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潔
(中南大學 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083)
試論漢唐知識分子的個性差異
楊 潔
(中南大學 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083)
國家統(tǒng)一、文化昌明、國力強盛是漢唐兩朝的共同特點,漢唐知識分子為社會繁榮和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由于所處朝代不同,漢唐知識分子的性格截然不同。孝順、廉潔、正直、尊師好學是漢朝知識分子的普遍性格特征;唐朝知識分子則富有創(chuàng)造力、自信、豪放、高傲。本文從社會環(huán)境這一視角探討形成漢唐知識分子個性差異的原因。
漢唐知識分子 個性特征 社會環(huán)境 個性差異
漢唐兩朝都是國家統(tǒng)一、文化昌明、國力強盛的朝代,漢唐知識分子為社會繁榮和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由于所處朝代不同,漢唐知識分子的性格截然不同。本文以《漢書·儒林傳》、《后漢書·儒林列傳》、《新唐書·文藝傳》為依據(jù),分析性格特征截然不同的漢唐知識分子的形象,并從社會環(huán)境這一視角探討造成漢唐知識分子個性差異的原因。
通讀《漢書·儒林傳》、《后漢書·儒林列傳》可知,漢朝知識分子的個性差異不大,他們具有儒家知識分子的典型個性特征——孝順、廉潔、正直、尊師好學。
(一)孝順,廉潔
孝順、廉潔是漢朝知識分子的主要個性特征。關于漢朝知識分子“孝順”的文獻記載不多,僅《后漢書·儒林列傳》有如下記載:“孫期,家貧,事母至孝,牧豕于大澤中?!薄胺В孕?,事所繼母甚謹,少傳黯學,以仕為郎。”文獻中關于“舉孝廉”的記載很多,孝廉是孝順親長、辦事廉潔的意思。舉孝廉是漢朝的一種由下向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舉制的主要科目之一[1]。孝順、廉潔是官員選拔的衡量標準之一,知識分子憑孝廉舉至中央后入郎署為郎官,承擔宮廷宿衛(wèi),熟悉朝廷行政事務。然后經(jīng)選拔,根據(jù)品第結果被任命不同職位。因此,漢朝知識分子能被舉孝廉,說明他們有孝順、廉潔的個性特征。如“孟喜,舉孝廉為郎,曲臺署長,病免,為丞相椽”[2],“周防,經(jīng)明,舉孝廉,拜郎中”[3],“包咸,舉孝廉,除郎中”。
關于漢朝知識分子廉潔個性特征的具體表現(xiàn),《漢書·儒林傳》和《后漢書·儒林列傳》中有諸多記載,如“歐陽生戒其子曰:‘我死,官屬即送汝財物,慎母受。汝九卿儒者子孫,以廉潔著,可以自成?!睔W陽生告誡自己的兒子在他去世后不要接受官署的財物,他認為作為九卿儒者的子孫,以廉潔著稱,可以自己取得成就?!皩O堪,公正廉潔,俸祿不及妻子,皆以供賓客……”,“后北地太守廖信坐貪穢下獄,沒入財產(chǎn),顯宗以信藏物班諸廉吏,唯澤及光祿勛孫堪、大司農(nóng)常特蒙賜焉”。孫堪公正廉潔,俸祿不給家用,都供應了賓客。北地太守廖信犯貪污罪被捕入獄,沒收他的財產(chǎn),顯宗把廖信的贓物賜給廉潔的官吏,只有周澤及光祿勛孫堪、大司農(nóng)常沖三人特蒙賞賜?!皣琅碜?,以高第入為左馮翊,遷太子太傅,廉直不事權貴”。
孝順、廉潔是一種個性品質(zhì),也是一種美德,固然值得人們推崇,然而到了東漢時期,孝、廉卻成為諸多知識分子偽裝自己的工具,成為其謀求功名的手段。他們注重孝、廉的外在形式,卻沒有將這些觀念落實到真正的行動上,出現(xiàn)虛偽問題。
(二)正直
漢朝知識分子有正義感,勇于直諫,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們憑著良心及對正義、美好的追求,捍衛(wèi)儒家知識分子的形象和尊嚴。
漢朝知識分子的正義感在“不仕莽世”的事跡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儒家知識分子強調(diào)忠君、家天下等理念,西漢末期的知識分子多不為王莽效力,可以看出他們對正義的追求,對不正之風的擯棄與遠離。“及篆仕王莽為建新大尹,嘗勸子建仕。對曰:‘吾有布衣之心,子有袞冕之志,各從所好,不亦善乎!道既乘矣,請從此辭。’”,崔篆出任王莽任建新大尹時,曾經(jīng)勸孔子建出仕。子建以喜好不同為由,予以拒絕?!案咴?,王莽篡位,父子稱盲,逃走,不仕莽世”。王莽篡位,高詡父子二人假稱眼睛瞎了而逃走,不做王莽的官。
