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雄,王力
(1.湘潭大學法學院,湖南湘潭,411105;2.湖南省人民檢察院,湖南長沙,410001)
“預防職務犯罪出生產力”的法治內涵與實踐路徑
吳建雄1,2,王力1
(1.湘潭大學法學院,湖南湘潭,411105;2.湖南省人民檢察院,湖南長沙,410001)
預防職務犯罪出生產力,是以國家刑事法律為依據(jù)、以國家工作人員罪與非罪為尺度的法治思維,不僅是對預防工作阻卻職務犯罪、防止生產力要素蛻變的確信,而且是建立在法律事實基礎上以減少負值為產出正值的效能判斷。檢察機關職務犯罪預防工作要堅持把查找直接引發(fā)案件的主客觀原因作為辦案內容,把幫助發(fā)案單位整章建制作為法定職責,把防止同一類案件在同一單位重復發(fā)生作為基本要求,把為地方黨委政府當好預防工作參謀作為戰(zhàn)略任務,確立“有案必辦”前提下以立案數(shù)是否下降為預防工作效果的評價標準,構建職能化為基礎、專業(yè)化為主導、效能化為重心、法治化為保障,社會各界積極配合、人民群眾有效參與的綜合治理格局。
職務犯罪;檢察預防;出生產力;法治內涵;實踐路徑
“預防職務犯罪也出生產力”(以下簡稱“預防出生產力”)是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兩會”期間參加江蘇省人大代表團討論時提出的重要思想[1]。這一思想既是對預防職務犯罪工作價值的肯定,也是對預防工作效果的明確要求。與打擊職務犯罪相對應的預防工作既是司法領域的非訴訟活動和檢察機關的專項職能,又是反腐敗斗爭的重要內容。由于這一司法活動派生于職務犯罪偵查工作,其理論準備不足。因而在預防工作的基本屬性、職能定位、效果評價等方面至今仍未形成共識,總體上還停留在政治思維和政治熱情層面。如何認識預防職務犯罪出生產力的法治內涵,理解預防職務犯罪與出生產力的關系,把握新時期預防職務犯罪的基本定位,從內在邏輯上實現(xiàn)預防出生產力,這些事關總書記指示能否真正落實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無論是實務部門工作部署還是理論研究文獻,均鮮有涉及。為此,筆者擬就上述問題略陳管見,以求教于同仁。
其一,“預防出生產力”是建立在法治思維基礎上的價值判斷。法治思維是以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思維,而不同于以政治信仰、經濟規(guī)則、道德紀律等為依據(jù)和標準來認識和解決問題的非法治思維。預防職務犯罪出生產力,是典型的以國家刑事法律為依椐、以國家工作人員職務行為罪與非罪為尺度的法治思維。從犯罪學的角度看,國家工作人員在履行職務的過程中,其不當行為只要沒有達到犯罪程度,就不應受到國家的刑罰追究。因而,作為生產力要素的管理者,其生產力要素的性質沒有發(fā)生質的變化,只有當職務行為構成犯罪的時候,生產力要素才發(fā)生質的蛻變,由生產力的能動性因素變成破壞性因素。預防職務犯罪是對已然的構成犯罪的職務行為的打擊處理和未然的可能觸犯國家刑律的職務行為的防范。因而預防職務犯罪出生產力,可以理解為通過預防工作阻斷、隔絕、排除職務犯罪因素、防止國家工作人員職務犯罪或受到犯罪侵害,使這類極具管理能力的生產力要素不因犯罪而蛻變,從而取得“出生產力”的預防成效。
其二,“預防出生產力”是對職務犯罪直接危害的確信。在社會生產力諸要素中,最活躍的、最起決定作用的就是勞動者。作為勞動者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工作人員一般是最具知識才干和能量釋放的人,是勞動者中間的引領者、指揮者和管理者。而職務犯罪則使他們中一些人的勞動者性質發(fā)生根本變化,從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推動者蛻變?yōu)樯a力發(fā)展的阻礙者。而這種蛻變是以職務行為的法律評價為依據(jù)、以其職務行為構成犯罪為標準的。國家工作人員勞動者性質的蛻變,必然導致生產力另外兩個要素: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即生產力資源發(fā)生變化——職務犯罪人掌管的資源由“公共”變?yōu)椤八接小?。這一變化的主要標志是國家集體財產變?yōu)樗接校蛑苯釉斐芍卮蠼洕鷵p失(見表1)。國家工作人員勞動者性質的蛻變及其造成的經濟損失,是職務犯罪的直接危害,其他間接損失和危害都以此為基礎。
