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茂軍,張維春(滁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CT 室,安徽滁州239000)
肝膿腫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于肝右葉,分為細菌性和阿米巴性肝膿腫。多繼發(fā)于膽道及胃腸道感染,細菌性肝膿腫癥狀重,來勢兇險,病死率高達11.0%~31.0%[1]。死亡原因主要為敗血癥或感染性休克[2-3]。常規(guī)治療方法為內(nèi)科藥物治療和外科手術切除。內(nèi)科藥物治療周期長,費用高,且治愈率低;外科手術切除對肝臟創(chuàng)傷大,有較高的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病死率;因此,均很難令患者滿意。CT 引導下經(jīng)皮穿刺肝膿腫引流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操作簡單、成功率高、并發(fā)癥少、住院時間短和費用低等優(yōu)點,已逐漸成為目前治療肝膿腫的首選方法。作者選擇22 例CT 引導下經(jīng)皮穿刺肝膿腫引流術的肝膿腫患者,探討其效果和臨床應用價值,并復習相關文獻資料,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0 年10 月至2012 年10 月收治的適合行CT 引導下經(jīng)皮穿刺肝膿腫引流術的肝膿腫患者22 例,其中男13 例,女9 例;年齡32~65 歲,平均45 歲。臨床癥狀典型,上腹部疼痛,體溫37.6~40.1 ℃,其中白細胞計數(shù)增高8 例。22 例患者上腹部CT 檢查均具有典型的“靶征”及“花環(huán)狀”強化影,有的膿腔內(nèi)可見氣、液平面。其中單個膿腔16 例,2 個以上膿腔6例;膿腔直徑為3~5 cm 者15 例,直徑為5 cm 以上者7 例。
1.2 器械準備 引導設備為西門子16 排螺旋CT,范圍:肺底至肝臟下緣;一般采用5 mm 層厚,螺距1.2 mm,引流管為豬尾巴導管(含套管針及枕芯)[4]。其他材料包括穿刺包、引流袋、生理鹽水及利多卡因、慶大霉素和甲硝唑等。
1.3 方法
1.3.1 術前準備 檢查患者肝、腎功能,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心電圖等。術前禁食4~6 h;術前與患者談話,指導患者進行屏氣訓練,并解除其緊張情緒。
1.3.2 操作方法 患者一般取仰臥位,個別依據(jù)肝膿腫位置取右側斜臥位,常規(guī)CT 掃描定位,選擇最佳穿刺點,一般取肝膿腫腔中心層面并兼顧解剖合理層面作為進針的最佳層面,在CT 顯示屏上選擇能避開重要解剖結構、損傷最小的最短途徑作為進針路線,用金屬標記線選擇穿刺點,設計進針方向、角度及深度。皮膚消毒,鋪無菌洞巾,局部麻醉,用手術刀在穿刺點皮膚切一小口,穿刺時囑患者平靜呼吸,根據(jù)CT 掃描確定進針方向、角度、深度等,進針時可采取逐步深入,針尖刺入膿腔后,置入豬尾巴引流管,置管深度以引流管側孔全部在膿腔內(nèi)為準,縫合固定引流管,包扎切口,先抽吸膿液送細菌培養(yǎng)及藥敏試驗,膿腔大、膿液稀者易于抽吸,較稠者則需反復用生理鹽水沖洗膿腔后注入甲硝唑等抗菌藥物,結束后用連接管與負壓引流袋連接。
22 例患者均穿刺置管成功,置管時間7~25 d,隨訪30~60 d。所有患者均達到臨床治愈標準,10 d 內(nèi)治愈6 例(27.3%),10~40 d 內(nèi)治愈11 例(50.0%),60 d 內(nèi)治愈5 例(22.7%)。其中1 例患者留置的引流管于3 d 后不慎滑出,后重新穿刺留置引流管。穿刺術中及術后均未出現(xiàn)出血、膽漏及周圍臟器損傷等并發(fā)癥。
