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某等人電信詐騙案公訴意見書*
董文祥,1978年生,鄭州大學法學學士,河南省襄城縣人民檢察院公訴科檢察員,多次榮獲本院先進個人嘉獎。
[基本案情]
2013年6至8月份,蘭某等五人在福建省廈門市一租住屋內,建立虛假的服裝、家電批發(fā)網站,使用匿名的3G移動網絡以及偽造身份的手機卡、銀行卡,并通過網站維護、百度推廣、客服、運送工、專人取現(xiàn)等角色分配,以非法獲利為目的,誘使被害人以匯錢轉賬的方式,騙取全國各地被害人錢款共計3萬余元。
[庭審焦點]
蘭某等五被告人的行為是否構成詐騙罪?蘭某等五被告人為實施犯罪所進行的網站維護、百度推廣以及購買手機卡、銀行卡所支出的經營費用能否從犯罪數額中扣除?五被告人與被害人未曾謀面,如何認定“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
[公訴意見書]
為進一步證實五被告人實施詐騙的犯罪行為,使合議庭對案件的事實、證據和定性有進一步客觀、全面的了解,依法作出公正的判決,公訴人現(xiàn)就本案的證據和事實情況,結合與辯護人有分歧的焦點問題發(fā)表如下公訴意見,供合議庭評議時參考。
在剛才的法庭調查中,公訴人針對起訴書指控的五被告人的犯罪事實,依法訊問了各被告人,認真聽取了各被告人的供述和辯解及其辯護人的辯護,并在審判長的主持下經過了充分的示證、質證與論證,充分有力的證明了本院起訴書指控五被告人的犯罪事實是清楚的,證據也是確實、充分的,同時定性也是準確的。
所謂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用隱瞞真相、虛構事實的方法騙取他人財物的犯罪行為。而本案中的電信詐騙則是一種新型犯罪。所謂電信詐騙是指犯罪分子通過電話、網絡和短信方式,編造虛假信息,設置騙局,對被害人實施遠程、非接觸式詐騙,誘使被害人向犯罪分子指定賬戶匯款或轉賬的犯罪行為。電信詐騙所侵犯的是復雜客體:一是直接侵犯了將電子技術作為工具在不同地點之間傳遞信息的良好公共秩序;二是直接侵犯公私財物的所有權,其犯罪對象一般只限于動產,并且是金錢財產,這是由它的犯罪特點決定的;電信詐騙的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違反電信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利用通信技術工具實行詐騙行為。詐騙信息、詐騙電話的內容主要涉及網絡購物、彩票中獎、購車退費,甚至冒充公、檢、法工作人員實施詐騙等。電信詐騙的犯罪手段具有隱蔽性,犯罪組織具有團伙性,被騙對象具有廣泛性,作案范圍具有跨區(qū)域性等特點;主觀方面必須是直接故意并且想方設法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意志非常強烈。犯罪主體方面必須是具有完全刑事責任能力、精神健全的正常人,且對自己實施詐騙具有清醒的認知能力。本案中,五被告人相互分工,緊密配合,為達到騙取他人錢財、迅速轉移贓款、順利逃避打擊的目的,由被告人蘭某、王某某傳授并提供詐騙手法和資料,負責取現(xiàn)、分贓,由被告人汪某負責網上聯(lián)絡他人建設、維護網站、購買百度推廣賬戶、購買匿名的3G移動網絡和偽裝身份的手機卡、銀行卡等,由被告人劉某某充當送貨員工,由被告人趙某某冒充客服與被害人聊天,利用網站散布虛假的服裝、家電批發(fā)信息,誘使被害人向指定的賬戶匯錢打款。錢款到賬后,立即關閉相關網站和通訊工具,再另行建立其他網站,重新更換手機卡繼續(xù)實施詐騙。就本案的犯罪事實可以看出,五被告人的行為完全符合詐騙罪的主客觀構成要件。對于以上犯罪事實,均有被害人的指控,且有大量的證人證言間接證實,各被告人均對其作案過程也供認不諱,公安機關在五被告人的作案現(xiàn)場當場查獲用于實施詐騙的銀行卡、手機卡、身份證、電腦以及取現(xiàn)的贓款等物證,并有相關的被告人取現(xiàn)的銀行明細單等書證及取現(xiàn)的監(jiān)控錄像等視聽資料予以佐證。上述證據均由公安機關依法取得,來源合法,真實客觀,且能相互印證,絲絲入扣,已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證據鎖鏈。綜上,起訴書指控五被告人的犯罪事實既有法律依據,又有事實依據,不容置疑。
