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遵宇 江蘇省張家港市中醫(yī)醫(yī)院 (張家港215600)
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化療是乳腺癌綜合治療中的重要一項,但是化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以及腫瘤細胞的多藥耐藥常嚴重影響化療效果,為減少化療期間不良反應,提高患者生存治療,本院近年來采用扶正合劑輔助化療治療乳腺癌取得較為滿意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為單側(cè)發(fā)病,并均經(jīng)粗針穿刺組織病理檢查證實為浸潤性導管癌。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患者年齡32~60歲,平均年齡(48.2±6.7)歲,腫瘤直徑2.3~6.5cm,平均直徑為(4.1±1.2)cm;按照TNM分期標準,Ⅱa期7例、Ⅱb期15例、Ⅲa期8例;對照組年齡35~60歲,平均年齡(49.2±5.8)歲,腫瘤直徑2.0~6.3cm,平均直徑(3.9±1.1)cm;按照TNM分期標準,Ⅱa期8例、Ⅱb期16例、Ⅲa期6例。對比兩組一般資料,兩組患者在年齡、腫瘤大小以及TNM分期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新輔助化療方案進行化療,根據(jù)患者病情選用CEF化療方案(環(huán)磷酰胺,600mg/m2,d1,表柔比星,50mg/m2,d1;氟尿嘧啶,500mg/m2,d1-d5,所有藥物均靜脈推注)或CAF化療方案(環(huán)磷酰胺,500mg/m2,d1,表阿霉素,50mg/m2,d1;氟尿嘧啶,750mg/m2,d1,所有藥物均靜脈推注)。化療時常規(guī)應用地塞米松和5-羥色胺酸受體阻斷劑預防胃腸道反應,3周為1個治療周期,1個周期后根據(jù)患者血象恢復情況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shù)。對照組僅給予上述常規(guī)治療;治療組在新輔助化療期間給予患者扶正合劑(成分包括:黃芪、黨參、靈芝、阿膠、全蝎、蜈蚣、僵蠶等)的應用,口服,30mL/次,3次/d,并囑患者在服用前搖勻,從化療開始第1天服用,共服用20d。
療效標準 對兩組患者的近期療效、毒副反應以及治療前后的生存質(zhì)量和治療期間的多藥耐藥性比較。其中①近期療效應用應用WHO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進行判定,共分為共分為CR(完全緩解)、PR(部分緩解)、SD(穩(wěn)定)、PD(進展),并以完全緩解和部分緩解計算總有效率;②毒副反應根據(jù)WHO抗癌藥物不良反應為標準,分為Ⅰ~Ⅳ度;③生存質(zhì)量應用卡氏評分(Karnofsky)標準進行評定,分值0~100分,0分為死亡,100分為正常,無癥狀和體征,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生存質(zhì)量越好;④多藥耐藥性的檢測指標為:P-gp(P-糖蛋白)、GST-π(谷胱甘肽轉(zhuǎn)移酶),檢查方法應用免疫組織化染色法,細胞相應部分出現(xiàn)黃色為陽性,無反應為陰性。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統(tǒng)計分析資料,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應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應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結(jié)果 近期療效 治療組和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86.7%、63.3%,兩組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大于對照組,且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近期療效比較(n)
毒副反應 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主要為骨髓抑制和胃腸道癥狀,其中Ⅲ~Ⅳ級白細胞下降治療組和對照組分別4例(13.3%)、9例(30.0%),Ⅲ~Ⅳ級惡心嘔吐的不良反應治療組和對照組分別3例(10.0%)、8例(26.7%),兩組比較,毒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小于對照組,且P<0.05。
生存質(zhì)量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生存質(zhì)量比較,兩組患者在治療前的Karnofsky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Karnofsky評分均明顯提高(P<0.05),而治療組變化更為顯著(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Karnofsky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Karnofsky評分比較(分,±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對照組80.62±6.54△64.23±6.81 64.07±6.3471.86±6.21
