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 嘉
鋼琴藝術教育主要是學生審美情趣的一種教育,目標是為了提升人的素質的一種教育,是一種全面提升個人各個方面的能力的一種教育。而在現如今的教學過程中,絕大多數學生在演奏的時候,能夠自如的掌控每一個音符的表達,且控制演奏的力量、速度,具備扎實的演奏基本功底,但他們演奏出來的音樂卻缺乏感情的氣息與感染力,無法與聆聽者形成共鳴。歸根結底,主要是因為學生在演奏時沒有理解樂曲的內涵,沒有把握音樂的情感,沒有衍生出音樂情趣而導致的。所以,在鋼琴的教學中,不僅應該教授學生的演奏的基本功,還應該培養(yǎng)他們對音樂學習情趣與音樂情感,進而提升他們的音樂素養(yǎng),從而激發(fā)學生音樂審美的能力。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發(fā)展,鋼琴藝術學習的熱潮逐漸普及開來,鋼琴藝術教學活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且呈現出空前繁榮的局面。與此同時,在發(fā)展中我們的鋼琴藝術教學水平與演奏水平也漸漸地與世界開始接軌,涌現出了許多非常優(yōu)秀的鋼琴藝術演奏家、教育家,且鋼琴藝術教學也取得了相當不俗的成績。但繁華之下,我們也應該看到目前我們的鋼琴藝術教學體系不是十分的完善,仍存在著一定的滯后性以及不適應性,而且我們也尚未形成具有自己獨特特色的鋼琴學派。
就鋼琴藝術教學實踐活動而言,雖然我們的音樂學院將鋼琴藝術教學專業(yè)化,形成了較為科學的教學體系,確立了專業(yè)的系統(tǒng),但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問題,就是過于重視技術與形式的教育,將提高演奏技術看作是鋼琴藝術教學唯一的標準取向。此外,在鋼琴藝術教學形式上,我們所采取的單獨授課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學習鋼琴的有利條件,但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由于鋼琴教學是一種高度專門化的技巧、技能的傳授方式,這就容易產生老師僅憑高超的演奏技藝和個人經驗就能教好的學生錯誤想法,從而忽視了從實踐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出現“重實踐,輕理論”的問題。且由于學生被動的接受教師的教導,也容易導致學生過分依賴老師而不善于獨立思考,這就對教師的教學實踐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授學生鋼琴藝術演奏技藝的同時,更要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去培養(yǎng)學生對于鋼琴藝術學習的情趣與對鋼琴音樂情感的表達,激發(fā)他們能夠主動去思考、去創(chuàng)造,進而提升他們的音樂素養(yǎng)。
鋼琴藝術教育的目的,是通過教學讓學生在學習鋼琴演奏技能的過程中,學習與接受到更多的音樂信息,進而通過對音樂的理解與詮釋,培養(yǎng)與提高他們的演奏技巧,進而提高其音樂的修養(yǎng)。但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能夠發(fā)現有的的學生在演奏的時候,能夠把每個按鍵的重點表達清楚,能夠把握觸鍵時的力量的大小、深淺和速度的快慢,都具有扎實的觸鍵的基本功,但是,演奏出來的音樂與聽者卻無法產生共鳴,缺少生動的氣息,沒有感染力,這種現象的產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沒有把握音樂的情感,缺乏對音樂的情境的了解,沒有產生音樂的情趣所導致的。西漢文學家司馬遷曾說道:“心正、身正、則音正?!奔词钦f,要達到美的境界首先應正其心,正其身,正心也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的道德素質,純潔他們的心靈,因此培養(yǎng)鋼琴教學情趣的目的也即在此,教師將把單調的技能教學轉化為生動的、豐富多彩的的課堂內容,進而激發(fā)學生學習鋼琴的興趣,變刻板為生動,變填鴨為自愿的形式。
在過去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處于主動的地位,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這種教學的方式常常抑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而鋼琴演奏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表達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心情與情境,只有學生主動去揣摩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與情趣,才能夠積極主動地去演奏音樂。同時,教師也應該在教學中積極做出改變,在注重其自身對音樂美的理解時,還應該在教學的過程、內容、鋼琴演奏的旋律以及教學實踐性等方面來激發(fā)與提高學生的情趣。教師作為知識、情趣和音樂素養(yǎng)的傳授者,其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學生的音樂情趣,更應該在教學中傾注其自身的音樂情感,這樣學生才能被教師的情趣所感染,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因此,在鋼琴教學中,實現音樂美、教學美是教師追求的目標,也是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手段。
在鋼琴教學和演奏的過程中,常常會發(fā)現一些學生對于音準、節(jié)奏、演奏的掌握與控制都十分熟練與準確,但是一曲演奏完畢,卻給人以一杯白開水一樣索然無味。原因歸根結底,還是學生對于音樂情感的表現力不夠。如果在練習和演奏的時候,僅僅強調的是音準、節(jié)奏等技術層面的內容,而忽視了對作品情感的體驗和表達,其結果必然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藝術性、思想性都得不到充分的表達,更談不上演奏者藝術個性的發(fā)揮。所以說,情感的體驗和表現是鋼琴演奏的關鍵所在,它直接決定了演奏效果的成敗。
首先,教師要喚醒學生的美好音樂情感,注重對學生的情感的揣摩,通過言傳身教,把自己的音樂情感傳達給自己的學生。其次,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情感,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運用不同的教授方法。用不同的形式與方法去促進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使其有所追求,鼓勵學生去創(chuàng)新和發(fā)揮,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滋味。而后,在鋼琴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該注重其情感的轉向,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的能力。也就是說,作為教師應適當的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我實現的機會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種重要的方式。
總而言之,鋼琴藝術教育最終的核心是審美,而最終任務是提升學生的專業(yè)素質,使其能夠具備審美理想、需求以及能力,進而獲得全方面的發(fā)展。鋼琴藝術教育的本質不僅僅是技能,還包括音樂文化理論沉淀的過程。換言之,現如今的鋼琴藝術教育并不是單一的、縱向的課程結構,而是在教學過程中,加強了各個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其在學習鋼琴領域的知識理論的教學時,更融入了其它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好比和聲曲式、視唱練耳等樂理知識,這樣的教學形式更能夠幫助學生全面掌握學習的要素,進而更深一步拓寬他們的藝術視野,提高學生演奏水平的同時,更能夠幫助學生提升在文化藝術欣賞的水平,以及對于知識綜合應用的能力,認識不同作家及其作品的風格,通過對不同風格作品之間的比較有利于加學生深對鋼琴作品風格特征的理解。
總而言之,鋼琴教學作為一種情感教育與素質教育,更應當注重“藝術教育化,以及讓教育藝術化”這一核心理念的滲透。鋼琴的教學只有不僅僅拘泥于鋼琴演奏技術范疇,才會有利于學生音樂思維、音樂感受力、音樂表現力的發(fā)展,進而通過全面提高教師和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yǎng),營造一個寬松、自由、平等發(fā)展的教學環(huán)境,并由此讓學生獲得一種發(fā)自音樂本身和自己內心的審美體驗,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去創(chuàng)造的問題。
[1]劉慶剛 楊峻.鋼琴教學藝術論.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2]謝紅 淺談高師音樂教學中情感表現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J].中國音樂.2002(3).
[3]關繼文.情感與意識:器樂教學心理探微[J].中國音樂.2004(2):53.
[4]呂欣.對高等音樂教育問題的思考[J].藝術研究.2004第一期.
[5]李曉.多層次、立體化地塑造高級鋼琴人才[J].鋼琴藝術,1997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