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美國氫彈秘密案的迷思:技術信息傳播的思想困局及其意義

        2014-03-04 00:46:04樊美玲
        新聞與傳播評論 2014年4期
        關鍵詞:信息

        單 波 樊美玲

        1979年,美國《進步》雜志試圖刊文描述氫彈制造,引發(fā)聯(lián)邦政府的管制與訴訟,史稱氫彈秘密案。這一案件將氫彈技術信息這一極端隱秘的話題引向公眾視野,呈現(xiàn)技術信息傳播的難題:源于公開領域的技術信息還需要納入保密體系嗎?技術信息是否受到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保護?公眾知情權(quán)與技術信息保密的沖突如何解決?核技術的神秘性與風險性使美國社會在這些問題上莫衷一是:遏制技術信息風險需要怎樣的法律控制?是加強政府的權(quán)力,讓少數(shù)人監(jiān)視多數(shù)人的技術信息使用,還是給公眾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所有信息,允許他們參與政策的討論和制定,從而提升每個人的技術信息傳播責任?本文所要探討的是,這種困局表現(xiàn)了怎樣的技術信息傳播思潮?其中又蘊含了怎樣的思想意義?

        一、公開領域的技術信息的保密性

        1979年2月,自由撰稿人霍華德·莫蘭(Howard Morland)為美國《進步》雜志撰寫了一篇描述氫彈制造的文章,題為《氫彈秘密:我們?nèi)绾蔚玫?,又為什么要講述》,計劃用作該刊1979年4月號的封面故事。出版之前,能源部要求核實文章中技術信息的準確性,霍華德·莫蘭的一份手稿副本被送往能源部辦公室。政府官員認定,文章中所包含的大部分信息都是《原子能法案》規(guī)定的限制性數(shù)據(jù)(restricted data)。由此,政府要求雜志省略文章中包含限制性數(shù)據(jù)的部分。雜志經(jīng)過思考之后決定出版該文章,聯(lián)邦政府因此要求法院發(fā)布禁令禁止《進步》雜志出版文章中所包含的限制性數(shù)據(jù)。這場官司攪動了美國司法界、科學界、新聞界,草根階層也被卷入到思想交鋒的洪流之中。思想的交鋒最終觸發(fā)了社會行動,到了9月,一個名叫查克·漢森的電腦程序員發(fā)起了一場反對政府起訴《進步》雜志的運動,他不但使得無數(shù)來自民間的抗議信飛向議員和能源部,還發(fā)起了一場“氫彈設計競賽”,其優(yōu)勝標準就是“讓能源部必須定性為保密”。除此之外,漢森還到處散發(fā)一封長達18頁的信,信中詳述了對核爆炸問題的理解。9月16日,威斯康星州麥迪遜的《新聞鏈接》(Press—Connection)第一次公開發(fā)表了這封信,隨后美國各地的媒體紛紛轉(zhuǎn)發(fā)這篇文章。與此同時,無數(shù)氫彈技術愛好者運用自己的智慧設計出了很多氫彈制造方案,并表達了對政府將氫彈技術信息定密的見解。這樣一來,那些被政府列為秘密信息的技術知識,也在全國范圍內(nèi)的公開領域被公眾獲知。這使得政府的起訴理由不復存在,美國上訴法院只得駁回起訴,美國政府也覺得,這件事情既然已經(jīng)盡人皆知,那么秘密也就不存在了,于是在9月17日自動撤訴。

        在地方法院對這一案件的審判中,政府依據(jù)《原子能法案》闡明的主要觀點是,國家安全保護和自身利益允許對政府機密進行保護和分類,也允許政府對源于公共領域的信息進行分類和審查,因為如果這些信息被放在一起,進行綜合分析和比較,就會對美國利益造成立刻的、直接的、不可挽回的損害。霍華德·莫蘭反對政府將其發(fā)表文章的行為定為“泄露國家秘密”,認為文章所用信息不是從國家保密系統(tǒng)中竊取的,而是從許多公開領域的資源中分析所得。按照他的說法,“大部分人被告知是秘密的信息,其實并不真的是一個秘密。如果人們想要獲取的話,其實是很容易就能獲得的,因此,對于這些信息的保密是徒勞的,因為其他國家也會試圖掌握這些技術信息”①Howard Morland.The H-Bomb Secret:To Know How Is to Ask Why.The Progressive,1979,43(10),p.14.。但是,案件發(fā)生之初,霍華德·莫蘭并未獲得輿論的支持,《進步》雜志收到了很多來自美國科學家聯(lián)合會和憂思科學家聯(lián)盟里的眾多杰出人物的電話和電報,里面的內(nèi)容都是希望他們不要發(fā)表文章,也不要挑戰(zhàn)政府對出版事先限制的行為,這主要緣于他們對普通民眾接近高深的氫彈信息的懷疑與不信任,認為不應該利用這些客觀的科學知識信息來達到反核運動的政治目的。

