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南
【歌劇內(nèi)容】國王阿凱爾的孫子高羅在森林打獵迷路后,在密林深處的一個泉水邊遇到一位美麗而又神秘的少女梅里桑德,他深深地愛上了她。高羅懇求國王讓自己娶她為妻,否則自己將飄洋過海,永遠也不回來了。國王無奈,只得答應(yīng)他們結(jié)婚。高羅帶梅麗桑德入宮后,不久梅麗桑德便和高羅的同母異父的弟弟佩利亞斯相愛,被高羅發(fā)現(xiàn),激起了高羅強烈的嫉妒心。最后當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在花園泉水邊敘別時,高羅拔劍將佩利亞斯刺死,又猛擊梅麗桑德,梅麗桑德在驚恐中生下一個女孩后,也隨佩利亞斯而去。
如夢如畫般的印象主義音樂
印象主義音樂的領(lǐng)域主要是在管弦樂和鋼琴方面,而它在歌劇方面的主要作品便是德彪西于1902年上演的五幕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以及拉威爾兩部短小的歌劇《西班牙時刻》和《兒童與巫師》。
印象主義流派來源于繪畫,和“巴洛克”一樣,最初也是一種帶有貶義意味的嘲弄。它起源于法國畫家莫奈的油畫《日出·印象》,當時評論家勒魯瓦在看了這幅畫以后,寫了一篇文章,譏諷性地將他們稱作“印象主義者”。后來莫奈他們索性以此為榮,開創(chuàng)了繪畫史上一個嶄新的時代。
而音樂上的“印象主義”也和它相類似,德彪西(1862~1918)在1887年根據(jù)波提切利的油畫而創(chuàng)作的交響組曲《春》便已經(jīng)顯示出印象主義音樂的某種特征,雖然這部作品被學院視為這種朦朦朧朧的“印象主義”是藝術(shù)最危險的敵人,但德彪西卻對此有著自己的理解,在給友人的信中他說:“全曲并沒有一個既定的故事情節(jié),因為我鄙視一切必須配合某種你手里正巧有的文字內(nèi)容來發(fā)展的音樂。因此你可以了解《春天》的音樂會多么富含暗示性?!?/p>
暗示性其實已經(jīng)說出了印象派音樂的一個基本特征,而德彪西在音樂史上最大的貢獻就在于,他擴大了模糊性在欣賞音樂時的重要性,他將一連串的意象組合在一塊調(diào)色板上,而作曲家只提供色彩,繪畫的則是聽眾。聽眾通過藝術(shù)家提供的色彩,自己組合成具體形象。相比于繪畫來說,德彪西受到“象征主義”的詩歌影響更深,他是馬拉美“星期二聚會”的??汀6笳髦髁x詩歌最有價值的是對“通感”和“聯(lián)想”的運用。這就是說,象征主義認為一切事物的內(nèi)在是可以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象征主義詩歌鼻祖波德萊爾有一首著名的詩歌《感應(yīng)》代表著象征主義對“通感”的理解。
……仿佛遠遠傳來一些悠長的回音,
互相混成幽昧而深邃的統(tǒng)一體,
像黑夜又像光明一樣茫無邊際,
芳香、色彩、音響全在互相感應(yīng)。
有些芳香新鮮得像兒童肌膚一樣,
柔和得像雙簧管,綠油油像牧場,
——另外一些,腐朽、豐富、得意揚揚……
這種對自然界豐富又奇異的感受,糅合著一絲夢境般的特征,它通過心靈傳遍你的全身。這里,古典式的清晰條理和浪漫主義的激情已經(jīng)不再重要,詩人并不試圖讓你去體驗激情,而是誘惑你,讓你在一層薄霧中溶化自己。
德彪西奠定他印象主義一代宗師的作品,是于1894年根據(jù)象征主義詩人馬拉美的詩歌《牧神午后》而創(chuàng)作的管弦樂前奏曲,這部作品包含了印象主義音樂的一些基本特征:以一幅幅朦朧的、色塊性的動機替代了傳統(tǒng)的旋律,以瞬間、模模糊糊的感受性替代了傳統(tǒng)音樂用邏輯發(fā)展的基本樂思。
印象主義音樂的一般特征是它的飄忽和不確定性,它不是供解釋的,它的音樂發(fā)展也不是靠邏輯而是運用豐富的聯(lián)想。所以,它給人的感覺有時會顯得不知所云,但樂隊極其豐富的音色變化卻給人以色彩斑斕的效果,這在以前的音樂中是沒有的。
