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臣
國慶長假前夕的北京CBD朗園,大象(北京)舉辦的“時空無限 大象午行”文化沙龍、藝術展覽和專場拍賣系列活動吸引了不少藏家和藝術愛好者的目光。尤其是“藝居—中外經典藝術生活”專場拍賣呈現(xiàn)了近150件中外銀藝制品、日本名家鐵壺和西洋古董家具,充分展現(xiàn)了藝術與生活的不可分割性。
此次的拍品不僅在視覺與感觸上具有沖擊力,更帶有濃郁的文化特色,這與大象的理念不謀而合,在強調形上之美時,也注重無形大象之文化背景和內涵。而此次“藝居”拍賣強調的不僅僅是拍品的藝術性和收藏性,更是家居生活中能真正使用的實用性。
大象“藝居”專場的重中之重當屬中國外銷銀(英文簡稱為CES),其指的是清中期至民國155年間(1785年至1940年)中國制造并出口西洋的銀器制品。根據(jù)午行文化沙龍主講人之一,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蘇格蘭中國研究中心的學者阿德里安·馮韋斯特(Adrien von Ferscht)的理論,中國外銷銀在市場上極其被低估,其工藝水準不亞于當時歐洲皇貴銀器,同時中國文化與藝術內涵極為豐富,堪稱經典。
如36號拍品銀制掐絲名片盒,采用細膩精致的掐絲工藝,在日常使用中凸顯生活品位,受到藏家的歡迎,以1.725萬元成交。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外銷銀器多次被忽略及誤解。作為市場的先行領導者,大象展現(xiàn)了一系列極具文化內涵且實用的中國銀精品,而近期外國拍賣行巨頭也開始涉及并關注中國外銷銀,顯示出巨大的升值空間。本次拍賣提供了一個讓大家重新認識和了解中國外銷銀的機會,藏家也踴躍參與,成交率達到68%。
拍賣的另一焦點是日本鐵壺,成交率高達87.5%。有著悠久歷史的日本鐵壺,最早可追溯至江戶時期,手工制作,工藝精湛,既保持了傳統(tǒng)工藝,也延續(xù)了家族式的制作技術和審美,實用性與審美性共存。相比于市場上動輒高達上百萬元的日本鐵壺,此次的拍品遵循著可真正使用的原則,整體價位低于市場水平,受到了藏家的歡迎。如125號拍品近代精品小鐵壺兩個,起拍價為3200元,經過近20輪競價,最終以1.725萬元拍出。
拍賣場上場下的故事也引人注目,如59號拍品俄羅斯銀制長方形雪茄盒,據(jù)銀器專家介紹,此盒上刻的制造者名字及種種細節(jié)表示,這并不是一個批量生產的雪茄盒,非常有可能是送給另一個貴族的生日或者婚慶禮物,非常稀有,以1.84萬元成交,物超所值。而在競拍一架座鐘時,其中一位藏家直接問道:“這鐘還能走嗎?”為激烈的競拍過程中增添了一股輕松的氣息,說明了藏家對拍品實用性的關注,也符合此次“藝居”拍賣的理念——藝術性和實用性共存。
據(jù)了解,大象“藝居”拍賣不僅僅是提供各類藏品,更重要的是傳遞一種生活方式,一種高雅的現(xiàn)代生活方式。這些古董經歷了百年的傳承,并沒有被歷史、時代所淘汰,反而以其文化底蘊散發(fā)出新的光芒,展現(xiàn)在世人眼前。生活在藝術中,在藝術中生活,是此次拍賣所要傳遞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