        科學家的立場隨后發(fā)生轉(zhuǎn)變,他們在對文章進行仔細分析后認為,“使用公開的文件資料,經(jīng)過邏輯推理,以及運用那些物理原理等,是可以得出相似的結(jié)論的”②A.DeVolpi,G.E.Marsh,T.A.Postal,G.S.Stanford.Born Secret:The H-Bomb,the Progressive Case and National Security.New York:Pergamon Press,1981,p.68.。其中,物理學家波茲托爾(T.A.Postal)在向法庭提交的宣誓書上說:“我還認為,只要研究過科學家愛德華·泰勒在《美國百科全書》上發(fā)表的那篇關于氫彈制造的圖解,科學家就可以很快地得出和霍華德·莫蘭文章中的相同結(jié)論。”③Joint Reply Brief of Appellants Knoll.Erwin,Day and Morland(September 26,1979).

        對于氫彈信息的來源問題,政府一方認為,無論具體信息是否處于公共領域,或在某種程度上已經(jīng)不再歸類為秘密信息,這些都不是問題關鍵,關鍵是法庭應該考察預先泄露的性質(zhì)和背景,并對事先限制的實際影響與本案中數(shù)據(jù)泄露的實際影響進行比較分析,“雖然看到這些信息后的普通人不可能在地下室制造氫彈,但是,文章可能提供了充分的信息,使一個中等規(guī)模的國家能夠在發(fā)展氫彈武器的進程中走得更快?!雹蹹OE,82,170f,181f,184,186,241,282;Warhead Production,239.與此同時,即使霍華德·莫蘭文章中的秘密信息是可以在公開領域找到的信息,也不能回避美國司法部對《原子能法案》的解釋,即“有些信息不管是在政府內(nèi)部還是在公開領域,其性質(zhì)都是天生秘密的”⑤Plaintiff’s Statement of Points and Authorities(March 8,1979).。這樣一來,就等于用“天生的秘密(born secret)”否定了公開領域里的秘密信息的合法性,《進步》雜志即使證明了文章的信息不是來自對政府的竊取,也必須遵從政府的預先禁令。這無異于說,信息來源于公開領域的辯解失去了合法性?;羧A德·莫蘭轉(zhuǎn)而指出,關于氫彈制造的技術知識并不是只有政府或者高端科學家才擁有,只要是擁有較高智慧并且認真思考的人,依靠個人的能力解答相關的問題并不是難事。這一觀點進一步引起反彈,政府方面提出了更加強硬的觀點,即“即使文章中所包含的那些信息是出自個人的原創(chuàng)性工作,但其受限性質(zhì)仍然是無法改變的”⑥Knoll E.National Security:The Ultimate Threat to the First Amendment.Minn.L.Rev.,1981,66,p.161.。

        《紐約時報》深知,要推翻“天生的秘密”的思想,必須從法理上著手,因此,它在社論中指出,保密制度的依據(jù)是 “一個惡劣的法理依據(jù)”,因為“僅僅是依據(jù)數(shù)據(jù)的級別分類,政府就認為自己有權(quán)力限制氫彈信息的公開,甚至將限制范圍擴大到公民的自由思想范圍之內(nèi)。也就是說,只要公民腦海里想到的信息恰好是政府所歸類的秘密信息,就要禁止出版,這種做法是荒謬的”⑦The Way the Press Saw it.,The Progressive,1979,43(10),p.28.。與此相呼應的是,一些科學家通過考察《原子能法案》的立法歷史指出,“即使是在《原子能法案》中,天生的秘密(born secret)的觀念也是不合理的,因為《原子能法案》中規(guī)定的是個人不能夠使用、操作、傳播法案規(guī)定的限制性的秘密數(shù)據(jù),但是并沒有將來源于自身智慧所得或者公開領域里面的信息也包含在內(nèi)”①A.DeVolpi,G.E.Marsh,T.A.Postal,G.S.Stanford.Born Secret:The H-Bomb,the Progressive Case and National Security.New York:Pergamon Press,1981,p.194.。