其三,“預防出生產力”是對防范職務犯罪法律效果的肯定。預防職務犯罪的法律效果,是依法適用懲治和防范措施后,取得的犯罪得到控制、生產力蛻變受抵御的直接效益。它是預防職務犯罪政治、經濟、社會等效益的基礎,是開展職務犯罪預防工作的首要價值。這是因為,無論是一個單位、一個部門、一個地方還是整個國家,職務犯罪的有效控制和消減,都會取得多層次的綜合效益。如政治效益是推進反腐倡廉建設,經濟效益是凈化發(fā)展環(huán)境,社會效益是促進社會誠信、凈化道德風氣等。但這些效益都是宏觀的、抽象的,它必須由一件件腐敗犯罪案件的有效查處,一件件腐敗犯罪案件的及時預防,一個個國家工作人員犯罪風險的有效防控為支撐才能實現(xiàn),而這正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的司法預防的具體體現(xiàn)。通過預防措施的實施,有腐敗犯罪犯意的人打消了“犯罪”念頭,正在實施一般腐敗行為的人中止了向“犯罪”發(fā)展,輕微腐敗犯罪者或嚴重腐敗犯罪者有了中止犯罪或投案自首的“自知之明”,發(fā)案單位、領域通過查辦案件和采取預防措施沒有或減少了同類職務犯罪案件的發(fā)生等等,這就體現(xiàn)了預防職務犯罪的直接價值(見表2)。
表2反映的職務犯罪查辦情況看,立案數(shù)逐年有所回落,但起訴、判決數(shù)逐年提升。立案數(shù)和起訴數(shù)的這種變化,客觀反映了檢察機關查辦案件的準確性和有效性,也折射出預防職務犯罪的可期待性。
其四,“預防出生產力”用法律事實評價實踐效果。長期以來,預防職務犯罪的效果評價因存在犯罪“黑數(shù)”實際處于虛化狀態(tài)。“黑數(shù)”論者認為,由于客觀上存在潛伏的、未被發(fā)現(xiàn)的案件,就不能認為某單位查出多個案件,該單位的實際發(fā)案就多;某單位沒有查出案件,該單位的就沒有發(fā)生案件。因此,對預防效果的評價只能以“上了多少警示課”“寫了多少案例分析”“提了多少預防建議”等預防措施為依據(jù)。這種預防效果的虛化,不僅阻礙著預防措施的落實,而且成為制約預防工作的瓶頸。②既然以客觀存在的職務犯罪為依據(jù)無法評價預防工作,特別是無法確定預防職務犯罪的具體成效,那么,以職務犯罪的立案數(shù)來檢驗預防工作的成效便成為必然選擇。檢察機關對職務犯罪的立案,標志著有證據(jù)證明其犯罪事實存在。依此可以推斷,一個查出案件的單位,客觀上肯定發(fā)生了案件;一個沒有查出案件單位,客觀上可能發(fā)生了案件,也可能沒有發(fā)生案件。兩相比較,用職務犯罪的立案數(shù)來檢驗預防工作成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便不言而喻。
其五,“預防出生產力”的法律效果可以量化。法律效果即建立在法律事實基礎上的實踐效果,其表現(xiàn)為用職務犯罪的立案數(shù)來檢驗預防工作。可以通過“預防出生產力”的構成公式和測算公式來進行量化,籍以評價一個單位、部門的職務犯罪預防工作的實效。其測算公式是:某領域職務犯罪生產力減損的平均值,比照某領域所屬單位職務犯罪生產力減損的平均值,某領域生產力減損的平均值高于某領域單位生產力減損的平均值部分,即為產生的“預防生產力”。如以我國中部某省為例,全省五年農田土地整理建設投資為300億元,共查處職務犯罪人員600余人,造成經濟損失3億元。等于每投資5 000萬元查處1名職務犯罪人員,每名職務犯罪人員造成經濟損失50萬元。
表1 中部某省2008—2012年職務犯罪造成經濟損失情況表(單位:萬元)
表2 中部某省2010—2012年查辦職務犯罪情況統(tǒng)計表
