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俞平伯
書信,曾是人們交流信息和情感的一種傳統(tǒng)方式,它承載的不僅僅是一種懷舊的情緒,更是一種文化,一種歷史的記憶。雖然書信正在悄無聲息地漸離我們的生活,但那份美麗,依然值得我們永久地回味。
書信是人生一道美麗的風(fēng)景,我們懷念那用筆帶著心血書寫思念的年代,那人情似紙般純凈的年代,那不假修飾、任情感真誠宣泄的年代,那為朋友朝思暮想,牽腸掛肚的年代。歲月會流逝,往事會淡漠,無論歲月怎么發(fā)黃,那不染塵埃的情感,終會在記憶發(fā)黃的紙頁上留有痕跡……
俞平伯是周作人的學(xué)生。讀二人的尺牘集,見到他們談天說地的文字,詩意卷著思想之光,京派文人的音容笑貌都有了。其中,他們交往的脈絡(luò),歷史、民俗、審美、時事、天氣,均有涉獵。文字呢,文白相間,大有晚明之風(fēng)。在政治多變,世風(fēng)浮躁的年月,他們卻靜心無為,品玩古董,筆帶閑情,書齋里的迂腐和聰慧都有,在輕松的對談間,心中最本然的東西撲面而來。
1922年3月27日
平伯兄:
……
對于你的《詩》上邊的議論(俞平伯在1922年1月《詩》月刊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詩底進(jìn)化的還原論》認(rèn)為:“好的詩底效用是能深刻地感多數(shù)人向善的?!彼f詩有三個條件,即:感人、感人向善以及所言者淺,所感者深),我略有意見發(fā)表在《晨報》上,不知見到否?我近來不滿意于托爾斯泰之說(指托爾斯泰在《藝術(shù)論》中所闡述的觀點。他反對以美為藝術(shù)的鵠的,主張以宗教意識——向善——代之),因為容易入于“勸善書”的一路,汪敬熙君在《小說月報》通信也已說及了。你自己以為作詩還不能實行你的宗旨未免是缺點,在我看來并不如此。我覺得你的抒情之作實在要比《打鐵》(俞平伯新詩,發(fā)表于1922年2月15日《詩》月刊第1卷第2期)為勝,不知以為然否?我以為文學(xué)的感化力不是極大無限的,所以無論善之華、惡之華,都未必有什么大影響于后人的行為,因此除了真是不道德的思想以外(如資本主義、軍國主義及名分等),可以放任。譬如私產(chǎn)制及買賣婚都應(yīng)該算作不道德,但如戀愛上的占有的欲望,在事實上固然不能滅他,在文藝上自然也可以許其存在了,倘若嚴(yán)格的說來,這也是私有制之類,不宜于加入,如此則萬不會再有熱烈的戀愛詩出現(xiàn)了。我以前很佩服托翁之議論(至今也仍有大部分之佩服的),但現(xiàn)在覺得似乎稍狹一點了。
弟周作人
三月二十七日
1925年8月21日
啟明師:
有一不署姓名的古文一篇,頡剛疑是明人作。您看看是嗎?還是近人作的呢?標(biāo)點是我加的。文看完仍見還。
學(xué)生平伯 八、廿一
1925年8月22日
平伯兄:
來信敬悉。那篇文章讀去似系明人之作,昨適玄同亦在,請他看亦云當(dāng)系明季人,至遲亦當(dāng)為清初也。前尹默約我教孔德(孔德學(xué)校,學(xué)生多是北大教職員子弟,教師多由北大教授兼任)的中學(xué)國文(散文),冒昧答應(yīng),現(xiàn)在心緒紛亂,無心看書搜教材,覺得一定弄不好,想請人代去,不知你有工夫每周去兩小時否?