        面對權(quán)力的壓迫,思想一方面開始彰顯權(quán)力批判意識,人們轉(zhuǎn)而質(zhì)疑美國的保密體系,意識到神秘性的真正功能,“只能是讓公眾不能了解氫彈以及它的影響力,因此給予既得利益者更自由的空間去繼續(xù)核軍備競賽?!雹赟amuel H.Day Jr.The Other Neclear Weapons Club.The Progressive,1979,43(11),p.11.另一方面,思想也呈現(xiàn)出某種折中的態(tài)度,物理學家德沃爾皮(A.DeVolpi)認為,保密在有些時候即使是需要的,比如在延緩潛在危險性武器的使用與濫用上至關重要,但是對于保密行為本身來說,是與公眾對于信息與生俱來的需求相違背的,何況技術信息是允許被理解和控制的③A.DeVolpi,G.E.Marsh,T.A.Postal,et al.Born Secret:The H-Bomb,the Progressive Case and National Security.Physics Today,1982,vol.35,p.61.。這些爭論引發(fā)了一個思考,即是否能找到比目前更好的政策,來控制熱核武器的擴散以及日益頻繁的軍備競賽。

        二、技術信息的憲法保護問題

        正當輿論開始偏向霍華德·莫蘭時,美國政府隨即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技術信息不受到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保護。這使氫彈秘密案的迷思進一步擴散。美國政府的理由是,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的是言論,而不是數(shù)據(jù)、知識等信息,“技術數(shù)據(jù)就如同猥褻的言語(或行為)一樣,他們并不是‘思想表達或者詮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為得到真相的一個步驟,這些信息沒有任何社會價值?!雹蹷rief for the Appellee(August 7,1979).對此,霍華德·莫蘭和《進步》雜志的編輯認為,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的是任何形式的出版自由,并不會對知識與言論區(qū)別對待;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對言論出版自由的保護就是為了對“自由的意見市場”的保護,而“技術信息的交流可以構(gòu)成自由的意見市場,并因此推動科技的發(fā)展和進步”⑤Defendants’Memorandum Brief In Opposition to the Government’s Application for a Preliminary Injunction(March 21,1979).。

        這種尖銳對立的討論是從事先限制原則的邊界開始的。政府首先認定霍華德·莫蘭文章將會給美國帶來“確定的、即刻的和無法彌補的危害”,因此需要事先限制,由此給辯論設定了一個觀點,即“事先限制已經(jīng)得到法院的支持,只要是涉及政府有保護秘密信息的需要的時候”⑥The United States vs The Progressive,Wisconsin Western District Court,1979467bF.990.。羅伯特·沃倫法官基本同意政府的觀點,他認為,“在政府保護的美國安全利益面前,被告?zhèn)兯馐艿娜魏尾环奖愣际强梢匀淌艿?。而被告所說的新聞價值也會隨著出版的推遲被消減或者消失?!雹逿he United States vs The Progressive,Wisconsin Western District Court,1979467bF.990.與此相應的是,在案件發(fā)生前期,美國主流媒體出現(xiàn)了謹慎保守的立場。比如《華盛頓郵報》在事件發(fā)生之初就接受了政府進行事先限制的做法,并在一篇報道中指出,“這些信息涉及到我們至關重要的國家安全,最好的保密辦法就是不讓信息泄露出去,因為一旦泄露出去,將會得到迅速傳播”⑧Erwin Knoll.Wrestling with Leviathan:the Progressive knew it would win.The Progressive,1979,43(11).?!都~約時報》在3月11日的社論中也應和道,“雖然事先限制是對言論和出版自由最嚴重的侵犯,但是霍華德·莫蘭的文章將將會幫助其他國家制造氫彈,從而遲早會對美國造成安全威脅,因此報社支持羅伯特·沃倫法官頒布的禁令”⑨Erwin Knoll.Wrestling with Leviathan:the Progressive knew it would win.The Progressive,1979,43(11).?!堵迳即墪r報》則表現(xiàn)出逃避自由的傾向:“我們不需要在犧牲國家安全的情況下,來擁有這樣一場看似關于第一修正案的勝利?!雹釺he Way the Press Saw It.The Progressive,1979,43(10),p.30.

