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琪,郭 睿,竇尹辰,鄭淑華
(陜西科技大學教育部輕化工助劑化學與技術(shù)重點實驗室,陜西 西安 710021)
在工業(yè)生產(chǎn)和加工過程中,常使用消泡劑來除去有害泡沫[1-2]。在有機硅消泡劑中,聚醚改性有機硅是近年來改領(lǐng)域的研究熱點之一,通過在憎水的硅氧烷主鏈上接枝親水性的聚醚鏈段,使其兼具聚醚和聚有機硅氧烷的特性[3-4]。
為了進一步降低硅油的表面張力,獲得更高的熱穩(wěn)定性和化學穩(wěn)定性,常用氟羥基對有機硅改性,得到疏水型氟硅油[5],這限制了其的應用。因此基于聚硅氧烷鏈中的Si—H鍵與不飽和雙鍵發(fā)生硅氫加成反應,可將含氟烷基和聚醚基引入到聚硅氧烷鏈上[6-8],筆者以含氫硅油、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和烯丙基聚醚為原料,合成出一種集含氟烷基和聚醚基的有機硅表面活性劑,以改善現(xiàn)有聚醚有機硅的表面性能。
烯丙醇聚氧烷基醚(F-7) ,工業(yè)級,揚州晨化科技有限公司; 含氫硅油( PMHS,每100 g PMHS中含氫0.08 mol) ,無色透明狀液體,自制[9]; 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TFEMA),工業(yè)級,威海新元化工有限公司;卡斯特催化劑,分析純,國藥集團化學試劑;聚醚改性硅油,工業(yè)級,西安三業(yè)精細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
WMNK-01溫度指示控制儀,上海興棱電子電器有限公司;VECTOR-2型傅里葉紅外光譜儀,德國BRUKER公司;HARKE-A型表面張力儀,北京哈科實驗儀器公司。
在裝有機械攪拌器、溫度計和回流冷凝管的三口燒瓶中,加入定量的含氫硅油、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和甲苯,升溫至90 ℃ ,再加入計量的卡斯特催化劑,反應2 h,加入計量的聚醚和甲苯,補加一定量的卡斯特催化劑,繼續(xù)反應 3 h,體系經(jīng)真空抽濾除去甲苯溶劑,得到微黃色透明黏稠狀液體,即為含氟丙烯酸酯、聚醚共改性硅油,用化學滴定法測定并計算其轉(zhuǎn)化率[10]。反應式如下:
含氫量測定方法:精確稱取樣品0.2 g,置于250 mL碘量瓶中,加入20 mL CCl4溶解,加入10 mL濃度為0.2 mol/L溴-乙酸溶液,搖勻,在25 ℃靜置1 h。加入10% KI 25 mL,用去離子水沖洗瓶口,以淀粉為指示劑,用0.1 mol/L Na2S2O3進行滴定。
含氫量測定原理:硅氫鍵與溴在酸性條件下反應生成溴化氫;過量的溴與碘化鉀反應,將其氧化成碘;析出的碘用硫代硫酸鈉滴定。
2.1.1硅氫鍵與雙鍵摩爾比
固定n(TFEMA)∶n(F-4)=1∶5,反應時間為5 h,催化劑用量為10 μg/g,反應溫度為90 ℃,考察硅氫與雙鍵摩爾比對 Si—H 轉(zhuǎn)化率的影響,結(jié)果見圖1。由圖1可知:隨著雙鍵配比的逐漸增大,Si—H鍵的轉(zhuǎn)化率先增加再減小,在n(Si—H)∶n(CC)=1∶1.15時,Si—H的轉(zhuǎn)化率達到最大,但是當雙鍵配比繼續(xù)增大時,Si—H鍵的轉(zhuǎn)化率減小,這可能是雙鍵的比例過高,雙鍵之間發(fā)生了副反應。因此選擇n(Si—H)∶n(CC)=1∶1.15。
圖1 硅氫鍵與雙鍵摩爾比對轉(zhuǎn)化率的影響
2.1.2反應時間
固定n(Si—H)∶n(CC)=1∶1.15,n(TFEMA)∶n(F-4)=1∶5,催化劑用量為10 μg/g,反應溫度為90 ℃,考察反應時間對Si—H轉(zhuǎn)化率的影響,結(jié)果見圖2。由圖2可知:隨著反應時間的延長,Si—H轉(zhuǎn)化率增大;當反應進行5 h后,繼續(xù)延長反應時間,轉(zhuǎn)化率增加幅度不大,說明反應基本完成。故選擇最佳反應時間為5 h。
2.1.3催化劑用量
固定n(Si—H)∶n(CC)=1∶1.15,n(TFEMA)∶n(F-4)=1∶5, 反應溫度為90 ℃,反應時間為5 h,考察催化劑用量對Si—H轉(zhuǎn)化率的影響,結(jié)果見圖3。由圖3可知:隨著催化劑用量增加,硅氫轉(zhuǎn)化率增大,但是當催化劑用量超過10 μg/g時,繼續(xù)增大催化劑用量,轉(zhuǎn)化率下降。這可能是由于過量催化劑導致反應速率過快,體系爆聚,導致反應失敗,同時反應后期體系還原產(chǎn)生大量鉑黑導致產(chǎn)物顏色加深[11-13]。 故選擇最佳催化劑用量為10 μg/g。
圖2 反應時間對轉(zhuǎn)化率的影響
圖3 催化劑用量對轉(zhuǎn)化率的影響
2.1.4反應溫度
固定n(Si—H)∶n(CC)=1∶1.15,n(TFEMA)∶n(F-4)=1∶5,催化劑用量為10 μg/g,反應時間為5 h,考察反應溫度對 Si—H 轉(zhuǎn)化率的影響,結(jié)果見圖4。由圖4可看出:隨著反應溫度增高,Si—H轉(zhuǎn)化率逐漸增高;但是溫度過高不利于反應進行。這是由于溫度過高反應更加劇烈,易出現(xiàn)暴聚,丙烯酸酯的雙鍵也容易自聚,故選擇最佳反應溫度為90 ℃。
圖4 反應溫度對轉(zhuǎn)化率的影響
