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許崧
我們理解“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不僅要改造建筑和公共設施,而應該是一次能觸發(fā)農村生活和生產形態(tài)兩個層面都發(fā)生改變的嘗試。
經過總結,我們提煉出城鄉(xiāng)的三項主要差異,分別是基礎建設不平等、文化生活不平等和經濟地位不平等。以前類似這樣的用詞用語已經聽過不少,爛熟到已經不能分辨這些語句的真實含義,只當作不痛不癢的套話來聽;等到真的自己總結出來,才發(fā)覺這原來就是最準確的用詞、最貼近現實的總結,這就是農村問題的癥結所在。
正是這三個不平等,致使鄉(xiāng)村的生活條件、經濟現狀都落到了社會末尾,其惡果是農民失去自信并接受自己二等公民的地位,或者自卑式順從,或者自卑式蠻橫,都不是一個正常社會公民應有的姿態(tài)。
我們想做的,就是想讓經濟流動,讓文化流動,把鄉(xiāng)村變回一個“正常”的社會,讓人變回正常應有的狀態(tài)。
以此為目標,我們針對三個方面設計了相應的改造方案。
所謂現代化的進程,是生活品質的日益提高,但同時也是越來越擺脫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越來越依賴社會公共服務的過程。每個新城區(qū)的建設,都是基礎工程現行,這已經是現代化的基本要求,是生活品質的基本要求。這才是為什么要納稅的原因。
南澗山村的現狀是,村村通公路通電基本實現,生活用水多靠附近接引山泉水。除此之外,乏善可陳。村里的道路被兩邊的民房擠占,因而道路狹窄;給排水系統(tǒng)基本沒有,雨水就沿著道路沖刷,沖出來的溝壑又給踩成路;垃圾就在田邊地頭,不知多久清理一次,也不知是否真會有人清理。我們所在的白石巖還算是個相對干凈的村莊,但走在村里的小道上也是塵土飛揚或者兩腳泥濘,看你去的時候是什么天氣。
這就是農村現狀。這就是我們要改變的農村現狀。
為此,我們在“美麗鄉(xiāng)村”改造中提出了建設共同溝的想法,并得到了熱烈的支持。
共同溝又稱共同管線或城市地下管道綜合走廊等,指的是一種容納城市中的各類公用類管線的并留有供檢修人員行走通道的城市地下隧道結構。簡言之,共同溝就是地下一個將原本各自單獨埋設的市政、電力、通訊、燃氣、給排水等各種管線集中在一起的隧道,以方便對這些管線實施統(tǒng)一的規(guī)劃、設計、建設和管理。
目前在國內只有個位數的城市擁有個位數的共同溝,在鄉(xiāng)村則聞所未聞。我們專門為白石巖村設計了一條大體上為“工”字形的共同溝,規(guī)模也因應農村地區(qū)的實際情況做了調整,測算下來建設費用并沒有增加太多,完全在可以承受的范圍內。
而共同溝的好處,首先是給村落建成了一個管網系統(tǒng)。村民以前蓋新房都要花費數千至上萬元挖一個化糞池,每隔幾年再請人掏空一次;現在則可以直接接入管網。這一變化的結果還有待觀察,但至少可以讓村民省下這筆不算小的開支。另外,整個排水系統(tǒng)經過改造接入管網以后,污水橫流的情況可以極大改善——化糞池其實只能囤積固體,液體以污水形式依然是就近排出的。這是為什么有不少人覺得農村環(huán)境氣味不好聞的一個原因。
一個老也弄不干凈的地方最后把再愛干凈的人也逼得只能改造自己,而現在有個良好的基礎可以重新開始了。
集中管線的好處是,原來一家一戶的排污現在能夠集中處理了。由此,在管線末端的處理池附近可以辟出一片完全用農家肥澆灌的田地,可以作為村里純有機作物的種植區(qū),也為村民增加了一點收入。
而且這也提供一種可能性,讓原本分散居住的村民愿意集中到共同溝旁邊蓋房居住,方便服務和管理。
