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平,卞建龍
(河海大學能源與電氣學院,南京211100)
光伏電池的輸出特性[1]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較大,效率較低。研究太陽能電池的模型及其最大功率點跟蹤策略MPPT(maxiumum power point tracking),對于光伏電池轉(zhuǎn)換效率[2]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針對MPPT 的問題,學者們提出了很多MPPT 算法。其中比較原始的是恒定電壓和恒定電流法,這兩種算法雖實現(xiàn)最簡單,但控制性能最差;基于模糊控制和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智能控制算法應用也比較多,但是實現(xiàn)起來較為復雜,需要占用控制器的大量資源,降低控制器運行速度,控制成本高;近年來,國內(nèi)外學者開始研究采用粒子群算法進行最大功率點跟蹤[3~4],雖然這種算法能有效運用于分布式的光伏發(fā)電以及復雜的多峰情況,但對于單個的光伏組件,其要求建模的精度較高,并且在外界環(huán)境變化的時候需要重啟算法。至于工程上應用較多的功率擾動法P&O(perturbation and observation methold)與電導增量法[5],因其算法性價比高而備受青睞,而這兩種算法同時存在跟蹤速度與跟蹤精度不能很好兼顧的問題。一些學者也試著使用最優(yōu)梯度法或自適應變步長法[6~7]在線實時調(diào)整跟蹤步長,能夠兼顧到速度與精度的要求,但是存在步長因子難以選擇最優(yōu)的問題,并且要求采樣器有足夠高的精度,有時會由于電力電子器件的紋波導致得到的步長很大,以致算法無法跟蹤到最大功率點,在工程上較難實現(xiàn)。
在權衡控制性能和經(jīng)濟成本的基礎上,本文參考了文獻[8]的自適應占空比擾動法,此方法采用了兩級步長跟蹤,雖兼顧了跟蹤速度和精度,但是從動態(tài)跟蹤到穩(wěn)態(tài)運行不能較平滑地過渡,在接近穩(wěn)態(tài)運行點時存在較大振蕩,而且在穩(wěn)態(tài)運行時雖然使用較小的步長,但輸出的功率仍然存在波動。本文在此基礎上,增加了步長的級數(shù),使系統(tǒng)跟蹤到最大功率點附近時振蕩減小,跟蹤過程變得更為平穩(wěn);在跟蹤到較高的精度時設定零步長擾動,保證系統(tǒng)在穩(wěn)態(tài)運行時無振蕩,并且此方法針對提出的控制性能(速度和精度)要求,確保了一定的跟蹤裕量,包括速度裕量和精度裕量,以保證跟蹤的可靠性。
光伏電池原理[9~10]如圖1 所示,因并聯(lián)電阻Rsh很大、串聯(lián)電阻Rs很小,其近似等效伏安特性方程為
式中:Iph為光電流;Id為暗電流;Io為反向飽和電流;q 為電子電荷,1.6×1019C;K 為玻爾茲曼常數(shù),1.38×10-23J/K;n 為二極管因子;T 為攝氏溫度。
圖1 光伏電池原理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PV cell
光伏電池在標準條件下測試得到的4 個重要技術參數(shù)為:短路電流Isc、開路電壓Voc、最大功率點電流Im和最大功率點電壓Vm。為了便于建立工程用的模型(誤差6%以內(nèi)[11]),令Isc≈Iph,得到簡化的伏安特性方程[12],即
其中:
則C1、C2的表達式[10]為
文獻[11]的第1 種方法建立的光伏電池數(shù)學模型,只能通過給定標準測試條件的(U,I)點修正得到在新的日照和溫度下的(Unew,Inew)點,不便于用來做最大功率點跟蹤的仿真。而文獻[11]的第2種方法是根據(jù)標準測試條件下的Isc、Voc、Im、Vm,推算出新的條件下的Isc_new、Voc_new、Im_new、Vm_new,再代入式(3)得出C1、C2,最后代入式(1)得出伏安特性方程,極大地方便了最大功率點跟蹤的仿真。
140 W 光伏電池模塊的技術參數(shù)見表1。采用文獻[11]第2 種方法仿真得到不同光照下的I-U曲線、P-U 曲線,分別如圖2、圖3 所示。
表1 140 W 光伏電池的技術參數(shù)Tab.1 Technical parameters of 140 W PV cell
圖2 不同光照下的I-U 曲線Fig.2 I-U curves under different illumination
圖3 不同光照下的P-U 曲線Fig.3 P-U curves under different illumination
從以上仿真結(jié)果可以看出,光伏電池的伏安特性本身具有非線性,且其伏安特性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很大,所以光伏電池是一個很不穩(wěn)定的非線性電源。MPPT 控制是一個自尋優(yōu)的過程,即通過控制光伏電池的端電壓來使光伏電池在環(huán)境(日照、溫度)變化時,智能化地輸出最大功率[13]。一般在負載與光伏電池之間增加一個DC/DC 變換器,通過采用這些算法來改變變換器的導通率,使光伏電池工作在最大功率點。
MPPT 的系統(tǒng)結(jié)構(gòu)如圖4 所示,系統(tǒng)由主電路與Boost 控制部分構(gòu)成。主電路部分由光伏電池、Boost 電路以及負載這3 部分組成;Boost 控制部分是通過調(diào)節(jié)占空比來控制PWM 電路的輸出脈沖,用脈沖控制Boost 電路中的開關,從而調(diào)節(jié)光伏電池的輸出電壓U,實現(xiàn)MPPT 的功能。
