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睿鴻[黑龍江大學文學院, 哈爾濱 150080]
《水滸傳》之虎的文化闡釋
⊙張睿鴻[黑龍江大學文學院, 哈爾濱 150080]
《水滸傳》涉虎描寫不勝枚舉,其表現(xiàn)形式之一是涉虎綽號,通過綽號實現(xiàn)虎化人,以表現(xiàn)人物性格和塑造人物形象。而涉虎綽號及情節(jié)出現(xiàn)的內因在于作者渾然化運的圖騰崇拜與結構全篇的道教情結。在虎圖騰崇拜中,對其原始崇拜反映出人對虎敬畏與征服并存的矛盾心理,從龍虎江湖可見作者內心的虎文化淵源,人虎互化的模式建構呼應涉虎綽號是虎化人的內在實質。由道教的崇虎伏虎及白虎星宿展現(xiàn)出道教對虎的看法,從天罡地煞及道教人物可見作者的道教情結。因而,涉虎綽號的文化內蘊在于圖騰崇拜和道教情結。
《水滸傳》 虎 綽號之虎 圖騰之虎 道教之虎 文化闡釋
虎是百獸之王,《水滸傳》①的作者向讀者描繪了一幅幅生動的群虎圖,涉虎描寫眾多。本文以《水滸傳》之虎為分析對象,分類探究原文的涉虎描寫,選取綽號、圖騰、道教三個角度,逐步探索其文化內涵。對綽號之虎從外貌特征、武藝特長、品行舉止三方面進行分類,以期深入理解梁山好漢各具特色的性格特點;對圖騰之虎從原始崇拜、龍虎江湖、人虎互化三方面作深層的文化分析,以期更加明了地領會渾然化運的崇虎傳統(tǒng);對道教之虎則從崇虎傳統(tǒng)、伏虎故事、白虎星宿三方面展開論述,以期管窺作者結構全篇的道教情結。最后將三者結合起來,對《水滸傳》之虎作總體的文化闡釋。
《水滸傳》人物綽號豐富多彩,有的袒露直率,有的含蓄雋永,特征鮮明,生動傳神。文中綽號多以龍、虎、豹等動物譬喻,其中以虎譬喻最多,直接冠以“虎”字的綽號有插翅虎雷橫等九人,實質為虎但未直接命名的有病大蟲薛永等三人,因此共十二位好漢有涉虎綽號。此外還有尾火虎顧永興和卷毛虎倪云二人的綽號也與虎有關,但因其著墨甚少且非梁山將領,故而略之。下文從外貌特征、武藝特長、品行舉止三大類展開論述。
(一)外貌特征
外貌特征類綽號抓住人物相貌或體貌特征,以虎為喻體用作綽號,因部位的差異可分為相貌與體貌次類。相貌次類即人物在眼睛、毛發(fā)等部位特征鮮明,如李云因“雙睛碧綠”得名青眼虎,燕順因“赤發(fā)黃須”被稱錦毛虎,金眼彪施恩亦屬此類。李云因被笑面虎朱富迷惑而誤失李逵,由縣衙都頭而落草為寇;燕順的光輝業(yè)績是任清風山頭領時義釋宋江;施恩則與武松在快活林相識時出場較多。體貌次類即人物的體膚身材特征明顯,如矮腳虎王英身材矮小,中箭虎丁得孫“面頰連項都有疤痕”,花項虎龔旺“渾身上刺著虎斑”。王英上梁山之前占據(jù)清風山,生性好色,急于成親,其后與扈三娘完婚;中箭虎丁得孫和花項虎龔旺原為東昌府副將,驍勇善戰(zhàn),而后戰(zhàn)敗投降,位列七十二地煞,從而補齊天罡地煞之數(shù)。此外打虎將李忠應劃歸此類,其綽號是以體貌為主兼及職業(yè)。他長期混跡于市井,原以使槍棒賣膏藥為生,身材魁梧,雖為人慳吝,也講江湖義氣,雖未真正打虎,亦被稱作打虎將。
(二)武藝特長
武藝特長類綽號根據(jù)人物的武藝特長,以虎為喻體用作綽號,病大蟲薛永、跳澗虎陳達和插翅虎雷橫為此類。對于薛永的綽號作者并未解釋,若以描述病關索楊雄的“微黃面色”和病尉遲孫立的“淡黃面皮”為由,顯然解釋不通。對此龍潛庵認為:“原來那個‘病’字,是賽、競等義,有比得上、賽得過等意。這是宋人的口語?!雹诘谖迨寤亍安∥具t孫立是交角鐵幞頭,大紅羅抹額,百花點翠皂羅袍,烏油戧金甲,騎一匹烏騅馬,使一條竹節(jié)虎眼鞭,賽過尉遲恭”亦可印證。薛永勇武剽悍,堪比猛虎,他主要是迎接受降將領的家屬和作戰(zhàn)時充當先鋒,名副其實。跳澗虎陳達,“每見力人能虎跳,亦知猛虎跳山溪”(第五十九回),可見陳達因力如猛虎跳山澗而得名。雷橫“江海英雄推武勇,跳墻過澗身輕,豪雄誰敢與相爭!”(第十三回)他英勇剽悍,輕功過人,故稱插翅虎。雷橫得名插翅虎主要是武藝,但相貌也不容忽視,如第六十八回將其稱作“虎面賊人”即為明證。
