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敏, 劉建平,吳麗麗,張俊俊,胡 林
(華東交通大學化學化工系,江西 南昌 330013)
癸二酸二丁酯(DBS)是一種耐寒的無毒增塑劑,常用于食用香料、食品包裝材料、氣相色譜固定液中,能使塑料制品具有優(yōu)良的低溫性和耐油性[1-5]。工業(yè)中常采用濃硫酸作催化劑,通過癸二酸和正丁醇酯化反應生成DBS;但濃硫酸有強腐蝕性會腐蝕設備,易引起副反應及污染環(huán)境。目前,用以取代傳統(tǒng)催化劑合成DBS的新型催化劑主要有:磺酸催化劑如氨基磺酸[6,7]、對甲苯磺酸[8]等,無機物催化劑如硫酸銅[9]、結晶三氯化鐵[10]、結晶硫酸氫鈉[11]及硫酸鈦[12]等,固體超強酸催化劑如SO42--ZrO2-TiO2[13]等,雜多酸催化劑如雜多磷鎢酸[14]、活性炭固載硅鎢酸[15]等,分子篩催化劑如SO42-/La2O3-TiO2-HZSM-5[16]。
五水硝酸鋯、氨水、過硫酸銨、氧化鑭、癸二酸、正丁醇、氫氧化鈉、乙醇均為國產(chǎn)分析純試劑。WAY-2WAJ阿貝折光儀,國產(chǎn);Spectrum One型紅外光譜儀,美國PE公司;AV 400 MHz核磁共振儀,德國Bruker公司。
將0.2 mol/L Zr(NO3)4溶液緩慢滴加到28%的氨水中,至pH值為9~10時停止。室溫靜置24 h后抽濾,用去離子水洗滌至中性,在110 ℃干燥24 h,研磨至100目以下,得到ZrO2粉體。
在裝有溫度計、分水器和回流冷凝裝置的三口燒瓶中,加入癸二酸、正丁醇和催化劑。加熱開始升溫反應,每隔30 min取樣,按GB 1668—95測酸值,當體系酸值基本無變化并且分水器中水不再增加時為反應終點。反應結束后,冷卻、過濾反應液,回收催化劑,產(chǎn)物轉移到分液漏斗中,用去離子水洗滌一次,除去水層;再用10% NaHCO3溶液洗滌至中性,靜置,將上層產(chǎn)物轉移到燒杯中,用MgSO4干燥;再將產(chǎn)物轉移至蒸餾燒瓶中進行蒸餾,先在常壓下蒸出正丁醇,再減壓蒸餾,收集168~170 ℃/400 Pa的餾分,得到精制的癸二酸二丁酯。
酯化率的測定:以體系的酸值換算出反應的酯化率來表征反應程度,即
折光率測定:將阿貝折光儀通循環(huán)冷凝水,控制溫度在20 ℃,測6次,取算術平均為產(chǎn)物的折光率。
紅外光譜表征:用KBr液膜法測定產(chǎn)物的紅外光譜,掃描次數(shù)10次,分辨率4 cm-1。
NMR表征:以CDCl3為溶劑,以TMS作內(nèi)標,測定產(chǎn)物的核磁共振氫譜和碳譜。
在反應溫度為170 ℃,反應時間300 min,醇酸摩爾比3.0∶1.0時,考察催化劑用量(與癸二酸的質(zhì)量比,下同)對DBS酯化率的影響,結果見圖1。
圖1 催化劑用量對酯化率的影響
在癸二酸0.08 mol,催化劑用量3%,反應溫度170 ℃,反應時間300 min時,考察正丁醇用量對酯化率的影響,結果見圖2。
圖2 醇酸摩爾比對酯化率的影響
由圖2可見:當醇酸摩爾比小于3.0∶1.0時,反應的酯化率隨著醇酸比增大而增大。這一方面是因為正丁醇既是反應物也是帶水劑,正丁醇用量太少,導致回流量小,酯化率低;另一方面,此反應是可逆反應,增加正丁醇用量有利于增大正反應速率從而提高酯化率。再者,癸二酸是二元羧酸,當醇酸摩爾比不夠大時,雙酯化不完全,生成大量單酯產(chǎn)物。當醇酸摩爾比大于3.0∶1.0時,正丁醇用量過多,降低了催化劑的相對濃度,從而導致酯化率降低。
在癸二酸0.08 mol,正丁醇0.24 mol,催化劑用量3%,反應時間300 min的條件下,考察反應溫度對酯化率的影響,結果見圖3。
圖3 反應溫度對酯化率的影響
由圖3可見:隨著反應溫度的升高,酯化率提高。在170 ℃時,酯化率最高,為96.48%;在此溫度之后,酯化率開始降低。這是因為酯化反應不僅是個平衡反應,也是一個吸熱反應,溫度的升高有利于酯化反應轉化率的提高。但是溫度過高,逆反應和其它副反應也會加快,甚至超過產(chǎn)生的生成速率,從而使酯化率開始下降。
在癸二酸0.08 mol,正丁醇0.24 mol,催化劑用量3%,反應溫度170 ℃的條件下,考察反應時間對酯化率的影響,結果見圖4。
圖4 反應時間對酯化率的影響
由圖4可知:在反應初期,酯化率隨反應時間的增加而顯著增加;當反應進行到300 min時,酯化率達到最大值;繼續(xù)延長反應時間,酯化率開始緩降。這是因為反應時間較短時,催化劑和反應物不能形成良好的接觸,酯化率較低;隨著反應時間的延長,反應物和催化劑建立了接觸平衡,有較高的酯化率,繼續(xù)增加反應時間對酯化率提高不大。再延長時間就會使產(chǎn)物在催化劑表面發(fā)生吸附甚至副反應,降低了酯化率。
在單因素實驗的基礎上,選擇催化劑用量,%(A)、醇酯摩爾比(B)、反應溫度/℃(C)和反應時間/h(D)為影響因素,設計四因素三水平的L9(34)正交實驗,以酯化率為考察指標,通過極差分析確定DBS的最佳合成工藝條件。正交實驗的因素水平如表1所示。
表1 正交實驗因素水平及分析結果
表2 最佳酯化條件下平行實驗結果
在一次反應完成后,靜置,分出上層溶液和下層催化劑,將催化劑重新加入第2組反應中,如此反復進行6次實驗,結果見圖5。
圖5 催化劑循環(huán)使用性能