第一,預防對象的特定性。職務犯罪預防的對象主要在國家機關、國有企事業(yè)單位并圍繞“職務”和“犯罪”進行。預防職務犯罪與預防腐敗的對象不盡相同,預防腐敗的對象包括國家機關、企事業(yè)單位等公共權力運行的場域及其工作人員或與之相關的公民。而預防職務犯罪的工作對象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已經發(fā)生和可能發(fā)生職務犯罪的領域和部位,二是法律規(guī)定的訴訟環(huán)節(jié)。前者主要指檢察機關正在查辦和已經辦理完畢的職務犯罪案件的發(fā)案單位,職務犯罪高發(fā)、多發(fā)和易發(fā)的行業(yè)和領域,社會關注熱點和群眾反映強烈的行業(yè)和領域,容易產發(fā)職務犯罪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關鍵崗位、關鍵部位;后者主要指偵查監(jiān)督、審判監(jiān)督、民行監(jiān)督、執(zhí)法監(jiān)督等檢察業(yè)務所涉及的領域。對那些廉政建設好,從未發(fā)生過職務犯罪的單位,不能因其權力和社會地位的重要而視為職務犯罪預防工作的重點領域,只能根據(jù)職務犯罪發(fā)生的可能性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第二,預防手段的法定性。預防職務犯罪是以執(zhí)法辦案為依托、以減少和限制職務犯罪的發(fā)生為目的而采取的各種防范性、控制性、警示性、預測性的措施和行為,是法律監(jiān)督職能的職權活動。[2]其主要措施有:一是檢察建議,即依據(jù)查辦職務犯案件形成的第一手資料進行剖析,提出檢察建議,防止同類犯罪再度發(fā)生。二是法律咨詢,即采取建立重點部位重點人員檔案、廣泛收集和利用同職務犯罪有關的信息資料、對已經掌握的案件線索進行篩選和管理等方式,為相關機關、部門或單位提供避免職務犯罪風險的法律服務。三是預防調研,綜合運用辦案成果和有關信息,把職務犯罪監(jiān)督成果轉化為企業(yè)管理和廉政建設的決策參考。四是法制宣傳和警示教育。
第三,預防對策的針對性。根據(jù)預防工作實際對預防對象采取相應的工作措施,其主要包括預防工作教育對象、預防制度建設對策、預防監(jiān)督對象等。預防腐敗或預防職務犯罪都必須根據(jù)階段性工作形成相應的工作措施。一般性預防腐敗對策是建立在上級要求、問題預測、比較借鑒等基礎之上,隱含著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職務犯罪預防則是根據(jù)查辦案件發(fā)現(xiàn)的具體漏洞問題而制定的預防對策,具有毋容置疑的準確性。有的放矢地開展監(jiān)督教育和制度構建,并著力把對策措施加以落實,才能有效堵塞和解決誘發(fā)犯罪的漏洞和缺失。實踐表明,制度預防具有天然的優(yōu)越性,阻隔犯罪形成必須要靠理性的制度設計并加以正確實施,否則,無以從源頭上遏制職務犯罪生成的土壤和條件。
第四,預防效果的法律性。職務犯罪預防效果的法律性是以刑事司法對犯罪行為的抑制價值為基礎的。刑事司法的任務是查清案件真實情況,運用法律制裁犯罪,恢復被犯罪破壞的法律秩序。首先,通過對犯罪行為的法律責任追究,抑制其再次犯罪的心理和能力。其次,刑事司法對于潛在的犯罪人可以起到一般預防作用。最后,刑事司法對于守法者可以加深其對權利與義務一致性的認識,對犯罪形成本能的厭惡感,從而長期地不實施犯罪行為。作為刑事司法組成或延伸部分的職務犯罪預防,其效果與一般腐敗預防相比,具有相對的確定性和可判斷性,即在由群眾舉報職務犯罪的數(shù)量高低、立案偵查職務犯罪的數(shù)量多少、起訴判決職務犯罪的數(shù)量多少、發(fā)案單位職務犯罪再度發(fā)生的數(shù)量多少等具體數(shù)據(jù)的比較中,實現(xiàn)對預防效果的價值判斷。而預防腐敗的效果,一般靠民意測驗、問卷調查等方式,而最能令人信服的是法律效果,即要看職務犯罪的發(fā)案率是否降低。
第五,預防價值的多元性。首先,職務犯罪預防的直接價值,就是防控和避免國家工作人員職務犯罪的風險,實現(xiàn)對生產力的保護。習總書記指出:“我們國家培養(yǎng)一個領導干部比培養(yǎng)一個相當于一個人體黃金量的飛行員付出的還要多得多,更多的是我們傾注的大量精神、精力?!盵3]職務犯罪的主體都是最具知識才干和能量釋放的勞動者,如何保護這些干部不被腐敗侵蝕、確保其在黨和國家的事業(yè)中釋放正能量,也是職務犯罪預防的重要任務。其二,預防職務犯罪的核心價值,是促進對反腐敗斗爭的深入開展。腐敗是涉及黨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嚴肅查辦和有效預防職務犯罪,無疑是對社會穩(wěn)定和反腐倡廉建設的推進。其三,預防職務犯罪的制度價值,是凸顯我國檢察機關法律監(jiān)督的憲法定位。檢察權的“控權性”在國家政治體制的層面,表現(xiàn)為對公共權力的監(jiān)督制約。懲治和預防職務犯罪就是這種監(jiān)督和制約的具體體現(xiàn)。