        此時,國家安全的優(yōu)先考慮使得美國主流媒體形成了有限支持事先限制的共識,《進步》雜志的辯駁在美國新聞界顯得有些孤立,更為主要的是,1971年的五角大樓文件案確立了實施事先限制的 “標準”,即如果出版的信息被證明確定會給美國及其人民帶來“直接、即刻和無法挽回的傷害”,那么政府可以據(jù)此要求法院實施事先限制的禁令,當然,政府對此負有舉證責任。而在該案件中,美國政府堅稱他們已經(jīng)獲得了足夠的證據(jù)來證明氫彈信息的出版所帶來的危害已經(jīng)達到了“五角大樓文件案標準”。盡管如此,霍華德·莫蘭堅持認為,文章中的信息在這之前都已經(jīng)在公開領域出現(xiàn)過,如果說一定會發(fā)生危害,那么危害早就已經(jīng)存在。至于將會有利于外國的看法,他引用美國著名法官漢德(Learned Hand)的話進行反駁:“一旦信息是出自公開領域,而且已經(jīng)被他人或者其他國家獲得,那么在間諜法中所提到的相對于外國的優(yōu)勢則不再能發(fā)揮原本的作用,即使是將那些信息進行壓縮或者重構(gòu)等方式”①Defendants’Memorandum Brief In Opposition to the Government’s Application for a Preliminary in junction(March 21,1979).。面對政府的指控,《進步》雜志的編輯在一份集體聲明中做出回應:首先,文章的內(nèi)容主要側(cè)重于提醒人們警惕熱核武器將會給整個人類帶來的災難,而不是氫彈制造的細節(jié),因此是從美國本身的利益出發(fā),而不是傷害美國利益;其次,他們向法院提交了很多書籍、報紙和雜志等,證明了霍華德·莫蘭文章中的信息在這些資料中可以找到或者推導出來;最后,編輯提交了一些有聲望的專家證人的宣誓書,這些人在考察了霍華德·莫蘭文章之后證明其中的信息不會危害美國。

        更為關鍵的反駁是,《進步》雜志搬出1975年的阿爾弗萊德·諾普公司訴考拜案,當時最高法院對于同類泄密現(xiàn)象首次采用了法院秘密審閱程序,以確認政府所指認的信息是否真正需要保密。這一判例體現(xiàn)了最高法院的這樣一種思想,即行政機密文件的解密和降秘處理,主要是一種依靠專家來完成的工作,而不是法官的工作。顯然,羅伯特·沃倫法官直接將霍華德·莫蘭文章中的信息進行秘密定性,是不合乎判例法的精神的,應該由具有相關專業(yè)知識和信息積累的人員來界定。被告的這一建議得到了很多專家的認同,比如物理學家波茲托爾(T.A.Postal)就認為,“核技術問題不僅是指單純的技術知識,還包括戰(zhàn)略武器升級的預防、熱核武器的安全、指揮和監(jiān)督、現(xiàn)代武器的社會和政治影響、核爆炸試驗的驗證和禁止、核聚變發(fā)電的開發(fā)等,而這些問題的考察需要對技術有更專業(yè)的了解”②A.DeVolpi,G.E.Marsh,T.A.Postal,G.S.Stanford.Born Secret:The H-Bomb,the Progressive Case and National Security.New York:Pergamon Press,1981,p.56.。

        在羅伯特·沃倫法官頒布事先限制禁令的前一天,即1979年3月25日,紐約時報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明顯的轉(zhuǎn)變,當天的社論完全是另一種格調(diào):“有充分的事實可以說明,政府并沒有找到確切的可以證明那些信息將會給美國帶來直接、即刻和無法彌補的危險的證據(jù)。唯一可以想到的進行審查的理由,就是這篇文章可能會給政府帶來尷尬和不方便,即它可能會不利于政府制定政策?!雹跴ublic Bombs and Minds Born Secret.The New York Times Editorial,25th,March,1979.到9月份最后的聽證會舉行之際,美國主流媒體的態(tài)度更加明確?!吨ゼ痈缯搲瘓蟆氛J為,“這個案件的唯一的真正目的是讓人們不再注意政府這么多年保護秘密信息的失敗業(yè)績,為了這一可憐的目的,政府對秘密信息進行憲法上的保護,將其重要性看得和以前一樣”④The way the press saw it.The Progressive,1979,43(10),p.29.;《底特律自由新聞》則認為“政府一味地以保護國家安全的名義,將民眾隔離在災難、事故、恐怖主義諸如此類的信息之外,在一個被武裝部隊和熱核武器包圍的世界里,對民眾自由的威脅比對我們安全的威脅大得多”⑤Ron McCrea.A Nation Beset by Confusion and Fear.The Progressive,1979,43(10),p.25.。即使最后政府撤訴了,《威斯康星州日報》還是不依不饒地提出批評:“雖然政府的最后撤訴,避免了惡法的使用,但是對于媒體的事先限制的幽靈,卻始終沒有得到真正解決,就像幽靈一樣一直揮之不去?!雹轙he Way the Press Saw It.The Progressive,1979,43(10),p.30.