本案中,五被告人為實施詐騙所支出的費用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用于五被告人的日常開支,如房租、水電費等;第二部分為順利實施犯罪所購買的匿名的3G移動網絡和偽造身份的手機卡、銀行卡和為進行網站維護、百度推廣所支出的費用。辯護人認為這些經營費用應當從犯罪金額中扣除,理由是這些經營費用已經支出,被告人并未實際得到。公訴人認為這兩部分開支均不應從本案認定的犯罪金額中扣除,原因如下:五被告人的日常支出以及為實施犯罪所購買的作案工具都是實施詐騙所必不可少的關鍵步驟和基本環(huán)節(jié),也是實施詐騙的基礎,不能將被告人實施犯罪所支出的經營費用轉嫁到被害人身上,由被害人承擔,這對于被害人來說是不公平的,也違背相關的立法旨意。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對于行為人為實施詐騙活動而支付的中介費、手續(xù)費、回扣等,均應計入詐騙的犯罪數額?!痹谖灞桓嫒藢嵤┰p騙的過程中所產生的費用是其犯罪成本,應計入犯罪數額,不必扣除。
本案中,五被告人利用普通群眾的善良心理,為了貪圖享受,不勞而獲,通過網站對不特定多數人發(fā)布虛假的服裝、家電批發(fā)信息,騙取他人錢財,跨區(qū)域性作案,使得全國各地的被害人上當受騙,對人民群眾的財產危害很大。近年來,在政法機關的努力下,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配合下,我縣己對一批批嚴重刑事罪犯依法嚴懲,社會治安秩序有所改變。司法實踐證明,只有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分子,才能保護人民群眾安居樂業(yè),保護人民群眾的各種財產權利不受侵害。通過法庭調查,五被告人在此案中應負的刑事責任己基本明確。被告人蘭某、王某某、汪某、劉某某、趙某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用虛構事實的方法騙取他人財物,數額較大,其行為均觸犯了《刑法》第266條,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應當以詐騙罪追究五被告人的刑事責任。被告人蘭某、王某某、汪某、劉某某、趙某某共同故意犯罪,根據《刑法》第25條第1款規(guī)定,屬共同犯罪。被告人蘭某、王某某、汪某、劉某某在共同犯罪中均起主要作用,均系主犯,應當依照《刑法》第26條第1款、第4款規(guī)定處罰。被告人趙某某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系從犯,應當依照《刑法》第27條第1款、第2款規(guī)定處罰。
綜上,請合議庭根據上述法律規(guī)定,結合各被告人的犯罪性質、情節(jié),對社會的危害程度、后果,一貫表現(xiàn)及被告人當庭認罪態(tài)度,依法作出公正判決。
[一審判決]
襄城縣人民法院認為,五被告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用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他人財物,數額較大,其行為均已構成詐騙罪。蘭某、王某某、汪某、劉某某在共同犯罪中均起主要作用,均系主犯。趙某某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系從犯,從輕處罰。鑒于五被告人當庭自愿認罪、積極退贓并取得部分被害人諒解,酌定從輕處罰。對五被告人分別處以一年至一年零四個月不等的刑期,并處罰金。
[檢察官寄語]
近年來,新型的電信詐騙犯罪案件日益猖獗,讓人防不勝防,希望大家提高安全防范意識,要注意避免個人資料外泄,對不熟悉的金融業(yè)務盡量不要在ATM機上操作,應到柜臺直接辦理。不要輕信陌生電話和短信,不要相信天上掉餡餅的好事。當接到疑似詐騙電話或短信時,要注意核實對方身份,尤其是對方要求向指定賬戶匯款時,不要慌忙和輕易給對方匯款,應主動到屬地公安機關或電信監(jiān)管部門舉報。
*根據編發(fā)需要略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