(一)職務犯罪預防工作的基本成效
各級檢察機關按照黨中央關于反腐敗要堅持標本兼治,努力從源頭上遏制腐敗現(xiàn)象滋生蔓延的要求,在不斷加大查辦職務犯罪案件力度的同時,更加重視預防職務犯罪工作,針對新形勢下職務犯罪的新特點、新動向,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機制,從總體上適應了黨和國家反腐敗斗爭的深入發(fā)展。
首先,預防工作集中體現(xiàn)社會主義司法服務大局使命。各級檢察機關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自覺把職務犯罪預防工作放到發(fā)展大局中去謀劃和推進。進一步延伸辦案職能,認真查找監(jiān)管漏洞及隱患,充分發(fā)揮檢察建議的預防、警示和教育功能;把預防的觸角從重點工程專項預防、重點行業(yè)系統(tǒng)預防延展到基層農村社會管理生活中的熱點、難點和盲點問題。深化檢察機關的預防網絡、預防制度、預防教育工作機制。全國已建立警示教育基地2 780個;建立和完善行賄檔案查詢制度,2012年全國檢察機關共受理查詢89萬余次,同比增加41%。[4]這些帶有法律監(jiān)督性質的預防措施,以減少和遏制職務犯罪的法定手段,與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行政等預防手段相結合,增添了預防腐敗社會化體系建設的法治含量,為經濟社會發(fā)展創(chuàng)造有利環(huán)境。
其次,預防工作推進了預防腐敗綜合治理體系的形成。各地黨委把預防職務犯罪納入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的總體格局。至今,全國大部分省、市、縣成立了黨委統(tǒng)一領導下的預防職務犯罪工作領導小組,湖南等地方人大常委會作出關于加強預防職務犯罪工作的決議或決定,采取視察、評議和執(zhí)法檢查等方式,監(jiān)督政府、法院、檢察院依法行使職權。檢察機關堅持以查辦案件為基礎,以查找漏洞為關鍵,以檢察建議為手段,以決策建言為參謀,促成相關職能部門和事業(yè)單位、國有企業(yè)相結合,構建預防職務犯罪風險防控網絡,形成以規(guī)范權力運行為核心、以加強制度建設為重點、以現(xiàn)代信息技術為支撐,落實預防職務犯罪管理措施的工作機制。形成黨委領導、檢察機關專門預防與紀委、審計、監(jiān)察等各預防成員單位、部門參與的社會預防相結合的工作網絡,加強與紀檢監(jiān)察機關、審計機關及行政執(zhí)法機關的溝通與聯(lián)系,共同做好職務犯罪預防工作。
最后,預防工作強化和拓展法律監(jiān)督的職務犯罪防范功能。檢察機關在國家權力架構中的法律監(jiān)督職能定位,決定了檢察機關不僅與審判機關共同分享司法權,而且是國家政治格局中的權力制約機制。[5]檢察機關開展職務犯罪預防工作,既有事前預防,即結合具體案件的偵查、起訴、審判,或者組織到警示教育基地參觀,對國家工作人員進行預防教育,對預防對象產生一定的警醒和阻遏作用;又有事中預防,即檢察機關在辦案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關單位存在影響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內部管理方面的問題,促使完善規(guī)章制度,加強管理,堵塞漏洞,及時發(fā)出檢察建議。還有事后預防,即在職務犯罪發(fā)生以后,向發(fā)案單位提出檢察建議等??梢?,職務犯罪預防工作不僅是單純的事前的預防性監(jiān)督,而且是事前、事中、事后的綜合性的預防。
(二)法治思維下職務犯罪預防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
