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 麗
(中國特種飛行器研究所,湖北 荊門 448035)
某型系留氣球故障案例的可靠性分析
聞 麗
(中國特種飛行器研究所,湖北 荊門 448035)
以某型系留氣球外場試驗的故障案例數據為基礎,從故障件所屬系統(tǒng)、故障件類型、故障發(fā)生時間、故障維修處理方式4方面,運用圖表和數據相結合的方式展開可靠性分析,同時針對分析的結果,提出了相似型號系留氣球設計與管理方面的一些建議。
系留氣球;故障案例;圖表;數據;可靠性分析
可靠性是指產品在規(guī)定的條件下和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規(guī)定功能的能力。型號的可靠性首先是設計和分析出來的,研制單位通過開展可靠性建模、可靠性分配、可靠性預計、制定和貫徹可靠性設計準則、故障模式影響與危害性分析等工作項目,從定量和定性兩方面進行可靠性設計和分析,從而來達到型號要求的可靠性。文中在對所統(tǒng)計的某型系留氣球故障案例的基礎上進行可靠性分析,既可了解某型號系留氣球的設計現狀,又可為今后相似型號系留氣球的設計與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建議。
在某型系留氣球的外場試驗中,共發(fā)生了16次故障,以下我們從故障件所屬系統(tǒng)、故障件類型、電子件故障發(fā)生時間、故障維修處理方式4方面對其進行可靠性分析。
1.1 數據分析
由圖1,計算出各結構部分的故障發(fā)生頻率為:
圖1 按照故障件所屬結構部分故障分布圖
球體部分、系纜部分故障發(fā)生頻率都約為6%;
測控部分故障發(fā)生頻率約為38%;
供電部分故障發(fā)生頻率約為19%;
錨泊部分故障發(fā)生頻率約為31%。
1.2 故障預防措施
系留氣球各組成部分發(fā)生故障的預防措施分析如下。
1.2.1 球體部分
設計人員要貫穿簡單化設計的理念,易于安裝、拆卸、維修。
1.2.2 測控部分
1)加強對電子設備的選擇和控制。所選設備首先要滿足平臺的功能性能要求,在保證費用合理的前提下,盡量選擇高可靠性的設備元器件;設備到貨時要加強檢驗,包括外觀檢查和通電檢查等;安裝后要檢驗校準,要確保與整機使用協調。
2)重視維護保養(yǎng)。維護保養(yǎng)關乎設備產品的壽命,過度的使用而不維護保養(yǎng)只會降低產品壽命,因此平時要按照相應的維護規(guī)定,定時按周期對設備產品進行維護清理。
3)軟件設計。設計人員在軟件設計的過程中除應遵循相關的軟件設計準則,還應結合型號任務,便于使用。
1.2.3 供電部分
1)設計人員要對設計進行仔細論證,根據論證結果來指導選擇可靠性較高的同類產品。
2)質量及設計人員加強產品的檢驗,既要滿足自身性能要求,還要符合平臺需要。
1.2.4 系纜部分
應使電路和結構的設計對機械環(huán)境的影響程度最小,對振動和沖擊強烈的部位或產品應進行減振設計。
1.2.5 錨泊部分
1)要重視機械環(huán)境的設計,所選用的元器件、材料的特性應滿足產品機械環(huán)境的要求。
2)盡可能采用經過考驗的、可靠性有保證的零、組、部件,盡量避免需要使用時而無法工作的情況。
3)對于線路,管道的安裝鋪設及管夾的使用要按照相關標準實施,避免出現漏水、漏電等現象。
4)對于設計人員來講,產品的選用不僅要考慮滿足各零、部件的性能要求即滿足整個產品功能的要求,還應考慮各零、部件對產品性能或者其它零(部)件附屬功能的影響。
5)重視電磁兼容的設計。首先電磁兼容設計要按照相關標準執(zhí)行,其次要正確布置元件的位置,使敏感元件遠離干擾源;正確布置元件的方向,使元件之間的互電容互電感最小;不同用途的連接線要分開,不要平行方向走線,總之,設計人員要認識到電磁兼容的影響,重視電磁兼容設計。
圖2 故障件類型分布圖
2.1 數據分析
將圖2的故障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
電子件故障比例占75%;
結構件故障比例占25%。
2.2 得到的設計經驗及啟示
從以上數據比例對照可以發(fā)現,電子件的故障率遠遠高于結構件,因此在我們設計分析的過程中,對電子件和結構件提出相應的要求[1]。
2.2.1 電子件
1)設計人員要對所需的電子件性能要求進行充分的論證,在論證合理的情況下提出產品性能、功能等方面的要求以便對產品的選用提供指導。
2)結合相關的電子產品選用標準和型號產品的實際需要,對電子件的選擇進行控制。
3)要加強入庫檢驗和安裝后校驗,質量要有保證。
4)要結合使用環(huán)境對電子件進行環(huán)境設計,例如熱設計、防潮濕、鹽霧腐蝕和霉菌設計、抗沖擊、振動和噪聲設計等。
5)注意降額設計和簡化設計的貫徹。
6)注意平時的維護保養(yǎng),要按照相關的維護保養(yǎng)手冊定期對其進行維護保養(yǎng)。
7)考慮到維修的方便及快捷,我們要貫徹簡單化、標準化、模塊化、可達性、互換性等的理念。
8)對于關鍵的故障頻發(fā)的零部件要綜合考慮是否需要進行冗余設計或者提供備件。
2.2.2 結構件
1)注重機械環(huán)境設計,應使電路和結構的設計對機械環(huán)境的影響程度最小,以保證產品工作的可靠性。