漢朝知識分子不僅具有正義感,而且勇于直諫,不屈于權貴。據(jù)《漢書·儒林傳》記載,竇太后崇尚道家學說,而轅固不畏權貴,勇敢地說出見解,否定《老子》,難能可貴。戴憑勇于直諫,光武帝頗為欣賞他,雖然有時他的言論激怒了圣上,但他依然不屈不撓,并認為“不能以尸伏諫,偷生茍活,誠慚圣朝”。“張馴,擢拜侍中,典領秘書近署,甚見納異。多因便宜陳政得失,朝廷嘉之”。張馴升授侍中,采納不同意見,多次利用機會向皇上陳述政治的得失,獲得朝廷嘉獎。“楊倫,有司以倫言切直,辭不遜順,下之……詔書以倫數(shù)進忠言,特厚之,免歸田里”。尚書奏楊倫探知國家機密,楊倫說話激切以表示自己正直,獲不敬罪……因楊倫多次進忠言,特加原宥,免官回鄉(xiāng)。
(三)尊師好學
漢朝知識分子多從事儒家經(jīng)典的學習和研究,以 《五經(jīng)》為主要研習對象?!稘h書·儒林傳》、《后漢書·儒林列傳》中反復出現(xiàn) “門徒數(shù)百人”,“教授數(shù)千人”,“著錄千余人”,“門徒亦盛”等詞匯,足見漢朝知識分子對經(jīng)學的熱愛及漢朝經(jīng)學研究之發(fā)達。漢朝的經(jīng)學研究門派甚多,由于漢朝知識分子注重師法和家法,各門各派都有自己的學術思想和門第要求。學有所成的大儒者們廣收學子,樂于施教,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各門各派的學說多發(fā)展和壯大起來。
唐朝是一個開明、包容、開放的國度,唐朝知識分子個個生龍活虎、個性鮮明、敢作敢當,真實、鮮活。初唐時期的知識分子更是壯志滿懷、積極向上,富有創(chuàng)造力、自信、豪放、高傲是唐朝知識分子的普遍個性特征。
(一)富有創(chuàng)造力
通讀 《新唐書·文藝傳》,我們發(fā)現(xiàn)唐朝是一個詩的國度,唐朝知識分子喜歡并擅長吟詩作賦,他們的思維和眼界不再停留在儒家經(jīng)典的學習、研究上,他們博采眾長,充分吸收儒、道、佛思想的精華,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施展創(chuàng)作才華?!皶筹嬌鯕g”,“才思泉涌”,“奮筆疾書”、“畫思入神”是唐朝知識分子的典型創(chuàng)作狀態(tài)?!缎绿茣の乃噦鳌方榻B了袁郎、謝偃、張昌宗、駱賓王、王勃、顏真卿、李觀、王維、鄭虔、李邕等唐朝知識分子的諸多創(chuàng)作成果,可謂碩果累累。例如,“謝偃,作賦,嘗為《塵》、《影賦》二篇……偃緣帝指,名篇曰《述圣》……偃又獻《惟皇誠德賦》,又撰《玉諜真紀》以勸封禪。時李百藥工詩,而偃善賦,時人稱‘李詩謝賦’”[4]。
(二)自信
唐朝知識分子大多很自信,他們對自己的才能充滿信心。據(jù)《新唐書·文藝傳》記載,杜審言自認為才智高過蘇味道,憑借自己的文章可以勝任衙官,并且認為自己的書法水平居王羲之之上,這無不表現(xiàn)了杜審言的超強自信。杜甫對自己的才能充滿信心,他極力向圣上推薦自己,自稱自己的才能比得上揚雄、枚皋。“初,華(李華)作《含元殿賦》成,以示蕭穎士,穎士曰:‘《景?!分希鹅`光》之下?!A文辭綿麗,少宏杰氣,穎士健爽自肆,時謂不及穎士,而華自疑過之”。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李華也很自信,他認為自己作的賦要優(yōu)于蕭穎士?!熬迹罹迹﹪L曰:‘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后’”,崔融與張說對楊炯的這句話進行了評論,崔融認為王勃的文章宏放,常人難以達到他的水平,而楊炯和盧照鄰是可以和他媲美的。張說認為楊炯的文章優(yōu)于盧照鄰而不遜色于王勃,并猜測楊炯說自己恥居王勃之后是自信的表現(xiàn),愧在盧照鄰的前面是謙虛的表現(xiàn)。筆者認為,楊炯的這句話更體現(xiàn)了他的自信?!缎绿茣の乃噦鳌分嘘P于唐朝知識分子自信的記載很多,限于篇幅,在此不一一陳述。
(三)豪放,高傲
唐朝知識分子普遍存在高傲、豪放的個性特征。這些知識分子多才華橫溢,具有獨立的知識和思想體系、價值標準和精神追求,他們不受既定思想或言論的禁錮和約束。以下是唐朝知識分子高傲、豪放個性特征的具體體現(xiàn)?!岸艑徰裕巡鸥撸园潦酪娂病?。杜審言的高傲在于他擁有出眾的才華和異于常人的看待世界的眼光,他的世界觀超出常人所能理解的范圍。“甫(杜甫)曠放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甫見之,或時不巾,而性褊傲誕”。杜甫的高傲和豪放是建立在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基礎之上的,他胸懷天下,關心時事,希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建功立業(yè),可他始終沒有得到統(tǒng)治階級的肯定。“萬頃敏文辭,然放達不治細檢,無儒者風”。元萬頃性格豪放、豁達,不拘小節(jié),沒有典型儒者的風范,然而他這樣的性格反而更顯真實和自然。