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煤田地質局108勘探隊,黑龍江 雞西 158100)
邱家勘查區(qū)位于雞西盆地南部條帶的中部,隸屬于黑龍江省雞西市梨樹區(qū),勘查區(qū)東西平均長約11.0 km,南北平均寬約5.0 km,面積約56.91 km2。
邱家區(qū)屬半掩蓋式井田,勘查區(qū)地表大部為新近系上新統(tǒng)船底組玄武巖出露,部分被第四系松散層覆蓋。據區(qū)域地質調查及鉆探資料證實,區(qū)內地層由下至上分別為:中太古界麻山群、中生界白堊系下統(tǒng)雞西群城子河組、白堊系下統(tǒng)雞西群穆棱組、中生界白堊系下統(tǒng)樺山群東山組、白堊系下統(tǒng)樺山群猴石溝組、新生界新近系上新統(tǒng)船底山組統(tǒng)玄武巖、新生界第四系。
中太古界麻山群(Ar2ms)
煤系基底,邱家勘查區(qū)北有大面積出露,巖性為一套深度變質的花崗片麻巖,黑云母片巖,石墨片巖,含鐵石英巖,變粒巖,大理石等。
中生界白堊系下統(tǒng)雞西群城子河組(K1c)
城子河組是本區(qū)的主要含煤地層。該組地層在全區(qū)均有分布,根據區(qū)域鉆孔資料厚800 m左右,不整合于煤系基底麻山群之上,在本區(qū)內賦存較深,埋深一般在700 m以下,鉆孔一般只控制到本組上段地層,一般控制厚度在154~257 m。巖性以灰色-深灰色粉砂巖、灰白色-淺灰色細砂巖為主夾灰黑色-深灰色泥巖、灰白色中砂巖和灰褐色凝灰?guī)r和煤層[1]。
中生界白堊系下統(tǒng)雞西群穆棱組(K1m)
穆棱組是本區(qū)的主要含煤地層,為本次勘查工作重點。該組地層在全區(qū)均有分布,與城子河組整合接觸。地層厚度一般600~1 000 m,主要由淺灰色-灰白色細砂巖、淺灰色-灰色粉砂巖、灰綠色-淺灰色-灰色凝灰?guī)r、灰色-深灰色泥巖為主,及夾灰白色-淺灰色中砂巖、灰白色-淺灰色粗砂巖及煤層等組成。根據巖性特點和含煤情況,本組可以劃分為上、中、下三段?,F(xiàn)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a.上段:從東山組底界到標Ⅴ下凝灰?guī)r。厚約600 m左右。
巖性以細砂巖、粉砂巖為主,常見明顯的水平層理,緩波狀層理。其中距東山組底270 m左右有一層標ⅠA凝灰?guī)r全區(qū)發(fā)育,厚度為2~10 m左右,其上30 m普遍有一層薄煤與之伴生。ⅠA下主要由數(shù)層巨厚的凝灰?guī)r層夾有少量的粉、細砂巖薄層組成。總厚在120 m左右,根據凝灰?guī)r的自然分層情況,將其按順序編號為Ⅰ、Ⅱ、Ⅱ下、Ⅲ、Ⅳ凝灰?guī)r標志層,全區(qū)發(fā)育,比較穩(wěn)定,是地層對比的可靠標志。下部主要由黑色泥巖組成,總厚約80 m左右,其中在大段泥巖的中部有一標Ⅴ凝灰?guī)r全區(qū)發(fā)育,厚度為5米左右,在大段泥巖的底部亦有一層標Ⅴ下凝灰?guī)r,厚5~10 m,全區(qū)發(fā)育,時常含有大量的火山豆,并且底部常發(fā)育一層小薄煤(1煤層),亦是煤層對比的可靠標志層[2]。