八月廿二日,作人
(注:不署姓名的古文一篇,其實是俞平伯自己寫的散文《夢游》,后于1926年1月25日發(fā)表在《語絲》第63期。俞平伯在《夢游》的跋中說:“臨了我還要講一笑話:就是這文脫稿以后,不屬姓名,叫朋友們?nèi)ゲ?。他們說大約是明人作的,至遲亦在清初??刹畹锰嗔?!我應(yīng)當(dāng)說:‘不敢當(dāng)!這三個朋友中,有兩位實是我的老師,那令我更加惶恐了?!保?/p>
1926年6月30日
平伯兄:
今日《京報》想已見到,第七版上有一篇妙文,大罵適之,而說你是適之的“大弟子”,(“大徒弟”?如悟空之于三藏乎?)此種文章同不值一笑,但可見精神異常的青年之多。丁在君(丁文江,字在君)幾乎以“袁許”(唐代袁天綱和漢代許負(fù)的并稱,二人皆以精通相人之術(shù)著稱)自居,未免稍滑稽,然而一面以“袁許”視人者的確不少,二十五年的教育之力終于無效,遺傳的勢力真大得可怕。近來有興致做文章否?聞小峰說《語絲》稿又不多了,請隨時給我們一點。我是什么都做不出,偶然寫一篇,亦只可在副刊上發(fā)表,難得較成片段的東西也。
六月三十日,作人
1928年3月18日
平伯兄:
《新月》中有一篇適之的關(guān)于《紅樓夢》的文章(指胡適作《考證〈紅樓夢〉的新材料》一文),送上借給你一看?!段骱魧ぁ罚◤堘匪P記)如已不用,乞費心飭人放在孔德本校為荷。尊序尚未動手,雖然極想早還此“債”,以便再設(shè)法還紹原之債也。
三月十八日夜,作人
1928年3月24日
平伯兄:
《新月》便以奉送,因我已另得一冊了。貼來郵票恕已沒收,但別換一枚貼在信面,請寄到時收下可也。春雨如酥,庭中丁香大有抽芽之意矣。
三月廿四日,作人
1928年3月25日
豈明師:
《新月》見贈,謝謝。昨接圣陶書言《雜拌兒》已寄到,……
[附注]外史氏曰:“大有滿城風(fēng)雨近重陽之意云?!?/p>
丁香有抽芽之訊,視之良然,然春色雖近而春風(fēng)如此亦可厭也。再有一星期便值春假,又可偷閑旬日。做先生日為逃學(xué)之謀,殆非所宜;然而除“執(zhí)教鞭”以外,士農(nóng)工商更無一事可為,此其所以可圖也。至于文壇望之瑟縮,因久已為他人一手所奠定矣,再不知趣,曾跑龍?zhí)字蝗簦菦Q不可!
《西湖夢尋》想早收到?!墩Z絲》上之“白木”,其老人之化身乎?
(此紙類女學(xué)生寫情書之用,遂戲效其簪花格云耳。)
學(xué)生平伯上
三月廿五,大風(fēng)之日
1928年4月11日
平伯兄:
放春假五天,有四天在外奔走,吃了五回酒席,比不放假時尤忙,從今日始又可少收放心,覓閑讀一點書寫一點字了。前日在琉璃廠買到一本《西湖夢尋》,丁刻舊印,前相示白紙本中有兩紙空白(注云原缺),而此本則并不缺也,蓋缺版兩塊而不復(fù)補(bǔ)刻,姑以白紙?zhí)氯?。匆匆不盡。即須出城去了。endprint
四月十一日上午七時,作人
1928年4月16日
豈明師:
接紹原來信云:已搬到下板兒巷十五號,大房東是顧子才(即顧柏年,字子虬。顧頡剛之父),你聽見了,包要嚇一跳。我卻并未嚇一跳,因為我壓根兒把顧子才那個人忘卻了,——或者是吉岡(即顧頡剛)的老子吧?難說,是!
開明來信附一閱。明知討厭,亦事出無奈,老人當(dāng)勿怒也。
丁香開后開海棠,北京之春光疾哉!
學(xué)生平伯上
1928年5月25日
平伯兄:
前請齊白石刻了一方印章,現(xiàn)已取來,覺得頗有風(fēng)趣,特以呈覽,不知以為何如?此公年將近七十,恐其如吳昌碩之停止不刻,故特去求刻一塊也。又有陳師曾刻二印,并附在下面。玉泉帶回兩瓶來乎?
