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華,李哲峰,劉治剛,高 燕
(1.吉林化工學院分析測試中心,吉林吉林132022;2.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吉林吉林132022)
丁香屬和茉莉屬是木犀科植物中非常重要的兩個屬.丁香屬植物紫丁香的葉可以入藥,味苦、性寒、有清熱燥濕的作用,民間多用于止瀉.另外,其鮮葉制成的溶液還具有較強的抗菌作用[1].茉莉屬植物迎春花的葉苦、平,有解毒消腫,止血,止痛的作用,常用于跌打損傷,外傷出血,口腔炎,癰癤腫毒,外陰瘙癢等癥[2].二者均是民間常用藥.本研究首次對二者的揮發(fā)性成分進行對比分析,旨在為木犀科科植物的利用及化學分類提供參考數(shù)據.
GC-MS-QP2010-plus氣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儀(日本島津公司);NIST05版質譜圖庫;揮發(fā)油提取裝置;乙醚、無水硫酸鈉均為分析純;水為蒸餾水.紫丁香葉、迎春花葉樣本于2012年9月采自吉林化工學院校園,陰干待用.
取紫丁香葉、迎春花葉各100 g,分別置于1 000 mL三口燒瓶中,加入500 mL蒸餾水.連接揮發(fā)油提取裝置,在刻度移液管中加入5 mL乙醚,接通冷凝水,加熱回流萃取8 h,放出刻度移液管中的水層,向乙醚層加入0.5 g無水硫酸鈉脫水.脫水完全后轉移乙醚層于20 mL小瓶中,用少量乙醚沖洗無水硫酸鈉,合并上述乙醚層,常溫揮去乙醚,得淺黃色油狀物約0.10 mL.
氣相色譜:RTX-5MS石英毛細柱(30 m×0.32 mm ×0.25 μm);升溫程序:50 ℃保持3 min,以5℃/min升至120℃,再以8℃/min升至200℃,后以10℃/min升至280℃,保持10 min;載氣(He);流速 1.94 mL/min,壓力 30 kPa,進樣量 0.2 μL;分流比 50 1.
質譜:電子轟擊(EI)離子源;電子能量70 eV;傳輸線溫度230℃;離子源溫度200℃;溶劑延遲:1.7 min;質量掃描范圍m/z 35~500;數(shù)據采集方式scan.
揮發(fā)油經GC-MS分析得到總離子流圖,見圖1~2.通過NIST庫檢索,結合相關文獻[3-5]及人工解析進行定性,采用峰面積歸一定量法求得各化學成分在揮發(fā)油中的質量百分含量,在保證最小積分面積一致的情況下將檢索結果列于表1.在紫丁香葉中共鑒定出17種揮發(fā)性成分;在迎春花葉中共鑒定出14種揮發(fā)性成分.
圖1 紫丁香葉揮發(fā)性成分總離子流圖
圖2 迎春花葉揮發(fā)性成分總離子流圖
表1 2種木犀科植物葉揮發(fā)性成分分析鑒定結果
兩種木犀科植物揮發(fā)性成分共有7類物質,分別為:烴、醇、酯、酸、酮、醛以及萜烯類化合物.紫丁香葉提取物中有6類化合物:其中醇類7種,占總相對含量的59.67%;萜烯類2種,占總相對含量的 5.34%;酮類 2種,占總相對含量的4.14%;酸類1種,占總相對含量的1.90%;酯類2種,占總相對含量的3.92%.迎春花葉提取物中有6類化合物:其中醇類7種,占總相對含量的42.28%;酯類 1 種,占總相對含量的 8.82%;酮類2種,占總相對含量的6.59%;萜烯類1種,占總相對含量的1.22%;醛類1種,占總相對含量的4.19%.兩種植物共有成分9種,如青葉醇、5-乙烯基-2降冰片烯、乙酸葉醇酯、芳樟醇、脫氫二氫-β-紫羅蘭酮、檀香醇、3-十四烯、匙葉桉油烯醇、α-香檸檬醇,各占總相對含量的68.74%和80.0%.
木犀科兩類植物揮發(fā)油中主要活性成分是青葉醇、芳樟醇、α-松油醇、檀香醇、匙葉桉油烯醇、植醇等.這些主要成分均帶有令人愉快的香氣,不僅是合成香精、香料的重要原料,同時在飲食、醫(yī)藥、衛(wèi)生、農藥等行業(yè)也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6-8].青葉醇、芳樟醇、檀香醇具有抗菌、抗病毒以及防腐作用,在兩種揮發(fā)油中均有分布,且相對含量較高;α-松油醇具有平喘,支氣管平滑肌松弛劑的作用,在迎春花葉揮發(fā)物中檢測出;檀香醇有較強的抗菌作用,曾用作尿道消毒,治療白濁等癥,在紫丁香葉揮發(fā)油中檢出;匙葉桉油烯醇能夠平喘、祛痰,在兩種揮發(fā)油中均有分布;植醇可用于制備、合成維生素E和維生素K1,在紫丁香葉中檢出,且相對含量較高.
同科不同屬的兩種木犀科植物紫丁香葉和迎春花葉揮發(fā)油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其共有成分有9種,各占總相對含量的68.74%和80.0%.兩種植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既有平喘、祛痰、松弛支氣管平滑肌的作用,又具有很強的殺菌、抗病毒以及防腐能力,起到促進人體健康、凈化空氣的作用.因此,這兩種木犀科植物葉既可以作為民間常用中草藥,也可以殺菌、抑菌,發(fā)揮其
[1] 回瑞華,侯冬巖,李鐵純.GC/MS分析紫丁香花與葉中的揮發(fā)性化學成分[J].質譜學報,2002,23(4):210-213.
[2] ANDARY C,TAHROUCH S,MARION C,et al.Caffeic glycoside esters from Jas minum nudiflorum and some related species [J].Phytochemistry,1992,31:885-886.
[3] 回瑞華,侯冬巖,李鐵純等.紫丁香葉揮發(fā)性化學成分季節(jié)性變化的GC/MS研究[J].質譜學報,2008,29(1):18-20.
[4] 湯洪波,雷培海,李萬章等.迎春花葉揮發(fā)油的化學成分[J].華西藥學雜志,2005,20(4):308-309.
[5] 王洪武,魯湘鄂,彭艷霞.不同季節(jié)玉蘭花及葉揮發(fā)油化學成分的 GC-MS分析[J].精細化工,2007,24(3):257-260.
[6] 黃儒珠,檀東飛,張建清等.3種南洋科植物葉揮發(fā)油的化學成分[J].林業(yè)科學,2008,12(44):99-104.
[7] 盧成瑛,楊偉波,黃早成等.迎春花葉抑菌活性研究[J].食品科學,2007,28(12):43-46.
[8] 羅玉燕,盧成瑛,伍鋼.迎春花抑菌活性物提取工藝[J].食品科學,2010,31(22):129-133.