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鐘岳文
《曾國藩家書》:一部受毛澤東推崇的書信集
◎ 鐘岳文
《曾國藩家書》本名《曾文正公家書》,全書十卷,是晚清名臣曾國藩去世后,其家人、弟子、親友等搜集編纂的一部書信集。
曾國藩在傳統(tǒng)文人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被譽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其生前編纂的《經(jīng)史百家雜鈔》影響巨大,而在他逝世后流行的“家書”更是大受歡迎。
毛澤東早年認真地讀過曾國藩的著作,尤其對《曾國藩家書》一書十分推崇。1915年6月,毛澤東在一封信中說道:“嘗見《曾文正公家書》有云:‘吾閱性理書時,又好作文章;作文章時,又參以他務,以致百不一成?!搜载M非金玉!”這是他借曾氏之語來表達自己今后治學要專心致志而不再兼營并騖的決心。毛澤東還十分贊賞曾國藩那種反省內(nèi)求的自我修養(yǎng)方法,在給朋友寫的信中就明確指出:“予于近人,獨服曾文正?!倍敶麑W者南懷瑾在其《論語別裁》中也說:“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有十三套學問,流傳下來的有兩套,其中之一就是《曾國藩家書》?!?/p>
《曾國藩家書》之所以受到后世的推崇和贊譽,與其內(nèi)容和寫作特點是分不開的。
《曾國藩家書》收錄曾國藩在道光二十年(1840)至同治十年(1871)前后寫給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諸弟、妻子及兒子輩的家信,并適當補充了部分他寫給朋友同僚的信,共約1500封。其內(nèi)容上至經(jīng)邦緯國、濟世救民之道的闡發(fā),中及進德修業(yè)、讀書求學的方法指導,下至人際瑣事處理和家庭經(jīng)濟生計的經(jīng)驗建議,事無巨細,纖悉無遺,可謂曾國藩一生主要活動及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蘊含了其處世應變的哲學體悟和思想精髓。比如修身方面,他終生以“拙誠”和“堅忍”行事,不僅在得意時謙虛謹慎,在失意時也不自暴自棄。在教子方面,他主張勤儉持家,睦鄰友好,讀書明理,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夠兢兢業(yè)業(yè)。在用人方面,他以“仁孝”和“血誠”為原則,選拔經(jīng)世致用的人才,并以“崇實黜浮”為用人標準,他的幕府人才輩出,其中就有李鴻章、左宗棠這樣的名臣。在持家方面,他要求子弟秉承寒士家風,不能沾染紈绔習氣,保持自身的耕讀本色。可見,這些書信無不滲透著曾國藩“修齊治平”的人生理想和親身踐行的實踐精神。
再從該書的特點來看,這些書信雖為家書,卻沒有落入一般家書的窠臼,曾氏家書不論是寫給祖父母、父母等長輩,還是寫給弟弟或子侄等晚輩,從不草率敷衍,這是曾國藩嚴謹性格的體現(xiàn)。同時,曾氏家書的內(nèi)容充實深邃,言之有物,極少簡單報個平安即告結束,而且書信因?qū)ο蟛煌杂袀戎兀号c長輩們多是問候和祝福之語,與弟弟們則是關于治學、理家、交友、為官等教誨之語,與兒子們則是有關治學和修身的指導之語。加之曾氏家書行文生動,語言真誠,因而頗具感染力。
還需指出的是,曾國藩專門寫給兩個兒子曾紀澤、曾紀鴻的書信,風格十分符合舊式家族中長輩對子女的規(guī)訓教導之詞,因此曾氏家人將這部分內(nèi)容單列出來,編成《曾國藩家訓》二卷。據(jù)曾紀澤出使英國時的日記,他在光緒十一年(1885)七八月間于倫敦郊外養(yǎng)病時,曾閱讀過“文正公家書”與“家訓”,這也是兩書之名首次并列見諸記載。《曾國藩家訓》是中國家訓的代表作,直到今日仍對中國家庭教育產(chǎn)生著影響。
《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一生為人處世的經(jīng)驗總結,其中有很多思想對我們頗具啟發(fā)意義。
首先是做官用人之道
。人們常說“為政要學曾國藩,經(jīng)商要學胡雪巖”,那么為政要學曾國藩什么呢?曾國藩在家書中提到“做官最根本和最大的技巧就一個字:‘窮’字”。又說“無論大家小家、士農(nóng)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勤儉節(jié)約是興旺之本,驕奢懶惰是失敗之源,能吃苦,敢于吃苦,樂于吃苦,才能成就一番事業(yè)。此外,曾國藩還說:“辦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知人之道,總須多見幾次,親加察看,方能得其大概?!睂τ谶x用人才的標準,曾氏也有自己的主張。