2)注重材料的選擇,加強疲勞、老化、磨損等的驗證。
故障件發(fā)生時間的分布見圖3,其中橫軸為試驗時間(h),縱軸為故障次數。
3.1 平均故障間隔時間(MTBF)[2]觀測
電子件的MTBF觀測所用的數學模型及數據處理方法如下:
3.1.1 數學模型
文中所用可靠性數學模型有[3]:
式中:
TBF—— 平均故障間隔時間MTBF(h);
N0—— 故障次數。
式中:
λ—— 產品故障率(10-3/h)。
3.1.2 數據處理方法
利用圖3的數據代入式(1)、(2),取以下幾個數據點(720, 13×10-3)、(1 440, 8×10-3)、(2 160, 5×10-3)、(2 880, 4×10-3)、(36 00, 3×10-3)來模擬曲線,曲線見圖4,其中橫軸表示試驗時間(h),縱軸表示對應的故障率λ。
圖4 電子件故障率曲線圖
3.2 故障原因分析
對圖3、4進行分析。
3.2.1 產品投入使用后,早期故障率會較高,且產品故障率隨時間的增加而迅速下降,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4、5]:
1)制造技術、制造過程和裝配中存在問題。
2)差的工藝,產品老練不足,排除故障、缺陷不完全。
3)原材料及元器件未達到標準。
4)不適當的儲存、包裝和運輸造成的故障。
5)用篩選的元件更換失敗的元件。
6)不適當的安裝。
7)首次通電造成元件故障等。
3.2.2 經過一段時間后其故障率基本穩(wěn)定,近似為常數3×10-3/h(此時TBF=333h)。此階段雖然有一些故障是由于生產缺陷和耗損引起的,但是絕大多數的故障卻是由產品在規(guī)定的應用條件(如溫度、電應力及環(huán)境應力)下受到的操作應力引起的,而且是隨即發(fā)生的[1](無任何與時間變化有關的樣本)。
4.1 數據分析
將圖5中的故障數據進行計算處理,得到以下結果:
引起更換占56%;
引起修理占38%;
無處理僅待持續(xù)察看的占6%。
圖5 故障維修處理方式分布圖
4.2 得到的設計經驗及啟示
由以上數據的結果,對我們今后設計分析工作的有以下幾點啟示[6]:
產品要具有良好的維修可達性,就是維修部位能夠“看得見、夠得著”或者容易看見、夠著,而不需拆卸、搬動其他機件。很顯然,可達性好,維修就迅速、簡便,而且差錯、事故也會減少,所需費用也少。為此要合理地布置裝備各組成部分及其監(jiān)測點、潤滑點、維護點;要保證維修操作有足夠的空間,包括實用工具、器材的空間 ;合理開設維修通道、窗孔。
要通過設計實現檢測診斷簡便、迅速、準確。在裝備研制早期就應該考慮檢測診斷問題,檢測系統(tǒng)、檢測點配置等。
重視貴重件的可修復性。零部件的可修復性是指其磨損、變形、耗損或以其它形式失效后,能夠對元件進行修理,使之回復原有功能的特性。裝備上一些重要而昂貴的零部件應具有可修復性。這不但可以節(jié)省維修費用,而且有助于減輕后勤(備件)保障負擔和戰(zhàn)時搶修。因此,應使之具有可調整、可矯正、可焊接、可拆裝、可鍍性,以便采用有效的元件修復措施。
通過以上從故障件所屬系統(tǒng)、故障件類型、故障發(fā)生時間、故障維修處理方式4方面的分析可以了解某型系留氣球的定性和定量要求是否達到;證實在系留氣球研制的過程中,針對所發(fā)生的故障開展的一系列設計、生產、試驗活動,能使其可靠性得到增長。
對于今后研制相似系留氣球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1)設計人員要重視對零件、組件、設備的選擇和控制,并且重視可靠性、維修性、測試性、保障性設計準則中所提出的設計要求,結合型號需求設計、選擇合適的產品。
2)工藝人員要重視產品的生產、裝配技術。
3)質量人員在整個型號研制過程中要擔負起產品檢驗的責任。建立適合型號開展工作的故障報告、分析和糾正措施系統(tǒng),對于系統(tǒng)運行結果要注意數據的收集和分析,可將分析結果總結成工程經驗作為設計準則對設計進行約束。
[1] 陳云翔.可靠性與維修性工程[M].北京:國 防工業(yè)出版社,2007年11月.
[2] GJB 451A-2005 可靠性維修性保障性術語 [S].
[3] 陸延孝,鄭鵬洲.可靠性設計與分析[M].北 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1995年.
[4] 馬麟.保障性設計與分析[M].北京:國防工 業(yè)出版社,2012年.
[5] 陳曉彤,趙廷弟,王云飛,吳躍譯??煽啃詫?用指南[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 社,2005年7月(中文版).
[6] 楊為民.可靠性、維修性、保障性總論[M]. 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1994年.
(編輯:勞邊)
V240.2
C
1003–6660(2014)04–0043–04
10.13237/j.cnki.asq.2014.04.011
201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