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允雪
【摘 要】本文主要簡述了20世紀初期的關于英語作為外語或第二語言教學的兩種思想及其根源。
【關鍵詞】自主習得語言 實用功能語言
在20世紀,關于英語作為外語或者第二語言的教學有兩種思想。第一種思想出現(xiàn)在20世紀前半期,這種英語教學提倡的是自主習得語言。第二種出現(xiàn)在20世紀20年代左右,這種思想認為英語是一門有實用功能的語言。
第一種思想來源于兩個改革傳統(tǒng)的融合,即英語改革運動中出現(xiàn)的應用英語學法和直接法中的單語法的融合。1884年5月,亨利·斯威特在享譽盛名的語言倫敦語言學協(xié)會上發(fā)表了一篇名為《語言的實踐性研究》報告。豪厄特認為這份報告可以當作是用應用語言學法進行語言教學的理論基礎。十五年后帕姆樂將此篇報告改寫成了他的經(jīng)典之作《語言的實踐性研究:教師和學習者指南》。這份報告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現(xiàn)代科學的語言學的方法和結(jié)論來促進語言教學和學習的改革。盡管這份報告逐漸被人們淡忘,但是斯威特的教育理念和語言學思想流傳了下來,并為20世紀英語作為外語的自主性習得奠定了理論基礎。在一定程度上,斯威特的教育理念和直接法有許多相似之處。兩者都強調(diào)口語的使用,用一種歸納的方法來教語法,母語和英語之間沒有任何翻譯。斯威特還倡導每種語言現(xiàn)存的口語形式應該被作為對其研究的基礎。這意味著在很大程度上要致力于發(fā)音的教授,這也是直接法的一個基本規(guī)則。應用語言學法和直接法的融合為自主性習得提供了基礎。
另一方面,哈羅德.帕姆樂也促進了這一思想的形成。哈羅德·帕姆樂的教學生涯和外語研究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902年到1922年去日本之前的這段時間,這一階段對他的外語教學研究來說是一個豐富多彩的階段。在此階段他主要致力于語言教學的一般原則和英語教學課程設計的研究。同時他還出版了The Scientific Study and Teaching of Languages,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根據(jù)他個人多年的經(jīng)驗得來的實踐性教學模式以及語言學習的原則,這些原則很好地滿足了語言課堂對學習理論原則的需求,而這些學習理論原則正是從當代心理學中衍生出來的。帕姆樂書中所強調(diào)的與應用語言學法和直接法是一致的,即口語的教授。他認為學習一門外語應該使用到他所稱之為的“自發(fā)的”語言習得的能力。他還提出了一個四學年三階段的想法:(1)第一個階段為入門階段,在這一階段學生們學習如何學習一門外語,學生們還應該培養(yǎng)自己的潛意識的理解力;(2)第二個階段為過渡階段,學生們一開始做一些口語練習和直接法的活動;(3)第三個階段為高級階段,主要通過閱讀,理解,對話和其他一些實踐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們的語言使用能力。此外,帕姆樂還提出了九條優(yōu)秀語言教學和學習的基礎性原則,其中最重要的是一條核心的方法論原則,即習慣的形成。帕姆樂的思想與英語改革運動中的應用英語學法和直接法中的單語法的融合共同推動了自主性習得思想的出現(xiàn)。
第二種思想起源于英語在大英帝國中所扮演角色的一種重新解釋。這一思想的源頭是在16世紀后期和17世紀初期英國的海外殖民地和其設立的貿(mào)易站。在17世紀,許多歐洲國家的力量向外擴張。直到19世紀,大英帝國通過其獨特的貿(mào)易和文化融合政策,穩(wěn)固了英語在世界的地位,開創(chuàng)了“永不落語言”的局面(Graddol,1997:6)。毫無疑問在殖民地英語也應該開始英語教學。殖民地的中小學開始使用英國學校的模式教授英語,這些學校還受到當?shù)赜虝闹笇?。這些學校最主要的教育目標是以英語文學為載體達到對英國文化的同化。作為一門第二語言,英語實用功能的之所以會出現(xiàn)的最主要原因是英國和其殖民地之間日益增多的交流和貿(mào)易來往和其他歐洲國家尋求庇護者的到來。
總而言之,這兩種思想的出現(xiàn)都有穩(wěn)定的基礎。應用語言學法和單語教學法的融合與哈羅德·帕姆樂思想的共同促進了自主習得思想的出現(xiàn)。而英語功利目的思想的出現(xiàn)取決于以下三個原因。第一,殖民地的英語教學體系加強鞏固了英語的地位,人們不得不學習英語來滿足各自的需求。第二,政治庇護者和在英國的居住者在英語實用功能的出現(xiàn)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第三,教科書的編寫者和外語教師也為之作出了貢獻。
【參考文獻】
[1]A.P. R. Howatt. Language Teaching Traditions:1884 revisited. ELT Journal Volume 38/4, 1984:279-281.
[2]A.P. R. Howatt. 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Shanghai, China: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6. .
[3]David Graddol. The Future of English? A guide to forecasting the popularit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the 21st century. Adobe Digital Editions version,1997.
[4]Retrieved from http://www.britishcouncil.org/learning-elt-future.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