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胡恒芳
今年2月7日至13日,《深圳特區(qū)報》重磅推出“‘改革之年論改革’系列評論”,馬年新春系列評論一共6篇,分別為《改革風勁,深圳再出發(fā)》《讓市場“說”了算》《建設一流法治城市》《加快提升國際競爭力》《全面打造質量升級版》《一切靠實干》。系列評論緊扣改革主題,運用報紙、電視、廣播和網絡媒體進行立體傳播,從中央到地方引起廣泛關注,營造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輿論氛圍。
評論是黨報的生命線。評論是主流媒體權威表達的直接體現,是傳統(tǒng)媒體引導輿論的基本方式,不僅能夠表達報紙自身觀點,引導社會輿論走向;而且代表社會主流思想,提供方法論指南。在社會輿論紛繁復雜的新媒體時代,黨報肩負著“瞭望者”和“引路人”重任,需要在面對重大國事題材、重大突發(fā)事件和重要歷史時刻之際,以評論形式及時發(fā)聲,一錘定音,從而體現權威性,發(fā)揮主導性。由此可見,評論作為新時代黨報表達觀點和引導輿論的重要平臺,已經成為黨報的生命線。
新春系列評論屬于特殊評論,是一種在特殊時期承擔特殊使命的評論。一年之計在于春。新春系列評論是新一年工作的“路線圖”,能夠為黨委政府闡述新一年的中心工作,描繪新一年的施政路線,規(guī)劃新一年的工作部署;新春系列評論是“指南針”,能夠為黨委政府明確工作目標,明晰工作思路,指明前進方向;新春系列評論是“動員令”,能夠讓干部群眾統(tǒng)一思想、振奮精神,為廣大市民激發(fā)熱情、鼓舞士氣。
作為深圳市委機關報,創(chuàng)刊32年來,《深圳特區(qū)報》始終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宣傳改革、開拓創(chuàng)新。多年來,《深圳特區(qū)報》高度重視報刊評論,常常圍繞工作重點、社會熱點和輿論焦點,通過發(fā)表系列評論來統(tǒng)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引導輿論。早在1992年春,《深圳特區(qū)報》推出體現鄧小平南方談話精神的“猴年新春八評”。如今,新春系列評論已成為《深圳特區(qū)報》的重要品牌之一。根據慣例,今年《深圳特區(qū)報》推出馬年新春系列評論,為深圳全面深化改革再奏強音。
全面深化改革是馬年新春系列評論選題立意的出發(fā)點。為了進一步分析深圳的改革形勢,明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突破的問題,回應中央、省委和群眾對深圳改革的期待,引領全國新一輪改革發(fā)展實踐,《深圳特區(qū)報》緊緊配合市委市政府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戰(zhàn)略部署,及時推出“改革之年論改革”的新春系列評論。這組評論篇篇立意高遠、視野廣闊,既胸懷全局,緊盯中國改革進入深水區(qū)的現實;又立足深圳,切合深圳“三化一平臺”的戰(zhàn)略部署。
馬年新春系列評論之一擂響了深圳全面深化改革的戰(zhàn)鼓。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新一輪改革啟程,深圳站到了又一個歷史節(jié)點。目前,深圳改革進入深水區(qū),出現了不愿改、不想改的“疲勞癥”,也存在不敢改、不會改的“懈怠癥”。為了增強改革勇氣,提升改革動力,集中改革智慧,系列評論之一《改革風勁,深圳再出發(fā)》回答了深圳“為何再出發(fā),何以再出發(fā)”的現實問題。評論認為,在改革的關鍵節(jié)點,全國看深圳,深圳再出發(fā)。今日之改革,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五位一體”的全面改革,需要以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和前海開發(fā)開放,牽引帶動全局改革。該評論吹響了深.圳新一輪改革攻堅的號角,激發(fā)了新一代特區(qū)人篳路藍縷、銳意革新的斗 志。
馬年新春系列評論之二發(fā)出了讓市場“說”了算的吶喊。深圳率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框架,但是目前市場化還不夠,尤其是在社會領域治理、政府職能轉變、文化產業(yè)繁榮等方面,與經濟特區(qū)的要求還有距離。系列評論之二《讓市場“說”了算》深入論證了“為什么市場化,如何市場化”的問題。評論認為,市場化激發(fā)夢想,市場化促進公平,市場化推動善治。評論指出,讓市場“說”了算,要求政府在微觀經濟領域做“減法”,在宏觀調控和市場監(jiān)管方面做“加法”,在提供公共服務和放大市場效應上做“乘法”。此評論把市場化視為深化改革主攻方向之首,發(fā)出了讓市場“說”了算的黃鐘大呂。
馬年新春系列評論之三提出了深圳法治化的吁求。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其重要內涵和基本特征是法治化。評論之三《建設一流法治城市》從“以法祛弊”“以法維權”“以法聚力”“特區(qū)立法權”等方面論述了法治化的重要意義,從“立法”“執(zhí)法”“司法”等方面論證了法治化的現實路徑。該評論“建設一流法治城市”的呼喊,擲地有聲,既符合市委市政府改革的總體部署,又道出了廣大市民的共同心聲。
