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的目的,就是要撕開那被冷漠和麻木繭絲般裹纏的心靈,讓觀眾從這個溫情的故事中,回憶起自己青春時對情感的純真與向往。
央視一套熱播的電視劇《父母愛情》,很容易讓人們想起父輩一代的愛情與婚姻。
與那些充斥了利益爭斗或愛情背叛的家庭劇不同,從《父母愛情》中,你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種對愛情、親情和良知的責任。它是在溫情的氛圍中,講述一個家庭的喜怒哀樂,雖瑣碎卻充滿親和力。
從那些同事間的餐聚和玩笑、溫文儒雅的家 庭聚會、安杰一家的故事,你能體會到那個年代與今天有很多不同,雖然“無產階級專政”已成當時社會主流意識,但在一個民間社會,仍然是夫妻和睦、長幼有序、真誠寬容這些傳統(tǒng)情懷的天下。即使有一些沖突,最終也是以親情、愛情或友情的勝出告終,處處洋溢的仍是古老東方的家庭倫理觀。即便歲月崢嶸,但老一輩人身上的這種情懷卻沒改變,對愛情和家庭的價值堅守也從未變過。
與過去一些年代劇不同,《父母愛情》更多地是從生活與人性的視角,對我們經歷過的年代,進行一種反思與審美式的觀照。劇中有對右派知識分子的描寫、有紅衛(wèi)兵抄家的細節(jié),但表現(xiàn)那個時代的荒唐,并不是導演的目的。誠實的民間視角,全劇彌漫的溫情氛圍,人們內心潛藏的親情與愛,更像是對過往年代中人性的重新辨認與確定再重大、再殘酷的歷史事件,落到這些血肉鮮活的人身上,會留下了印記,但卻無法改變他們骨子里對家庭的愛與信仰。它們才是這部年代劇的真正主角。
《父母愛情》既像對老一代愛情與家庭生活的原生態(tài)展示,但又是高于原生態(tài)的,能引領觀眾反觀自身的生活,同反思自己的家庭倫理觀。導演的目的,就是要撕開那被冷漠和麻木繭絲般裹纏的心靈,讓觀眾從這個溫情的故事中,回憶起自己青春時對情感的純真與向往。
如果說當下國人缺乏愛的教育,對愛情和親情的感受與體悟簡單粗陋,不善于表達愛,我想反對的人并不多。其實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對家庭和情感最豐富的倫理認知。它與西方以智性為主導的哲學完全不同,儒家的目標是由智性來完成性情,而不是由性情來完成智性。儒家把家庭、親情看作個人生命與價值的源頭,所以儒家說 “仁者愛人”、“親親為大”、“立愛自親始”,表達的都是這個意思。
在儒家思想中,家庭與家族不僅成為一種超越生死的力量,也體現(xiàn)為一種道德關懷和宗教情懷。因為只有在家族觀中,個人才能被看作是家族血脈的一環(huán),一個人生命即便逝去了,因家族在延續(xù),意味著他的生命仍存在世間。
由于對家庭與情感的傳統(tǒng)哲學認知,與我們的教育與主流話語基本隔絕,才使得當下國人變得對愛與家庭的倫理觀,變得淡漠。家庭對個人生命和社會秩序的積極價值,不僅需要現(xiàn)代人重新研究與認知,同樣需要傳播來理解和表達。
當電視劇成為傳播最為廣泛的文化樣式時,它對重塑一個社會的家庭倫理觀,也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這一點,《父母愛情》的導演顯然意識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