        由于《原子能法案》被政府當作面對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擋箭牌,這一法案的合憲性一時間也引發(fā)了人們的質(zhì)疑和爭議。面對社會各界對《原子能法案》的質(zhì)疑,羅伯特·沃倫法官堅持認為,“事先限制的禁令在特殊緊急的情況下即便沒有法律賦予的權(quán)威也具有效力,而這并不違反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所保護的權(quán)利”⑦Hearing on Preliminary Injunction(March 26,1979).。而能源部主任認為該法案是在總統(tǒng)賦權(quán)、經(jīng)過特定行政部門研究頒布的法令,而“個人獲取限制性數(shù)據(jù)要滿足兩個條件,一個是獲得了權(quán)威授予,另一個是他們‘有需要知道’的情況”⑧Supplemental Affidavit of John A.Griffin(March 13,1979).,他認為霍華德·莫蘭顯然沒有滿足第一個條件?!哆M步》雜志和其支持方美國公民自由聯(lián)盟堅稱,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絕對神圣性”,他們認為第一修正案的核心目的是阻止各種類型的事先限制,而這在美國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傳統(tǒng)、一種常識。

        三、公眾知情權(quán)與技術信息保密

        在氫彈秘密案中,原告和被告雙方一開始主要圍繞霍華德·莫蘭的文章是否含有《原子能法案》中所禁止發(fā)表的信息這一方面進行討論,而作為被告的《進步》雜志和霍華德·莫蘭本人也一直致力于通過各種渠道來證明那篇介紹氫彈制造的文章的“安全性”,直到眾多科學家的參與,最終傾向于文章并不包含“秘密信息”的結(jié)論之后,作為被告的《進步》雜志和霍華德·莫蘭才得以“大舒一口氣”,而這時候的討論進程也脫離了對“霍華德·莫蘭文章是否包含秘密”的具體討論,從而延伸到了“與氫彈制造相關的技術信息應該公開或是保密的”的議題。

        霍華德·莫蘭辯稱,“保密的神秘性創(chuàng)造了一種阻礙公眾討論和批評的氛圍……只要政府依然進行保密計劃,美國人民將會失去討論重要議題的機會……只有將這些信息公開,普通民眾也許就能對熱核武器發(fā)表有見識的意見。壓制出版將會阻礙社會進步改革運動中公民對熱核武器的認知,并帶來對國家政策問題的啟發(fā)性辯論”①Howard Morland.The H-Bomb Secret:To Know How Is to Ask Why.The Progressive,1979,43(10),p.14.。顯然,其目的是引起人們對熱核武器問題的關注。對于這一點,司法部不以為然,認為氫彈武器的結(jié)構(gòu)設計、使用等信息的描述,只是有利于氫彈制造者,對于加強相關政治議題的討論沒有任何用處②The United States v The Progressive,Wisconsin Western District Court,1979467bF.990.。物理學家哈格爾(Ralph S.Hager)也認為“沒有必要使這個問題引起公眾的關注,因為這個問題主要是有關國防安全,而不是與公共利益相關的問題”。

        但是,美國科學雜志不以為然,在向法院提交的一份法庭簡報中提出,毫無疑問地,霍華德·莫蘭的文章對于公共政策決定意義重大,因為它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即在民主國家,其安全系統(tǒng)是否對民主政治發(fā)展有著促進作用。因為熱核武器的限制、實施、使用、數(shù)量等相關議題,都取決于這些知識。而目前關于是否制造所謂的中子彈的爭論也是如此。關于氫彈是否是一個其他國家還沒有發(fā)現(xiàn)的秘密,這個秘密是否可以限制其他國家制定氫彈的諸多問題,都是重大的公共問題③Brief on Behalf of Scientific American as Amicus Curiae(May 21).。

