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可
為什么領導的褲子都提得那么高?對此,民間流傳“官階越高,褲腰越高”,這只是一種帶有“傳統(tǒng)禮制等級”色彩的闡釋。
其實,高腰西褲/西便褲幾乎是全球55歲以上男性的Dress Code。
自有西褲以來的時尚傳統(tǒng)是褲子的上端要匹配穿著者“自然腰部”。“自然腰部”是理想身材下胸部和臀部之間的身體最窄部分,也就是真正的腰——如果你家先生有的話。西褲的設計就以此為據,褲子正好提到“自然腰部”或稍低于它。而在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擔任時裝設計課程總監(jiān)的格羅夫斯先生,為西褲的穿著原則設立了一個更為嚴格的標準:不要暴露襪子及腹部。
胖子穿著系皮帶的西褲就會非常尷尬。自然腰部已毫無蹤影,原本上半身最瘦的地方變成了半球狀的肚腩,褲腰若提到此肚腩下半弧線某一位置上,將不可避免地滑落。因此只能選擇往上提到肚子的上部,也就是靠近胸部,西褲“掛”在此處,就有了“抹胸褲”的效果。
年齡與褲腰高度關系表
調查發(fā)現,不知曉時尚為何物的12歲以下男孩,褲腰差不多提在自然腰部那里;到了叛逆的青春期,男孩的褲腰整整下降了5英寸,總喜歡露出幾寸內褲出來。當他們告別松垮的牛仔褲陪伴的青春期步入職場時,正裝的褲腰正好卡在身材標準者的自然腰部上。人到中年后,皮膚松弛,身材也往往開始橫向發(fā)展,于是褲腰開始一寸一寸地上升,至57歲時——正好是年富力強的政治家的年齡——褲腰在腰部以上5英寸,只比腋下低7英寸——那兒才是他們上半身最瘦的地方??瓷先ィ说囊簧镏挥泻芏痰臅r間才會把褲子穿對地方。
當然,也有人寧愿在滾圓的肚子上勒緊褲腰硬扛,也不愿將褲子上提。20%的老年男性會忽視自己的身體形狀變化,讓褲腰提到大肚子以下,而不是購買一個襠部尺寸更大的褲子。
不過,西方政要的身材,在電視出現后,整體上卻是與時代潮流“逆行”的,在國民普遍身材走樣的同時,西方政要的身材卻沒有與時俱進。一般而言,英國、德國、意大利等國,國家領導人更容易出現丘吉爾式的大胖子,如德國的科爾、意大利的貝盧斯科尼;另外一些國家領導人通常會有不錯的身材,比如美國、法國最近幾十年很少出現身材臃腫的國家元首。這是因為他們要討好選民。
更多的人在身著白襯衫與西便褲組成的夏季便裝時,沒有春秋冬時的外衣遮蓋,導致“抹胸褲”直接暴露在外;其次,或許也與他們性格較為外向率性有關,譬如有些形象較內斂的人在穿西裝時,其實褲子位置可算內置式“抹胸褲”,但脫去西裝時,會將襯衣下擺放在褲外遮擋,而且偏愛深色襯衣。
除此之外,東亞人的身材比例,也為褲腰繼續(xù)提高填了一把柴。
研究顯示,黃種人的腿相對短小一些。
按照演化解釋,這種情況的出現與古代農業(yè)的發(fā)達程度相關,而日常生活中需要不斷追獵的東非人,自然擁有較長的腿和最好的腿部比例,至今也得益于這種生理結構,不斷摘得長跑運動的桂冠。
因此,中國人的著裝西化后,首要問題是褲腿偏長。代表著西方審美觀念的西褲,以腿長者穿著效果最佳,為了向這個審美方向靠攏,將褲腰提高是讓腿顯得長的一種妥協辦法。
對于肥胖的中老年人而言,穿著西褲而避免用高腰褲的話,能選擇的似乎只剩下了一種:那就是中低腰背帶褲。
然而,在文藝宣傳中,背帶褲往往和雪茄、金絲眼鏡一起成為帝國主義者、大資本家和漢奸買辦形象的標配,它無可避免地被符號化,以至于不能像西裝領帶一樣在1980年代獲得公開“平反”。另外,背帶褲也無法與制式服裝中山裝搭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