(三)品行舉止
總之,以上涉虎綽號充分結合了人物社會出身及性格特點等因素,對人物性格刻畫和形象塑造有很大的作用。且綽號分類具有內在統(tǒng)一性,以外貌特征劃分的中箭虎丁得孫、打虎將李忠等內含武藝特長的意蘊,因武藝特長得名的插翅虎雷橫相貌也似虎,用品行舉止命名的笑面虎朱富的直接表現(xiàn)即在面部,母大蟲顧大嫂的武藝和外貌也非同一般女性。因而涉虎綽號的內在統(tǒng)一性在于通過相關事件塑造生動的好漢形象,更真實地展現(xiàn)豪俠的性格特點。
上文對涉虎綽號進行分類淺析,而其出現(xiàn)的內因是作者的崇虎圖騰和道教情結。圖騰崇拜即人將某種動植物視作祖先,認為其能庇佑宗族并將其視為宗族的象征對其進行崇拜?!端疂G傳》出現(xiàn)大量涉虎綽號及伏虎故事的原因之一即為圖騰崇拜,它被渾然化運于文中。圖騰崇拜不僅表現(xiàn)為對虎敬畏與征服并存的原始崇拜,而且表現(xiàn)為對江湖豪俠縛虎屠龍的技藝描寫及云龍風虎的風俗描寫,更深層的是通過人虎互化將人獸關系進行升華。下文試從原始崇拜、龍虎江湖、人虎互化三方面分類淺析。
(一)原始崇拜
圖騰之虎的直接表現(xiàn)是對虎自然屬性的原始崇拜,敬畏與征服并存,在朝廷表現(xiàn)為以虎作為權力的標志而對其敬畏,在民間則是以虎為勇猛的象征而對其征服。如第七回高俅差人誤導林沖帶刀進入白虎節(jié)堂企圖陷害于他,因為白虎節(jié)是權力的象征,即使林沖“燕頷虎須”,一旦冒犯也得被“渾如猛虎啖羊羔”,這既體現(xiàn)出對權力的敬畏,又反映出林沖被高俅無端誣陷的無奈,虎落平陽被犬欺,為后文林沖性格的發(fā)展和林沖與高俅尖銳的矛盾埋下了伏筆,有助于林沖的性格發(fā)展和形象塑造。崇虎傳統(tǒng)不僅體現(xiàn)在宋朝朝廷,在遼國也有體現(xiàn),如:“郎主準奏,遂賜出明珠虎牌,金印敕旨,黃鉞白旄,朱幡皂蓋,盡付與兀顏統(tǒng)軍:‘不問金枝玉葉,皇親國戚,不揀是何軍馬,并聽愛卿調遣,速便起兵前去征進!’”(第八十六回)此處虎牌即最高軍政權力的象征。關于民間對虎的強烈征服欲望將于下文詳述,此處不贅??傊?,朝廷和民間都有對虎的自然屬性的濃厚崇拜情結。
(二)龍虎江湖
《水滸傳》中的江湖世界及民間描寫也體現(xiàn)出對圖騰之虎的敬畏與征服。其直接體現(xiàn)是將虎兇猛的特征喻指勇猛之人,如第二回史進因勇猛異常而被視作大蟲,體現(xiàn)出楊春對其的敬畏之心。江湖上除了有對虎的敬畏之外,還有對虎的征服欲望,書中有多處縛虎屠龍的相關描寫。如第十三回形容朱仝“彎弓能射虎,提劍可誅龍”,第四十回描繪江州廝殺場面:“血染波紅,尸如山積。直教:跳浪蒼龍噴毒火,巴山猛虎吼天風?!苯钥审w現(xiàn)江湖豪俠降龍伏虎之技。書中相關描寫還有“云生從龍,風生從虎”,如第二十三回武松打虎時有“原來但凡世上云生從龍,風生從虎。那一陣風過處,只聽得亂樹背后撲地一聲響,跳出一只吊睛白額大蟲來”。第四十三回李逵打虎時有“云生從龍,風生從虎。那一陣風起處,星月光輝之下,大吼了一聲,忽地跳出一只吊睛白額虎來”。這兩處幾乎雷同的情節(jié)設置與環(huán)境描寫將云龍風虎、現(xiàn)虎伏虎巧妙結合,體現(xiàn)出民間對于龍虎的圖騰崇拜。
(三)人虎互化
