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大阿二同胞兄弟,可惜阿二生來即盲。阿大總想與他分享所有快樂。第一次喝牛奶,阿大便跑過去告訴阿二:“這是世界上最好喝的東西。”阿二問:“為什么?”阿大說:“它是白色的?!卑⒍欢咨?,阿大便找了只白鴿讓他摸。阿二摸后說:“原來白色是軟軟的。”阿大急了:“白色和軟沒關系。”阿二又摸,大叫:“我知道了,白色是彎曲的,還會啄人?!闭嫦鄬τ跓o法接受它的人來講,永遠是彎曲不直的。被誤解可能是表達有誤,也可能是表白的對象有誤。
想起這個故事,是因為現在中國經濟的改革熱點是混合所有制,一母同胞兄弟,卻因多年的磕絆,常有價值觀分歧。
可能和所處的圈子有關,三中全會后聽到最多的是人們在議論混合所有制,國企和民企都興奮。一是員工持股在沉寂多年后又燃起希望的火苗,這一符合人性的探索必將激發(fā)已遇增長瓶頸的大國企;二是民企領導者堅信以他們拼殺市場多年的經驗,一定能提升國企的資產收益率,他們謀求的是增量的分配,不懼怕國有資產流失的指責。王健林收購美國AMC 院線一事便可說明,從2011 年凈虧損8270 萬美元到2012 年盈利5000 多萬美元,美國人民在萬達入主兩年便獲得如此豐厚回報一事,只是感嘆,無人追究當年是否賣虧了。萬達的邏輯是激發(fā)職業(yè)經理人的信心和熱情,人是第一生產力。企業(yè)的未來是被激勵出來的,利益回報是成就感的重要體現。
在國企民企都高興的同時,亦陷入共同的糾結:“誰控股?”國企擔心民企格局小,唯利是圖,做黨的伙計總比做某一個人的伙計要光榮。民企不愿意陪太子讀書,每一分錢都辛苦打拼而來,一入侯門深似海,退出十分艱難。大事做不得主,再多再好的果子,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在枝頭被鳥啄食。加入大企業(yè)發(fā)展的虛名再好,比不上投資小企業(yè)回報的實利。
兩種所有制的鴻溝,在股份制改造逐步完善的市場環(huán)境里有所彌合,但在國進民退的反彈中,又產生新的誤解。混合所有制的破冰之旅,央企和地方國企誰會走得更快?也許可從各地產權交易所的簡介中可見一斑。如果一味強調溢價,強調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就像一個商場一味強調自己的商品利潤率多高一樣,讓人們擔心升值潛力。誰肯吃虧,誰能走在前面。合適的時機必將帶來豐厚的回報。誰愿意早交學費,誰才可能早畢業(yè)。如果真把市場當作配置資源的決定性力量,其學費必能價有所值,價格是在博弈中形成的。就像戀愛雙方,總在計算誰虧了誰賺了,怎會有相濡以沫的家春秋?
讓我們先混在一起吧。阿大找只白鴿形容牛奶美味,不如千方百計先尋來牛奶讓阿二嘗一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