        美國政府堅持認為熱核技術信息與促進政治的民主決策沒有關系,對此,被告引用《原子能法案》的條款予以反駁:“與原子能相關的技術和科學信息的傳播是應該被允許和鼓勵的,這樣才能提供有助于科學和產(chǎn)業(yè)進步以及公眾理解的觀點,并擴大技術信息的經(jīng)費等?!雹蹹efendants’Memorandum Brief In Opposition to the Government’s Application for a Preliminary Injunction(March 21,1979).霍華德·莫蘭則試圖把問題還原到日常生活中來,強調(diào)氫彈是真實存在的事物,并不會因為政府將其保密就意味著它本身也與現(xiàn)實生活絕緣,“它存在于現(xiàn)實的核工業(yè)中,它潛在的危險也鑲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⑤Howard Morland.The H-Bomb Secret:To Know How Is to Ask Why.The Progressive,1979,43(10),p.14.那么,如何看待氫彈技術信息公開的風險呢?諾爾在聽證會上專門就此問題回應政府的擔憂,認為公開討論對于美國安全實際是有利的,“它將證明這個國家的安全不在于一個壓抑的無效的保密和密級制度,而在于就人們必須決定的問題進行公開、真誠、知情的爭論”⑥A.DeVolpi,G.E.Marsh,T.A.Postal,G.S.Stanford.Born Secret:The H-Bomb,The Progressive Case and National Security.New York:Pergamon Press,1981,p.31.。

        其實,霍華德·莫蘭的初衷是想讓政府放棄熱核武器,并且銷毀核軍庫。早在1978年的時候,這位自由撰稿人就給一些環(huán)?;顒蛹抑v課,希望發(fā)動他們一起來關注熱核武器。而當時的《進步》雜志編輯諾爾是一個狂熱的和平主義者,他準備采訪全國的核工廠,發(fā)表一系列有關熱核武器工業(yè)的文章,在這個過程中,諾爾與霍華德·莫蘭相遇并達成了共識。在他們看來,氫彈技術的信息關涉到人們的生命安全,既然它不在公眾可以觸及到的公共領域之內(nèi),那么作為社會公器的媒體就有責任進行公開報道。

        此時,美國的科學家們也越來越認清一個事實,在核軍備競賽的背景下,公眾對于熱核武器的利害意識在逐漸成熟。過去,國家是有可能在犧牲很小一部分生命的代價下保護所有民眾的,但是在今天的核戰(zhàn)爭下,國家的武器再也不能保護任何一個人,而是犧牲更多人的生命,“美國民眾的恐懼和沮喪日益增長,真正的國家安全隨著熱核武器庫存的越發(fā)龐大而逐漸消解”①A.DeVolpi,G.E.Marsh,T.A.Postal,G.S.Stanford.Born Secret:The H-Bomb,the Progressive Case and National Security.New York:Pergamon Press,1981,p.31.?;诖?,美國的原子彈之父羅伯特·奧本海默曾經(jīng)建議美國政府向這個國家的人民坦率公開這些信息。在他看來,比核技術更危險的是人們對核危機的一無所知,任由少數(shù)掌權(quán)者保守著核危機的秘密。順著這一思路,《進步》雜志和霍華德·莫蘭借用公眾知情權(quán)加強辯護。他們認為在一個民主國家,政府處理一切國家事務的權(quán)利都是公民按照契約讓渡出來的,與公民利益相關的重大問題應該由公民自己做主,知曉政府的一言一行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權(quán)利。政府和法院以基本一致的話語口徑加以反駁,將公眾是否“有權(quán)”知曉的話題轉(zhuǎn)向了公眾是否“應該”知曉或者“需要”知曉的討論,從而置換了民主政治權(quán)利的話語邏輯。

        面對這樣的辯論,關注該事件的讀者形成了對立兩派,一類是認為普通民眾沒有必要知曉這些信息,就如一位來自加利福尼亞的名叫戴維斯(Mary Davis)的讀者所言:“我不明白為什么一定要知曉這些氫彈信息,在涉及到熱核武器秘密的問題上,難道所謂的“知”的權(quán)利不顯得荒謬可笑嗎?”②Letters on the H-bomb controversy.The Progressive,1979,43(10),p.33.;另一類觀點認為政府沒有權(quán)力決定民眾需不需要知曉這些信息,比如同樣來自加利福尼亞的拉梅德(Wanda Lamade)在信中寫道:“任何擁有實際權(quán)力的人,無論是政府官員或是其他,都不能將自己的權(quán)力凌駕于他人之上,以自己的主觀意愿來支配他人的行為。我這一生中所經(jīng)歷和目睹的都讓我更加無比堅信阿克頓男爵的‘權(quán)力會產(chǎn)生腐敗,絕對的權(quán)力,絕對會產(chǎn)生腐敗’的名言,因此不管將來世界如何,至少《進步》雜志現(xiàn)在是在為這一終極價值做出努力?!雹跮etters on the H-bomb controversy.The Progressive,1979,43(10),p.32.