他認為選拔人才時要‘以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為主”,“尤以習勞苦為辦事之本,引用一班能耐勞苦之正人,日久自有大效”。曾國藩一生愛才,也善于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人才,后人曾用“自立立人 自達達人”來形容他對李鴻章的培養(yǎng)。其次是治家之道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十分重視家庭教育,追求家庭的穩(wěn)定、和睦、團結。曾國藩深知“有國有家之興,皆由克勤克儉所致”的道理,在家書中屢次叮囑后輩要勤儉持家,避免奢華。他說:“由儉入奢易于下水,由奢反儉難于登天。”他還說:“居家之道,惟崇儉可以長久,處亂世尤以戒奢侈為要義,衣服不宜多制,尤不宜大鑲大緣,過于絢爛。”他這么說也是這樣做的,“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還吩咐長子在自己逝世后只需將書籍運回家鄉(xiāng),其他隨意處置。曾國藩堅決反對為子孫購置產(chǎn)業(yè),留給后人的只是耕讀家風,他說:“將來若作外官,祿入較豐,自誓除廉俸之外不取一錢。廉俸若日多,則周濟親戚族黨者日廣,斷不畜積銀錢為兒子衣食之需。蓋兒子若賢,則不靠宦囊,亦能自覓衣飯;兒子若不肖,則多積一錢,渠將多造一孽,后來淫佚作惡,必且大玷家聲。故立定此志決不肯以做官發(fā)財,決不肯留銀錢與后人?!睒闼卣鎿吹脑捳Z流露出一個道理:真正的財富并不是金銀田產(chǎn),而是能有創(chuàng)造財富的本領;保證家道不衰不是廣積錢財,而是去培養(yǎng)后人自強求進的學識和才華。第三是治學之道
。曾國藩提出讀書要有“三要”——有志,有識,有恒。志存高遠,就有奮力拼搏的動力和力爭上游的勇氣;有識才會有自知之明,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恒就會堅忍不拔,負重前行也義無反顧。曾國藩一生都反對“讀死書、死讀書”的書呆子式學習,他認為單純的死記硬背、生搬硬套只會越學越差,指出讀書不僅要“勤思善問”,還要“經(jīng)世致用”“匡救時弊”。在這種思想下,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曾國藩將興辦洋務納入經(jīng)世體系,1861年設立安慶內(nèi)軍械所,中國近代第一所制造武器的兵工廠就此誕生;1863年中國自主研發(fā)的“黃鵠”號輪船試水成功;1865年至1866年他與李鴻章在上海創(chuàng)辦江南制造總局等軍事工業(yè);1867年又在江南制造總局增設翻譯局和印書處,等等。第四是治心之道
。曾國藩人稱“曾三戒”,因為早在他年輕的時候就給自己立過“三戒”的規(guī)定——“戒多言”“戒忿怒”和“戒忮求”,通過這些戒律去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修身養(yǎng)性。同時,曾國藩本人善于自省,在他的家書和日記中,“自省”占了很大的篇幅,對于自己的缺點,曾國藩敢于正視,敢于毫不隱諱地剖析自己。這種治心之道值得我們學習。家書記錄了時代的變遷,折射出不同家庭濃濃的親情,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著名的家書,如諸葛亮誡子書、孔融家書、陶淵明家書、鄭板橋家書、曾國藩家書,以及現(xiàn)代的魯迅兩地書、胡適家書、聞一多家書、傅雷家書,等等,連綿數(shù)千年,承載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緣文化,構成了融世態(tài)、親情、個性于一體的獨特文化現(xiàn)象——家書文化?!胺榛疬B三月,家書抵萬金”,“天涯海角眾游子,親人家書心貼心”這些名句,就是家書文化的極好寫照。
縱觀古今歷史,家書文化所具有的價值主要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
文化遺產(chǎn)價值
。家書是一筆重要的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特別是近百年來,留下了大量的家書文獻。這些家書是人們進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原始物證,也是記錄當時社會變遷的歷史檔案。此外,家書還具有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屬性。作為一種信息溝通手段和情感交流方式,家書與生活密切相關,有著相對固定的書寫格式、禮儀稱謂、寄遞送達等操作規(guī)范,這符合國家關于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定義。學術研究價值