其一,在持續(xù)升溫的政治熱情下,職務犯罪預防工作的職能邊界模糊不清。政治熱情是受政治信仰、政治責任等支配的一種激情,其產生的正能量對工作的推進、任務的完成都是必要的、有益的。職務犯罪預防當然也需要這種正能量。但如果這種正能量過度釋放,就會使法定的職能邊界遭到突破,使刑事法律意義上的犯罪預防,泛化為政治道德意義上的教育預防。實踐中一些檢察機關以高度的政治熱情,開展了以“五進”為內容的職務犯罪預防工作創(chuàng)新,即為一例。③“五進”活動,從內容到形式,基本上是脫離執(zhí)法辦案的廉政教育活動,超越了法律監(jiān)督的職能邊界。職務犯罪預防是法律監(jiān)督的非訴訟活動,屬司法預防的范疇。因而職務犯罪預防一般應同執(zhí)法辦案緊密結合起來,其預防工作的范圍應該是正在查辦和已經辦理完畢的職務犯罪案件的發(fā)案單位,職務犯罪高發(fā)、多發(fā)和易發(fā)的行業(yè)和領域,社會關注熱點和群眾反映強烈的行業(yè)和領域,容易產發(fā)職務犯罪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關鍵崗位、關鍵部位等。
其二,用預防腐敗的思維方式開展預防職務犯罪工作,難以推進決策部署和行動上的法治化。人們往往習慣于將預防職務犯罪等同于預防腐敗,用政治層面的思想、道德、體制、機制等建設來思考預防工作。[6]政治思維對職務犯罪的預防工作當然是必要的,如果沒有這種思維,職務犯罪預防工作就會迷失方向。預防腐敗的思維方式是以黨的宗旨和廉政規(guī)則等為依據(jù)的處理相關人和事的認識和判斷。以預防腐敗的思維模式來預防職務犯罪,最大的弊端就是司法機關的職能錯位和預防工作的效能虛化。顯然,僅有政治思維是不夠的。犯罪預防作為一種司法預防,是以刑事法律為依據(jù),以罪與非罪為尺度的法律監(jiān)督活動,只有職務行為構成犯罪和可能犯罪,才是開展司法預防工作的邏輯起點,它要求在查辦職務犯罪中,正確區(qū)分罪與非罪的界限,使不構成犯罪的一般腐敗行為的國家工作人員,在黨政紀教育下,防控犯罪風險;使可能發(fā)生職務犯罪案件的單位,通過采取預防措施消滅犯罪因素;使職務犯罪的發(fā)案單位實施針對性的預防教育和建章立制,防止犯罪再度發(fā)生。這才是預防職務犯罪的法治思維。
其三,單純以反腐倡廉的目標要求評價預防工作,容易出現(xiàn)重政治效果,輕法律效果的傾向。職務犯罪預防同樣需要建立健全符合司法規(guī)律和預防特點的工作措施和評價機制。但縱觀檢察預防決策要求,似乎與黨政機關沒有什么區(qū)別。同時,對預防職務犯罪工作的考評也一直停留在 “預防建議”“預防咨詢”“預防授課”“預防報告”等層面上。而如群眾對職務犯罪的投訴是增加還是減少,職務犯罪的立案數(shù)是增加還是減少,發(fā)案單位同類犯罪立案是增加還是減少,同一領域、同等條件下不同單位立案數(shù)的比較等,這些體現(xiàn)預防法律效果的數(shù)據(jù),在所有的預防工作業(yè)務指導統(tǒng)計中均未提及,客觀形成了重政治效果、輕法律效果的傾向。
“出生產力”語境下職務犯罪預防工作的發(fā)展進路,應圍繞“堅決遏制腐敗蔓延勢頭”的預防目標[7],堅持以法定職責和法律邊界為本位,強化法治思維,把握工作重點,落實職能責任,提高預防效能,大力加強專業(yè)化建設,努力推動預防工作的立法完善,將司法預防融入國家懲治和預防腐敗的體系之中,依法構建預防職務犯罪綜合治理的工作格局。
(一)“四位一體”之預防策略
用“出生產力”的價值目標審視當下預防工作,一個關鍵的問題是,要把“政治熱情”與“司法理性”結合起來,把政治層面的“大預防”與司法層面的“小預防”結合起來。實施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體現(xiàn)司法能動品格的查案預防、警示預防、建制預防、咨詢預防“四位一體”基本策略。
1.查案預防