這是德彪西印象主義歌劇巨著,也是印象主義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歌劇。在這部歌劇中,舞臺的場景相當簡單,充滿著神秘和幻想色彩。在歌劇中沒有通常意義上的詠嘆調(diào),而是由具有吟誦調(diào)風格的抒情歌曲貫穿全劇。在結(jié)構(gòu)上,這部歌劇顯示了一種詩意化的松散,他充分地運用了暗示、象征等手法來營造一種撲朔迷離的氛圍。和一般的歌劇有所不同是,德彪西對戲劇的理解既不是意大利式的、也不是瓦格納式的。這部歌劇的內(nèi)容和瓦格納的《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有些類似,都是描寫偷情和死亡的悲劇,但德彪西的這部歌劇更強調(diào)一種氣氛,更注重對悲劇的描寫,而不是溶入悲劇的情感體驗?!杜謇麃喫古c梅麗桑德》是梅特林克的一部非常出色的詩劇,吸引了當時許多作曲家的關(guān)注,法國作曲家福雷為它寫過一首著名的戲劇配樂,勛伯格也為它寫過一部交響詩。
印象主義音樂中最杰出的歌劇
《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是德彪西唯一的一部歌劇。在這部歌劇中,德彪西也充分地運用了印象主義音樂的表現(xiàn)手法。在音樂方面,德彪西曾經(jīng)是瓦格納的擁泵,曾經(jīng)兩次親臨拜羅伊特參加瓦格納音樂節(jié),后來覺得瓦格納的音樂陷入套路化,并不適合他自己的創(chuàng)作。德彪西雖然已從瓦格納功能化的和聲理論中擺脫出來,但又模仿了瓦格納無終旋律的表現(xiàn)方式。在演唱上,德彪西舍棄了詠嘆調(diào)和重唱,而朗誦調(diào)般的宣敘調(diào)雖然和瓦格納相似,但卻是在一個極小的音程中游移,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級進音程,給人一種喁喁私語的感覺,完全沒有瓦格納歌劇的那種大起大落的壯美的感覺。因此在《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中,給人更多的是一種詩意化的敘述,甚至是一種略顯拘謹?shù)谋磉_。這部歌劇在作曲上,可謂是一部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作品,但它之所以一直沒有真正流行起來,正是和它缺乏強烈的戲劇性有關(guān),它是那么的神秘,精致,音樂細膩唯美,尤其是木管,弦樂,透著夢一般的絲滑,是典型的德彪西式的器樂風格。
在一篇《我為什么寫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的短文中,德彪西說道:“《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一劇雖然籠罩著夢幻氣氛,但包含人情味,非常適合我所想譜寫的歌劇……有人責備我,所謂鐵了心要寫單調(diào)的朗誦,沒有絲毫的旋律性。首先,這種指責是不對的。況且,一個人物的感情,不可能總是通過旋律來表達?!钡卤胛鞯倪@段話,有助于我們理解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觀念。
如果用傳統(tǒng)的眼光來看這部歌劇的話。當然,這里所謂的傳統(tǒng)是以主流的意大利歌劇或者法國大歌劇為藍本,也許它稱不上是一部歌劇,或許稱它為用人聲演唱的一部舞臺劇顯得更為合適。這里沒有傳統(tǒng)性質(zhì)上的詠嘆調(diào),而它的戲劇發(fā)展是散漫的,格調(diào)是抒情的。它通過一個個流動的“意象”和暗示來維持戲劇的延續(xù)發(fā)展。這部歌劇從某種方面來說它的實驗性要大于它的欣賞性。為此,德彪西自己也曾經(jīng)說過:“如果它有任何優(yōu)點,那就是在于戲劇與音樂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