圖4 最大功率點跟蹤系統(tǒng)結(jié)構(gòu)Fig.4 Structure of MPPT system
本文采用將占空比D 作為控制參數(shù)即占空比擾動法[14],最終達到阻抗匹配[8],實現(xiàn)MPPT。占空比擾動法本質(zhì)上與功率擾動法P&O 沒有區(qū)別,其算法流程如圖5 所示。
圖5 固定步長擾動觀察法流程Fig.5 Flow chart of fixed step-size P&O method
對表1 的太陽能電池參數(shù)(負載電阻R=20 Ω)進行最大功率點跟蹤仿真。當光照度S 為1 kW/m2、太陽能電池的溫度T 為25 ℃時,選取步長ΔD=0.000 01,得到MPPT 的仿真曲線如圖6(a)所示。此時雖然能夠精確地跟蹤最大功率點,但跟蹤速度相對較慢。
在同樣條件下,選取固定步長ΔD=0.000 1,得到的最大功率跟蹤的仿真曲線如圖6(b)所示。此時跟蹤速度雖然大大提高,但在到達最大功率點附近后,輸出功率存在較大的振蕩,造成很多的能量損失。從以上2 種仿真結(jié)果可以看出,固定步長法不能兼顧到系統(tǒng)最大功率跟蹤的速度和精度。
圖6 固定步長的MPPT 仿真Fig.6 MPPT simulation with fixed step-size
在實際工程中,一般對控制精度與控制速度都有相應的要求,若要求控制精度達到圖6(a)的要求,控制精度達到圖6(b)的要求,此時若采用固定步長的占空比擾動法則不能同時滿足要求。
文獻[8]針對這個問題使用這2 個步長進行跟蹤的方法,也就是兩級步長跟蹤方法。在離最大功率點較遠處采取用大步長,即采用圖6(b)的跟蹤步長跟蹤到最大功率點附近,以加快跟蹤速度;然后在離最大功率點較近處,采用小步長,即采用圖6(a)的步長擾動,使系統(tǒng)穩(wěn)定運行在最大功率點附近,并且系統(tǒng)以較小的振幅振蕩運行。在與固定步長同樣的仿真條件下,采取兩級步長得到仿真結(jié)果如圖7 所示。
由仿真結(jié)果可知:這種方法雖兼顧了跟蹤速度與精度,但是從動態(tài)快速跟蹤到穩(wěn)態(tài)運行,不能較平滑地過渡,在這個過渡期會有較大的振蕩,且穩(wěn)定運行時輸出功率仍然存在振蕩問題。
針對兩級步長的跟蹤問題本文設計了多級步長的跟蹤策略,如圖8 所示,且設定了穩(wěn)定運行時停止擾動的策略,以保證系統(tǒng)較為平滑地過渡,且使穩(wěn)定運行時功率輸出無振蕩。
圖7 兩級步長MPPT 仿真Fig.7 MPPT simulation with two step-sizes
圖8 多級步長的原理示意Fig.8 Schematic diagram of multiple step-sizes
為了使系統(tǒng)過渡平穩(wěn),減小跟蹤過程中的振蕩,在原有步長為0.000 01 和0.000 1 兩個數(shù)量級的基礎上增加了2 個數(shù)量級,分別為0.000 001 和0.001。為了使系統(tǒng)穩(wěn)定運行時無振蕩,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零擾動步長的設定。
步長ΔD 隨ξ 的變化而有級地進行變化,ξ 的表達式為
步長ΔD 的取值如表2 所示。
表2 ΔD 取值Tab.2 Value of ΔD
在與兩級步長法同樣的仿真條件下,采取多級步長法得到的仿真結(jié)果如圖9 所示。與兩級步長法所得到的仿真結(jié)果比較可以看出,在一定的光照和溫度下,本文改進的多級步長法不僅能平穩(wěn)地跟蹤到最大功率點,穩(wěn)定運行時輸出功率恒定,不存在振蕩的情況,而且比原先的跟蹤速度更快,穩(wěn)態(tài)逼近精度更高。在外界光照條件發(fā)生改變(800→600→1 000)的情況下,得到如圖10 所示的多級步長MPPT 仿真曲線。可見在光照強度發(fā)生變化時,此算法仍然能夠快速且準確地實現(xiàn)最大功率點跟蹤。
圖9 多級步長MPPT 仿真Fig.9 MPPT simulation with multiple step-size
圖10 照度變化時多級步長MPPT 仿真Fig.10 MPPT simulation with multiple step-size under changing illumination
本文通過對光伏電池原理的分析建模,仿真研究了不同照度下光伏電池的特性。對固定步長的占空比擾動法進行了仿真,并針對固定步長法不能同時兼顧跟蹤速度與精度的問題,參照文獻[8]的兩級步長最大功率點跟蹤方法進行改進,提出了一種實現(xiàn)方便的多級步長控制策略。仿真結(jié)果表明該控制策略不僅能同時滿足了跟蹤速度和精度的要求,在環(huán)境快速變化的情況下能快速、準確地跟蹤到最大功率點,而且還有3 點改進:
(1)從快速跟蹤到穩(wěn)定運行的控制過程變得更為平穩(wěn),跟蹤過程中振蕩減?。?/p>
(2)跟蹤精度有所提高,并且在穩(wěn)定運行時系統(tǒng)功率輸出無振蕩;
(3)能針對相應提出的控制性能要求,確保一定的跟蹤裕量,包括速度裕量和精度裕量,更容易滿足工程中跟蹤可靠性的要求。
[1]趙福鑫,魏彥章.太陽電池及其應用[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1985.
[2]OMANH. Space solar power development [J]. IEEEAES Systems Magazine,2000,15(2):3-8.