查辦案件兼有特殊預防功能,它通過案件的偵查,揭露、證實犯罪,增強犯罪的揭露和懲處機率,改變犯罪心理結構,從而達到遏制犯罪發(fā)生的預防目的。立足查案抓預防是由檢察機關的地位和性質所決定的。檢察機關作為國家的法律監(jiān)督機關,依法查辦職務犯罪案件,了解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熟知職務犯罪的特點和規(guī)律,對發(fā)案單位或系統(tǒng)在體制、機制和管理上的漏洞有著切身的感受。顯然,檢察機關開展職務犯罪工作,既有其獨特的職能優(yōu)勢,又有豐富的經驗積累。同時,查案預防因其親歷性、客觀性的特點,在整個預防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基礎性地位。因此,強化查案預防效能,必須堅持“一要堅決、二要慎重、務必搞準”[8]和“以打促防”[9]思想,實現(xiàn)依法懲治犯罪、不構成犯罪者免受刑責和在辦案中查找監(jiān)管疏漏等三重目的。
2.警示預防
它是依托辦案開展的、以威懾為主的思想教育和釋法說理活動。簡言之,檢察機關通過對職務犯罪主體的懲辦及對個案的剖析,強化刑事法律的震懾、教化功能,昭示正義與良知,形成控制職務犯罪的高壓態(tài)勢,促使有犯罪動機的人懸崖勒馬,使無犯罪念頭的人心靈受到洗禮,從思想上鏟除職務犯罪的土壤,堵塞職務犯罪的機會。古話“懲一儆百”“以儆效尤”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聽一聽,管半年,看一看,管一年”,也就是警示教育效果的直接反映。通過警示教育,特別是警示教育基地,可以成為國家工作人員的心靈凈化之地,自律自省之所。在實踐中,警示預防要以發(fā)案單位的預防教育為基本職責,并向發(fā)案單位、行業(yè)系統(tǒng)適度延伸,從而實現(xiàn)“辦理一案,教育一片,治理一方”的目的。
3.建制預防
它是以檢察建議為手段,幫助發(fā)案單位分析犯罪成因,總結監(jiān)管漏洞,建立健全相關制度,規(guī)范權力行為的檢察職能活動。具體而言,作為針對發(fā)案漏洞而采取的預防措施,建制預防是對構建“不想為”“不敢為”“不能為”機制、“權力進籠”的具體落實[10],體現(xiàn)出規(guī)范性、約束力和可操作性的特點。作為建制預防的法定手段,檢察建議在實體上至少包括職務犯罪發(fā)生的原因、特點,應當消除的隱患和違法現(xiàn)象,以及治理防范的意見、建議等。程序上采用最高人民檢察院規(guī)定的檢察建議文書格式,經檢察長審核簽發(fā),同時報上一級人民檢察院職務犯罪預防部門備案,并主動了解落實情況。預防建議因其廣泛適用性和相對實用性,已成為檢察機關開展職務犯罪預防的重要方式。
4.咨詢預防
它是綜合運用辦案成果和相關信息,把職務犯罪監(jiān)督成果轉化為黨政領導機關決策參考和相關單位風險防控的司法服務活動。既是促進人民群眾積極參與預防職務犯罪的方式,也大大拓展了檢察機關介入社會預防領域的途徑。預防咨詢既包括檢察機關對單位、公民的詢問、建議作出解釋與答復,也包括檢察機關與其他預防主體之間就制定預防對策、實施預防措施而進行的征詢與協(xié)商行為。[11]其中,風險防控式的咨詢預防,是檢察機關順應相關部門特別重大項目建設領域防控職務犯罪風險訴求而開展的。行賄犯罪檔案查詢制度則是檢察機關深化職務犯罪預防工作的重要探索。此外,檢察機關通過與有關行業(yè)、系統(tǒng)、部門、單位建立信息共享機制,一定程度上使預防咨詢常態(tài)化,如及時為行政執(zhí)法案件提供刑事法律咨詢等。
(二)預防職務犯罪出生產力的實踐路徑
1.以職能化為基礎
這是檢察預防工作法律監(jiān)督屬性的基本要求,也是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在職務犯罪預防中的重要體現(xiàn)。檢察預防工作必須與辦案結合起來,并以案件的查辦為基礎,實現(xiàn)由個案到類案的適度延伸,借以強化法律監(jiān)督預防功能。唯此,檢察機關強化了內設機構的分工合作,形成檢察長領導下的預防職務犯罪工作協(xié)調機制、各業(yè)務部門工作責任制、查辦案件和預防工作的聯(lián)動機制,將預防職務犯罪的任務落實到法律監(jiān)督和查辦案件工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預防機構自身要集中精力抓好預防對策研究,加強與各部門的配合協(xié)調,建立健全各司其責、協(xié)同、聯(lián)動的預防機制,發(fā)揮各自職能優(yōu)勢,不斷加強和推進預防和治理職務犯罪工作。各業(yè)務部門要結合案件的查辦,依法履行警示教育、檢察建議糾正違法、查處職務犯罪的檢察職能。