《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劇本來自比利時著名的象征主義戲劇家梅特林克。梅特林克生于比利時根特市一個公證人家庭。被譽為“比利時的莎士比亞”。他的劇本充滿詩意,被稱之為詩劇。梅特林克早年當過律師,后去巴黎參加過象征派文學運動。1889年發(fā)表詩集《溫室》和第一個劇本《瑪萊娜公主》,受到法國評論界的重視。他的早期作品充滿悲觀頹廢的色彩,宣揚死亡和命運的無常。而《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創(chuàng)作于1892年,1908年,梅特林克發(fā)表了六幕夢幻劇《青烏》,這是他戲劇代表作,也是歐洲戲劇史上一部熔神奇、夢幻,象征于一爐的杰作。也是我國觀眾比較熟悉的作品。1911年,由于他多方面的文學才華,尤其是在戲劇方面的杰出貢獻,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當?shù)卤胛髟谧x到《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劇本以后,發(fā)現(xiàn)故事的情節(jié)和自己的音樂理念極為合拍。的確,梅特林克的這部愛情悲劇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故事情節(jié)很強的戲劇作品。梅特林克用詩劇和象征的手法來描寫中世紀的這一段愛情故事,而在故事的背后是梅特林克對于人生命運的思索,戲劇有著一種悲劇性的宿命色彩,這使得德彪西從中發(fā)現(xiàn)了它在印象主義歌劇中的可塑性,因為對印象主義音樂來說,故事性強的劇本反而難以處理,印象主義需要的是暗示和聯(lián)想,而不是具體事實。
《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的初稿完成于1895年,然后德彪西陸陸續(xù)續(xù)地對它進行修改,整整花了12年才將這部作品完成。而這部歌劇在上演前,還發(fā)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當年,當梅特林克得知德彪西要譜寫他的劇本時,非常高興,聲稱自己雖然不懂音樂,但作曲家對自己的作品感興趣還是讓他很欣慰。在這部歌劇開始彩排的時候,梅特林克要求讓她的女友扮演梅麗桑德一角。但經(jīng)過幾次排練后,證明她演不了這個角色,德彪西在喜歌劇院院長卡雷的支持下,決定啟用著名的女高音瑪麗·加登,梅特林克在得知消息后惱羞成怒,揚言要毒打德彪西一頓,最后雖然沒有動手,但兩人的關(guān)系卻從此中斷。
《佩里亞斯與梅里桑德》是印象主義音樂中最杰出的一部歌劇代表作,但對于印象主義音樂來說,它的領(lǐng)域也許更適合管弦樂和鋼琴,而對于歌劇來說,也許不一定很合適。后來,印象主義另一大師拉威爾也寫了兩部歌劇,《西班牙時刻》作于1911年,是一出西班牙風格的喜劇,它描寫了鐘表匠的妻子乘丈夫不在時和兩個情人打情罵俏的故事,情節(jié)生動風趣?!秲和c巫師》寫于1925年,這是一部描寫兒童發(fā)怒欺負小動物而遭到報復(fù)的滑稽故事,具有幻想色彩。這兩部歌劇的特征都是短小的喜劇,在音樂上不能和《佩里亞斯與梅里桑德》相比,但從中我們可以聽到拉威爾用樂隊烘托出惟妙惟肖的喜劇效果。
《佩里亞斯與梅里桑德》共分五幕,于1902年4月30日在巴黎喜歌劇院舉行了首次公演,這對法國歌劇來說是一件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羅曼·羅蘭曾經(jīng)這樣評說:“歌劇的首演標志著法國音樂史上的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其重要性只有呂里的《卡德馬斯與赫米奧妮》、拉莫的《希波利特與阿莉茜》和格魯克的《伊菲姬尼在奧利德》的首場公演能與之相比??梢哉f,它是我國抒情戲劇舞臺日歷上的三四個喜慶日子之一。”足見這部歌劇在法國人心目中的地位。
這部歌劇的內(nèi)容隱含著一種神秘的宿命色彩,梅里桑德從哪里來?她的身世和經(jīng)歷作者一概沒有交代,但她的出現(xiàn)將會改變命運,這是象征主義喜歡的表現(xiàn)手法,神秘、不安和宿命。而對于德彪西來說,沒有什么題材比這個神秘的宿命故事更吸引他了?!杜謇麃喫古c梅麗桑德》雖然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上演,但它作為20世紀初期一部具有實驗色彩的歌劇,頗有寓言性。從后來的歌劇來看,《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的創(chuàng)新僅僅是一個開端,而更為極端的歌劇,已開始悄悄地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