滅德國。但是最終反抗人士依然沒有迫使希特勒放棄武力進行捷克的計劃。
反抗人士阻止戰(zhàn)爭的計劃失敗后,使得認識到消極不服從獨裁者是無濟于事的,想要阻止危害國家的政策拯救德國,就必須要采取更強烈的手段,也就是政變。
(一)大戰(zhàn)爆發(fā)后軍中反抗陣營的政變計劃
希特勒于1939年3月撕毀《慕尼黑協(xié)定》并又于1939年3月15日下令占領了捷克,這一度促使反抗人士聚集商討政變計劃。
從這段時間起,最重要的反抗活動要數(shù)國防軍最高統(tǒng)帥部下屬的軍情局。其核心成員除了有局長卡納里斯和他的副手兼參謀長奧斯特上校外還有成員多南伊將軍和拉胡森將軍。然而在德軍入侵波蘭成功后,軍中反抗陣營為阻止西線戰(zhàn)事爆發(fā)的策劃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當希特勒于9月27日向布勞奇區(qū)陳述了對法國及低地國家的進攻計劃后,總參謀長哈德爾極力反對發(fā)動西線攻勢,他當即向布勞奇區(qū)提出了辭呈。為了避免事態(tài)的擴大,一些軍中將領開始考慮采取反抗行動的必要性了。
(二)政變計劃的失敗
希特勒在1940年西線戰(zhàn)場上取得了巨大勝利后,開始了他對付布爾什維克的構想。在入侵蘇聯(lián)的巴巴羅薩計劃執(zhí)行前他下發(fā)了所謂的“委員命令”。國防軍和軍中反抗人士對這道命令十分不滿,因此軍中參加反抗行動者開始增加,這次不僅有資深軍官,而且許多青年軍官開始支持反抗活動。
1943年德軍慘敗于斯大林格勒之后,反抗人士認為:刺殺希特勒已勢在必行了。在一、二月份由陸軍部主任奧爾布里希將軍、斯摩棱斯克集團軍司令部的高級軍官特里斯科將軍和歌德勒三人策劃實行了“斯摩棱斯克計劃”,旨在暗殺希特勒。由于希特勒帶了大批人馬到達斯摩棱斯克,導致反抗人士沒有下手機會。
軍中反抗陣營所策劃的一系列政變計劃失敗后,1944年7月20日由斯陶芬貝格主導的暗殺計劃終于付諸實施了,炸彈如期爆炸,雖造成了一定的傷亡但是希特勒僅受輕傷,這次政變再度失敗。
(一)斯陶芬貝格參與政變的原因
斯陶芬貝格第一次對第三帝國的態(tài)度發(fā)生轉變的是1938年納粹黨為迫害猶太人而掀起的的“水晶之夜”,這件事的發(fā)生使他降低了對納粹主義的熱情。最令斯陶芬貝格感到失望的是1941年冬莫斯科戰(zhàn)役的失敗使德軍損失慘重,這使得他對納粹政權徹底失望。
1943年初在北非的突尼斯戰(zhàn)場上嚴重受傷的斯陶芬貝格于8月被調回柏林后備軍中任職。遂與后備軍參謀長奧爾布萊希特取得聯(lián)系,正式加入反抗陣營,并逐漸成為了軍中抵抗組織的核心成員。
1944年7月1日,斯陶芬貝格被任命為國內駐防軍司令的參謀長,這使得斯陶芬貝格有了參加希特勒會議的機會,這使刺殺希特勒完全成為了可能。于是斯陶芬貝格和特里斯科籌備了代號為“瓦爾基里”的計劃。
(二)1944年7月20日的暗殺及政變行動
1944年7月20日,斯陶芬貝格利用去總部開會的機會與自己的副官黑夫滕上尉帶著裝有定時炸彈的公文包到達了狼穴大本營。
在抵達狼穴與后,斯陶芬貝格以去洗手間換一件襯衫為借口,帶領他的副官進洗手間開始組裝定時炸彈,但是由于時間緊迫使得只完成了一枚炸彈的準備工作,因此斯陶芬貝格僅帶著一枚放在公文包里的設置好起爆時間的炸彈進入了會場。
進入會議廳后,斯陶芬貝格便將公文包放在了靠近希特勒坐位的地方。斯陶芬貝格卻找了一個理由溜了出去。炸彈在十二點四十五分鐘爆炸,爆炸炸死四人,希特勒僅受輕傷,會議室卻因爆炸而一片混亂。
這次刺殺事件發(fā)生后,參與暗殺計劃的密謀者被一一逮捕。奧爾布里希特上將和他的參謀長克爾海姆上校、斯陶芬貝格上校和他的副官黑夫滕上尉被判處死刑,貝克將軍則開槍自盡,被判處死刑者就有四千九百八十人。軍內密謀集團就此消失。
希特勒取得最高政權后積極發(fā)動世界大戰(zhàn),但是國防軍軍官集團在經歷過一戰(zhàn)的失敗后,他們已不同意德國再進行世界大戰(zhàn)。因此他們往往成為了反抗希特勒及其納粹政權的主要力量。希特勒掌握軍隊的指揮權后對軍隊的肅整引起了軍中高層的反彈,因此一股來自軍中的反抗勢力開始形成并積極策劃政變計劃。
全面戰(zhàn)爭開始后,在西線對低地國家和法國的占領政策使得部分軍事將領已經認識到參加反抗陣營的必要性了。在東線戰(zhàn)場上,對波蘭和蘇聯(lián)的侵略和在東線占領區(qū)對平民和戰(zhàn)俘的屠殺引起了國防軍軍官的反對。因此以斯陶芬貝格為代表的反抗軍官開始了密謀刺殺希特勒的軍事計劃,然而刺殺計劃由于種種原因最終失敗。
[1]吳友法.德國史探研[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0.
[2]吳友法.德國現(xiàn)當代史[M].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3]吳友法.20世紀德國史[M].臺灣:臺灣志一出版社,1995.
[4]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現(xiàn)代化進程研究[M].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
[5]李工真.德國現(xiàn)代史專題十三講[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
[6]朱忠武.德國現(xiàn)代史(1918—1945)[M].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86.
[7]Hoffmann,Peter,The History of German Resistance1933—1945[M].Cambridge/Mass,1979.
[8]Ritter,Gerhard,The German Resistance, tr.by R.T.Clark[M].New York 1970.
[9]Gordon A.Craig,Germany 1866-1945[M]. New York,1978.
[10]V.R.Berghahn,Modern Germany.Society ,Econmyand Politicsinthe Twentiety Century[M]. Canbridge,1987.
國家社科基金2013年度項目(13CSS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