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建偉
植物們的事情,好像都是小事情。
說說葫蘆吧,它是綠色藤蔓類的攀爬高手。從暮春到深秋,它長長地伸展著無數(shù)根胳膊和手,于瓜架,于墻頭,于犄角旮旯,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去擴大自己的地盤。它身上最厲害的:一是彈簧似的葫蘆須,如小手,長一尺,抓三下;一是多杈的葫蘆芽頭,不怕掐,越掐越多。倘若生長到青春期,你拿它一點辦法也沒有。
陽光是葫蘆活命的第一份口糧。為了搶陽光,葫蘆也是費盡心機,葉子比其他的藤蔓類植物要濃密,葉片里的果肉更肥厚,水分儲存更多,更耐旱。剛開始生長的季節(jié),葫蘆根本不著急,個頭跟茄子辣椒苗一般高,但倘若遇見一場半場的雨水,它就“噌噌噌”地往上躥,躥上瓜架上黃瓜絲瓜豆角吊瓜的地盤,擠了上去,再又是一副老實巴交的樣子。其實往后幾天,葫蘆最不老實了,它不聲不響地打開了枝枝蔓蔓,拼命地發(fā)杈,長葉子,開著不結(jié)果的說謊的小白花,蒙蔽了所有植物的蔑視和嘲笑聲。可能,茄子會這么想:“葫蘆呀葫蘆,你開的是說謊話的花朵,根本結(jié)不出來什么果子,光長葉子有什么用?你能學(xué)到我一開花、就結(jié)一個果的本領(lǐng)嗎?”
葫蘆也不爭辯,也不管人家的嘲笑,只是朝著枝蔓葉茂的目的,一門心思地生長。一天早上,它的藤蔓之間冒出了3個花生米似的小瓜紐紐,瓜通體碧綠,有兩個肚子,長滿了白毫毛,頂端怒放著白色的小花,可愛極了。小瓜紐紐的周圍,別的瓜類也在開花結(jié)果,也有大大小小的瓜和小紐紐,有的瓜甚至比大人的胳膊還要粗,還要長,這樣一比較,3個小葫蘆一點也不起眼。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之后的第4天,小瓜紐紐的數(shù)量由3個變成了1個,萎縮了的2個小葫蘆黑糊糊的,比原來的體積更小,小得可憐,僅剩下的那個小葫蘆,能活下去嗎?能長大嗎?
奇跡發(fā)生在第5天。頭天晚上,小瓜紐紐也不過扣子般大小,可過了一夜,竟然變成拳頭那么大,眼睛眉毛都很有爺們范兒。緊接下來,小葫蘆好像吹氣球似的變大,由拳頭,而小碗碗、而海碗、而小面盆、而大面盆,個頭一天天變大,大得那么突然。還有,隨著大葫蘆瓜的出現(xiàn),葫蘆也根深葉茂起來,葉子們好像煙花爆炸一般四散開來,鋪滿了整個瓜架,搶占了整個夏天、秋天的陽光。其他的瓜呢,失去了陽光的嬌寵,再不開花結(jié)果了,再不增添新葉子了,已經(jīng)結(jié)出的小瓜紐紐也不怎么長了,開始慢慢萎縮、變小、發(fā)黑,直至成為一顆死瓜。再后來,瓜架上只剩下郁郁蔥蔥的葫蘆枝蔓,枝蔓之間掛滿了大大的葫蘆花、葫蘆瓜、葫蘆紐紐,這等景象,歡喜死了人。
吃葫蘆要吃出來個嫩,再大一點,就老了,只能等它長老了,開葫蘆當(dāng)瓢。嫩葫蘆的成色,一般是墨綠或者幽綠,瓜上密密的毫毛一寸長,一碰,就扎手,小碗碗般大的最好。葫蘆果肉滑嫩、清爽、筋道、耐嚼,當(dāng)天摘下來,得用菜刀把那層綠皮削掉,削得越薄越好,取了瓜瓤后,可切絲清炒,切片蒸魚,切塊燉肉,剁泥摻餡,這么說吧,甭管什么七葷八素的菜,只要有了清爽的葫蘆,它準(zhǔn)提鮮!