[3]朱艷偉,石新春,但揚清,等(Zhu Yanwei,Shi Xinchun,Dan Yangqing,et al). 粒子群優(yōu)化算法在光伏陣列多峰最大功率點跟蹤中的應用(Application of PSO algorithm in global MPPT for PV array)[J].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12,32(4):42-48,S6.
[4]Kamejima T,Phimmasone V,Kondo Y,et al. The optimization of control parameters of PSO based MPPT for photovoltaics[C]//IEE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wer Electronics and Drive Systems.Singapore:2011.
[5]王長貴,王斯成.太陽能光伏發(fā)電實用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5.
[6]黃舒予,牟龍華,石林(Huang Shuyu,Mu Longhua,Shi Lin).自適應變步長MPPT 算法(Adaptive variable step size MPPT algorithm)[J]. 電力系統(tǒng)及其自動化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CSU-EPSA),2011,23(5):26-30.
[7]王廈楠(Wang Xianan).獨立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及其MPPT的研究(The Research of the Stand-Alone Photovoltaic System and It’s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D]. 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民航學院(Nanjing:College of Civil Aviation,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2008.
[8]曹金虎,薛士龍,陳意惠,等(Cao Jinhu,Xue Shilong,Chen Yihui,et al).基于自適應占空比擾動的MPPT 算法研究(MPPT algorithm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selfadaptive duty cycle disturbance)[J].佳木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Journal of Jiamus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1,29(1):76-79,85.
[9]馮垛生,宋金蓮,趙慧,等.太陽能發(fā)電原理與應用[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7.
[10]王長江(Wang Changjiang).基于MATLAB 的光伏電池通用數(shù)學模型(Versatile model for photovoltaic cell based on MATLAB)[J].電力科學與工程(Electric Pow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9,25(4):11-14.
[11]蘇建徽,余世杰,趙為,等(Su Jianhui,Yu Shijie,Zhao Wei,et al).硅太陽電池工程用數(shù)學模型(Investigation on engineering analytical model of silicon solar cells)[J].太陽能學報(Acta Energiae Solaris Sinica),2001,22(4):409-412.
[12]趙爭鳴.太陽能光伏發(fā)電及其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13]趙為(Zhao Wei). 太陽能光伏并網(wǎng)發(fā)電系統(tǒng)的研究(Research on Grid-Connected Photovoltaic System)[D].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電氣與自動化工程學院(Hefei: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3.
[14]楊文杰(Yang Wenjie).光伏發(fā)電并網(wǎng)與微網(wǎng)運行控制仿真研究(Simulation and Research of Grid Connected Photovoltaic Generation and Microgrid Operation Control)[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Chengdu:Colleg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