馬年新春系列評論之四論證了深圳國際化的方向。發(fā)展起來以后,如何扶搖直上,躍上新高度?系列評論之四《加快提升國際競爭力》指出,國際化是深圳發(fā)展的必然選擇,世界向深圳走來,深圳閃亮世界。評論認為,今天的國際化,需要構筑發(fā)展新平臺,并使城市成為每個人的故鄉(xiāng);今天的國際化,歸根結底是人的國際化。評論既提出了國際化的意義和目標,又明晰了國際化的路徑和措施。
馬年新春系列評論之五吹響了深圳質量升級的集結號。作為首個“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深圳當好質量建設的國家先鋒責無旁貸。系列評論之五《全面打造質量升級版》指出,從深圳速度到深圳質量,是發(fā)展理念的升級,更是政績觀的重塑。深圳是一個創(chuàng)新型城市,需要靠創(chuàng)新提升品質。該評論展示了深圳追求發(fā)展質量的新氣象,吹響了深圳質量升級的集結號。
馬年新春系列評論之六重溫了實干興邦的特區(qū)精神。目標擬就,路徑明確。在新一輪深化改革的征途中,深圳特區(qū)如何再領先?系列評論之六《一切靠實干》指出,說一千,道一萬,關鍵看實干。曾經靠實干殺出一條血路的深圳人,在改革進入深水區(qū)的攻堅期,只要“首務實”“力道勁”“貴有恒”,就會“必有成”。此評論高揚“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特區(qū)精神,發(fā)出了深圳改革攻堅克難的豪邁宣言。
一、語言考究。系列評論語言清新流暢、簡潔精準,句子短,氣勢足,尤其是“披掛上陣”“縱身躍馬”“叱云嘯月”等詞語,號召力強,沖擊力大,讀來朗朗上口,令人精神振奮。評論偶爾運用文言文,諸如“宜守不移之志,以成可大之功”“刑天舞干戚,精衛(wèi)填海,愚公移山,皆成于恒”“經商興業(yè),美美與共”等,用得恰到好處,一點都不顯得文縐縐,提升了評論的檔次和品位。
二、修辭得當。評論善于運用修辭手法,尤其是排比的巧用,增加了語言的號召力、感染力和穿透力。評論還采用設問形式,譬如“為何有人遇事只找政府不找法律?因法‘擺’在高處,事仍攬在行政權力手中”,大大增強了表現力和感染力。
三、表現形式多樣。系列評論每篇千字左右,層次分明,邏輯清晰;每篇為10—15個自然段,各段短則一句話,長則數百字。評論自然段長短不一,語言運用不拘一格,修辭造句靈活多樣。難能可貴的是,系列評論緊扣“馬年”主題,3篇開篇有“馬”,評論之一“新改革元年,抬頭見馬?!痹u論之二“改革之年,縱身躍馬,馳騁何方?”評論之五“馬踏平川,固然寫意;躍馬攀高,更顯英雄?!?/p>
四、編排刊發(fā)得體。系列評論版面安排突出,十分醒目搶眼。6篇評論連續(xù)發(fā)在頭版頭條,標題全部豎排,篇幅、版位和風格基本一致,版面編排頗具視覺沖擊,感覺耳目一新,令人過目不忘。從刊發(fā)時間來看,新春系列評論從春節(jié)長假后工作日的第一天(2月7日)開始,除了2月9日休息日之外,連續(xù)6天刊發(fā),集中火力,一氣呵成。
一、運用廣播電視廣泛傳播。在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依然具有新媒體無與倫比的權威性。自2月7日馬年新春系列評論之一推出以來,深圳衛(wèi)視、中央電視臺、鳳凰衛(wèi)視等電視媒體紛紛轉載報道。
二、通過門戶網站進行立體傳播。刊發(fā)在平面媒體上的系列評論,盡管每一篇在內容上相互聯系,但在形式上因日期不同而呈現出點狀結構或流水線結構。如果系列評論通過門戶網站進行轉載,那么網絡的平鋪式結構與相互鏈接特點,能夠使評論以網絡專題的形式集中呈現,不僅匯聚當日刊發(fā)的內容,而且鏈接其他相關評論。
為了做好系列評論的立體傳播,《深圳特區(qū)報》在夯實評論內容、提升評論品質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地創(chuàng)新傳播理念和傳播載 體。
馬年新春系列評論發(fā)表后,人民網首頁刊發(fā)系列評論,新華網打破常規(guī)轉載全部評論,新浪網轉載6篇評論并在首頁顯著位置推出專題。此外,中國改革論壇網、中國城市網站聯盟等網站也紛紛轉載馬年新春系列評論。經過網絡媒體的立體傳播,馬年新春系列評論從“零碎分散”走向了“立體聚合”,由“地方新聞”成為“全國焦點”,其輻射范圍和傳播效果呈幾何級數增長,產生了巨大的乘數效應。
三、借力社會化媒體開展互動傳播。馬年新春系列評論刊發(fā)后,《深圳特區(qū)報》第一時間在擁有105萬粉絲的新浪法人微博,以及擁有18萬粉絲的騰訊法人微博上同步發(fā)布,得到粉絲們大量轉發(fā)和“評論”,引起了其他微博的廣泛關注,其中人民網微博將馬年新春系列評論置頂推薦,以便讓網民第一時間看到評論。廣大網友對馬年新春系列評論紛紛“頂帖”“點贊”,并給予熱 評。
馬年新春系列評論進一步提升了《深圳特區(qū)報》系列評論的水平。為了寫好這次新春系列評論,集團和報社領導重視,先后召開多次會議,進行精心策劃,周密組織。大到選題立意、謀篇布局,小到段落編排、遣詞造句,都經過集體討論,反復斟酌,多次修改。正是在這個推敲打磨的過程中,評論漸漸成型,水平日益提高,影響逐漸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