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參
春天到了,青蛙媽媽在池塘里產(chǎn)下的卵,漸漸變成了一條條小蝌蚪。望著池塘里的小黑點,我頓生想法:何不以蝌蚪為主題,和女兒一起觀察蝌蚪變青蛙的歷程?一來可以引導(dǎo)女兒從大自然入手,學習科普類知識,提升學習樂趣;二來可以培養(yǎng)女兒熱愛大自然、關(guān)心小動物的情懷。
我從池塘里撈了大小不一的幾條蝌蚪回家。從此,這些拖著尾巴的精靈,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個“為什么”,正是這些疑問,拉開了女兒學習科普知識的序幕。
“小不點”為什么不見了
其中一條蝌蚪非常小,女兒為它起名為“小不點”。一天早上,女兒起床后拿著放大鏡觀察小蝌蚪,突然大叫起來——原來,她的“小不點”不見了。
“不會是被大蝌蚪吃了吧?”女兒邊思考邊自言自語。
“大蝌蚪為什么要吃小的蝌蚪?”我把問題拋給女兒,試圖啟發(fā)她思考。
“因為昨天我們沒有給蝌蚪喂食,大蝌蚪餓壞了,就把小蝌蚪吃了?!迸畠喝粲兴嫉鼗卮鹞?,然后恨恨地補充一句“大蝌蚪太壞了”。
我提議給蝌蚪喂食,可喂什么食物呢?幸虧信息化時代網(wǎng)絡(luò)發(fā)達,我陪女兒一起上網(wǎng)查閱資料。經(jīng)查實:蝌蚪是群居動物,喜歡生活在干凈的水中,靠吃腐生植物或死后動物的尸體過活,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它們也會自相殘殺,吃掉同類;它們幾乎什么都吃,完全不“挑食”哦。
從此,女兒多了一項任務(wù),就是把她喜歡吃的零食,如面包、餅干等,分一點給蝌蚪寶寶。
顏色為什么這么深
在女兒的精心照料下,蝌蚪寶寶們茁壯成長,我們幾乎每天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首先,蝌蚪寶寶體型逐漸由大黑點變成圓形、小尾巴也變得有力;再過幾天,蝌蚪尾巴開始“萎縮”;尾巴根部兩側(cè)各“探”出一點(這是青蛙的后腿)。漸漸地,青蛙的樣子逐漸顯現(xiàn)出來了。
“媽媽,青蛙不是綠色的嗎?怎么這么黑???”女兒以前對青蛙的了解都是來自圖片,青蛙大多是綠色。事實上,青蛙的種類很多,顏色和花紋都不一樣。但究竟有哪些種類?每種青蛙的顏色和花紋又是怎樣?我也不知道。帶著疑問,我們上網(wǎng)查閱了資料,女兒又多了一次機會進行仔細的研究對比。
快變成青蛙的蝌蚪為什么會死
我們正驚嘆于蝌蚪寶寶的奇變時,突然發(fā)現(xiàn),兩條快變成青蛙的蝌蚪死了。女兒很傷心,我也感嘆生命的脆弱。通過查閱資料,我們終于解開了謎團:原來蝌蚪是用腮呼吸的,變成青蛙后就改為用肺部呼吸,如果缸內(nèi)水過多,底部不鋪設(shè)石塊供其換氣,會被嗆死。
考慮再三,我決定把這些蝌蚪寶寶放回原來的池塘里。但是女兒會同意嗎?
為什么要放回大自然
我給女兒推薦了經(jīng)典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片中的小蝌蚪們歷盡艱辛,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媽媽,它們重逢的喜悅深深感染著女兒。我趁機問:“我們家的蝌蚪寶寶該如何找到自己的媽媽呢?”女兒靈機一動,主動提出把蝌蚪寶寶放回它們當初生活的池塘,也許它們的媽媽就在那里。
可真要把蝌蚪放回池塘時,女兒又依依不舍起來。于是我告訴她:青蛙是人類的朋友,我們的蝌蚪寶寶變成青蛙以后,將來還要擔負重要責任,除了大量捕食蚊子、蒼蠅等害蟲以外,還會大量捕食農(nóng)業(yè)害蟲,因而被稱為“莊稼的保護神”。在得知自己的“小寵物”將在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后,女兒終于下定決心,小心翼翼地把蝌蚪倒進了小池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