分別取橡木桶貯藏后的獼猴桃果酒樣品和 4 ℃玻璃瓶密封保存的獼猴桃果酒樣品,各3個重復,隨機編號后進行品嘗打分。樣品的感官評定采用評分法,在學校范圍內篩選了2名具有專業(yè)資質的酒類品評教師和10名經過酒類品評培訓的學生(男、女各5人)組成品評小組。受試者被要求對果酒的整體感官質量(視覺、香氣和味道)進行評分,評分范圍在0到10之間。為此,將果酒樣品隨機編號,并用培養(yǎng)皿覆蓋。在20~22 ℃進行盲評,在品嘗過程中提供清水,品評前后使用清水漱口。單獨打分,避免互相影響,收集評分后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各一個,然后計算平均值[15~17]。
圖騰之虎的最高境界是人虎互化,正如汪玢玲教授所言:“人虎轉化之說可分為人化虎和虎化人兩類情節(jié),都是人獸關系母題藝術升華的高度表現(xiàn)。人化虎故事來源于虎圖騰崇拜、動物與人混一同祖的思想。”③《太平廣記》中人虎互化的故事眾多,自第426卷至第433卷共有七十九條涉虎故事,其中封邵、峽口道士、稽胡等多處涉及道教及人虎轉化,如峽口道士條:“道士取皮衣振迅,俄變成虎,哮吼跳躑,又拋衣與虎,乃嚙食而去,自后更不聞有虎傷人?!雹苊鑼懜F人與化身為虎的食人道士斗智斗勇的故事。小說第一回有道士化虎:“只見山凹里起一陣風,風過處,向那松樹背后奔雷也似吼一聲,撲地跳出一個吊睛白額錦毛大蟲來?!碧鞄熁骰⑸咴囂胶樾牛涣虾樾艆s被嚇得膽戰(zhàn)心驚。人化虎的動機是以虎的威嚴對人進行側面考察,這也可展現(xiàn)出對虎的圖騰崇拜?;⒒巳缋铄?,“趙元帥黑虎投胎”與虎關系密切,為李逵殺四虎作鋪墊?;⒒烁吁r明的體現(xiàn)是綽號,詳述如上,此處從略。
綜之,圖騰崇拜是在朝廷和民間都有重要體現(xiàn),《水滸傳》的作者也難免受其影響。圖騰之虎的直接表現(xiàn)是對虎的原始崇拜,即朝廷和民間對其的敬畏情感及征服欲望;其次是書中所描寫的龍虎江湖,即梁山好漢縛虎屠龍的江湖世界;最高境界則是人虎互化,人可變虎,虎可化人,作者對虎的描寫已經達到了一種渾然化運的至境,為讀者展現(xiàn)出一幅豐富多彩的群虎圖。
文中涉虎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不僅由于崇虎圖騰,而且在于道教敘事架構?!度菖c堂本水滸傳》:“《水滸傳》雖小說家也,實泛濫百家,貫串三教?!雹荩ā队终撍疂G傳文字》)即指出其宗教因素,其中道教對小說敘事建構意義重大,貫穿始末,從天罡地煞及道教人物亦可窺見作者的道教情結。下文試從崇虎傳統(tǒng)、伏虎故事、白虎星宿三方面審視其涉虎現(xiàn)象的道教緣起,對涉虎現(xiàn)象做初步的文化闡釋。
(一)崇虎傳統(tǒng)
道教崇虎傳統(tǒng)源遠流長,有圣地“龍虎山”,稱其經典為“龍虎經”,虎既是上天的星宿之罡,又是塵世的守護之煞。文中鮮明體現(xiàn)道教崇虎傳統(tǒng)的是作為天罡地煞的豪俠所排的虎狀陣型,如第六十回公孫勝對宋江等所獻陣圖:“四面八方,分八八六十四隊,中間大將居之;其象四頭八尾,左旋右轉,按天地風云之機,龍虎鳥蛇之狀?!钡朗抗珜O勝提議用龍虎鳥蛇來安排陣法,即可體現(xiàn)道教的崇虎傳統(tǒng)。此外再如第七十六回宋江所排陣型:“明分八卦,暗合九宮。占天地之機關,奪風云之氣象。前后列龜蛇之狀,左右分龍虎之形?!蓖瑯佑谬埢礓伵跑婈?,從這道教九宮八卦陣法中亦可見其虎崇拜。再如第六十三回形容宋江軍馬:“六師鷹揚鬼神泣,三軍英勇貅虎同。罡星煞曜降凡世,天蓬丁甲離青穹?!睂㈩感墙捣驳暮脻h比作英勇貅虎,亦可間接體現(xiàn)道教崇虎傳統(tǒng)。
(二)伏虎故事
道教對虎的態(tài)度是推崇與征服并存:一方面因虎的靈性而對其倍加推崇;另一方面則因崇拜又衍生出對虎的征服欲,在征服過程中吸其靈氣以辟邪。書中伏虎故事眾多,除武松打虎外,李逵殺四虎和二解殺虎的故事也很精彩。武松打虎是智慧與英勇的融合,他巧妙地躲過老虎的絕技——撲、掀、剪之后,一把揪住虎皮將其活活打死,體現(xiàn)出作者對智慧的歌頌與對英雄的呼喚;李逵打虎是孝順與蠻勇的結合,他在母親被害后以濃厚的孝心和強烈的仇恨對在場老虎趕盡殺絕,展現(xiàn)出作者對孝心的謳歌及對勇武的贊賞。因而李卓吾于《容與堂本水滸傳》第二十三回批注:“李是為母報仇,不顧性命者;武乃出于一時,不得不如此耳?!雹尬渌傻人娜舜蚧⑾笳鞯澜谭⑶榻Y的依據(jù)在于,四人均位列“三十六天罡”,而“天罡”為道教星名,即北斗七星的斗炳,他們代表道教星君下凡完成伏虎使命。
