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聿文
國家主席習近平2月7日在索契接受俄羅斯媒體采訪時對深水區(qū)的中國改革作了一番闡述。他說,中國改革經過30多年,已進入深水區(qū),可以說,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這就要求我們膽子要大、步子要穩(wěn)。膽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難也要向前推進,敢于擔當,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步子要穩(wěn),就是方向一定要準,行駛一定要穩(wěn),尤其是不能犯顛覆性錯誤。
要想改革能啃下“硬骨頭”,同時又不“犯顛覆性錯誤”,改革如何破局,即尋找突破口就非常重要。2014年是中國改革的關鍵之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制定的雄偉的改革計劃能否在未來10年得到有效貫徹和落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今年對改革的推進情況。
今年兩會的一個主題無疑是改革,幾千名代表和委員聚集北京,將改革由黨的規(guī)劃變?yōu)閲乙庵?,更重要的是要討論和決定改革的內容、推進改革的途徑、完善改革的設計等,最大程度凝聚改革的共識,使改革在開局之年順利平穩(wěn)地進行。
改革涉及的領域太多,林林總總,從方法論來看,要使改革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取得切實效果,就必須選好改革的切入點或突破口,如果像撒胡椒面一樣,平均用力,同時推進,既不可能,效果也不會好。而切入點或突破口的選擇,也不是想選哪個就哪個,它與要解決的問題,民眾的期待,領導人的決心,當時當?shù)氐纳鐣洕蝿?,甚至偶發(fā)因素有關,需要改革決策者對目前的社會經濟形勢以及改革的困境和難點所在,有準確的判斷。
接下來的改革需要“啃”的“硬骨頭”有這么幾塊:既然要對既得利益格局、對壟斷行業(yè)進行改革,那么能否杜絕自覺不自覺地強化壟斷行業(yè)地位、強化不合理的利益格局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既然已經指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受到行政權力的威脅,那么能否做到下決心限制政府強勢;收入分配不公、城鄉(xiāng)差距、貧富差距、行業(yè)差距、區(qū)域差距過大等引發(fā)的民生問題、社會問題越來越突出,能否有足夠的底氣向不合理的利益格局宣戰(zhàn)。這些局面如果不能得到扭轉,改革攻堅就很難有進展。
至于改革的步子要穩(wěn),是基于一個現(xiàn)實的狀況:一方面民眾的權利意識在不斷提高,對社會的不公和腐敗的容忍度在不斷降低;另一方面又要注意不要誘發(fā)政治上的不安定因素。
這就要求我們對深水區(qū)的改革,應有堅定的政治勇氣和智慧。從形成改革的共振效應,以及為未來改革奠定基礎的角度來看,用反腐手段打破既得利益的藩籬,是改革最有力的突破口之一。改革之所以深入不下去,除了陳舊觀念的制約外,無外乎是在需要改革的領域積累了深厚的利益,而這些利益為某些人或群體所占有,他們中有的人占有利益的方式又往往有失公平。故通過強力反腐,能夠打開這個堅硬的利益外殼,沒有了利益的阻梗,或這種阻梗大為減輕,改革也就容易推進下去。
第二個突破口是加強法治建設。法治的重要性眾所周知,它是將權力馴服、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的最主要手段。要使法治在社會生活中真正起到作用,使每個人在內心真正敬仰法律,就必須改變目前對法律的實用主義態(tài)度,通過對一些社會關注度高的案例的公正判決,確立法律在國家公共生活和公共治理中的最高權威。
第三個突破口是積極引導公眾參與。改革是全民的事業(yè),而不是哪個人、哪個群體的事業(yè)。盡管對改革強調頂層設計,但頂層設計主要針對的是改革的部門化現(xiàn)象,它決不意味著少數(shù)群體把持改革的話語大權,來決定多數(shù)人在改革中的命運,決不意味著排斥底層和民眾對改革的參與。改革要想得到社會大眾的支持,民眾就必須有對改革的建言權,要參與對改革的設計。否則,民眾對改革抱一種漠然態(tài)度,這樣的改革勢必會“雷聲大雨點小”。
第四個突破口是推進更大程度的開放,以開放倒逼改革。中國前期改革的一個經驗是,在內部改革無力推進時,借用外部力量倒逼和推進改革。這個方面的典型就是加入WTO,沒有對入世的焦慮,中國不可能有目前這么大力度的開放。未來的改革也需要以對外的開放來促進打破壟斷,規(guī)范政府的行為。
最后一個突破口,是強化媒體和輿論對國家機器和公權力的監(jiān)督。沒有監(jiān)督,必生惰政和腐敗,人民的權益就必受損。
上述突破口,可以選擇一個方面推進,也可選擇幾個方面推進。如果能夠在這五個方面開展扎實的討論,達成具體共識,并推出一些實質性的改革舉措,將會形成一種良好的改革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