另外,云南是個地質災害頻發(fā)的地區(qū),風災、暴雨、冰雹、泥石流等都會對村民的生產生活產生影響。共同溝的一大優(yōu)勢就是抗災能力強,并且維修維護方便。過去我們只算建設投入而不算后期維護保養(yǎng)成本。如果把后者一并算進來,共同溝的建設費用就不算貴了,前期投入的一切都能在后續(xù)的維護保養(yǎng)中省回來。
最后,因為有了共同溝,整個村莊可以凈空。本來挺漂亮的一個村莊,結果被橫七豎八胡亂牽扯的線路弄得景觀支離破碎?,F在,又可以變回頭頂只有屋舍輪廓和白云藍天了。
剩下,就看用的是二百元的潔具還是兩千元的潔具了。
這當然不是全部。我們的村落基礎建設改造方案中,包括了低價卻美觀的夜間照明,包括造型頗有設計感的公廁,而整體外觀改造方案則參考的是京都郊外的一個村子。
不是有個劇院就會有人去聽戲的。不是辦個電視臺就有人愿意看你的節(jié)目的。不是蓋個村民活動中心就真的會有村民去“活動”的。所以,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能辦一個真有村民愿意去活動的活動中心,如何避免房子造起來卻一天天鎖著門。
村里當然不會有電影院和劇場,除了碧山社區(qū)連像樣的書店也不會有。不過,現在的鄉(xiāng)村跟城市有一件事情是沒差別的——我們大家都有網絡。
可惜的是,農村普遍的情況是,就算有網絡,利用率也是極低的。也就是說,很多主流的娛樂項目和手段,在鄉(xiāng)村很少人用。原因說穿了很簡單,大多數村民對于如何使用互聯網豐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幾乎一無所知,能把電腦當成電視看就算高手了。
那么,這就不是條件不具備,而是使用習慣未養(yǎng)成的問題了。這就好辦了。
在“美麗鄉(xiāng)村”的標準做法中,有一塊是村里的公共活動場所,一般是做一排房子,給村支部辦公和圖書室用。我們想做的比這個規(guī)模要大。我們設想的是把村民的公共活動需要都在同一個空間解決,并且讓它實實在在地起到應有的作用——而這“作用”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教育,是教大家怎么娛樂,怎么參與到豐富的文化活動中去。是的,娛樂也是要教育的。
我們在村里同樣設計了一個公共空間,取名為“村民之家”?!按迕裰摇钡氖褂霉δ芊浅6喾N,可以辦桌聚餐,可以開會看演出,村支部的政務公開也在這里,村里的小賣部也放在這里,從設計上就是為了吸引村民有事沒事來這里坐坐。
以前的中國鄉(xiāng)村有很多“祠堂”,城里有不少“會館”,都是民間自辦卻非常有凝聚力的地方。分析其原因,是因為祠堂也好會館也好,一般都是有威望的本地鄉(xiāng)紳在打理,做一些本地公益和本地救濟之類的事情,也幫助調解一些鄰里糾紛,其服務功能很接近于居委會。村民之家希望能恢復這樣的凝聚力,除了在村委會的支持下保留地方公益和救濟的功能,更希望用“有趣的學習場所”和“村里的文化經濟中心”兩重特色來吸引人。
學習什么?學習如何讓生活變得更有趣、品質更高。這才是不會被人拒絕的教育。
既然互聯網上無所不有,自然也就包括了村民們喜歡的娛樂內容。幫助他們找到這些內容,教會他們使用這些內容,豈不是也能讓村莊里的文化生活更豐富多彩?況且,鄉(xiāng)村這種以熟人社會以單一方言為核心的生活區(qū),比城市更容易激發(fā)和引導出區(qū)域性的興趣熱點。城里人看《來自星星的你》不過是在網上七嘴八舌,白石巖的村民可以在村民之家插科打諢。村民之家可以是大家的實體論壇。
假設一下,如果一個村民不斷從村民之家得到新資訊、新的娛樂節(jié)目和手段,回家以后他在自己的電腦或者智能手機操練,果然發(fā)現娛樂方式更豐富了。不用多久他大概就會對村民之家產生依賴了吧?沒有電腦和智能手機的村民,會不會也想攢點錢添一個了?