“邕(李邕)少習文章,疾惡如仇,不容于眾,邪佞切齒,諸儒側目……邕資豪放,不能治細行……”李邕同樣是豪放、不拘小節(jié)之人,他的言行舉止令眾多儒者所不容,他也因為這樣的性格而被人陷害。“然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輕財重施……白(李白)自知不為親近所容,益驁放不自脩,與知章、李適之、汝陽王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為‘酒八仙人’。懇求還山,帝賜金放還。白浮游四方,嘗乘舟與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宮錦袍坐舟中,旁若無人”。這段關于李白的描述,將他豪放、高傲、追求逍遙自在的個性特征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張旭,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或以頭濡墨而書,既醒自視,以為神,不可復得也,世呼‘張顛’”。張旭豪放的個性特征在他嗜酒醉、酒后展露無遺。
性格是十分復雜的心理結構,它的任何特征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只是受一種因素影響形成的。影響性格形成的因素很多,諸如遺傳因素、家庭因素、學校教育、社會環(huán)境、自身成熟等。通讀《漢書·儒林傳》、《后漢書·儒林列傳》和《新唐書·文藝傳》,筆者認為漢唐知識分子各自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是造成他們個性差異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漢朝社會環(huán)境對知識分子個性形成的影響
漢初在政治上實行“無為而治”、“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在文化教育方面,解除了各種學派的鉗制,各家學說重新得到了自由發(fā)展的機會,儒學從僅存的一線生機中慢慢復蘇過來。實行“無為而治”,使?jié)h初的經(jīng)濟從戰(zhàn)亂中得以復蘇,人民得到“休養(yǎng)生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統(tǒng)一意志和思想,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以儒學作為政治指導思想,專立五經(jīng)博士,開設太學并完善察舉制度。與此同時,漢朝的地方官學和私學蓬勃發(fā)展起來了。自此以后,對儒家經(jīng)典的研究和學習便開始興盛,學習儒經(jīng)成為入仕的重要途徑。漢朝知識分子從小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受各種經(jīng)書的熏陶和師父的教導,逐漸將儒家思想、學說內(nèi)化為內(nèi)在的品德與修養(yǎng),他們讀經(jīng)讀出了漢朝知識分子的氣象——孝順、廉潔、正直、尊師愛師是他們的共同個性特征。
(二)唐朝社會環(huán)境對知識分子個性形成的影響
從東漢末經(jīng)魏晉南北朝到隋唐統(tǒng)一之前,中國長期分裂動蕩,各民族大遷徙、大融合。就在這個時期,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中原文化和長江流域文化的融合,各民族間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使唐朝人的精神文化建立在一個較秦漢時期內(nèi)涵要繁富得多的背景之上。唐朝儒、道并存,唐朝統(tǒng)治階級對儒、道及其他各派采取兼包并容的政策,思想文化領域沒有以誰獨尊的情況,這就形成了當時儒道互補的精神構架,使唐朝知識分子的精神生活處在相對自由活躍的狀態(tài)下,可以多方面吸收,自由發(fā)展,因而唐朝知識分子精神活動的天地是廣闊的,精神生活內(nèi)容空前豐富。在這樣相對寬松、自由的社會環(huán)境下,唐朝知識分子能施展自己的才華,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釋放自己的情感。
[1]安作璋,熊鐵基.《秦漢官制史稿》下冊.濟南:齊魯書社,1984:308-312.
[2]班固.漢書[M].第1版.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1962.
[3]范曄.后漢書[M].第1版.李賢,注.北京:中華書局,1965.
[4]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