細菌性肝膿腫是臨床常見疾病,隨著影像學的發(fā)展,肝膿腫的診斷較容易,病變早期可全身應用有效抗菌藥物治療,膿腔形成后,則需外科開腹行膿腫切開引流術,該治療方法創(chuàng)傷大,患者住院時間長,增加患者痛苦和經(jīng)濟負擔。CT 引導下經(jīng)皮穿刺肝膿腫引流術的應用使許多肝膿腫患者避免了手術痛苦,治療也趨于簡單化。本組22 例患者通過行CT 引導下經(jīng)皮穿刺肝膿腫引流術完全治愈,創(chuàng)傷小、費用低、時間短,與田瑞霞等[5]和項明等[6]報道相符。作者總結本組患者療效較好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選擇患者年齡在65 歲以下,體質(zhì)尚可;(2)穿刺時機選擇為膿腫均處于液化期,而且大于3 cm,(3)采用了豬尾巴導管引流,該導管具有側孔多且較大的優(yōu)點,引流通暢,不易被黏稠的膿液阻塞,而且豬尾巴導管不透過X 射線, 可在透視下觀察引流管位置;(4)患者留置引流管后,均進行局部沖洗及全身抗菌藥物治療。
肝膿腫穿刺過程中應避開門靜脈、肝動脈等血管大分支與大的肝內(nèi)膽管,避免發(fā)生出血和膽漏等并發(fā)癥。選擇時機上一定要在膿腫成熟液化、形成膿腔后穿刺,多房性肝膿腫應了解膿腔大小和形態(tài)。以往認為,多房性肝膿腫引流效果不好,但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多房性肝膿腫之間可相互溝通,反復沖洗和改變體位可獲得較好的引流效果。沖洗膿腔時應注意壓力大小,不宜一次性注入太多的液體,容易導致膿腔內(nèi)壓力升高,使感染擴散;對于膿液稠厚伴壞死組織者,可應用糜蛋白酶溶液沖洗,使膿液壞死組織變稀,有助于引流通暢及膿腔愈合[7]。引流期間應選用敏感抗菌藥物全身用藥,同時注意支持、保肝及對癥治療。拔管時間通常選擇在引流管通暢而無液體流出,癥狀、體征消失后。
總之,CT 引導下經(jīng)皮穿刺肝膿腫引流術安全、微創(chuàng)、操作簡單、成功率高、并發(fā)癥少,并且能夠縮短病程,提高臨床治愈率,可作為臨床治療肝膿腫的首選方法[8]。
[1] Rahimian J,Wilson T,Oram V,et al. Pyogenic liver abscess:recent trends in etiology and mortality[J]. Clin Infect Dis,2004,39(11):1654-1659.
[2] Ruiz-Hernández JJ,León-Mazorra M,Conde-Martel A,et al.Pyogenic liver abscesses:mortality-related factors[J].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7,19(10):853-858.
[3] Treska V,Skalicky T,Liska V,et al.Pyogenic abscesses of the liver[J].Rozhl Chir,2007,86(6):284-287.
[4] 李歡送,王濤,姜新春,等. 豬尾巴導管經(jīng)CT 定位穿刺引流在肝膽胰疾病中的應用[J]. 徐州醫(yī)學院學報,2013,33(7):445-448.
[5] 田瑞霞,左魯生,朱先存,等. 超聲引導下穿刺抽膿及聯(lián)合用藥治療肝膿腫67 例[J]. 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03,28(5):409.
[6] 項明,萬亮,王天翔,等. 穿刺置管引流與手術治療細菌性肝膿腫的療效[J].上海第二醫(yī)科大學學報,2005,25(2):207-208.
[7] 喬文斌. 超聲引導下肝膿腫穿刺治療30 例臨床分析[J]. 中國老年保健醫(yī)學,2009,7(5):30-31.
[8] 孟巖. 經(jīng)皮穿刺置管引流術治療細菌性肝膿腫16 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27):6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