        然而,諾爾卻認為,問題的關鍵不在于什么性質(zhì)的信息有權(quán)發(fā)表,而在于這個發(fā)表的決定權(quán)應該是在公民手中,而不是政府那里;政府以“國家安全”的名義,其實是在為自身盜竊這一權(quán)力做遮羞布。其立場完全倒向公民權(quán),即無論政府以怎樣的名義為公民的生存和發(fā)展考慮,公民都有權(quán)力了解這些“考慮”的詳細內(nèi)容,即使承擔后果也是公民的自由選擇。正是由于制造氫彈的秘密太重要了,因此不能僅僅留給政府及社會精英們來決定,應該讓普通大眾知道這些方面的知識,從而在國家安全、軍備增加、核試驗等方面做出民眾自己的選擇,而不是一切交給政府來決定。“從某種意義上,氫彈是危險的,但更危險的是,政府可以決定什么內(nèi)容是危險的,什么內(nèi)容可以閱讀。”④林達:《歷史深處的憂慮:近距離看美國之一》,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6年,第91~110頁。

        其實,氫彈武器信息關涉的不僅僅是一個技術信息的話題,其背后牽引著的是無數(shù)人的生命。很自然地,氫彈秘密案進一步轉(zhuǎn)向在知情權(quán)利和生命權(quán)利之爭。地方法院的羅伯特·沃倫法官也在此案觸及的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的出版自由和普通個體的生命安全之間頗為猶豫,正如他自己所言,“盡管從長期來看,‘不自由,毋寧死’或許是正確的,但是短期來看,如果一個人不能享受生存的自由,他就不可能享受言論自由、信仰自由或出版自由?!雹軹he United States v The Progressive,Wisconsin Western District Court,1979467bF.990.此時以羅伯特·沃倫法官為代表的地方法院已經(jīng)將天平偏向了生命權(quán)利這一端,但是他們?nèi)栽诶^續(xù)尋找更加令人信服或者至少說服他們自己的理由,這些法官巧妙地避開了“生命與自由”這種簡化的二選一,從另一個角度闡述了他們的判決依據(jù),即生命與自由不是生死對決的零和游戲,而是可以在暫時“委屈”某一方的情況下達到共存的局面。

        普通的美國讀者似乎更關注自己的生命安全,寫信指責《進步》雜志以及其他媒體報道氫彈信息的“不負責任行為”,比如來自路易斯安那州的麥克林(Ann McLin)在信中寫道:“你們可能將這起案件看作是修正案對于聯(lián)邦審查官的勝利,但是我認為這是一次不負責任的新聞運動。因為你們可能會帶來后院起火式的災害,而我們普通人的生命則是首當其沖的犧牲品?!雹轑etters on the H-bomb controversy.The Progressive,1979,43(10),p.30.威斯康星州的柯里(Cristi Currie)也在信中表達了詰問:“你們讓我想起六十年代,許多激進分子在街道上游行示威,以一種極端不理性的方式,為了某種事業(yè)而奮斗。為了一種事業(yè)進行戰(zhàn)斗本身沒有錯,但是再來看看這付出了什么代價?你們是為自由而戰(zhàn),但是與此同時,你們卻剝奪了我們免于恐懼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的自由?!雹週etters on the H-bomb controversy.The Progressive,1979,43(10),p.31.

        霍華德·莫蘭并不回避人們的焦慮,但是,在他看來,原子時代的真正危險不是公開氫彈信息可能帶來生命安全的危險,而是保守秘密本身就是在制造一種政治氣氛,“這種氣氛使得那些可怕武器的生產(chǎn)和使用受到保護,并且變得永久化”①Howard Morland.The H-Bomb Secret:To Know How is to Ask Why.The Progressive,1979,43(10),p.14.,而這種不自由的生存狀態(tài),比氫彈本身可能給生命帶來的傷害更嚴重。只是在危險隨時降臨的核危機時代,又有多少人為了這種自由而犧牲自己的生命呢?

