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思婷
優(yōu)勝美地是美國以及世界攀巖界的勝地也是圣地,在美國才開始學(xué)習(xí)攀巖的我,早就心向往之,也買了一本優(yōu)勝美地的歷史書《第四營地:一個優(yōu)勝美地攀巖者的回憶》。開始的時候還有一搭沒一搭的看,逐漸地被里頭的故事吸引得欲罷不能。有意思的是,歷史果然一直在重演,50年前攀巖者爭辯的事情,到現(xiàn)在還是沒有退熱潮。
1958年11月12日,Warren Harding 成為經(jīng)由 Nose 路線登上 El Cap 的第一人,這歷史性的一刻和這條重要路線的首攀故事,出現(xiàn)在很多大眾媒體和雜志上,有趣的是,重量級的攀登刊物反而對這故事相當冷感,只字未題??梢赃^分簡化地說,這個事件讓大眾認識攀巖這項新運動,更多人涌進“第四營地”(Camp 4)想要攀出一份大事業(yè),之后向全世界宣告。但很多之前就是攀巖者的人卻對這“商業(yè)化趨勢”嗤之以鼻。
時機湊巧,才讀完這個故事,Peter Beal 就在他的博客上寫了一篇文章,標題為“賣、賣、賣,有別的選擇嗎?”基本上在說攀巖媒體傳播給大眾的訊息,都是建立在讓產(chǎn)品賺更多錢的基礎(chǔ)上,反而真正該討論的議題、攀巖的基本精神等都被置之腦后。美國攀巖雜志《冰與巖》(Ice And Rock)很快作出回應(yīng),主編 Jeff Jackson 寫了“攀巖媒體真的只有商業(yè)嗎?”他在文中辛辣地寫道,可能 Beal 不??磁蕩r雜志,就像他不??磁蕩r博客,所以對攀巖媒體有誤解。
“廠商提出來的贊助的確像毛驢鼻子前面吊著的胡蘿卜一樣,吸引了很多有攀巖潛能的年輕人進入這個領(lǐng)域。但是大部分的人還是因為攀巖本身的樂趣而投入這個運動。而大部分攀巖雜志的讀者還是這些尋求啟發(fā)的常態(tài)攀巖者。”
說實在話,我也相當愛看攀巖影片,愛讀攀巖雜志。雖然正像 Beal所說,很多有名的攀巖者做的旅行,大概我這輩子都不會有錢去實現(xiàn);我也同意很多攀巖影片有過分的夸張,或者是非常明顯的置入性營銷??墒强茨切┢恋母呱胶蛶r壁,以及優(yōu)秀攀巖者流暢的動作和高明的技巧,也是維持我夢想的火焰持續(xù)燃燒的能量。平心而論,《冰與巖》刊載的文章不是每篇都讓我有興趣,可是我的確看了很多頗有深度的文章,還曾經(jīng)被感動落淚過。
還記得當初決定去中國騎摩托車,來個“萬里長馳”,很努力地拉贊助。很多騎友對我們此舉不以為然,認為要贊助就等于與商業(yè)掛勾,與真正摩旅人的自由冒險本質(zhì)背道而馳。我攤了攤手,說,要批評就讓他們?nèi)ヅu吧,我要贊助的理由很簡單:人太窮。
去年底,《紐約時報》也因為 Tommy Caldwell 在巖壁上使用Facebook更新他自由攀登的進度,而刊載了一篇文章“在平臺上,也在網(wǎng)絡(luò)平臺上:一個孤獨的運動變成社交活動”,我一看標題就想,什么時候攀巖變成孤獨的運動了?除非是極端的Free soloist,否則攀巖一定會有繩伴,它也從來不是一項孤獨的運動。當然知道這樣的標題才聳動,可是如果攀巖這么個人化,Caldwell 要在攀登過程中更新facebook,又關(guān)其他人什么事呢?
ell此舉也不是第一次,前幾個世代開始,早就有遠征的登山隊伍,攜帶通訊裝備,每個晚上回到營地的時候,就寫一個簡短的報告,用衛(wèi)星寄回報社。只是那時候的通訊裝備極大又笨重,不像愈做愈輕便的通訊軟件。只是隨著通訊方式的便利,近兩年??吹皆S多攀登者過分更新社交群組的動態(tài),有人每20分鐘就更新一次,這很容易喪失攀巖活動中“連續(xù)性”帶給攀巖者內(nèi)心的沖擊,最可怕的還是如果因為社交軟件而分心,可能讓攀登者陷入不必要的風險。
我不喜歡別人說攀登是不負責任、愚蠢的冒險,也不希冀大家把攀登過分神圣化。為什么不能以平常心看待呢?所以我認為 Camp4 作者 Steve Roper 對 Harding 事件做了很好的結(jié)論:
“實際上,這個事件只是攀登運動進化過程中的一個步驟,哪一個運動可以長久地保持不變呢?所以攀巖也會改變。每一個好的或是不好的宣傳,帶來的總是關(guān)注度的提高、攀巖人口的增加,當然有人會抱怨‘趕時髦或是對‘過去單純好時光的懷念,但是喧囂沉淀后,該項運動的質(zhì)量一定會被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