然而,你倘若錯過這一天半晌的采摘期,葫蘆就不好吃了,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它一天天長老,怎么變老的呢?首先是葫蘆皮上的綠,幽綠變成了鵝黃綠,綠里發(fā)白,好像江南少女的袖;然后是毫毛,隨著葫蘆的體積變大,密密的毫毛開始張開、漸漸變少、再少,乃至于消失,好像很多中國男人的肚子;最后是葫蘆皮的厚度,從薄向厚過渡,厚得比雞蛋皮還要厚,等到葫蘆徹底變老的時候,整個葫蘆就靠這一張皮來包裹了,敲一敲,“梆梆”亂響,皮下的那層果肉呢,早已經(jīng)變成一兩個指甲蓋厚的木質(zhì)部分,也很硬。長老了的葫蘆,一般是兩個肚子,一個肚子的比較罕見。舊時年月,北方老百姓的瓢,是把葫蘆豎起來鋸開的,一開兩半,也就是兩個瓢,取瓤一刮,舀水舀面;新疆人喜歡在葫蘆的小肚子上鋸開一個口子,把瓜瓤子掏空,裝糧食裝水用,用駱駝或者毛驢在沙漠戈壁灘上運輸買賣。時下不同了,瓢已經(jīng)逐漸退出廚房,失去它的使用價值,只能以另外一種形式出現(xiàn)了,比如葫蘆的一些工藝品:小葫蘆手把件,掛件,大葫蘆雕塑、工藝品,皮色或黃或橙,或咖啡或紫藤,玲瓏,古樸。
倘若制作葫蘆小把件,最難的是給葫蘆剮去青皮,確是要一番工夫的。葫蘆皮上有一層青皮,薄薄的像一張宣紙,自然條件下的蛻皮,一是葫蘆在長時間風(fēng)化下容易干裂,二是葫蘆上容易留下污痕黑疤。怎么彌補這些缺憾呢?選擇剮青皮的東西至關(guān)重要,竹片、刀片、硬幣棱角或者手指尖,刃面要直立,剮的動作要像火山爆發(fā)一般,鋪天蓋地,猛而快,下手的力道要輕重有度,不急不躁,比如:葫蘆頂端的皮厚——剮得要重,肚子上的皮薄——要輕,肚臍眼的地勢比較復(fù)雜——更需要有輕有重,倘若剮得留下了刀痕,就會破壞葫蘆的品相,直接影響葫蘆的價格。晾葫蘆,是第二個步驟,必須把剮了皮的葫蘆放在陰涼通風(fēng)處,晾上一兩個月,不見陽光,才能保證整個葫蘆的成色統(tǒng)一,溫潤和諧;倘若直接在陽光下晾曬,日照的時長往往導(dǎo)致葫蘆的色差過大,影響品相。最后的關(guān)鍵問題,是檢查你的葫蘆上是否留下幾根藤蔓,拿葫蘆老行家的眼光講,這幾根藤蔓就是葫蘆的“龍頭”,“龍頭”象征著持葫蘆的主人乃大富大貴之人,沒有了它,那么,你辛苦制作的葫蘆就變得一文不值了。
我在京郊小區(qū)的一角,種了收了兩年的葫蘆,風(fēng)來雨去,每一年都熟悉它們的一生。很驚訝,能擁有這樣的一種心境:葫蘆從一本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典讀本里走出來,讓我在大自然的一處小菜園里種下了它們,豐收了它們,再經(jīng)過我的胃讓它們重返大地,或者隱入我的臥室書架、辦公桌前的盆景里……傻傻憨憨地看著我。
終于明白了,一生太過短暫,但想要奢望的東西太多,乃至于我們幾輩子都承受不了??峙率?,一個猶豫之間,一生就走遠(yuǎn)了,再也找尋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