b 中段:從標Ⅴ下凝灰?guī)r到標Ⅵ凝灰?guī)r,厚約110 m左右。為穆棱組的主要含煤段。巖性由細砂巖、粉砂巖、泥巖、凝灰?guī)r、炭質泥巖及煤層等組成。含煤9層(1、2、2下、3上、3、4、5、6、6下煤層),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層3層。本段的特點是煤層多而且集中,頂?shù)捉缇€的標志層特征明顯,對比簡單可靠。
c 下段:從標Ⅵ凝灰?guī)r到城子河組頂界??偤駷?46 m左右。巖性為中細砂巖、粉砂巖,并夾有薄層凝灰?guī)r、炭質泥巖及薄煤等。該段上部發(fā)育3層煤(7、8和9煤層),無可采煤層,粉砂巖中普遍含有菱鐵礦結核。本段含有標Ⅵ、Ⅶ、Ⅷ、Ⅸ、Ⅹ、Ⅺ凝灰?guī)r標志層,這些標志層全區(qū)發(fā)育,層位穩(wěn)定,是對比的可靠標志,尤以標Ⅸ凝灰?guī)r含有大量火山豆最為特征。
中生界白堊系下統(tǒng)樺山群東山組(K1d)
該組地層在本區(qū)鉆孔所見厚度39.0~190.0 m左右, ZK-6鉆孔控制最大厚度190.00 m。巖性主要由淺灰色-灰色粉砂巖、淺灰色-灰色細砂巖和大量的各種灰綠色-灰色凝灰?guī)r、火山角礫巖、熔巖角礫巖等組成,夾少量灰色-深灰色泥巖、灰白色中砂巖。與下伏穆棱組為平行不整合接觸[3]。
中生界白堊系下統(tǒng)樺山群猴石溝組(K1h)
該組地層在本區(qū)有鉆孔實見,ZK-7鉆孔控制最大厚度為626.90 m左右。巖性為灰色-深灰色粉砂巖、灰白色-淺灰色細砂巖、中礫巖及夾少量灰白色-淺灰色中砂巖、粗砂巖、灰色-深灰色泥巖等組成,常呈厚層狀,層理少,分選不好,膠結較堅實,易風化。礫石成分多為石英質,與下伏東山組呈平行不整合接觸。
新生界新近系上新統(tǒng)船底山組玄武巖(βN2c)
地層厚0~130 m,廣泛分布,多形成高山臺地,覆蓋于中生界底層之上,巖性呈灰-深灰色,致密,塊狀,少量氣孔狀構造,隱晶質結構,ZK-10鉆孔控制最大厚度124.0 m。與下伏富錦組呈平行不整合接觸。
新生界第四系全~更新統(tǒng)坡積、沖積層(Q1-4)
屬坡積、沖積層,厚0~15 m,分布于河谷、低洼沼澤地帶和漫崗上,由腐植土、粘土、亞粘土、坡積殘積及現(xiàn)代河流沖積砂、礫石、碎石等組成。平行不整合接觸,分布于各時代地層之上。
邱家勘查區(qū)各地層巖性變化明顯,層次清晰,每段地層的巖石各有特點。麻山群為含煤巖系沉積基底,主要代表巖石為花崗巖、花崗片麻巖;城子河組是本區(qū)的主要含煤地層,主要代表巖石以顏色較淺的各種沉積砂巖及薄煤層等;穆棱組是本區(qū)的主要含煤地層,主要代表巖石為淺灰色細砂巖、灰色粉砂巖、灰綠色-淺灰色-灰色凝灰?guī)r(局部凝灰?guī)r含有豆狀結核)、深灰色泥巖、灰白色中、粗砂巖及煤層等;東山組巖石主要代表巖石種灰綠色-灰色凝灰?guī)r、火山角礫巖、熔巖角礫巖等;猴石溝組代表性巖石為灰色-深灰色粉砂巖、灰白色-淺灰色細砂巖、中砂巖、粗砂巖、灰色-深灰色泥巖、以紫色為主顏色較雜的中礫巖等。
[1] 楊 起,韓德馨.中國煤田地質學[M].煤炭工業(yè)出版社,1979.
[2] 武漢地質學院煤田教研室.煤田地質學[M].地質出版社,1979.
[3] 蘇 濤,董平洋,胡照廣.松花江河漫灘相軟土的巖土工程性質試驗研究[J].森林工程,2014(4):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