。家書往往會見證一個時代的景象,這是家書獨有的價值體現(xiàn)。各個時期的家書,從側面真實記錄了當時的社會狀況,為后人全面認識那個時代提供了新的視角。此外,家書內(nèi)容的廣泛性、真實性、情感性,不僅可以豐富重大歷史事件,補充歷史細節(jié),還可以使那些塵封多年的個人史、家庭史和家族史浮出水面,還原那些被遺忘的歷史人物和歷史細節(jié)。倫理教育價值
。許多家書不僅體現(xiàn)了寫信人的胸懷抱負、情操氣節(jié)、人格情趣,而且字里行間充滿了父慈子孝、夫妻恩愛、兄友弟恭等情感,能夠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培養(yǎng)優(yōu)良的道德操守。像長輩寫給晚輩的信,體現(xiàn)了家書的家庭教育功能;晚輩寫給長輩的信,反映了傳統(tǒng)的敬老美德;兄弟姐妹同學之間的信,表現(xiàn)了同輩人之間的相互關心、相互鼓勵和共同進步。文學藝術價值
。好的家書往往諳世態(tài),顯真情,語見哲理,文顯華彩,堪稱文學佳作。像傅雷家書因富有文學品味,又寓教于文,許多人都把它當作文學作品來欣賞。另外,有些家書是用優(yōu)美的方塊字在特制信箋上寫就的,書法和信箋的完美結合組成了一幅藝術品。與有意寫成的書法作品相比,家書里的書法更加率真、自然,體現(xiàn)了作者的性格。然而,隨著通訊手段的日新月異,電話、手機、E-mail、QQ等新型聯(lián)絡方式,正在不斷地代替文字書信的功能,用紙筆寫信的人少了,堅持寫家書的人則更少了,這勢必會削弱延續(xù)千百年的家書文化。因此,早在2005年,費孝通、任繼愈、季羨林等46位文化名人就聯(lián)名發(fā)表了搶救民間家書的倡議。
其實,時代雖然發(fā)展,書寫、對話工具有了變化,但只要我們有留住家書文化的意識,它就不會消失。我們完全可以適應時代潮流,將“紙質(zhì)家書”變?yōu)椤半娮蛹視?,將其用光盤或U盤保存起來,如此不但留住了親情,還保存了歷史,更傳承了家書文化。沅甫九弟左右:
致九弟·做事要有恒心
凡人作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恒,終身一無所成。我生平坐犯無恒的弊病,實在受害不小。當翰林時,應留心詩字,則好涉獵他書,以紛其志。讀性理書時,則雜以詩文各集,以歧其趨。在六部時,又不甚實力講求公事。在外帶兵,又不能竭力專治軍事,或讀書寫字以亂其志意。坐是垂老而百無一成,即水軍一事,亦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弟當以為鑒戒。
現(xiàn)在帶勇,即埋頭盡力以求帶勇之法,早夜孽孽,日所思,夜所夢,舍帶勇以外則一概不管。不可又想讀書,又想中舉,又想作州縣,紛紛擾擾,千頭萬緒,將來又蹈我之覆轍,百無一成,悔之晚矣。
(咸豐七年十二月十四日)
沅甫九弟(即曾國荃,字沅甫,湘軍主要將領之一):
人做一件事,就要全神貫注去做,自始至終不松懈。不能見異思遷,做這件事,想那件事,坐著這山,望著那山。人沒有恒心,一生都不會有成就。我生平就犯了沒有恒心的毛病,實在受害不小。當翰林時,本應該留心做詩寫字,卻喜歡涉獵其他書籍,分散了自己的心志。讀性理方面的書時,又雜以各種詩文集,使學習的路子產(chǎn)生歧異。在六部做官時,又不太用實勁去辦好公事。在外帶兵時,又不能竭力專心治理軍事,常常因為讀書寫字亂了意志。這樣,人雖已經(jīng)垂垂老矣,卻百事無一成功,就是治理水軍這件事,也是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弟弟你應當以我為鑒戒。
你現(xiàn)在帶兵,就要埋頭苦干,盡心盡力,尋求帶好兵的方法,日夜孽孽以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除帶兵這件事,其他一概不要考慮。不可以既想讀書,又想中舉,又想做州官縣令,紛紛擾擾,千頭萬緒,將來又走我的老路,百無一成,到那時后悔也晚了。
(咸豐七年十二月十四日)
致四弟·惜福貴乎勤儉
澄弟左右:
吾不欲多寄銀物至家,總恐老輩失之奢,后輩失之驕,未有錢多而子弟不驕者也。吾兄弟欲為先人留遺澤,為后人惜余福,除去勤儉二字,別無做法。弟與沅弟能勤而不能儉,余微儉而不甚儉;子侄看大眼,吃大口,后來恐難挽,弟須時時留心。
(同治二年正月十四日)
澄弟(即曾國潢,原名國英,字澄侯,族中排行第四):
我不想多寄錢物到家里,總害怕老一輩由此而太過奢侈,后輩因此而驕縱,錢多而子弟不驕縱的,這種情況幾乎沒有。我們兄弟想為祖先保留些恩澤,為后人珍惜一些福分,除了“勤儉”二字,沒有別的做法。你與沅弟都能勤勉卻不能節(jié)儉,我稍微有點節(jié)儉卻又不是很節(jié)儉;子侄輩眼界高,花銷大,將來恐怕難以挽回,你對此要時時留心。
(同治二年正月十四日)
常言道:文如其人。思想、境界、情感都可以反映在作品當中。仁者能推己及人,對民生疾苦懷有深切的同情,寫成篇章,也具有溫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