從圖5可以看出:隨催化劑重復使用次數(shù)的增加,催化性能略有下降,但總體催化活性仍較高,即使催化劑在重復使用5次后,酯化率仍高達95%以上。5次循環(huán)后的催化劑性能明顯降低。這是因為隨著使用次數(shù)增加,催化劑表面活性組分不斷溶解脫落,加上催化劑表面不斷被有機物覆蓋,減少了催化劑的有效比表面積,也阻礙了反應物與催化中心的有效接觸,因而其催化活性會有所下降,并且這種不利因素會隨著催化循環(huán)使用次數(shù)的增加不斷累積,酯化率也因此會不斷下降。實驗中發(fā)現(xiàn),隨著使用次數(shù)的增加,催化劑的顏色由最初的白色漸漸變成淡黃色。
紅外光譜見圖6。2 934,2 871,1 384 cm-1分別是甲基、亞甲基的不對稱C—H伸縮振動和對稱變形振動;1 736 cm-1為酯羰基(CO)的特征吸收峰;1 238,1 181,1 118.82 cm-1為C—O鍵伸縮振動,3 500 cm-1處未出現(xiàn)—OH的特征峰:這些特征峰與DBS標準譜圖相吻合。
圖6 癸二酸二丁酯的紅外光譜
圖7是精制后的DBS核磁共振氫譜和核磁共振碳譜,峰的歸屬如下:
圖7 DBS的1H NMR譜和13C NMR譜
1H NMR (400 MHz,CDCl3),δ: 4.07(4C-H和12C-H),2.28(6C-H和10C-H),1.61(3C-H和13C-H),1.54(7C-H和9C-H),1.31(8C-H),0.95(1C-H和15C-H)。
13C NMR(100 MHz,CDCl3),δ: 173.46(5C和11C),63.56(4C和12C),34.21(6C和10C),30.10(3C和13C),28.49(8C),24.38(7C和9C),18.57(2C和14C),13.29(1C和15C)。
參 考 文 獻
[1] 許戈文,李布青.合成香料產(chǎn)品技術手冊[M]. 北京:中國商業(yè)出版社,1996:241.
[2] 俞善信. 國內(nèi)催化合成癸二酸二丁酯研究進展[J]. 塑料助劑, 2009(6):11-14.
[3] Lippold B C, Gunder W, Lippold B H. Drug release from diffusion pellets coated with the aqueous ethyl cellulose dispersion aquacoat ECD-30 and 20% dibutyl sebacate as plasticizer: partition mechanism and pore diffusion[J].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and Biopharmaceutics,1999,47(1):27-32.
[4] Mochida K, Gomyoda M, Fujita T. Acetyl tributyl citrate and dibutyl sebacate inhibit the growth of cultured mammalian cells[J].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1996,56(4):635-637.
[5] Ali M, Hirai T. Effect of plasticizer on the electric-field-induced adhesion of dielectric PVC gels[J].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2012,47(8):3777-3783.
[6] 韓敬華. 氨基磺酸催化合成癸二酸二丁酯的研究[J]. 化學工程師, 2001(4):4-5.
[7] 劉文奇, 俞善信, 張魯西. 氨基磺酸催化合成癸二酸二丁酯[J].合成化學, 2004,12(4):381-382,393.
[8] 王蘭芝,張景濤,林進.對甲苯磺酸催化合成癸二酸二丁酯的研究[J].化學試劑, 2000,22(5):311,292.
[9] 牛梅菊,尹漢東. 硫酸銅催化合成二元酸系列[J].合成化學,1999,7(3):321-324.
[10] 王蘭芝, 張景濤, 林進, 等.氯化鐵催化合成癸二酸二丁酯的研究[J].化學研究與應用, 2000,12(4):416-418.
[11] 李旺英, 俞善信, 熊文高.硫酸氫鈉催化合成癸二酸二丁酯[J]. 精細石油化工進展, 2002,3(10):51-52.
[12] 廖德仲,何節(jié)玉,鐘明.新型固體酸催化酸化反應研究[J].化學通報,2003,66(5):346-350.
[14] 朱靜, 戴波, 鐘梅英. 磷鎢酸催化合成癸二酸二丁酯[J]. 合成化學, 2004,12(4):381-382,393.
[15] 張丹陽, 賈長英, 楊旭鵬. 活性炭負載硅鎢酸催化合成癸二酸二丁酯[J]. 廣州化工. 2007, 35(4): 44-45.
[19] 陳穎, 孫雪, 李慧, 等. 稀土改性對SO42-/ZrO2固體酸催化劑結構與催化性能的影響[J].燃料化學學報, 2012,40(4):412-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