產(chǎn)物的紅外光譜見圖5。
圖5 產(chǎn)物的紅外光譜
圖5中,σ/cm-1:2 156處為PHMS的Si—H吸收峰,為一強峰,產(chǎn)物中的相應位置出峰明顯減弱,說明Si—H已經(jīng)參加反應; 1 665處出現(xiàn)較弱CC特征吸收峰,可能是由于雙鍵過量,說明CC已與Si—H發(fā)生鍵合;3 502處為—OH伸縮振動吸收峰,2 966處為—CH3伸縮振動吸收峰;2 870, 1 453和1 374 處的吸收峰為—CH2—中C—H伸縮振動吸收峰; 1 759處是酯基CO的吸收峰,說明含氟丙烯酸酯已經(jīng)與聚硅氧烷發(fā)生反應;1 260處為Si—CH3中—CH3的彎曲振動特征峰;表明有—CH3存在;在 1 012~1 260處吸收峰相對強度增大,這是由于F—C—F基團的伸縮振動與聚硅氧烷的特征吸收峰 (1 100~1 012,Si—O—Si 伸縮振動)重疊所致;802處為Si—C伸縮振動吸收峰。這證實了含氫硅油與聚醚及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間發(fā)生了接枝反應。
將自制共改性硅油與市售聚醚改性硅油在室溫下配成不同質(zhì)量體積濃度的水溶液,測定其表面張力,結(jié)果見圖6。
圖6 兩種改性硅油水溶液在不同質(zhì)量濃度下的表面張力
由圖6可知:共改性產(chǎn)物水溶液表面張力隨濃度的升高而下降。當溶液質(zhì)量濃度為0.6 g/L時,測得表面張力值為23.7 mN/m,繼續(xù)提高質(zhì)量濃度,表面張力變化趨勢減緩,當其質(zhì)量濃度為1 g/L時,達到最低表面張力值為23.0 mN/m。而市售產(chǎn)品質(zhì)量濃度在1 g/L時,達到最低表面張力值為25.6 mN/m,共改性硅油表面性能優(yōu)于市售聚醚改性硅油。說明共改性硅油具有優(yōu)異的表面性能。
a.以含氫硅油、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和聚醚為原料,在卡斯特催化劑作用下,通過硅氫加成反應合成了含氟丙烯酸酯和聚醚共改性硅油。在n(Si—H)∶n(CC)=1∶1.15,卡斯特催化劑用量10 μg/g,反應溫度90 ℃,反應時間5 h的條件下,Si—H的轉(zhuǎn)化率為88.5%。
b.共改性硅油水溶液質(zhì)量濃度為0.6 g/L時,表面張力降至23.7 mN/m,表面性能優(yōu)于市售聚醚改性硅油。
參 考 文 獻
[1] Jha B K,Christiano S P,Shah D O. Silicone antifoam performance: correlation with spreading and surfactant monolayer packing[J]. Langmuir,2000, 26(16):9947-9954.
[2] 安秋鳳, 郭錕, 李歌,等. 聚醚有機硅的合成及其在消泡劑中的應用[J]. 紡織學報,2009,30(6):90-94.
[3] 安秋鳳, 郭錕.聚醚-b-聚硅氧烷的合成、表征及其在消泡劑中的應用[J]. 有機硅材料,2008,22(6):344-348.
[4] 黃文潤.硅油及二次加工產(chǎn)品[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4.105-122.
[5] 吳飛, 蔡春, 王亮,等. 氟烴基改性硅油的合成及其消泡性能[J].精細化工,2007,24(3):228-230.
[6] 戴延鳳, 李鳳儀.配位體在Ⅷ族金屬催化硅氫加成反應中的作用[J].江西科學,2004,22(4):305-310.
[7] Yu Qiong, Yin Hong. Kinetics of hydrosilylation of poly-hydrosiloxane and polyther [J].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06, 14(4): 555-558.
[8] Bogdan Marciniec. Catalysis by transition metal complexs of alkene silylation-recent progress and mechanistic implications [J]. 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2005, 249(21-22):2374-2390.
[9] 馬鳳國, 劉春霞, 沈文玲. 高含氫硅油調(diào)聚法制備低含氫硅油[J].有機硅材料,2010,24(6):356-359.
[10] 馮圣玉,張潔,李美江,等.有機硅高分子及其應用[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4:394-396.
[11] 李小瑞, 郭飛鴿.側(cè)鏈聚醚改性硅油的制備[J].精細石油化工,2006,23(2):11-15.
[12] 張寶蓮, 張日新.有機硅丙烯酸醋無皂乳液共聚合研究[J].天津大學學報,2006,39(12):193-198.
[13] 孫德業(yè). 丙烯酸十八酯改性硅油的合成研究[J]. 有機硅材料,2012,26(3):15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