(三)白虎星宿
作者道教情結的深層表現(xiàn)是對虎的星宿運用。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被合稱為“四象”,并根據(jù)星辰的位置建構“二十八宿”,其中與虎有關的是奎、婁、胃、昴、畢、觜、參七宿,書中相關的例證眾多。如第七十一回對梁山旗幟的描寫:“外設飛龍飛虎旗,飛熊飛豹旗,青龍白虎旗,朱雀玄武旗?!贝颂帉谆⒆鳛槠鞄?,即體現(xiàn)出梁山豪俠對白虎星宿的自覺運用。孤證難立,試看第七十六回對林沖旗幟的描繪:“西壁一隊人馬,盡是白旗,白甲白袍,白纓白馬,前面一把引軍白旗,上面金銷西斗五星,下繡白虎之狀?!币嗫捎∽C白虎星宿的運用。文中更典型的白虎星宿為第七十二回開封府的整體布局:“層疊臥牛之勢,按上界戊己中央;崔嵬伏虎之形,像周天二十八宿?!边B城市建筑布局都自覺運用白虎星宿,可見其影響之深。
要之,全書道教色彩濃厚,借助羅真人等道教人物推動故事情節(jié)和塑造人物形象。對此吳光正教授認為:“《水滸傳》采用了道教謫譴神話即星君降凡神話來營造彼岸世界與此岸世界的循環(huán)架構,并以宋江為星主為統(tǒng)帥糾結星散各國各地的梁山好漢,完成天罡地煞歷劫塵世最終回歸天界的敘事任務?!雹呔盘煨跁谓瓿纱髽I(yè)并暗示其最終歸宿即為明證。道教崇虎傳統(tǒng)由來已久,因對虎的靈物崇拜而導致反面的伏虎情結,并將其上升到星宿高度進行排兵布陣,因而崇虎傳統(tǒng)、伏虎故事、白虎星宿共同構成了道教對虎的看法,統(tǒng)一于全書的道教敘事架構之中。
總之,《水滸傳》涉虎描寫的表現(xiàn)之一是綽號,通過綽號實現(xiàn)虎化人,借以推動故事情節(jié)、塑造人物形象。而涉虎綽號的深層動因則是作者渾然化運的圖騰崇拜與結構全篇的道教情結?;D騰崇拜對作者具有深遠影響,對虎的原始崇拜反映出對虎敬畏與征服的矛盾心理,這呼應了道教崇虎與伏虎的結合;龍虎江湖描寫體現(xiàn)出其濃厚的虎圖騰崇拜心理;人虎互化的模式建構呼應了涉虎綽號是虎化人的內在實質。由道教的崇虎役虎體現(xiàn)了作者對虎的矛盾態(tài)度,從白虎星宿可見作者將虎上升到星宿高度的自覺運用,由天罡地煞及眾多道教人物描寫可見作者濃厚的道教情結。
① 施耐庵、羅貫中:《水滸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本文所引原文均見此書。
② 龍潛庵:《尋常巷陌——穿梭宋元話本之間》,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頁。
③ 汪玢玲:《中國虎文化》,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239—240頁。
⑤⑥ 施耐庵、羅貫中:《容與堂本水滸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487頁,第325頁。
⑦ 吳光正:《神道設教:明清章回小說敘事的民間傳統(tǒng)》,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31—132頁。
作 者:張睿鴻,黑龍江大學文學院2011級在讀本科生。
編 輯: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