2.以效能化為重心
簡言之,就是所有的預防措施和手段,都必須在減少和防止職務犯罪的發(fā)生上見成效。預防工作要“接地氣”,具有可操作性,使每一項對策措施都能落地生花,就要堅持在“有案必辦”前提下,以一個地方、一個部門、一個單位立案數(shù)是否下降為預防工作效果的評價標準,深入了解職務犯罪行為的演變過程,有針對性地搞好剖析,寫出個案分析報告,包括犯罪原因、手段、存在問題及預防對策;深入隱蔽部位、群體,對職務犯罪多發(fā)、易發(fā)部位、環(huán)節(jié),與有關單位配合,搞好防范措施,通過實在、具體、形象地講事實、擺證據(jù)、明是非、釋法理,使其受到警示告誡。真正把檢察預防工作的著力點和著眼點從政治層面的“大預防”轉移到司法層面的“小預防”上來。
3.以專業(yè)化為主導
這是推進檢察預防職能化的現(xiàn)實需要。職務犯罪現(xiàn)象的發(fā)生,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它既要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道德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也同時涉及機制、體制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問題。這也就決定了預防工作具有很強的思辯性、實踐性和專業(yè)性,因而也對預防工作特別是履行預防職務犯罪職能的干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其具備相應的檢察業(yè)務素能,而且要了解掌握從事預防工作所需的相關理論、知識、方針和政策。因此,必須重視預防業(yè)務特有能力的養(yǎng)成,不斷提高檢察隊伍的專業(yè)化素養(yǎng),不斷提高掌握犯罪特點、規(guī)律以及綜合運用預防手段、防患于未然的能力等等,以較強的專業(yè)素質,推進以法律監(jiān)督為職能特征的預防工作的深入開展。
4.以法制化為保障
即通過修改相關法律、向人大提立法建議和出臺司法解釋等方式,使預防工作的責任主體有法可依。一是立法賦予檢察機關、審判機關的預防職責。建議在檢察院組織法中明確預防職務犯罪的法律監(jiān)督性質,并賦予檢察機關預防調查、檢察建議等相應權力,以司法解釋的形式規(guī)范各業(yè)務部門的預防職責;法院組織法也應原則規(guī)定審判機關結合審判職務犯罪案件開展預防工作的職能責任。二是明確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相關企事業(yè)單位的預防職責。建議全國人大以《決定》形式規(guī)范檢察機關和各部門、單位在查辦案件、預防教育、整章建制、強化監(jiān)督等方面應該履行的責任和義務。三是將網絡反腐納入到法治化軌道。建議在全國人大《決定》中設專章規(guī)范網絡反腐的制度銜接,建立統(tǒng)一、權威的網絡舉報和揭露平臺,引導網絡輿論理性反腐,整合社會反腐資源。四是加強人大對預防職務犯罪工作的監(jiān)督檢查,為預防職務犯罪工作提供監(jiān)督支持。
注釋:
① 本文表1?2的數(shù)據(jù)均來源于中部某省檢察院案件管理處統(tǒng)計科。
② 有觀點認為,預防職務犯罪即防范職務犯罪的發(fā)生,黑數(shù)是已然發(fā)生的犯罪,因此,從邏輯上講似乎控制和減少犯罪“黑數(shù)”僅為查辦職務犯罪的目的。筆者不以為然,認為“黑數(shù)”只是一種可能發(fā)生職務犯罪的主觀判斷,不是已然發(fā)生的犯罪。
③ “五進”即針對機關、企業(yè)、鄉(xiāng)村、學校、社區(qū)不同的特點開展法治宣傳和預防教育。參見陳正云:《在全國檢察機關職務犯罪預防工作培訓班上的講話》,載“正義網”,訪問時間:2014年1月26日。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預防職務犯罪出生產力,我很以為然[N].檢察日報,2013-03-10,(01).