        四、結(jié) 論

        氫彈秘密案給人類世界呈現(xiàn)了這樣一種現(xiàn)狀,即優(yōu)先掌握熱核武器技術的國家都致力于將這些技術信息進行保密,擁有技術信息的國家互相之間掌握秘密,以國家安全的名義,人類世界進入一種忌諱技術信息交流、互相保密的狀態(tài)。另一方面,知的天性又使人們不斷探知技術信息的秘密,滿足對知識的確定性、理性控制的確定性的需要。這就形成了人類在技術信息傳播上的一種矛盾性,一邊制造技術秘密,一邊又奔走相告;一邊為了公眾的利益?zhèn)鞑ゼ夹g信息,一邊又對這種傳播可能帶來的傷害充滿恐懼。一旦涉及像核技術這樣具有危險性的技術信息,人們在思想上的矛盾性就更是可想而知了。

        即使確立了核技術信息秘密性質(zhì)的鑒定標準,那也依然存在一個問題:如何在平衡技術信息保密與出版自由的矛盾關系的基礎上確保公眾對于這類信息的知情權(quán)利?從美國歷史來看,知情權(quán)是為了對抗從冷戰(zhàn)時興起的秘密主義而產(chǎn)生的。自從1967年實施《信息自由法》之后,美國公眾開始運用這一法律武器,尋求對政府權(quán)力的審查與平衡。在氫彈秘密案中,各方圍繞是否有必要讓公眾關注氫彈技術問題、公眾是否有權(quán)知曉氫彈技術問題展開激辯,其中的重要成果是,媒體、科學家以及一些公眾明晰了一種思路,即應該將氫彈技術的相關議題納入公共政策,而關于這些政策的信息都需要對公眾公開,并且允許公眾參與相關政策的制定并對其進行評議和監(jiān)督。

        然而,當話題被引向知情權(quán)利和生命權(quán)利之爭時,一些公眾開始變得極其焦慮,認為核技術信息傳播行為會構(gòu)成對生命權(quán)利的傷害,指責媒體的核技術報道對人的生命權(quán)利是不負責任的。政府和法院也好像摸準了公眾的脈搏,倒向生命權(quán)利的保護,強調(diào)生命權(quán)利永遠優(yōu)先于自由權(quán)利,一個人如果不能享受生存的自由,他就不可能享受言論自由、信仰自由或出版自由,這種觀點著眼于人們當下的生命權(quán)利受到威脅的狀況,看上去充滿了人性。反觀媒體,始終抱持人類的自由理想和作為公共利益的知情權(quán),傾向于做一些重自由輕責任的辯論,反而顯得不近人情,也有某種自命不凡的味道。在當下受到威脅的生命權(quán)利和長遠的自由權(quán)利之間,人們越來越難以親近媒體的立場??墒?,珍愛生命的人們并不知道,此時政府和法院用生命安全置換國家安全,再一次掩蓋了權(quán)力壟斷和權(quán)力操縱的危險性。

        氫彈秘密案所呈現(xiàn)的技術信息傳播的思想困局揭示了人與技術力量的矛盾性:人們在技術信息傳播的過程中一如既往地追尋著技術的秘密,試圖掌握技術的力量,同時又擔心技術信息的分享惡化技術力量的競爭,反過來讓技術的力量毀掉自己;當人們思考如何駕馭技術力量時,發(fā)現(xiàn)政府及其保密系統(tǒng)是靠不住的,相反加劇了技術力量的競爭,轉(zhuǎn)而求助于公共領域,可是公眾已被技術力量嚇得魂飛魄散,變得舉棋不定。這里充分顯示了處于技術信息傳播過程中的主體的擴張與消解,主體借助氫彈技術信息擴張自己的力量,同時又受到這種力量的威脅,顯得渺小而荒謬。要改變這種處境,唯有消解技術理性,克服把人和社會工具化的想法,在人的價值理性層面開拓技術信息傳播的空間。

        猜你喜歡
        信息
        訂閱信息
        中華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展會信息
        中外會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
        信息超市
        展會信息
        展會信息
        展會信息
        展會信息
        展會信息
        信息
        健康信息
        祝您健康(1987年3期)1987-12-30 09:52:32
        国产精品天天看大片特色视频 | 黄色大片国产精品久久| 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后入又长又硬| 最新国产乱视频伦在线| 青青草国内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麻| 午夜射精日本三级| 人体内射精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女人体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视频在线观看好大|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不卡| 成人永久福利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小向美奈子| 精品偷自拍另类在线观看| 少女高清影视在线观看动漫| 精品少妇人妻成人一区二区| 日本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精品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中文aⅴ无码av不卡| 国产交换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av人妻一区二区| 日本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一| 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综合一区| 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有精品 | 亚洲av成人在线网站| 日产国产亚洲精品系列| 色偷偷av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高清亚洲日韩精品一区| 女同av免费在线播放| 国产一区二区黄色录像|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影院对白| 一区欧美在线动漫| 亚州无吗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老年人| 图图国产亚洲综合网站| 免费观看国产激情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