P-gp和GST-π的表達 對兩組患者治療后乳腺癌組織中P-gp和GST-π的表達情況比較,治療組陽性表達率明顯小于對照組,且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P-gp和GST-π表達比較[n(%)]
討 論 化療是一種應用抗癌藥物抑制癌細胞分裂,破壞癌細胞治療的方法,在惡性實體瘤的治療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本組的資料中,我們應用的新輔助化療也稱為術(shù)前化療或早期化療,即在對惡性腫瘤實施手術(shù)或放療前應用的全身性化療方法,其是各種惡性腫瘤治療的新進展,且已有臨床證實,其療效優(yōu)于術(shù)后化療[1,2]。
但腫瘤細胞對于多種化療藥物的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耐受,即腫瘤細胞的多藥耐藥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新輔助化療的應用[3]。根據(jù)中醫(yī)理論,乳腺癌屬于“乳巖”范疇,中醫(yī)認為乳腺癌病因機制多是由于肝腎不足,氣虛血弱,沖任空虛,氣血運行失常所致,其發(fā)病以正氣虧虛為本,血瘀為標,在治療方面應以扶正固本,活血化瘀為主[4,5]。我們對治療組患者在常規(guī)新輔助化療治療期間給予扶正合劑的應用,方中黃芪具有使氣旺血行,瘀去絡通之功效;黨參具有通血脈、散瘀結(jié)之功效,并可補中益氣,兩者均為補氣藥物;靈芝具有補氣安神之功效[6];阿膠具有補血止血、滋陰潤燥之功效,長期服用可補血養(yǎng)血、提高免疫力,總之諸藥合用可共奏補益氣血、活血化瘀之功[7]。
在本組的資料中,我們對在常規(guī)輔助化療的基礎上應用扶正合劑治療的治療組和僅行常規(guī)輔助化療的對照組兩組患者的近期療效、毒副反應、生存質(zhì)量以及乳腺癌組織中P-gp和GST-π的表達情況進行比較,其中P-gp和GST-π兩種指標在多種惡性腫瘤多藥耐藥中起到重要作用,兩種指標的過度表達與多藥耐藥機制關(guān)系密切[8],因此降低兩種指標的陽性表達對于降低腫瘤細胞的多藥耐藥性具有重要作用。從本組資料結(jié)果可知,治療組患者治療后的P-gp和GST-π的陽性表達率分別為10.0%、33.3%,明顯小于對照組(P<0.05),近期總有效率達86.7%,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同時治療組毒副反應和生存質(zhì)量的比較,治療組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扶正合劑輔助化療在乳腺癌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明顯提高患者近期療效,降低毒副反應,改善患者生存質(zhì)量,同時還可改善患者的多藥耐藥性,這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值得臨床應用。同時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本組樣本量較少,隨訪時間較短,對于扶正合劑在乳腺癌治療中的遠期療效還有待進一步加大研究。
[1] 孫貽安,劉曉菲.中醫(yī)對乳腺癌的認識及術(shù)后治療原則[J].中醫(yī)藥學刊,2005,23(1):180.
[2] 邱獻華,王海學.新輔助化療加手術(shù)治療乳腺癌的臨床觀察[J].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06,13(9):1071-1073.
[3] 董家輝,易嘉雯.中醫(yī)藥協(xié)同新輔助化療治療乳腺癌近況[J].光明中醫(yī),2008,23(5):689-691.
[4] 胡金輝,袁軼峰,賀菊喬.益氣活血湯協(xié)同新輔助化療治療乳腺癌28例總結(jié)[J].湖南中醫(yī)雜志,2008,24(2):38-39.
[5] 李東梅,蔣曉松,湯力昌,等.扶正解毒法配合新輔助化療治療乳腺癌33例臨床研究[J].世界中醫(yī)藥,2010,5(6):394-396.
[6] 雷葉雁.扶正解毒法配合新輔助化療治療乳腺癌的臨床研究[J].甘肅中醫(yī),2010,23(12):31-33.
[7] 周 梅.扶正抗癌湯協(xié)同化療治療乳腺癌的臨床觀察[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08:25.
[8] 譚 敏,賓曉農(nóng),何青蓮.乳腺癌組織中耐藥相關(guān)基因表達的研究[J].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5,22(3):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