五月廿五日,作人
1930年7月30日
平伯兄:
有日本友人云在山口地方聽到楊貴妃墓的傳說,并照有相片,因兄系主張楊妃不死于馬嵬者,故以一份奉寄,乞收閱。據(jù)傳說云楊妃逃出馬嵬,泛舟海上,飄至山口,死于其地,至今萩及、久津兩處均有石塔,云即其墓也。下月初聞凡社(20世紀(jì)20年代在北京的郭紹虞、陳垣、金岳霖、許仕廉、馮友蘭、熊佛西、黃予通、許地山、徐祖正等大學(xué)教授組成的一個團(tuán)體,常有宴請、聚會活動,增加交流與溝通。還曾編輯過“凡社叢書”)將聚會,想兄可往談。
作人 七、卅
1930年8月6日
平伯兄:
關(guān)于楊貴妃的傳說,雖經(jīng)石橋丑雄君(現(xiàn)任日使館憲兵隊長,亦是一個歌人)說過,卻不甚記得,只存大概了。據(jù)云妃飄海遇風(fēng),至日本,中途宮人多死,她自己亦已垂死,由其地蔌(Hagi)氏收養(yǎng),不久亦卒,遂葬其地,至今蔌氏生女多美人,而亦多命薄,與楊妃相似。又云明皇后為妃造一佛像,送往寺中(墓皆在寺中)供養(yǎng),為祈冥福,使者不知其地,便留置京都某剎(石橋君說出寺名,惜忘了),其后該寺聞耗往取,而京剎不肯予,終乃另造一像,并中國原物分置兩處,但亦不明孰為庸物,(此一節(jié)系我忘記問,或者石橋君知之亦未可知)此外恐尚有傳說,只得再行探訪矣。匆匆。
作人,八月六日
1930年8月8日
平伯兄:
永和十年磚于民國初年以銀數(shù)錢在紹興購得,放在寒齋已十余年,終未上蠟,幾乎視同凡瓦,今擬令其移駐尊處,未知容許否?如以為可,乞于便中來敝齋時攜去為幸?!靶惫ㄖ熳郧?。他曾作散文《南行通信(一)》,署名玄玄,故周作人戲稱之)何以無續(xù)訊,在船上恐又受“茶房”的優(yōu)待,令人想起他的那篇文章也(指朱自清散文《海行雜記》,文中述說了輪船中的茶房所表現(xiàn)的種種勢利以及船客的無奈,感嘆“在現(xiàn)在便利的交通之下”仍從心理上感到“行路難”)。
8/8 苦雨
1930年8月11日
平伯兄:
來札及詞同時收到。楊妃傳說或可發(fā)表(遵照周作人的建議,俞平伯作了《從王漁洋講到楊貴妃的墳》。文中全引周作人1930年7月30日和8月6日的兩封信。文章分析了楊貴妃在日本的種種傳說,揣測:當(dāng)時白居易“會不會以聽了這種謠言,才去寫《長恨歌》。所謂海山蓬萊,就隱隱約約指了日本?或者是《長恨歌》既傳誦海外,有日本的俞平伯之流猜出《長恨歌》的夾縫文章日后造出該項流言來?這兩個假定都有點可能。無論你采用何種,對于鄙說的估價總不無小補(bǔ)”),唯希望兄能為之加上一頂帽或一雙靴,斯更善耳。“玄玄”公如戴方眼鏡,甚佳,——其實不佞乃頗想請托,因有一金公亮來找我說擬離杭來燕也。匆匆。
八、十一,作人
1935年1月上旬
知堂師:
今歲元旦,敝區(qū)(內(nèi)一區(qū))忽強(qiáng)迫民居一律懸旗,每旗納費五角,不懸云須罰款五元,于是一片紅光與素雪相輝,誠足以壯觀瞻也。唯聞閭巷中納此五角有稍稍為難者,謔而近虐矣。何不食肉糜猶假想之詞,此則跡似強(qiáng)迫,嘆古人之愚真不可及耳。此是一件。頃關(guān)外人來言,塞上風(fēng)云變幻未可樂觀。銅山雒鐘固在意中,此又一事也。一九三五年才過數(shù)天便如此,“磨咕”流年似乎欠佳,而吾輩偏不甘伏櫪,其志良可嘉也。茲隨函奉呈康德元年郵票數(shù)種。又,書值六元,既已叨光減價之益,又得佳籍,感荷感荷。敬頌
起居
學(xué)生平伯頓首
(選自《周作人俞平伯往來通信集》/周作人 俞平伯 著 孫玉蓉 編注/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年1月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