[2] 蘇棟文,黃樹清.防城港市檢察院預防職務犯罪的做法和啟示[J].今日南國,2006(24): 95-96.
[3] 顧雷鳴,王曉映.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側記[N].新華日報,2013-03-09,(01).
[4] 戴佳.去年檢察機關共受理行賄犯罪檔案查詢89萬余次625家單位1 253名個人受到處置[N].檢察日報,2013-03-02,(01).
[5] 梁木生,茍紅兵.論我國檢察權的定位[J].政治學研究,2008(3): 22-32.
[6] 陳正云.預防工作要實現(xiàn)理論實踐制度創(chuàng)新[N].檢察日報,2013-08-12,(03).
[7] 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13—2017工作規(guī)劃[R].中國新聞網,2013-08-29.
[8] 劉復之.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在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C]// 中國反貪調查(第1卷).北京: 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 141.
[9] 韓杼濱.在全國檢察機關預防職務犯罪經驗交流會議上的講話[C]// 中國反貪調查(第1卷).北京: 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 240.
[10] 習近平在十八屆中紀委二次全會上的講話[R].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3-01-24.
[11] 李憲民.淺析預防咨詢[J].人民檢察,2002(10): 54-55.
The law ruling connotation of the Prevention of Duty Crime Making the Productive Forces and its approach for implementation
WU Jianxiong,WANG Li
(Law School,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411105,China; The People’s Procuratorate of Hunan Province,Changsha 410001,China)
The prevention of duty crime making the productive forces,which takes the national criminal laws as the foundation and takes the yardstick of state personnel’s crime and noncrime as the law ruling thinking,is not only an assurance towards the prevention work which can prevent duty crime and the disintegration of productivity elements,but also an efficiency judgment,which is based on the legal facts,and can reduce the negative value in order to make the positive value.The prevention work of duty crime of the procuratorial authority should always take finding th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reasons which can directly cause the case as the main content of handling the case,and take helping the case arising unit to make the regulations and systems as the legal obligations,and take preventing the reappearance of similar case in the same unit as the basic demand; and take being a good adviser of prevention work for the local government as the strategic mission; and establish an evaluation criterion,that is on the premise ofany case will be dealt with,to see that if the case registration number has reduced,which can be the evaluating standard of prevention work; and construct a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pattern which will take the function as the basis,the specialization as the leading factor,the efficiency as the core,the legalization as the guarantee,the whole society should cooperate positively,and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 should take an active part in it effectively and actively.
duty crime; the procuratorial prevention making the productive forces; the law ruling connot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approach
D90-052
A
1672-3104(2014)03-0100-07
[編輯: 蘇慧]
2013-12-08;
2014-03-12
吳建雄(1954-),男,湖南津市人,法學博士,湘潭大學法學院教授,湖南省人民檢察院二級高級檢察官,中國反腐敗司法研究中心主任、全國檢察業(yè)務專家,主要研究方向:刑事訴訟法學與檢察學;王力(1990-),男,江西九江人,湘潭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刑事訴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