再接下去,有沒有可能村里就自己能編一個微信群了?
而一旦整體氛圍形成,一旦主流意識形成,可不可以認為這個村子的文化生活已經發(fā)生了質的提升?
一個活動場所,配合一點在城里人看來毫無難度的小事,確實就可以催生這樣的變化。
美麗鄉(xiāng)村的改造,對我們而言遠遠不止是建筑形態(tài)和公共設施建設這么簡單,它應該能影響到生活形態(tài)的改變。
在方案設計階段,我們就清楚認識到一個問題——僅有建筑不夠,還要有一整套的使用方案。使用方案也好辦,無非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最后形成一個文本。但執(zhí)行的人呢?誰來把這一切運作起來呢?答案是——錢!
一村一品的落戶,是為村子增加財源的主要手段。從運作方式上,“一村一品”項目組是個平臺組織,我們幫助外來志愿者和各村莊的村委會建立合作,而項目落戶的前提條件,就是每年在分配比例中能達成村委會年收入十萬的要求。這筆每月不過八千左右的收入,已經足以維護一個村落的上述開支。除此之外,一村一品項目的原料優(yōu)先本地采購、勞動力優(yōu)先本地聘請兩項,就已經實現了村民的增收;公平的分配體制又保障了投入技術和創(chuàng)意的外來志愿者與村集體都得到自己的一份報酬。這是用外來的錢盤活本村的經濟。
以上是收入部分。但還不夠。
一個正常的社會環(huán)境,一個正常的經濟體,不僅要有收入還要有消費。貧困地區(qū)一直以來有各種幫扶,使得某些人產生了依賴和某種幻覺,覺得我窮所以你給我東西給我錢是應該的。這種心態(tài)只能讓他們的處境越來越糟糕。
因而,我們除了要在村里創(chuàng)造收入,還有一部分是要創(chuàng)造消費。這一點同樣意義重大。消費的自主性,消費的選擇權,可以激發(fā)提高收入的動力。而這種動力一旦形成,勞動者就容易對自己的工作采取負責任的態(tài)度。往大處說,這是農民向產業(yè)工人轉型的開始。這跟以前種自己的地不同,這跟為集體出工不同。這是周轉速度快得多的錢。刺激消費的手段主要有兩種,一是在村里(主要是在村民之家)開辦的收費服務項目,比如除了周末的電影公益場其余都是收費場次。我們的意圖是在農村引入第三產業(yè),這有利于民眾建立用金錢交換社會服務的觀念,也慢慢培養(yǎng)提供社會服務換取收入的氛圍。
簡單點說,我們是寄希望于用共同溝來提升村民的硬件環(huán)境,用網絡資源來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用“一村一品”來提高大家的收入,以整體上縮小鄉(xiāng)村跟城市在各方面的差距。
而做到這些,需要投入的資金在原有“美麗鄉(xiāng)村”建設投入基礎上并未增加多少,更重要的是把“一村一品”、“鄉(xiāng)村假日”和“網購屋”等幾個項目開展運營起來。好在這幾個部分的運營和組織都不算難度很大,其中最復雜的可能要算涉及產品研發(fā)、品牌創(chuàng)造、形象設計、生產、銷售、推廣多個環(huán)節(jié)的“一村一品”,而恰恰是這一部分,我們已經用“有茗箐”這樣一款產品證明了此路能走通。
中國的農村問題盤根錯節(jié)且由來已久,我們提出的這個農村建設新思路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是包治百病的萬能藥方。比如說,針對相對富裕地區(qū)的農村,尤其是城鄉(xiāng)結合部的農村,這個方案就幾乎完全不適用。農村跟農村也不同,也有不同的發(fā)展階段。
但是我們相信,在貧困地區(qū)的農村,這樣的改造確實會起到應有的作用——改變農村的面貌,改變農民的狀態(tài),改變城里人對鄉(xiāng)村的固有看法,令農民成為正常社會的一分子。
那么,我們就從山區(qū)里的村子開始,從人口少一點、收入少一點的村子開始。
那么,我們就從白石巖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